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8:26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2-6-20 14:21 编辑


                                                   寓妙理于毫端
      ——书法家杨陌印象
                      周均忠



  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很像一个磁场。如果这个磁场被另一个人的磁场所吸引、乃至淹没……在我看来,实在是一种福气。感谢上苍,让我认识了杨陌。他是军队的青年书法家。灵云出岫,空谷之音,便是他的书法。

  生于陕西白水的杨陌自小迷恋书法,从写“大仿”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少时,他以青石作纸,白水当墨,挥汗习之,临池不辍。聪颖加勤奋,使小杨陌很快成为村里的书法“名人”,每年为家乡父老书写春联成为其不可推脱的任务。

  18岁入伍,杨陌来到繁华的京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京城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使他更加醉心于笔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买来大量的名家法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练习。遇到节假日,临帖常至深夜,有时竟通宵达旦,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有一次,战友早上起来发现他屋里灯还亮着,便推门进去,只见满地都是写好字的宣纸。他见到战友诧异地问:“你怎么还没睡?”弄得战友哭笑不得。

  杨陌习书涉猎极广,对碑、帖均有深研,又得诸多前辈悉心指导,真、草、隶、篆皆能担当。然其师古而不泥古,将先贤之法帖、碑意,化为胸中之气、笔底之韵,流荡于绵柔、细腻的宣纸之上。在我眼中,杨陌的书法具有多重美感,时而雄强奇伟、酣畅淋漓,时而洒脱清逸、自然天成。其用笔苍润清奇、意态娴雅,其结字变化多端、诸法兼备,其章法疏密有度,布局合理。

  丁亥之秋,虚心的杨陌带着一份对艺术的虔诚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深造。在这个高手云集的艺术环境中,他不仅收获了艺术与学问,更收获了情谊。虽至今不足半年,然其书艺却取得长足的进步。而这进步的基点正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的虚心学习、揣摩之上的。

  前人云:“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书法是一个书家心灵的表达方式。所以,我观杨陌的书法,如对其人,俊雅洒脱,灵动可人,端端正正行走于世间,一如流云出岫,妙趣天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杨陌对战士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老兵复退之际,不论是谁,只要索其墨迹,杨陌总会放下自己手头的事,蘸墨挥毫。他会让战士扯起宣纸,纸不着案,凌空书之,酣畅淋漓,大有张颠当年“以发濡墨”的风采,书者痛快,观者雀跃,兄弟之情,战友之谊,都在书法线条的飘逸婉转中凝结,亦成为老兵在军营中最后一瞬的美好回忆。

  这便是杨陌。笔墨实践已成为其表达人生感悟最为真切也最为得心应手的方式,换句话说,书法成为杨陌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杨陌自己的话说:“书法是我与生俱来的结,今生今世缠绕着,与我永难割舍了。”
  
                                       (作者系军旅诗人。此文刊于2007年11月28日《解放军报》)

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8:26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2-6-20 14:06 编辑


                                                                   阳光婆娑处
     ——品读杨陌的书法作品
                                                                                                    邹正



  前几天,杨陌将近日在老家创作的几幅书法作品拿给我看。苍凉而狂狷的美、原始而野性的美、自然而大气的美,一跃于我的眼前。待休闲时慢慢品味,觉得他的作品如座座峰林,阳光婆娑,云雾升腾,林涛起伏,天籁萦绕,溪水流淌,幅幅触动着我的心灵。

