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二、隶书碑帖的选择
学习隶书从传统入手,就是通过临摹的方法学习古代隶书碑帖。古代隶书遗存十分丰富且良莠不齐,因此就存在着如何选择隶书碑帖的问题。应当根据学习隶书的不同阶段,按照循序激进的原则选择隶书碑帖。初学隶书从汉碑入手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汉碑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西汉石刻和东汉石刻。西汉刻石稀少且书刻草率,多是篆隶杂揉的不成熟的隶书,法度不够严谨,隶法不够纯正。对于隶书初学者来说,首先从西汉石刻文字中学习隶书显然是不合适的。东汉碑文化兴起,大兴树碑之风,碑石林立,而且还有许多摩崖石刻。东汉中后期隶书走向全面成熟,成为官方正体。因此东汉中后期的石刻隶书法度严谨而又不僵化死板,充满了艺术活力。风格多姿多彩而又形成统一的时代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隶书高峰,成为后人取法学习的楷范。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面对琳琅满目的东汉石刻隶书,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出于打好隶书法度基础的目的,应当先求隶法纯正,抓住隶书的基本特点,找到隶书的书写感觉。因此,第一步应当选择规整端庄,法度谨严,书风平和,隶法纯正的东汉碑刻隶书作为初学的范本。东汉碑中这一类的隶书作品为数不少,如《朝侯小子残碑》、《史晨碑》等。这些碑刻隶书具有成熟隶书的基本特征,隶法纯正,书风端庄平和,法度严谨。虽然个性特点体现得并不十分强烈,但是绝不僵化呆板。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把握隶书的基本规范,打好隶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隶书打下良好基础,为向更广泛的隶书碑帖取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初学隶书一上手就先个性强烈,特点突出的碑帖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然而,从学习循序浙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来看,容易受到个性特点的束缚。由于个性差异明显,风格跳跃跨度大,转而再学其他隶书容易造成转化的困难,一时难以适应。如果选择隶法纯正,法度严谨的隶书碑刻,知隶书之规矩,晓隶书之法度,熟隶书之通则,以不变应万变,掌握了隶书的共性再推而广之,过渡到其他碑帖就比较顺畅自然,容易适应。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在掌握隶书基本法度的基础上,第二步就可以选择个性强烈,特点突出,风格鲜明的东汉石刻隶书进行深入学习。至于具体选择哪种碑帖,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风格取向而定。东汉石刻隶书中个性风格特点突出的作品非常丰富,或古拙,或典雅,或厚重,或瘦劲,或疏放,或谨严,或方整,或圆浑,任由选择。东汉石刻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石刻书法的高潮期,东汉刻石有两大类:一类是碑刻,一类是摩崖刻石。碑刻隶书为数众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宏碑巨制中有许多个性强烈风格独特的作品,摩崖刻石也为数不少。摩崖刻石凿刻于崖壁,昭示于荒野山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字径较大,气魄宏伟,气垫开张,奔放舒展。这里为学习隶书者提供一些著名的东汉隶书作品可供选择,如严谨朴素的《乙瑛碑》、浑朴古拙的《子游残石》、齐整飞动的《孔宙碑》、方整古拙的《校官碑》、典雅秀劲的《曹全碑》、端正工细的《张景碑》、雄浑朴茂的《张迁碑》、峭拔俊逸的《景君碑》、宽博厚重的《鲁峻碑》、古健丰腴的《衡方碑》、瘦劲峻峭的《礼器碑》、疏朗遒劲的《韩仁铭》、方整丰厚的《鲜于璜碑》等。另外摩崖刻石隶书,如遒劲豪放的《封龙山颂》、飘逸奔放的《石门颂》、方整雄伟的《西峡颂》、古朴雄浑的《郙阁颂》、浑朴苍劲的《开通褒斜道石刻》等。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面对众多东汉隶书作品不可贪多求全,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要集中精力选攻一碑,待有了深刻体会,由形入神,达到背临或意临的程度再换其他碑帖。不能蜻蜓点水,朝秦暮楚。临习碑帖虽多而不深不透仅得皮毛。临习中要坚持主导风格一以贯之,同时兼融其它风格,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在融会中使隶书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艺术内涵更加深刻。
在临习汉碑的基础上,第三步可以临摹汉简。学习隶书如果一上手就临摹汉简,也不能说绝对不行。但是,最好还是先从东汉碑刻隶书入手。因为东汉碑刻虽然风格各异,但多是高文典册,宏碑巨制,法度严谨,庄重整肃。相对而言,简牍隶书多是日常书写,流畅自然,具有率真之趣。然而,汉简牍隶书随意性较大,有因草率而法度不严之处,没有一定的隶书法度基础,上手就学容易产生浮飘轻滑的毛病。当然,如果有了汉碑隶书的基础,再从汉简中汲取营养,融入汉简的自然率真之趣,就会使隶书的艺术含量增多,表现力更加丰富。简牍隶书资料十分丰富,自战国至魏晋数百年,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简牍文字还处于古隶阶段,隶书尚不成熟,还残存有篆书笔意。西汉中后期简牍隶书率先进入成熟期。因此,学习简牍隶书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先学西汉中后期的简版隶书,如《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这些汉简虽然已进入隶书成熟期,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且非一人所写,因此风格多样化,所以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具体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而再学习古隶阶段的简牍,如《云梦竹简》、《青川木牍》、《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在学习汉碑取法简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关照清代隶书。隶书自魏晋开始走向衰落,步入了程式化的轨道,逐渐丧失了艺术活力,艺术含量降低。由于楷书的兴起,隶书受到了楷法的浸润,隶法已不纯正,故而魏晋时期的隶书不可学。唐代隶书曾繁荣一时,善隶书家也不少,隶书作品也很多。但是,唐隶只是简单的恢复传统,取法单一,虽规整工稳,但缺乏变化和创新,风格趋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故而也不宜学。至于宋、元、明三代,隶书一蹶不振、能写隶书的寥若晨星,且无高手。清代碑学兴起,隶书焕发了艺术青春。清隶取法高古广泛,直追汉代碑刻、摩崖,不仅全面继承隶书传统精华,而且能赋予新的艺术内容,具有革新创造性,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产生了一批颇有成就的隶书家,如邓石如、尹秉绶、赵之谦等。因此从清隶中吸收营养并融会贯通,对于提高隶书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三、培养技能技巧,提高综合能力
