全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教授第二次莅临河北美院讲学
本帖最后由 钱塘客子 于 2013-6-1 22:13 编辑5月30日应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陈阳静院长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教授第二次莅临河北美院讲学。周俊杰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委员、河南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美术学院终身名誉教授等。 本帖最后由 钱塘客子 于 2013-6-1 22:22 编辑
讲座时间:2013-5-30讲座内容:书法美学讲座地点:书法学院学术报告厅学术主持:陈阳静院长听讲人员:书法学院全体师生
30日早八点,书法学院全体师生600多人提前来到报告厅静候周俊杰教授,陈阳静院长主持讲座开幕式,陈院长热情代表师生热烈欢迎周俊杰教授再次莅临我院讲学。
周俊杰教授讲座主要内容摘要:
中国文字是中国书法的本体,是书法的存在前提。你看中国文字中的日、月、马……似乎有一些象形成分,但是它和绘画是两回事。人在思考牛的时候,想到牛的形状,想出一种抽象线条,但这和画一头牛,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象形的。中国文字的产生,更多是从一种人类抽象思考、观察客观世界的结果。如果说,甲骨文中还有微乎其微的象形的成分,但到了隶书就成了纯粹的抽象符号。依附于文字的书法,是高度抽象化的艺术。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一百多种书体,如牛书、马书、云书等等,都消失了,剩下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它们为什么消失?也是因为它们追求象形,成了看图识字,这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中最低的层次,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不能表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们的消失是必然的。
古人说:“世间无物非草书。”在中国人眼里,看到什么东西都是一根线条,在运动着,运动就是一种美,这种美不是很呆板的,像人一样要有生命。苏东坡就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要像一个人一样有着很强壮的骨骼,很丰腴的肌肉,像血液一样的动势等等,就像一个活生生有神采、有气血的人,而此五项“缺一不成书也”。 书法有两个源泉:中国文字和人的主体精神。怎么把字写好,不是源于一块石头、一把刀所谓的“客观物体”,一幅作品,不是说这一撇像把刀,那一点像块石头,它就是美的。书法,最重要的中介是主体——人,也就是书法家,书法家的思想、感情、认识、艺术观念、见识、手下功力、基本功等等。书法是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如果看一个人的作品,这个字像个茶杯,那个字像把刀,另一个字像根电线杆,那成什么了?那是客观事物大杂烩。你应该能在书法作品里面找到主体人的缩影,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一张好的作品你完全能够和书法家在对话,欣赏者与作者的灵魂在作品面前互相碰撞着、通融着,从而生成着我们通常所说的“书法美”。苏东坡曾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即道破了在艺术欣赏中不能缺了主客体任何一方,且主客体还必须互相碰撞方能产生艺术、生成艺术美。这需要优秀的客体(书法)和具有高度欣赏能力的主体(人)的互相征服和互为沉醉,才能进入到美的显现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书法体现了中国人非常高的思维方式——中庸。中庸,不是让人任何事和和气气,处于中间阶段而不往前走,反而正是有了中庸,才能向两边走!
水,在0℃-100℃保持水的状态;超过100℃,就化为蒸汽;低于0℃,又结成冰。书法艺术也有个“度”,从书法艺术的性质、意味到具体的结构、用笔、用墨、章法,都充满“度”,每一具体内容都有两极相对立的因素,保持在这两极之间的任何层次,都为之“适度”,反之,一旦超越,则将会并失去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我们写书法,一定要有强烈的东西,在“度”的范围内,将某一种因素走到极致:要么写得豪放一些,但豪放过了度,就“野”了;要么写得很典雅,但写得很媚、很软,那又不行。这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看一幅作品,我们就要看它在这“100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书法作品的神采是其生命光彩的显现,是著于外表的精神、神气。一幅好作品,要有神采。一个大的展览馆,转眼一看,有一件作品有神采,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老远就能打动你。就像看一个人一样,也许长得不是很好,但他很有精神、很有气场,很快就能吸引住你。
另外,还要有气韵,或者说气韵生动,这是历来我国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揭示艺术本质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包含有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的律动。“气韵”是一切艺术的共同要求,也是书法里一个极其高的要求。中国书法的特点就是要有“意念”,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作者把自己一生所积淀的感知、理解、想象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激情,“心不知有手,手不知有笔”,内心意念与驾驭艺术技巧的高度统一,凝聚在作品中,一气呵成,浑融统一,方可气韵生动。要达到这个程度,第一要多看,第二要临,要整行地临,以求内在之气。我们学古人的字,有时候看着不连,但内在之气很贯通。有些人写草书,一行看起来一笔都不断,但没有气。
此外,还要有意境。意境有很多种:豪放、博大、秀美、稚拙、野逸、奇崛、险峻、奇古、跌宕等等。有的作品看起来笨笨的,但它有一种稚拙的美,就像是熊猫,一举一动都非常可爱;有的人的作品就很潇洒,比如说董其昌;有的又很奔放,比如说徐渭、傅山;颠张狂素的字又很癫狂。意境,与书家本身性格有关系。我们书家不能随人作计,在艺术上一定要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个性追求。 怎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你至少要做到三点。第一点是传统。我曾经有些学生,没学几天就开始乱写,说要创造自己的风格。风格可不是你随便想象就能创造出来的,必须要从古人那去继承。怎么继承?临。学书法,要临;成名,要临;成大家,更要临。临是为了把古代的好东西糅到你的作品中。糅进去的东西也不能随便,要根据你的性格、气质,来决定你要吸收哪些东西,要把哪几家糅到一起。
第二点就是时代精神。我们的国家目前可谓已进入盛世,这个时代不是柔媚的、靡弱的、追求丑恶的时代。有人提出要搞丑书,我就不同意。比如说傅山、徐渭的作品中,有一定的稚拙、野逸意味,个性很强,有种艺术丑的成分,但它不是真丑。现在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就应当是正大气象,不应当畏畏缩缩、怪里怪气。书法也是如此。
第三是风格,一个真正成熟的艺术家,要有自己的风格。不成熟的作品,我们认不出作者来,不知道是谁的东西。而成熟艺术家,他写的他画的,即使不是精品,甚至可能只是他一件失败的作品,我们也能看出是他所创作。吴冠中一次就烧掉上千件作品,这些吴冠中觉得失败的作品,一看就是吴冠中的。徐悲鸿也是,他的国画一看就是徐悲鸿的。吴昌硕就是吴昌硕,齐白石就是齐白石。我们可能成不了他们那样的大家,但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应当是一个人终生的追求。但是,风格不能有意为之,而是在渐变、积累中形成的。一些年轻人二三十岁就想创出自己的风格,那是不可能的。 当代书坛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阶段,我曾经在八十年代提出过"书法复兴运动"这一概念,我也有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书名就叫《书法复兴的寻绎》。就是说当前这几十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这个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前春秋战国、魏晋、明末、民初也出现过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而1978年以来的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无论它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都超越了历史。因为中国近一二百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思想和政治状况、以及建国后三十年的极左路线,都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对思想和艺术都是压制的。书法在近百年有两次处于式微、灭顶状态:一个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当时的"文化斗士"们要反封建,而他们认为封建的根本就是中国文字。说中国的文字落后、难认,远远没有西方文字先进。所以当时就有很多大家写文章提出来要对中国文字进行改造,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先进和文字有直接关系,所以就要进行文字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