  康有为认为:“天地江河,无日不变。”这是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也是自然界给人们提供的灵感与启示。今年7月,杨陌回到老家陕西省白水县北井头乡刘家卓这个小村庄住了17天。他感到,自然的壮阔横无际涯,自然的静穆无始无终。那里的阳光清纯,空气清纯,声音没有被机器切割过,色彩没有被画笔修改过,秩序没有被观念规定过。杨陌的书法艺术的灵魂就在这里——在纯净的大自然界中得到了又一次充分的净化和升华。也许,他是从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中,不由自主地去重新思考书法艺术的生命意义及其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天里,他写出了《济南大明湖联语》,写出了《王维诗》横幅,写出了《林逋诗》横幅……这些作品,下笔扎实,且时有率意之笔。这些所谓的率意之笔看似草率,实则厚重遒劲。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结体自然轻松,章法错落有致,用笔中锋、侧锋兼之,用墨干湿并施,注重浓淡变化,笔势的运动感较强,追求腾挪跳宕、向背起伏的变化。纵观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杨陌意在追求一种轻灵雅逸的格调和一种古拙苍浑的气韵。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诗句)杨陌因书法而入伍成为军人,因书法从一个士兵而提升为军官——书法成就了他的人生。杨陌的书法作品入选过由中国书协主办,以及全军级的多次书法大展并获奖。在这些成绩面前,他“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而养拙”(晋潘岳《闲居》),从容淡定,不骄不矜。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范开《稼轩词序》)杨陌今年39岁,就像九十点钟的太阳一样,意气风发。相信未来的杨陌会把一份厚重写进他才情勃发的书作里,成就他更加精彩的人生。
                                                     
                        (作者系书法家、书法评论家。此文刊于2008年9月25日《中国书画报》)

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8:26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2-6-20 14:08 编辑


                                 杨陌的凝重与变化
                          马 啸



  杨陌潜心书法多年,在长期的临池实践中,追寻先人的足迹,在感悟其书风的同时,对其神韵、风采亦日趋贴近。

  杨陌,陕西人氏,虽面目清秀,然身上有着一股北方汉子固有的爽快与豪气。他将这种先天的内在气质与笔墨相结合,便形成了他今天书法的风格:劲健、果敢、坚实。如果说,艺术是个性的写照,那么从杨陌的书法中,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更本质的一面。而这一面,在他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可能较少流露。

  刚柔相济。一边是为人,一边是从艺,杨陌将两者极为合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是这位军旅书家的最大魅力所在。
  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溯源,杨陌书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要原因,是他取法“高古”。这一点,我们从他作品的用笔、结体乃至章法中都可轻而易举地发现。

  何谓“高古”,高者,不落俗套;古者,不赶潮流。为着这一目的,杨陌到远古的汉魏书风中寻找养分,获得启迪。日日与古人相处,处处与高人为伴,在临习、揣摩他们杰作的同时,研读他们留下的典章、书论,以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去与先人贴近。于是,他笔下的东西无论是典雅的行书、潇洒的草书,还是沉雄的隶书,都能透露出一种凝重、悠远的气象。而这种气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日益变得不易或缺乏。

  除了凝重、悠远,杨陌书法中还有一种变化气质。在艺术中,“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变”之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风格的意义或者说赢得一种个性化的美。杨陌正是这样,在他的书法中,虽是处处见“变化”,但并不是“为变而变”,他时时以古老深刻的传统来规范自己,正如先人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中国的书法是一个博大深邃的世界,杨陌还年轻,书艺中自然尚有值得改进、升华的地方。但他是稳重而踏实的践行者,眼下的不足会成为他前行的动力。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阅历的增长,他的艺术之路会越来越宽广。
                                                                                              2008年10月30日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书协原学术委员)

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8:26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2-6-20 14:17 编辑


    杨陌作品研讨会纪要

                      时    间:2010年1月16日上午
             地    点:北京昌平解放军防化学院
             参加人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课题班部分成员
             主 持 人:王民德

刘京闻:杨陌的作品我经常看,我特别喜欢他章草的感觉,很古朴。因为隶书、篆书我都不懂,我只能讲一些他的章草和其草书的看法。他章草写得很好,从字形到形式感,一直到线条的古朴程度都不错。大草写得很好,从字法到笔法都很有意思,跟前段时间有很大的变化。如果让我提意见的话,我觉得杨陌的线条质量要进一步加强。他的大草有点胡抗美的感觉,但我个人更建议杨陌在自己喜欢的古帖上多下功夫,学习现代人的东西很容易找到感觉,来得比较快,但是难以深入。章草感觉很古,因为直接学的是古人。今草可能看过很多人的帖,但是没有认认真真的把握一个帖,这一点跟章草不同。章草可能喜欢一两个帖,认认真真做了很多研究,所以章草的感觉很好。杨陌的今草创作,我建议还是多学古人,如此更能够持久和长远。

