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亮 发表于 2004-12-11 16:43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易晓亮 发表于 2004-12-11 16:45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易晓亮 发表于 2004-12-11 16:49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易晓亮 发表于 2004-12-11 16:51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黔驴 发表于 2004-12-13 19:07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谢谢 山鸟 提供这么珍贵的资料! 已全收藏:)

老书记 发表于 2004-12-17 11:03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山鸟辛苦了!
建议:引用资料最好注明出处,既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可为网友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这些作品基本为贵州省博物馆藏品,出自书法丛刊吗?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7 16:56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莫友芝及其著作
莫友芝(1811-1871),又号紫泉,独山兔场上街人,莫与俦第五子。友芝3岁识字,7岁读《毛诗》、《尚书》。见读书的地方跟晋代诗人谢眺诗“竹外山犹影”意景相似,请父亲将书斋名为“影山草堂”。
    道光三年(1823),友芝随父到遵义,在湘川书院就读。当时,遵义府郑珍(字子尹)与友芝同窗共学,从事文字学、经学的研究,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
    道光八年(1828),友芝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在省应辛卯恩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他先后6次去北京参加礼部主持的春试,都没有被录取。
    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38-1841),友芝和郑珍合作,撰成被称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遵义府志》共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修撰《遵义府志》完稿后, 道光二十一年(1841),父亲去世。次年,友芝继承父业,主讲遵义湘川书院。咸丰元年(1851),全家搬到城西南山下,自建草屋,屋名"影山草堂"。咸丰八年(1858),离家去京。
    友芝可凭“截取”资格,候选知县,看到仕途险恶,不愿再就。咸丰九年至十年(1859-1860)在北京逗留,参加春试和恩科春试,都未被录取。这段时间,结识了祁隽藻、王定甫、许滇生等人,友芝不愿结交权贵,御前大臣、郑亲王端华请他到府教授子弟,礼部尚书肃顺托人求书,都被婉言拒绝。十年(1860),友芝离开北京,随胡林翼去太湖。次年,随曾国藩到安庆,充幕宾,全家随迁安庆。同治四年(1865),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名其书屋。九年(1870),任扬州书局主校刊,长子彝孙病逝,友芝遭重大刺激,身体日渐衰弱。
    咸丰十一年(1861)后,友芝先后在安庆、苏州、杭州、南京、上海住过,有机会浏览和搜购珍籍善本,同治二年(1863),获《唐写本说文》残卷,经校勘,写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对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张之洞邀友芝为武昌书院主讲,友芝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次年,到扬州、兴化一带访求遗书,病疾发,不及医治,逝于船中。去世后,灵柩停在南京莫愁湖畔。后来,弟祥芝辞去江宁知县,护送灵柩返回遵义东乡青田山墓地。
   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他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友芝毕生穷究经史,精于版本目录、金石的考证,其书法、诗文,均为一代名家。是影山文化的主要传人。
    友芝著作有: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为郑珍《樗茧谱》作注,还有《黔诗纪略》33卷,《声韵考略》4卷,《过庭碎录》12卷,《 亭诗钞》6卷,《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1卷,《亭遗诗》8卷,《 亭遗文》8卷,《影山词》1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3卷,《 亭知见传书目》16集,《持静斋藏书纪要》2卷,《亭书画经眼录 》4卷,《 亭经说》、《古刻抄》《旧本未见书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石梁记》各若干卷。
                                                                                                      __________独山文化网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7 16:57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莫友芝的故事
(取材于:莫友芝纪念馆)
一、祖居兔场
