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21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四、主笔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0-1.gif
(-)主笔突出不够
    应该突出的主笔未被突出,使整个字缺少核心、缺少态势。例如“毕”字,如果主笔横画既短又细,且首尾不强调,就是没有突出主笔。再如“思”字的主笔应该是心钩,若写得过细、过小,无法承受上面“田”的分量,也是主笔未得到突出。
    纠正方法
    在书写前,首先确定该字的主笔;书写时,加大主笔的长度、重量并注意其起伏态势变化,加强其起笔、收笔的提按动作,使其达到突出的地位。
(二)主次不分
    主次不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了次笔的提按动作,使次笔的笔画过重、过粗、过长,使本已书写正确的主笔未能达到突出的地位。另一种是,将次主笔强调过头,喧宾夺主,全字的核心主笔得不到突出。突出主笔本是好事,但一个字内主笔不一定是一个笔画,常常是几个主笔并存,是“集体领导”。尤其是笔画较多的字,往往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各独体字自身有主笔,组合到一起后的整体字还要有主笔。群龙以谁为首见?通常是以承担全字重心的笔画、或是众画所向的传神之笔为全字的核心主笔。如果发现不了核心主笔,同等强调次主笔,整个字使散了神。
    纠正方法
    几次笔均不可过重、过粗,注意它与主笔之间的关系,减弱次笔的提按幅度。再者,分清核心主笔与次主笔的关系,突出核心主笔,减轻或改变次主笔的写法。例如,上文提到的“途”字,就把“余”的捺笔改成长点写,突出底部捺笔。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22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第四节左右揖让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汉字的组合须“八面拱心”。也就是说,所有的笔画均须有序地凝聚在字的中心,即“中宫收紧”。所谓“中宫”是练毛笔字的衬格“九宫格”的中心一格(见图91)凡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要往中心靠拢,使之融为一体,在靠拢时又须互为揖让。“揖”是打躬作揖,“让”是谦让。在书写时左右两部分要体现团结、服从的精神。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称:“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1.gif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23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一、左小右大
    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部首在左边,而且比右边小叫左小右大。如颜体“挍”(校)字
(见图92),左边三分之一,右边“交”三分之二。从左边偏旁的短横看左长右短,竖钩明显往右挪移,是向中宫靠拢的表现;右部的“交”尽情发挥,这是小让大,次让主的典范。又如柳体的“誕”(诞)字(见图92),“言”旁为辅,“延”部为主,故“言”占三分之一、“延”占三分之二。在这个字得势。左右互为谦让。笔画左右不碰撞,留下了可贵的隙缝,这些布白减轻了多笔画字的重量。可见,我们在写字时要十分小心留白,不使其过于闷塞。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2.gif
    再如图93中柳体的“教”字也是左右均等的字。“孝”的上部占五分之三宽度,“文”头占五分之一定度;为了均等,“孝”下部让了“文”。左右两边既争又让,却不碰撞。另外“教”字的三撇很有意思。“孝”的长撇挺直而长,反文上撇为短撇,下撇为弧形的柳叶撇,起笔、收笔不同,曲直不同,粗细不同。特别是柳叶撇,用在此处既可减轻重量,又可与反文的短撇不至重复。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都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即使像图93中的“频”、“驰”(颜体)左右均等的字,也没有因左右分疆而奋不相干,而是左右紧靠,回眸顾盼之势呼之欲出,互有感情的交融,使左右两部合二为一。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3.gif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25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三、左大右小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所占比例大,右边所占比例小,叫左大右小。如图94中的“額”(额)字(柳体),“页”分为辅占三分之一,“客”部为主占三分之二。“页”的上横缩短让左部的宝盖;“客’部的掠改变为长点,也作出让右的表现。此类写法也是互为揖让。再如“知”、“弘”一类右部小的字,右部往往居中或略下靠。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4.gif