张德林:其实在没来这个班之前就已经认识杨陌了,而且也看到他的作品了,但一年多的发展,杨陌的作品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早期的路子相对窄一点,章草是他的主攻方向,章草写得非常古朴。杨陌的隶书我觉得很有性情,两个字:爽利。他章草也爽利,虽然古朴,但有爽利的状态,爽利中也有飘逸。这几张今草,可以看出创作时的一种比较忘情的创作状态,里边有很多随机的东西。一件艺术作品,形成定式、风格,如果不具备非常深厚的传统功力,那是很简单的。不管写到什么程度,最终还是简单的。此外爽利当中需要再加一点圆厚,因为线质稍微弱了一些。线质怎么来强化呢?就是深刻地进入大草的、草书的传统里面去。然后再用章草的古朴,把它糅合进去,肯定会写得非常好。包括一些隶书,也缺少一些古朴。也就是说隶书表现得很性情,但是不高古。

王凯英:杨陌在军队这个大环境中写到这个程度很难得。他字的特点是比较含蓄,内在的东西多一些。

许飞飞:杨陌的章草这种面的感觉挺好,但里面不是平的,他在细微的地方有一些对比,就体现很多古朴的东西。我觉得这种字容易写局促,但是他写得很爽利,然后又很古朴,我觉得这个挺值得学习。杨陌的大草还有很多细节东西,我非常佩服他能在非常迅疾的书写速度里还有那么多小的细节处理,包括一些尖,我觉得不是扎人的尖,特别提神,给人特别震撼的感觉,就像音乐里的高音,而且左右摆动,这种东西感觉很丰富,他能够在自己的控制之内,是很厉害的。

孟春晗:我喜欢杨陌写草书的激情和线的流动,特别他精神振奋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是行云流水。还有章草,非常高古。

董伟国:杨陌的章草写得特别好,很高古。我跟杨陌也交流了一下,我发现他最近进了一大步,让我很吃惊。他的甲骨文,高古的感觉还是有的,可能写得少吧,那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及墨色的变化还有用笔的变化少了一些。隶书感觉统一性不够,可能他与写得少有关系,也可能借鉴了一些篆、隶融合的东西,如果融合得好的话,肯定不错,随意去写这样的东西很容易上手,但是好像这里面统一性还是不够。

廖廷建:杨陌是我们三组的佼佼者,有军人气象。在他的作品里,我认为他经营的是一种翰墨心象,一种军人的气质,一种军人的情结,一种军人对艺术的理解。

唐朝轶:杨陌是我们三组的同仁,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他的作品写得很高古,有军人一样的沉稳。他高古有了,但不够厚重,就是雄浑不够。杨陌的草书始终感觉太秀了,气势不足。我觉得章草虽高古,但是创作上可以尽量少一点,作为功课可以,不要作为自己主要的表现书体。他应该在大草上面做功夫,这可能会更好。看历史上很少有章草大家,王蘧常在我们来看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是我个人还是有偏见,我觉得还是沈曾植好,而且沈曾植主要还是以行书去创作。

童孝镛:杨陌作品风格还是比较多的,而且作品风格的变化很大,他的创作能力比较强,各种书体他都写,他的草书作品之间还有一定的变化。有些作品有点像胡抗美,杨陌当时说他创作的时候没有这种取向,但是还是有一些影子。隶书,看他这些隶书作品,知道是一个特别聪明人的字。他的作品里边有篆书、隶书的结合,方和圆的处理,我喜欢这样带着思想去创作,一般人很少去做这种组合,也没有这种能力去做这种组合,或者组合得不伦不类,而杨陌做得比较好。很多东西如果要加在一起,统一性和整体性可能会稍弱一些。杨陌的章草是获过奖的,写得非常好,形式做得也蛮好,包括印章、题眉等,花了很多心思。如果要说不足的话,就是觉得平了一些。在墨色上变化再大一些,要稍微写得空灵通透一些,可能会更好。如果说让我给他的草书提建议,我觉得还是往古人上靠一些好。我建议杨陌多写一些张旭、怀素、王铎,还有“二王”的草书。我也几乎天天在临帖,我认为临帖特别重要,会给今后的创作开辟一个开阔的空间。