莫氏祖居独山兔场,自六世莫佳能始,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与俦(字犹人),于嘉庆十年(1805年)离四川盐源知县任返家复丧,后以奉养高龄老母为由不复职,在家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并主讲独山紫泉书院。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时降生贵州独山州(今独山县)城北三十里的兔场上街家中。
三、耕读传家
友芝降生时,家中有祖母及三个兄长,三个姐姐,加上长嫂,全家共计十二口人,耕读传家,颇为兴旺。
四、草堂春暖
友芝自幼聪慧,三岁能识字。其课读的草堂在住宅后院,环境优美。有时父亲赴独山书院讲学时,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为教读。
五、影山得意
友芝七岁时已能背诵不少诗词。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处,隐现出远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晋代诗人谢眺(字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便请父亲将他们读书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从此"影山草堂"远近闻名。
六、就学紫泉
友芝九岁时,祖母去逝。父与俦仍在紫泉书院讲学,友芝随读,结识不少师友,受益非浅。
七、八岁出众
八岁时,除《六经》外,增读《四书》并开始学《苍雅》文字之学,由于他聪慧,记忆力强,进步很快,常受到长辈嘉奖。加上自小尊老爱幼,深得乡里好评。
八、嘱咐订亲
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鸿时来访,见友芝在读《尚书》,于是举书中成语命对。友芝所答深称夏意,当即答应将其三女许配给友芝为妻。这年,友芝十一岁。
九、移家遵义
友芝十三岁,父莫与俦被选区为遵义府学教授,友芝与母亲及弟妹共八口人随父到遵义上任。嫡母及兄长仍留在兔场家中。
十、棠荫攻读
教授署内有一“堂荫书屋”,友芝在这里读书时结识了比他大五岁的郑珍(字子尹),在父亲提倡朴学精神,实事求是研究文化遗产的严格教育下,饱览群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
十一、回乡考学
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独山,考补州学弟子员(秀才),颇有文名。在家乡拜望亲人和学友后,友芝仍返回遵义继续攻读。
十二、乡试中举
1831年,友芝21岁,在省城贵阳参加辛卯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其试卷深受荐卷房师胡芸阁(字达源)同考官吴雪兰(字蒿梁)的赏识。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结婚。在父亲影响下,淡漠科举功名,着力钻研许、郑之学,劳及列史,诸子百家,诗古文辞。
十四、初次授徒
遵义县学训导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是友芝父亲同年举人,因十分赏识友芝的学问,故特将儿子胡长新送到莫家拜友芝为师,友芝时年24年。
十五、郑莫齐名
郑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尤其在朴学方面,互相砥励。“由是,遐尔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学者,人以郑、莫两名并称。”
十六、会试落第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参加恩科春试不中。落第归来后,父不在意,鼓励他应潜心治学,方成大器。
十七、两次进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由于不愿奔走钻营,而双双落榜,通过这场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不满。
十八、编著生涯
回到遵义后,适逢贵州巡抚倡议各府州修志。遵义知府平翰久慕郑、莫之名,特聘请两人共同主编《遵义府志》。由此友芝才过了几年既繁忙,又安定的采访编纂生涯。
十九、禹门题壁
1839年秋,友芝,郑珍等人采访资料时到遵义沙滩禹门寺内小坐,受到寺僧的热情招待,应邀在崖壁上作书。友芝写的是隶书,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二十、忧国忧民
鸦片战争中方的失败,表露了清廷的F•B无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说:“庚辛以降,海波方扬,水衡告匮,半壁东南, 无宁日”。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二十一、友芝执教
1841年,友芝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继去逝,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继其父主讲湘川书院,步入执教生涯。
二十二、麻哈省亲
1845年冬,友芝夫妇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枧探望久别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节后方依依不舍地返回遵义。
二十三、曾莫订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参加春试,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厂书肆跟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字涤生)相遇,偶然谈起汉学门径,国藩大惊,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逐订交结为友好。