四、左右向背
    字的左右两部分往往有相向、相背或同向之别。但这些只是象征性的一种感觉而已,很难直喻。
(一)相向
    “拥向”指左右两部分“面对面”。古人将这样的结构称“合如对目”,即左右相合加四目对视。日95中颜体“幼”字左“幺”的上提,让“力”的长撇插入,使它们亲密无间。图95 柳体“端”字左“立”的上仰右靠,右上部“山”的斜置而左移,似乎倚在“立”的上横,犹如相依而立的一对恋人。但相向的字仍要注意互相避让并不碰撞。
(二)相背
    “相背”指左右两部分互为相背。古人称“分若抵背”,两部分背靠背、例如图95中额体“兆”字和柳体“雕”字。“兆”字左下点的挑出,锋向直指右部竖弯钩的起笔处,互为呼应,故虽背而并未分离,仍有内在的联系。“雕”字左“周”虽然顾左,但右“隹”却紧紧依靠在“周”的背上,特别是“隹”的长竖支点偏右,重心势必左靠,是背而不离的范字。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称这种背而不离现象为“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5.gif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28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五、左右不合及其纠正方法
(一)比例不当
    “比例不当”是指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没有根据各自构造原则确定左右比例,违背了上述左小右大、左右均等、左大右小或左右向背的原则,左右两部分缺少揖让之势。例如图96的“猿”字反犬旁比例应是三分之一,写成了二分之一,便是比例不当。
    纠正方法
    书写前,认真分析一下字的结构,根据字的重心和主笔的所在位置,确定左右揖让的态势和比例原则。心中有了谱,写出来的字就不易比例失当。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6.gif
(二)左右碰撞
    “左右碰撞”是指左右结构的两部分笔画交叉或相碰。如图96中的“欲”字,左边的“谷”与右边的“欠”笔画相碰,不是揖让之势,而是“拳脚相加”之态。
    纠正方法
    注意左右两部分揖让,左侧部分的笔画态势应该缩让些,右侧部分的笔画往左倾侧些,笔画切忌交会碰撞,笔笔分开。通常情况下,左边部分的捺笔改成长点、底横改成挑,使之右倚;右侧部分的长撇可伸延至左部分底部,形成托抱之形。总而言之,注意整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依、相让、相拥但不相碰。就拿“欲”字来说,“谷”的中间“八”右捺改成长点,且收缩抬高到接近水平位置,下“口”往左挪移,空出位置让“欠”伸腿;‘太”部上端向右让一些,下部的撇画往左靠一点,但左右两部分笔画不接触。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6-1.gif
(三)左右不合
    左右两部分比例大致合理,但是,互不相关,缺少揖让、顾盼,形合而神不合,叫做左右不合。例如图96中的“端”字,左右两部分虽靠在一起,但彼此笔画缺少呼应。
    纠正方法
    注意左右两部分互相关照。具体方法,可参见左右碰撞的纠正方法。
(四)左右背离
    “左右背离”指左右结构的字中本该左右相背的字,左右两部分写得过于分离。例如图96中的“张”字。“弓”写得模平竖直十分僵硬,与右部缺少呼应和关连,与“长”之间距离过大,像是散了架。
    纠正方法
    凡左右相背的字须靠拢一些,且尽量使左右笔意相连,使其背而不离。如“张”字的“弓”要写得瘦一些,笔画有斜势有弧度的变化,就显得活泼有生气,“长”也要写窄一些,长横适当缩短,两者靠拢些。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30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第五节上覆下承
    凡上下结构的字,除了上下均须往中间靠以外,还有上覆下和下承上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一、上欲覆下
    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字,上部能将下部全面覆盖住的,称为上欲覆下。上覆下的字,上部要宽一些、粗重突出些。如图97中的颜体“宗”字的“宝盖”,与柳体“會”(会)字的“人头”均称“上欲覆下”。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7.gif
二、下欲承上
    凡上下结构的字,下大上小,下部能托住上部的称为“下欲承上”。下承上的字,下部要宽一些,主笔应该突出些。如图98,颜体“忠”字的心底和柳体“集”字的“木底”。但图98中的隶书“集”字有点例外。这是汉代隶书《华山碑》上的字,主笔在上,上覆下,虽然妙趣横生而且“隹”部左竖拉长略起支撑作用,但下面的小“木”要支撑住上面的大“隹”十分吃力,这只能说明汉代隶书还有不成熟之处。我们学楷书时不可盲目仿效。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8.gif