周剑初:杨陌是我们军队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的书家,他为人很热心,长相也很端庄,所以他的字也让人感觉容易接近。他的取法非常好,他取法的意识就是五体俱全,我是很赞同这点的。就是不管怎么样,先全面铺开,铺开以后慢慢再发现哪一种书体、字体是可发展可利用的,就可以把这个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杨陌必须在每一个书体里边找准自己的书风,找自己喜欢的帖,找那么一两个,仔细地钻进去,不要蜻蜓点水,还是要下大力气做好。杨陌是一个军人,而在杨陌的作品里边,没有军人的那种雄强、厚重、大气。杨陌的作品感觉很好,他写什么像什么,这个是他的优势,我们期待着他越来越好。

杨田盛:我看了杨陌的作品,他在风格的方向性上已经确定了一个优势。为什么我要谈这个风格的方向性的问题?为什么李国胜能在全国的书坛里面确立自己的位置和知名度?今年兰亭奖出了个陈花容,我看到他的作品时还觉得很突然,他从《平复帖》里面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全国拿了大奖。我觉得我写了几十年的字,也搞了几十年的创作,为什么我至今找不出自己风格的方向呢?我觉得杨陌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风格方向。如果我们把作品放到整个书坛里面去衡量的话,我觉得杨陌前途无量。

马汉跃:杨陌是我们三组的成员,我看他的作品比较多,他的章草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他的技法和章法,都是非常好的。我尤其喜欢他的草书作品,他的草书作品是见性见情的一种生发,比较灵动,与他的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这几件草书作品各有特点,我们没有必要讲像当代哪个人的,这是他在继承传统草书精髓基础上的一种即兴创造,而且整体的篇章布局都非常好。

王厚祥:杨陌是一个才子,写字的感觉非常好,非常聪明,写什么都上手。这是作为一个有出息的书家必备的条件。而且杨陌非常勤奋、刻苦。有这种精神,肯定能把字写好。杨陌现在的章草,字形、字法把握得都很好了,但笔法、墨法需要增加一些变化,章草必须要写丰富才好。杨陌的大草或者说今草,方向不明确,想提高的话,要选准一本帖,集中精力往这个帖上靠一靠,这样能够更加纯正一些。   
   
王民德:大家都讲得非常透彻,我谈一点想法。看了杨陌今天的作品,我感觉很吃惊,吃惊的是他的几件草书作品,写得洋洋洒洒,而又不失古法。我觉得他的章草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短线条容易写急促,他写章草太快,缺少中间的运动的过程。任何的短线,都容易写急促。大草我觉得杨陌是完全可以写出来的。为什么?我觉得大草最难的是书势变化,而杨陌在对草书势的理解和把握上非常有天赋。


            (摘自2010年11月荣宝斋出版社《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教学文献集》)

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8:26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2-6-20 14:17 编辑


      达者心境   士人情怀
                ——品赏杨陌及其书法
                                                    傅德锋



     起先看杨陌先生的照片,见其清秀英俊,风流倜傥,便以为他是南方人。细看资料介绍,原来是陕西白水人。待前日杨陌先生自北京打电话来,谈吐文雅,言辞恳切,富有亲和力。他说和我是老乡,我初闻惊讶,旋即会心。原来的确是“大西北的老乡”,盖因自古陕甘是一家嘛!说话之间,他自然而然将普通话转为陕西话,一口秦腔,尤见韵味,使人听来,顿生“他乡遇故知”之感,倍感亲切。西北汉子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热情豪放在已经移居京城多年的杨陌身上依然保持并火辣辣地洋溢着。