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不能把学习传统简单理解为被动的机械的模仿传统,也不是简单的照搬传统,只求形似,形成程式化。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一个书法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书法基本功的形成过程,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书法基本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学习传统奠定扎实深厚的基础,为攀登艺术高峰创造有利的条件。总之,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一个书法修养全面提高的过程,是书法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产生综合效益。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首先,学习传统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传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是对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如果把书法看作是汉字造型艺术,那么书法的基本功就是形成汉字造型的技能、技巧,具体化为掌握书法四要素的基本技能、技巧。通过笔法的训练,掌握线条造型的技能、技巧;通过间架结构的训练掌握单字结体造型的技能、技巧;通过篇章布局的训练掌握整篇章法的技能、技巧;通过书写过程中用墨的训练掌握墨法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实践中获得的。掌握单一碑帖的某种技能技巧只是学习传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根本的目的。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初步形成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将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熟练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字体之中,运用到不同碑帖的学习之中,运用到书法创作实践之中:既合乎书法的法度规范又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技能、技巧是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受益终生。当然技能、技巧也有一个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学习传统隶书首先要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形成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任何一种字体都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方式,从书法的角度说,每种字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书法家的书写都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特征,因此,各种字体方能得以区别。隶书的字形结构和笔画形态特点非常突出,既不同于篆、楷,更不同于行、草。因此,通过学习古代隶书的典型作品,掌握隶书的基本特征,形成隶书的基本法度,从而同其他字体区别开来。在临摹过程中熟练地掌握隶书的基本笔法,正确地安排隶书的间架结构,达到隶法纯正,法度严谨,这正是隶书基本功的表现。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入帖”的过程。临摹碑帖先求形似,然而追求形似只是学习隶书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再由“入帖”到“出帖”。通过学一碑一帖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初步形成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而不受一碑一帖所囿,举一反三,把隶书的基本法度推而广之,把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综合、灵活地运用到其他隶书碑帖之中。通过一碑一帖的学习不仅掌握刻碑帖的特殊性,而且 概括出隶书的一般性,就可以跳出一碑一帖的束缚,从隶书更广阔的领域吸收营养,融会贯通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学习传统的过程也是书法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应当在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升华为书法的基本能力。书法的基本能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笔者认为书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其一,培养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深化和升华,是使基本技能、技巧能够熟练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书法实践之中的前提。具备了造型能力就不受一碑一帖的局限,推而广之运用到各种碑帖的学习之中,进而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造型能力,包括线条(笔画)的造型,自如的驾驭毛笔,充分发挥毛笔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性能,塑造各种笔画妥贴地组合起来,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主从、虚实、平衡、呼应等组合原则,使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达到协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造型能力还包括篇章布局的安排,处理好正文与落款、押印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正文的书写之中还要处理好字与字、行与行、首与尾之间的关系。整篇章法达到呼应连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又谐调统一。
[贴图]来楚生隶书对联,请赏析
续上文:其二,培养观察能力。学习传统、临摹碑帖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应当手眼相长。经常读帖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读帖就是仔细观察揣摩碑帖。观察碑帖要准、细、深。所谓准就是准确把握碑帖的基本特点和整体风格特征。对于笔画的姿态形势、长短、粗细、斜正、弯直、俯仰、向背,以及单字结构安排中的主从、虚实、平衡、呼应、迎让、穿插等都应谙熟于心,力求准确无误。观察得准,在动笔书写时才能心中有数,下笔有准。所谓细就是在整体把握碑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到细微之处进行仔细观察,对每一个单字,对每一个笔画进行分析解剖。每一个笔画从起笔到运行,再到收笔的全过程的笔法运用,单字结构的大小、高矮、宽窄、斜正、上下、左右等,通过观察分析准确的把握。所谓深就是透过外在形态深入到碑帖的内在精神气质,把握笔画的力度,笔画之间来往的趋势,结构的姿态形势,以及节奏韵味,格调风采等。观察力也需要进行培养。观察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动手书写取得良好效果。手眼相长,才能事半功倍。有的人只顾盲目动手,不注意观察体会碑帖,局限于外在的形态而依样画葫芦,结果是仅得皮毛。由于观察碑帖不深不细而在书写中产生差错,又不能及时纠正,反而不断地重复着、巩固着这些错误,形成了不良的顽习,如此下去,不仅不能真正学到碑帖的精华,反而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