    可以这么说,现今我们已无须再为怎么摆好一个字笔划位置而烦恼,古人都已解决了。汉字书写的合理组合经过千百年锤炼,我们只需掌握其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就行了。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32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三、上下承覆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在一个字里既有上覆下,又有下承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如图99中的颜体“宣”字和柳体“置”字,就是一个字内既有覆下又有承上的范例。“宣”字上有宝盖的覆下,下有长横的承上,“置”字也类似。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099.gif
四、上下不合及其纠正方法
(一)上不覆下
    上覆下的字,如果上部分写小了,覆盖不住下部分,称为“上不覆下”。如图100中的“香”字,“禾”写得过窄,与下部的“日”等宽,上下无主次,主笔也不突出。
    纠正方法
    遇到上覆下的字,上部分要写得宽大些,使其像帽子一样盖住下部。书写时注意将上部分的主笔舒展开,形成上掩下的态势。如“香”字,可延长撇、撩,加强突出主笔横画,使上部覆盖住下部。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100.gif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33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二)下不承上
    该写成下承上的字,将下部分写得太轻、太小,承不住上部分,便是下不承上。如图100中的“邁”(迈)字。
    纠正方法
    下承上的字,写时注意将下部分写宽、写重,尤其是下部分的横向主笔,要放得开,使其承托得住上部分的力量。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100-1.gif
(三)上下不稳
    如果将上下承覆的字写成了下不能承上、上不能覆下的状态,便是上下不稳。如图100中的“竟”字,上面的“立’字横画没放开,拘束不畅;下部分的撇和竖钩过小,支撑不开,便出现了上下不稳的弊病。
    纠正方法
    凡上下承覆的字,上、下部分的主笔都要突出,尤其要突出重心所在的主笔。

雨悦 发表于 2006-2-8 15:34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第六节裹束参差
一、收放裹束
    字的纵向须有收有放,尤其是上、中、下结构的字,若上下齐平,必然平淡无趣,故须裹束,局部收缩。“裹束”,是为了增强字的曲线美。曲线美,不只是一种艺术美,也是自然美。中国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许多字至今还保留着象形的踪迹,象形字又为形声字提供了组字的基础,而象形就是对自然实物的描摹。可以这么说,中国字的曲线美,是艺术美
和自然美的综合。可见,我们学写毛笔字就得了解方块字的收放裹束规律。
    请看图101中的柳体“靈”(灵)字。该字见于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覆下承、上盖及底横均很突出,略显斜势,显出了生机。中间三个“口”明显往中间收缩,而且注意其避免雷同的变化(三个口的封口与不封口的交替排列)。尽管笔画很多,但不碰撞,“巫”中两“人”均不粘连,留下可贵的空白。“雨”中四点各不相同且互为呼应,既活泼又连贯。如果我们将此字的边线连成虚线就会发现它多么像人体模型,上横如颈,宝盖如肩,三口如腰,底横如胯,曲线分明,身段极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第一横和中间三个口不收、上下不放,上、中、下同宽,岂不十分臃肿?我们对臃肿的体型称之为“水桶腰”,是不美的。收与放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没有收就没有放,没有放也就没有收。裹束与收敛是汉字结构美的重要的关键之一。
http://www.wanglimin.com/entertainment/calligraphy/pic/101.gif
   再看图101中的颜体“魯”字,与柳体的“靈”字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魚”字头部本不该如此大,如单独写“魚”,它肯定比“田”小,但现在故意加宽加大,“田”部有意收小,四点再放大,“日”字再收小,这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小大小——放收放收的曲线美、节律美。尽管单看“魚”部似乎不协调,但整体效果好了,这就叫“放弃局部,服从全局”。
    由上可见,裹束收放是楷书纵向曲线美的重要表现手法。

关山海 发表于 2006-2-8 15:35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

学习了。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毛笔书法技法(3)——楷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