  杨陌先生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经历,18岁从戎,一直工作生活在北京,这对他开阔自己的眼界无疑是大有好处的。由于他早年既有书法方面的爱好,且具备一定的笔墨基础,所以到了北京以后,京城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对他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杨陌是行事严谨之人,故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是有着相应的规划设计的。他一方面兢兢业业,努力干好部队的本职工作,一方面开始着意于自己的书法学习和研究。他给自己购置大量的古代经典碑帖和相关学习资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观道,把笔临池。朝斯夕斯,废寝忘食,不知今夕何夕。他是一位能够完全把感情充分融入书法的人,骨子里边有一种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生命意识。也恰恰是这种浓厚的感情投入和生命意识的观照,为他的日后的不断走向成功确立了思想认识上的保证。而他目前所取得的现有成绩和书界对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好评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观杨陌先生其人,有一种达者心境和士人情怀。而具备这种素质和感觉的人,才更有可能参透人生,深究艺理。所谓“达者”,我以为,有两层意思:一曰“显达”,即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处身立世,实现自我;一曰“通达”,通达之人,则无论贫富,皆可笑看人生,应付裕如。或居庙堂之高而行福佑社会之事,即兼济天下是也;或处江湖之远而洁身自好,宏阔思想,开化世人。亦即独善其身是也。而杨陌则介于二者之间,正所谓苦尽甘来,事业有成,兼能修为学业,完善自身。虽身处滚滚红尘之中而不为俗事所染,生命中保持着一份传统士人的旷达情怀。人生有此修为,则何愁诸事不备而夙愿难酬者乎?!

  笔者经过这一短时间与沈鹏课题班大多数成员的交流沟通和对他们的特意关注、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很好的综合素养的。无论书艺人品,俱各不让前贤,此实为其成功之一大原委也。杨陌为人低调而性情豁达,游艺高昂而处事严谨,则尤为我辈所看好也。

  杨陌对书法的学习研究,走的是一条广涉各体,兼收并蓄的路子。但同时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诸体之中,小楷、魏楷、章草、行草是其擅长,功力深厚,用心独到,机趣自运,甚为可观。

  杨陌小楷和课题班其他擅长小楷者皆有所不同,其小楷书以魏晋笔法写魏碑结体,笔意古淡而结字空灵多变,尚可将篆法、隶意、草情巧妙融入,不露痕迹而天机自现,殊为不易。方今作小楷书者,多以魏晋钟王为法,旁参钟绍京、王宠、祝允明等诸家之笔意,取法固然无可厚非,然陈陈相因,渐成习气。用笔多尖锋入纸,结体皆作扁方状,貌似古法无所不在,而其中之妙境幽趣则未免大打折扣矣!书家之间,多有克隆复制之弊,一旦掩上名款,则难知何者为此,何者为彼,实则去古人之高境远矣!而杨陌却独不为此,敢于柔和诸家,另辟蹊径,于细微处显露自家之心迹,字里行间,暗含灵机变化,亦今亦古,亦楷亦草,亦篆亦隶,亦魏亦行,能够各逞其妙而浑然一体,此若非天资聪颖而功深力厚,焉能为此耶!

  杨陌笔下之小楷,有多种面目,或取法帖意较多,或用心碑意较多,可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书写内容和思想情境自由选择,游刃有余,无不妥贴。

  小楷贵在有意到而笔不到处,须精微之中见出虚淡,空灵之中透着沉稳。飞动中寓含静穆,稳妥中复显天机。则其关键在于临古功夫是否精深,化合之力是否到位。一靠天分,二赖勤勉。胸次高低是其要义,岂可小觑?!以杨陌之小楷,已知其探寻书道精义之志向,亦可知其笔下之驾驭能力。有此基础,推而广之,则他体亦可举一反三矣。

  杨陌之章草,笔法精到,行款排布若大匠运兵,左冲右突,指挥若定。行止从容而略无忙乱之态。看得出来,他对史游、索靖、皇象之章草是下过一番实际功夫的。此外对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等均有用心。如此广取博收,则其笔下之章草,气韵畅达而笔意渊雅,摇曳多姿而贯通一体。从中可以感觉到他的小楷和章草之间是互为融合依托的,体虽有别,而理法一也。取精用弘之人则可各尽其妙而无所差失。章草一体,亦是入门易,精深难。可熟练驾驭章草者,或可以此一体即可见称于世,如河南之谢瑞阶、山西之陈巨锁、湖北之陈新亚。或书兼诸体者,则长于章草可得气韵古雅,笔短意长之妙,而避用笔轻滑,俗气难脱之弊。

