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26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浪漫心迹
读白煦《水墨书法》
张旭光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一盆水是理性的,一瓶墨是理性的,墨与水的融合便是浪漫的。
【一】
◎ 爱因斯坦所以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于他看到了成功人士的共同点,当然也是他的亲身体验。从心理学上说,『爱好』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讲,往往能转化成一种审美理想,从而终身为之追求,或者说他从此有了一个审美的人生,浪漫的人生。
◎ 白煦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的是,他自80年代开始就钟情于水墨艺术,而且较早地频繁地接触了日本的书法和欧美的艺术,在他年轻的审美理想中便种下了国际性视野,因此他的艺术和人生是更加审美,更加浪漫的。
◎ 《水墨书法》就是他审美的心迹,浪漫的心迹。
【二】
◎ 艺术品的每个单元与系统总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颜真卿楷书,那圆浑凝重的线条,带来了开张的结构;金农漆书线条如同积木,成就了其结构的建筑性特征。白煦的水墨书法明显解构了书法原来的结构,突显了块面与线的对比,因此更适合现代构成的章法系统。在这个立场上,我感觉象《王维诗二首》的对角线黑白关系,《采莲曲》、《中酒》等,一半黑一半白的构图,《唐诗四首》的中空外密形式,《退居漫题》的3:1关系,《滞雨》的落款配合,《池上二绝》的印章式处理,以及《倚柴关》1:1的关系,等等,都非常新颖,似墨似彩,似水似山。尤其《池上二绝》那片留白,太让我感动。缘此,不但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时代审美意义,而且把他内心的秘密彻底坦白了。
【三】
◎ 白煦的审美和浪漫,贯穿于他的日常生活,比如他的着装,讲款式,讲质地,讲品味;再比如他的美食倾向,讲味道,讲色彩,讲火候。这天长地久的生活审美又反馈强化了他艺术的审美与浪漫.
◎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
◎ 白煦性情耿直、豪放,敢说敢为,而且至今不减当年豪侠之气。
◎ 这种性情一方面表现在工作中,即『坚持原则和标准』,对个别想混入展览的行为,以及东道主提出照顾等问题,都坚定的予以拒绝,甚至言辞激烈,毫不留情。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中,即『我手写我情』。他经常以长锋浓墨,任意挥洒,其作品的品味、境界在不断变化、提升,而其任情恣性,却从未改变。甚至有时在其『势不可遏』的豪情左右下,呈现极度的浪漫和夸张。
◎ 白煦已届耳顺之年,然而其性情依然很年轻,对人对事,实话实说,对『坏人坏事』依然疾恶如仇,甚至有时会『以为自己永远正确』。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够成熟』,然而我以为 ,作为艺术家太难能可贵了。艺术家只有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保持艺术之树常青。中国明代艺术的浪漫主义高峰,不就是艺术家『发童心』的成果吗!一切成熟的艺术都不足以使人感动,一切成熟的艺术家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 白煦水墨作品的出版,正是他长期保持童心的表达和收获,是他独特而铿锵且初衷不衰的性情所铸就的自我面貌。
【四】
◎ 白煦的『水墨书法』还与他的收藏有直接关系。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每到一地他都要逛一逛古玩市场。他不收大件,却总是在发现一些精美的文玩时,喜形于色,力排众议,态度坚决,以抢先拿到手而不亦快哉!