二十四、营建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赁十年的破旧官屋,在遵义碧云山下借贷另建几间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后,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并亲书匾额悬于檐下,表达了对家乡的一种怀念。
二十五、高枧吊唁
1852年,友芝岳母、岳父相继去逝,友芝两下高枧祭奠,感慨良多,是年,友芝的《郘亭诗钞》和郑珍的《里经巢诗钞》问世。
二十六、诵读围城
咸丰四年(1854年),桐梓县斋教领袖杨风起义,攻占桐梓,仁怀后,大举围攻遵义城。“围城数月,友芝读书其中,镇定自若。”他在《遵乱纪事》二十六首诗中,对官兵残害百姓,F•B无能和对起义军的军纪严明,作了如实的反映。
二十七、草堂被毁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友芝家乡兔场于八月被焚烧,影山草堂及房屋均化为灰烬。友芝次年方得信息,悲痛不已。
二十八、执教贵阳
1857年,贵阳知府刘书年经郑珍介绍,聘请友芝到贵阳府署当家庭教师。其时,六弟庭芝也在贵阳教私塾,友芝只身到贵阳后,和六弟共住,加上东家的敬重,心情感到很舒畅。
二十九、京师会友
家教一年半后,友芝携次子绳孙再次进京参加春试,此次虽未录取,但其文章才华都震动了京师,不少当代名人如翁同和,张芝洞、郭松涛等争相与友芝交往。
三十、避乱出都
友芝在京一年,目睹内忧外患日深,英法联军又已进逼天津塘沽,时局紧张。打听到九弟祥芝正在安徽怀宁任职,遂题诗赠众师友离京南下。
三十一、独树怀人
友芝父子出京后,途宿河南独树驿站,沿途见村村绿林中结满金黄柿子,绳孙不识,误以为江南桔,引发了友芝思乡怀人之情。写下了《独树寄芙衣》五绝六首,以寄托相思之情。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年11月,友芝于大雪节到达怀宁县临时治所石牌,见到了一别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会秩序稳定,足见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叙旧
湖北巡抚胡林翼,早年曾在贵州作官,向慕郑、莫之名。知友芝在怀宁祥芝处,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将次子绳孙留在怀宁,只身来到太湖行营与湖共叙离别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书
数月后,友芝随胡林翼回到武昌,应胡之邀请入住抚暑丛桂园,为胡校刊《读史兵略》。先编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书。
三十五、曾幕作客
1861年7月初,友芝父子由武昌乘船沿江东下,到达东流大营,会见阔别十年的老友曾国藩。曾因友芝不愿为其搞文稿,故留友芝在幕府作客卿 ,以便早晚得时相见。
三十六、夫妻重会
同治元年(1862年)秋,友芝移居安庆,十月初,长子彝孙奉其母、婶、携弟、妹逃乱,经重庆沿江东下,辗转抵达安庆,友芝终于会见了阔别多年的妻小。
三十七、安庆团圆
祥芝家小也同时抵达安庆,从此,友芝,祥芝两家妻子儿女得以团聚,皆大欢喜。十月中旬,友芝妹婿黎庶昌(字纯斋)也来到安庆大营,得以与友芝相聚,令友芝喜出望外。
三十八、寄寓金陵
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迁居金陵,并将他的书斋仍题名《影山草堂》,以示对故乡的怀念,安静地过读书写作的青灯黄卷生涯。友芝同时被曾国藩聘为金陵书局总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
友芝安居金陵后,即到镇江、杨州两地搜寻遗书,途中游览了饱受战火摧残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葱郁,寺庙未遭破坏的焦山游览胜地感慨良多,写下了《金山》、《焦山》怀古长诗,以扬情怀。
四十、遍历苏杭
在寻访古旧遗书中,友芝数次历经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熟、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收获不小。同时也留下了几十首记游诗篇。
四一、失子伤怀
1869年冬,湖北巡抚何璟及学使张之洞在武昌创建“文昌书院”,来信邀友芝任山长。次车春,友芝到武昌,谢绝了担任文昌书院主讲的相邀。返回金陵后,得知长子彝孙已于半月前病故,年仅28岁。致使年迈体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四二、病逝兴化
同治十年(1871年)秋,友芝感冒风寒,医药不治,遂于九月十四日末时卒于舟中,享年61年。
四三、魂归青山
友芝逝后,灵枢暂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国藩等好友亲到灵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辞去江宁县令,偕侄儿绳孙扶枢亲送到遵义青山归葬。
四四、名垂青史
友芝在学术和文学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对贵州文化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

                                                                              _________独山文化网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7 17:00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7 17:16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山道人在 2004/12/19 08:09pm 第 1 次编辑]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末贵州书家--莫友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