  杨陌之魏楷,以奇肆朴拙一路魏碑墓志经典为法,不求笔法结体之规矩严整,而重在摄取此一路魏碑之雄浑朴拙,奇趣横生之魂魄。因其精于小楷、章草,故其笔下之魏碑作品,既有金石铿锵之碑刻效果,更有一种飘然字外的书卷之气。盖因将帖学的温润之气融入碑体,使其顿生浑融之态,而斧凿之圭角痕迹则随之淡化矣!可“透过刀锋看笔锋”,强化书写性,得其自然天成之姿,此亦正为学碑之正途也。

  杨陌之行草书植根二王,顺流而下,遍学晋唐及历代诸家。对张旭怀素、王铎傅山多有会心处。用笔轻盈洒脱,气势酣畅淋漓,章法上一任性情之挥洒,很少刻意雕琢安排之迹象。但其大草,从总体上来看,比之其楷书、章草,似嫌稍弱。此可能亦是个人喜好和性情使然。或则正处在向大草不断冲刺阶段,某些方面,尚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突破。其实,以杨陌目前所具备的楷书、章草和行草功力,真正攻克大草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虽说学书者未必非要问津大草,但大草作为最能抒发书作者自由心境的特殊书体,若能熟练驾驭,则或有意外之收获。想来杨陌必有此意,一个能将静态书体写得意趣飞扬的人,骨子里边是不乏草书情怀的。但假如基础功夫不扎实,则往往流于浅表,难以深入。

  杨陌亦作篆隶,笔墨之间,秦风汉骨,跃然其上,古穆沉雄,情趣悠然。其五体之间互动共依的迹象无疑是十分明显的。如此之广的书路,对他日后长远的发展其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杨陌学习书法近乎痴迷,某些时候之表现,与古人相差无几。相传,王献之练习书法入迷,无意间将墨误做辣酱蘸着吃,以致满嘴乌黑。而杨陌通宵习字达旦,战友早起,见他屋里还亮着灯,便推门进去,只见满地都是写满字的宣纸。他见到战友竟诧异地问:“你怎么还没睡?”弄得战友哭笑不得。 痴心若此,书法焉能不佳也!   
                                                                                                                                 
  临池以外,杨陌注重多方修炼自己,读书作学,尚从事影视制作及演出。假以时日,当更令书界对他刮目相看。               


   (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学术委员。刊于2011年12月13日《青少年书法报》)

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8:26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2-6-20 14:20 编辑


       书者杨陌
                        常敬竹



   我与杨陌在同一支部队、同一个单位工作十几年,有一时期还同住一室,朝夕相处,算得上是亲密战友。因了这样的机缘,我亲眼见证了他对书法的痴迷与执著,见证了他习书路上的艰辛付出,也见证了他一步步走上书坛的坚实足迹。

  杨陌从喜爱书法到成长为青年书法家,走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成长道路。他出生于陕西白水,这里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却有着深厚的陕北文化底蕴。每逢春节,街上都要打社火、扭秧歌、赶庙会、演社戏,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剪窗花。杨陌从小生长于这方水土,深受这种乡土文化的启迪熏陶,特别是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在大人们写对联的时候,他入迷地站在一旁观看,一看就是半天,连回家吃饭都忘在了脑后,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能在街上支起摊子为乡亲们写对联。杨陌学习书法的起始阶段并不容易,没钱买纸买墨,就用石板当纸,泥水当墨,后来又在墨中加水,用淡墨在找来的草纸和废旧报纸上练字。每张纸上他都反复书写数遍,直到看不出纸的底色了还不肯罢休。他还时常用树枝在地上练字,一有时间就不停地在地上写写画画。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十几岁的时候 ,就能把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了,春节到来的时候,许多乡亲也找上门来,请他书写对联,杨陌至今还保存的黑白照片里,有一张就记录着他为乡亲们书写对联的真实场景。