◎ 他收藏的古玩均蕴藏着现代审美的信息,装满了他的天地。他就如此日复一日的薰染着,陶醉着,生发着。从而使他的创作于民族性中彰显了世界性。
◎ 白煦今日已卸下了全部的枷锁,更加自由自在于他审美与浪漫的海洋中。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 我一边翻看他的《水墨书法》,一边感动着写下了以上的文字,还有很多关于人的艺术的话想说。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27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有意味的墨象
陈洪武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 翻开白煦先生新出版的《水墨书法》作品集,仿佛进入了江南水乡,顿有一种烟雨迷蒙、秀润飘逸之感。这些作品完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创作,突出表现为墨韵的意象,追求朦胧中的跌宕,把草书的线条化为点、线、面组合的水墨语言,趣味盎然,境界悠远。从审美角度讲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构图上丰富多彩,打破了传统书法斗方、条幅的程式,将视觉推向了读图式的审美体验,就像欣赏山水画一样,每一幅都有独特的意蕴。二是追求梦幻,渲染出一种迷离、神奇的幻境,酣畅淋漓,鬼斧神工,变化多端,赋予作品想象的空间。三是以涨墨为基调,使苍老的线条温润灵动起来,在老辣苍茫中追求润泽。白煦先生平时给大家的感觉是爽朗、苍硬、执着,但这些作品中却弥散出柔和与雨润,这大概与他血脉中巴蜀之人特有的基因有关。这些水墨书法虽然注重营造有意味的墨象,但依然保留了传统书法中的线条元素和可识读性,为我们提供了别一番审美的新境。这就是白煦先生求索的意义。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27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淡中求变雅外生奇
读白煦《水墨书法》
周俊杰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 古人作书,极讲笔法、结体、墨法和章法,今人所谓书法创作,在笔法功力上很难与古人抗衡,而结体也大抵在『五体书』中戴着『镣铐』跳舞,想突破前人,墨法、章法仍有巨大空间。白煦兄于此颇有独见,深解古人『濡染大笔何淋漓』之意,近年来在『淋漓』二字上下了大功夫。年前在京开六届书代会,临别赠我一精美作品集,名曰《水墨书法》,返郑后反复欣赏拜读,颇有感悟。如果先得出一个结论的话,那就是:在当代书法创新的大潮中,白煦无疑 以其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其『以水统墨』的技法和成果,当是书法百花园中一丛『清纯淡雅』(白煦语)的百合花。
◎ 关于用笔,我小时老师强调要浓要黑要亮,一如苏东坡所说如小儿眼睛,黑亮而透明。后看到金农的『漆书』,仍一味地重、黑,我曾试着以黑油漆写在宣纸上,结果自然不佳,很快便退却了。上世纪80年代王铎的『涨墨法』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书坛。觉斯很懂得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所说的:『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的道理,也对董其昌『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的话心领神会,便在很多作品中加大了用水量,我们现在能看到王铎不少涨墨涨得勉强认出字形的作品,正是明末时期书法一大特点,正如在其稍后的笪重光所总结的那样:『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这个『破水用之』是书法作品『活』的关键。当代书坛有不少人悟得此理,在墨与水上大做文章,创作出涨墨远超王铎的作品,故尔,生产墨的行业为了社会需要,便特意创制出『宿墨』装瓶出售。我前年《大风歌》的个展中就有一些加宿墨的作品,套用石涛的话,乃『用墨当随时代』也。然而,如白煦兄基本全以淡墨加宿黑创作的整体展示,恕我寡闻,恐在当代甚至是历史上还是第一人。在他此书的简短自序中他对这一创作过程作了描述,他说:
◎ 余耽临池一事多年,曾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黑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水晕,其形态煞是喜人。
◎ 这种意外如同发现新大陆,使他甚至狂喜。而引起他进入此种创作方法的重要原因则是物质——成品宿墨和上佳宣纸。书法艺术的实际进程一直与所使用的物质载体分不开:商之甲骨、三代之金文、秦汉之砖石布帛、此后之纸张、明清以后生宣纸的应用,改变了书法艺术的面目;加之狼、羊诸多动物毛所制毛笔的变化;油烟、松烟、宿墨等墨的出现,为书法艺术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物质的保证。白煦兄正是借助了含水较多的宿墨及洇化效果甚好的宣纸,才创作出了『笔墨交融,纵横往复,酣畅淋漓,任心绪在诗境中驰奔』(白煦语)的作品。看这些作品,很容易使人想到齐白石的『墨虾』,尤其是墨色较淡的一些虾,中间的笔画很清晰,四周洇出的淡墨痕充满韵味,形成了视觉上实与虚、黑与灰、重与轻、浓与淡、枯与润等充满辩证关系的对比。高明的艺术家,正是在这对比中把握住了一切事物作为质的『度』,虚实适中,枯润适度,在『清纯淡雅』中表现出『至刚至柔』(白煦语)的美:高洁、清澈、淡雅而酣畅,如出水之芙蓉,如浓郁之山花,从而达到令人心醉的至境。
