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莫友芝与影山文化
清代社会发展到乾、嘉年间(1736--1820)已达鼎盛时期。社会基本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学术上重考据的乾嘉学派形成主要流派。“海内矜言考据,宗尚实事求是之说,号曰汉学”(曾国藩:《莫与俦墓表》)。因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学术界尚不知有汉学(亦叫朴学)。虽早在东汉章、桓年间(76--149),尹珍(治在今独山人)(字道珍),青年时北上求学,先后拜汝南(今河南郾城)许慎(字叔重)、应奉(字世叔)为师,学五经、图纬。后回郡设馆教学,开创西南之学风。但晋后,由于历年政局多变,战事频仍,学术文献资料荡然无存,千多年来的学绩已不可考。明代以后,贵州建学,也只知读经、应试、做官,学术上的成就却少见。明弘治十七年至万历三年(1504--1575),黔中、黔南地区虽有被贬谪来黔地的学者王阳明、张鹤楼、邹元标等传授王门理学和古文经学,因时间短,仅囿于局部范围的影响。清康、雍年间(1715--1736)翰林院检讨独山州人万民钦回乡传授浙江学派万氏(万斯大、万斯同)之学,虽曾盛极一时,培育出不少人才,但万民钦殁后,仍未形成学风。直到嘉庆初年(1806),独山翰林莫与俦崛起西南,才“以朴学倡导士林,洗南中之陋”(黎庶昌:《莫芷升墓志》)。莫与俦在贵州南北各地,前后执教达46年,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了历代大师学术之精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书、育人、精研苍雅,诂训,钻经治史,学以致用的莫氏家学,留下不少有价值的学术和文学著作。与俦殁后,其子友芝、庭芝、祥芝和后辈子、侄及门人等前后相继,传莫氏家学,经历了道、咸、同、光近百多年的政局多变时期。其间尤以莫友芝不畏艰苦危难,漂泊异乡,除教书育人外,还锲而不舍地钻研祖国历代经、史、子、集、诗词、文字 、音韵,旁及农技、金石、书画、目录、版本之学,还整理、校勘和保存了大量古籍、文物,并以精湛的考据,训诂成书数10余种,在众多学术领域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发展祖国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清末民初的教育家严修(天津人,字范孙)曾说:"自友芝兄弟以朴学名天下,独山一邑,遂为西南名区,余少时心向往之(见严著《胡氏三世述略序》)。"因莫氏一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藏书、著述等的地方,包括友芝在江南各地的住所,均始终以“影山草堂”为榜额,故后人称莫氏家学为“影山文化”。
________独山文化网
影山文化
“影山文化”是黔南的奇葩,也是贵州的奇葩.“影山”的得名,系从晋代著名诗人谢脁的诗句“竹外山犹影”化用而来的.莫友芝喜读谢脁的诗,特别钟情于谢诗中的意境,这“竹外山犹影”句,正是一种高致、雅淡、闲适的境界,在莫友芝心中产生共鸣,于是欣然向其父莫与俦先生请示,让居室取名为“影山草堂”,其父当然应允.从此以后,“影山草堂”便成为莫氏居所的称谓,不管友芝先生到哪里,甚或南京等地,其居所均称此名.而“影山文化”,则是以莫友芝先生居所之名,并以他为首的一个文化群体所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这里,既有其文化人,又有其文化精神,更是其文化成果,它地域性,也有全国性,它的基本品格是人文的,同时也是时代的.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以藏书闻达者莫友芝在中国历史上,云贵地外偏远,文化一直比较落后,鲜有以藏书闻达者。然而到清代晚期,黔南地区竟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藏书家,那就是莫有芝。更难能的是,莫友芝藏书活动以及目录学成就对后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大藏书家。
莫友芝,贵州独山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以后屡试不第而久客於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以校勘经史为任。
莫芝兰通小学,善书法,又精版本、目录之学。江南访书时,与江浙一些大藏书家过往甚密,特别是与郁松年、丁日昌友好,经常在一起讨论藏书、研究版本。当时正值动乱初定,江南故家藏书多流於上海,莫友芝虽因财力所限,不能尽购,然此间过目善本无数,由此更丰富了他的版本目录之学。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吕右加邓的右部分>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为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此外,还曾为丁日昌编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
莫友芝藏书处名影山草堂,以所在独山翁奇河边之居所周围有山竹田园泉池之胜,乃取元晖《新治北窗和何从事诗》“竹外山犹影”句,名其庐曰“影山草堂”。后莫氏居金陵,仍沿用此堂名。影山草堂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为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板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於笋,世上何曾见唐本!”二者均为稿本,不分卷。前者为藏书总目,后者为客游东南时的行箧书目。
莫友芝学力深厚,著述宏富,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精研许、郑之学,在文字方面成绩裴然,现传世著作有《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韵学源流》等。当代不少从事古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把莫友芝的这方面著作作为案头必备之书。一些学者还针对莫氏著作写作了颇具份量的研究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不少反响。
莫友芝在史学方面求实求真,严谨不苟,务必做到探本求源,秉笔信史。他27岁时与郑子尹受聘修纂《遵义府志》,历时4年而成,该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笫一府志”。在编纂中因疏忽原汉晋时遵义所属地名“郘亭”未作认真考证,他为警醒自己“郘亭”,以示终身不忘。 莫友芝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留给后人1000余首,主要诗集有《郘亭诗钞》、《郘亭遗诗》、《影山祠》等,他也是晚清著名的宋诗派诗人。
________ 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3-3-26/113@196020.htm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下面引用由南山道人在 2004/12/19 08:11pm 发表的内容:拜谒莫友芝之墓
信息来源: 《黔南日报》(吴文明)
发布时间00
莫友芝先生(1811—1874)独山兔场人,是享誉海内外的晚清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篆刻大师,被誉为“ ...
《黔南日报》(吴文明) 拜谒莫友芝之墓——一文读后有几处疑惑,在此提出以求教
莫友芝迷:
一、遵义县到莫友芝墓的行程是遵义县—遵义市—虾子镇—禹门。三段距离分别为18、30.8、12公里,共计60公里,吴文明同志怎么走了八十里就到了,吾不得而知?
二、从遵义县出发应是北行,东行怎可达到?
三、上世纪未在黎庶昌故居——禹门沙滩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文化厅拨专款修缮了这条道路,道路虽“蜿蜒而狭窄”,请问作者2003年去的,“颠簸不平”从何而来。
四、禹门是从虾子镇到新舟镇路上,还差4KM,就要折成乡道,转向禹门。“过虾子镇甚至雨雾迷濛,出新舟镇天空竟清朗起来”。既然作者已过新舟镇,又怎去得了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