  参军来到北京后,杨陌在部队紧张的工作之余,依旧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他把微薄的津贴费都用在了购买书法字帖上,没有地方学习练字,他就在一间不用的厕所里支起书案,摆上笔墨纸砚,还美其名曰“半间书屋”,一有时间,就钻入其中研习书法,他潜心学习书法理论,反复临写历代名家法帖。日复一日,寒来暑往,在我的记忆中,杨陌书斋的那盏灯光总是熄灭的最晚,在我们宿舍的门后,杨陌练习书法的习作摞了足足一人多高,成为他刻苦学习的最好“物证”。杨陌深知书法作为中华民族表情达意的基本符号,作为东方文化的内在核心,理深道隐,源远流长,不下苦功夫、大功夫,没有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潜心修悟是无法把握其实质、领悟其真谛的。他以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苦苦求索着,不断进步着。与杨陌相处愈久,有一种感觉就愈加深刻,在杨陌的生命中,书法已经成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甘愿为书法付出无数的心血汗水,书法也带给了他别人无法体验的快乐与欣慰。

  杨陌习书走的是正门正道。1987年杨陌参军来到北京,当新兵时就因有书法特长被调入政治机关从事电影放映和图书管理工作,后来又到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从事警卫工作,这些地方即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场所,也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陈列着大量现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杨陌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影响自不必说。期间他还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经常到中国美术馆、荣宝斋等场所观看艺术展览,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此外,杨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转益多师,新兵时曾向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书法家薛夫彬请教过,后受到书法家李铎、夏湘平、刘正成的悉心指点,1994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2007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后成为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成员。如此独特的工作履历,使杨陌登堂入室,受到了正道正宗的艺术启迪与滋养,开阔了心胸和视野;如此独特的求学经历,使杨陌受到了正门正派的耳提面命,在聆听名家教诲,汲取众家之长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他的书法也因此而逐渐显露出正大气象、高古气息和大家气派。

  杨陌为人坦诚正直,性格热情豪放,这种脾气秉性必然对其书法风格产生直接影响。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亦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由此可见书法也是书家本人气质、性格、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折射与体现。纵观我国历代书法大家,雄浑大度的颜体字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是相对应的。杨陌亦是如此,他依据自我性情,很早就锁定了书法研习方向,他十分喜爱明代书家徐渭的书法风格,极为欣赏徐渭独立千古、不拘礼法、卓尔不群的中国文人的真性情,这也恰恰暗合了他疏狂而又不失儒雅的内在气质。杨陌对徐渭书法反复临摹研习,取其笔意,为我所用,逐渐形成了自己恣意奔放、气势磅礴的草书风格。杨陌创作书法,向来讲求心境与气息,每每气闲神定,挥笔疾书,如歌如舞如行云流水,常常令观者击掌称赞。豪放的性情,也使得杨陌十分喜爱书写大幅作品,而且对作品布局了然于胸、驾轻就熟,有时在书案上施展不开,就将宣纸铺在地上,时而凝神构思,时而恣意挥毫,好不快哉。杨陌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刚刚20多岁的杨陌,就匆匆赶到国家民政部捐赠了10幅自己的得意之作,并现场挥毫创作了“风雨同舟”大型书法作品。救灾司领导及工作人员深受感动,对他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杨陌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尽管离开家乡很多年了,但只要有时间,他还会回到老家,为乡亲们书写春联、条幅,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尽管十分劳累,但只要乡亲们高兴,他依旧乐此不疲。

  杨陌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丰硕收获。他先后多次参加国家、军队和北京市举办的重大书法展览比赛,每每荣获大奖。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国务院新闻办、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孔子博物院等单位收藏。许多杂志报纸还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他的书法作品也日益为书界和公众所认知和欣赏。

  杨陌刚刚进入不惑之年,正值年富力强,以其对书法艺术的虔诚与执著,以其厚重的书法积淀与功力,以其坦荡正直的人品和秉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书法创作上取得更大建树。
  
           辛卯岁末写于北京德胜门下心由己斋
                                                         
                                                                  (作者系军旅作家、艺术评论人)               

邢秀山 发表于 2012-6-20 09:14


                   报道完毕      感谢关注!

孤竹白云山人 发表于 2012-6-20 13:23

学习。{:1_277:}{:1_277:}{:1_277:}

皖风堂主 发表于 2012-6-20 22:11

{:1_277:} {:1_277:} {:1_277:}



   

贺进 发表于 2012-6-20 23:09

杨陌兄一路走来不容易,杨兄今日之书艺大成,当为白水之荣耀,亦是当今书坛之翘楚!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杨陌《漫斋心墨》出版座谈会在陕西白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