◎ 古人云: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在创作中,如五个层次全用,则易显示墨色的丰富变化,而白煦用的是『淡』与『轻』两个层次,顶多再加上一个『稍重』的中间层,完全与焦浓重三者无关。这叫什么?叫给自己过不去。因为,仅以淡、轻墨作书,其难度要远远超过五个层次的混用。古人也反复说过:『墨淡伤神』,这一点白煦是非常清楚明白的。而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正因其难,才会去追求、去实践、去硬碰硬地尝试。我们看白煦的水墨书法,并末感到墨色的单调和由此带来的『伤神』,反而感到墨色的丰富、神鬼莫测的变化。这是为何?我反复品味、阅读,发现他在两个淡雅的较窄墨色层次中,又『破水用之』,使其变为了多个层次,因此这些作品『活』了。从几十件作品整体上看,有几件的主线近于『稍重』,大部分则以『淡』、『轻』为主,但无论总体上对比或每幅单独的作品,之所以并未因『墨淡』而『伤神』,是因为笔画洇出部分更为淡雅的多层次衬托和对比,对此,白煦『玩』墨『玩』水玩得很得心应手。书法是艺术,但首先是技艺、是技巧,许多空谈书法者往往学书第一步的『技巧关』未过好,便匆忙上阵,以创作家的身份亮相,这样的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在书法『用墨』这一基础因素上,白煦的作品当会给当代书坛以重要的启示。
◎ 以淡墨写出多种变化的线条难度较浓墨为大,而白煦在如此淡雅的宿墨线质的掌握上可谓运用自如。我们先抛开其作品的洇化部分,只集中观察其线条本身,其变化之丰富当令人惊叹:有以大篆纯中锋的淳厚与圆润,有借行、楷书偏锋的奇崛与多变,有如行云流水似的轻盈与飘逸,也有犹如枯藤似的老辣与苍健,很多情况下又用较长而多变的拖笔使线条充满动荡感,总之,一支小小的软性颖毫,在白煦手中使淡墨魔幻般地成为『奇怪生焉』的各种质感不同的线条。当然,在他做淡墨入书试验之前的创作中早已将线的丰富性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他在以对古人笔法『破』而后『立』的过程和结果,向当代书坛交了一张令人击节亦同时让人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答卷。
◎ 前面已说过,当代人欲逾越古人,在章法上还可大做文章,书坛近二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已有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白煦兄的这本作品集,以其新奇多变的章法,与其用墨一样,也给了我们以颇多的启示。此集作品大多为斗方和横批,这大概是由于现代人住房较低而此类作品便于悬挂之故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斗方、横批远远较中堂、条幅难于处理,这应该说是由于书法文字须由上而下、由右向左排列的原因吧。书法的至高境界,讲一个『气』字,气势、气局、气象、气韵、内在的浑融之气等,均在每行文字较多的情况下易于把握,做到做好这一点,斗方、横批是弱项。白煦兄知难而进,竟然全部选此章法,并与众不同地将作品集做成横式,此乃艺高人亦胆大之故也。集中作品章法变化甚多:除正常以行排列外(如李白《蔡氏五弄.渌水曲》),有将主体文字以大字小字分而排列(如韩《使风》);上为主体字,下空三分之一盖印章(如《开导》);用淡墨写一行半,再以朱砂小字填中间及左边空隙,并留大片空白(如《无为无不为》);右上左下书写,左上右下空白并钤印(如《王维诗二首》);下部写满,上部五分之二留空,正中钤印(如刘方平《采莲曲》);四周写满字,中间留空钤印(如《唐诗四首》);几个大字撑满纸,不落款,仅留左边一小空盖章(如《我心匪石》);少字作品,不落款,仅盖一印(如《茶》);斗方上右及整个下半部书写,左上四分之一处空白钤印(如司空图《退居漫题》之四);斗方四周空白较多,中部写四字,不落款,仅盖二印(如《至刚至柔》);左半部写满字,右空,中钤一印(如韦庄《倚柴关》)等等等等,这些章法,在古人那里极难找到,白煦随手拈来,自然、协调、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虽表面形式与古人异,而内在的规律却与之相通,这便是有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 白煦所写字体,多为草书,偶有行、隶。其草法严谨,然结体极为奔放、荡逸、奇崛多变,早已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自家语言。他的任何作品中字的结体无论怎么变化,均让人一眼便可识出为『自家草』,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表现。
◎ 白煦兄虽公务繁忙,却仍抽出时间创作出大量有新意的作品,令人感慨、感动。此次作品全部以淡墨示人,乃其艺术进程中一个里程碑。结体、用笔、章法、尤其用墨的全面创新,当成为书坛一大亮点。以其学识、悟性加勤奋,
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今后他将会一方面巩固现有的淡墨探索成果,且还会不断打开一片片让人预料不到的新的艺术天地。
◎ 我们期待着⋯⋯
二○一一年春节于中州挥云斋。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28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水墨云烟气象
孟会祥
《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协会员。


◎ 年前,得到白煦先生《水墨书法》一册。集中所收数十幅作品,皆以宿墨书写。对水墨的探索运用,专门结集者,就我所见,这大概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
◎ 古人用墨,原先大概是偏爱浓墨的,所谓墨淡伤神,所以力求浓重。『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墨也以黑为佳。东坡用墨,『如小儿睛』,东坡传世作品,也可以佐证这个说法。有人甚至说古人用墨浓重处,如在纸面隐然鼓起。隐然鼓起是不大可能的,但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会有的。现在我们时时见到的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蜡笺大字作品,也有浓墨干裂的现象。
◎ 然而,古人研墨作书,当然也会有用淡墨的情况。李商隐有句:『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说明当时有淡墨的作品。陈继儒《珍珠船》云:『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书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曲折处亦无偏侧。』这说明墨并不是浓得化不开,总是有浓淡区分的。
◎ 而有意识地运用墨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巨幅的出现;其二,书法作品的观赏性。巨幅作品对墨色变化要求提高,也为墨色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书法作品由偏于『读』逐渐过渡到『看』,它的美术属性有所加强。这两个因素是纠结在一起的,难以厘清谁重谁轻,但结果是,注意到墨色变化,而且善于运用墨色变化者,居多是书画兼擅的书法家。从董其昌、王铎、傅山以来,皆是如此。清代的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只是专擅浓或专擅淡,还不算墨色变化多。到清末民国间,注意用墨的就多了。而水墨运用最多,而且最成功者,我认为前有王铎,后有黄宾虹、林散之,这是水墨并用的两个高峰。黄宾虹出于有意无意之间,天真烂熳;而林散之应该说是在水墨上颇费经营的。
◎ 白煦先生是『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进而专门探索,认为『水墨之书,既可致刚柔之境,亦可臻清纯之意,焉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而倾力为之』,是由无意而有意,悉心探索的。当代,书法的美术性日益得到加强,书法越来越成为『视觉艺术』,那么,针对视觉效果的探索,就具有先锋性和前瞻性。白煦先生的这本集子,会在这方面给人启迪。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星期二。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28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读白煦《水墨书法》有感
郑培亮
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编审。


◎ 我是白老师的老部下。从2006年调到中国书协展览部,一直到他去年退休。有的人退休了,门庭冷落,部下疏远,另投主子,形同陌路。我和几个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直到现在仍然感觉他还是领导,还是白长官。因为他在位置上的时候,我没有感觉他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也没有领教过什么长官意志。这些年,学书练字被教诲过,工作失误被袒护过,活没干好被激烈的批评过,有所进步被严重的表扬过,该被的都被了。
◎ 白老师的书法,因为在一起工作的关系,看得很多。这批水墨书法的表现,不是这两年的突发奇想,他很早就关注水墨与传统书法的结合。他的作品,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也不是抽象的『现代书法』,在水墨的表现力、点线的形质上,以及章法布局的散淡率性上,基本没有脱离传统书法的范畴,但又迥异于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他不满足于传统书法固有的样式,又不肯支离乃至破坏传统书法另起炉灶,而是将水墨的运用从技术层面上有意识的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突破口,尽情挥运,淋漓渲染,求新而不怪,去古而不舍,严格来说,他没有脱离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形成的继承与创新这一基本模式。
◎ 白老师在水墨书法上的探索,也得益于他的工作。过去他长期从事中国书协的外联工作,经常出访,对国外各种门类的艺术了解很深,对于书法在全球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传统样式与西方文艺思想的交融、碰撞,有着普通书家无法达到的直观感受和理论思考。之后他又长期主持全国的展览工作,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探索、创新有着一个客观、整体、理性的把握。通过对古今中外文艺思想具体到书法艺术的比较和研究,他选择了水墨书法这条道路,并矢志不渝。历朝历代,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当代的书法,如果仅仅是承袭古人,肯定没出息,如果摈弃传统,重新创造了一套书法体系,恐怕又不自量力。他显然选择了中间立场。在很多次出差的过程中,我陪他逛又脏又乱的古玩店,他都会兴致盎然的寻找那些散落的老墨,乐此不疲,他希冀这些老墨能够幻化出笔墨的清幽、浪漫、畅然自适与扑朔迷离。他可能从来没有做过千秋之想,但他的确将水墨融入作品,渗透到生活中了。
◎ 收到并拜读了很多专家给白老师写的评论,因个人才疏学浅,不敢再妄加评论,但依照我对他的了解,特别是多年被熏陶的经历和感知,我作了一个总结:水墨中的书法,艺术中的生活。不知白老师以为然否。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30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白煦书法创作追求
姜寿田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书法导报》副主编。


◎ 白煦在当代书坛无疑是出道甚早的人物,他早在1980年便调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同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建,因而他与书坛老一代书家如启功、舒同、沈鹏、刘炳森等都有很深交谊与过从,这在他新近出版的《师然室随笔》中都有所反映,不过,白煦为人一向平淡、低调,乃至有些孤傲,这使他虽在书坛中心,但却不无退避,因而他似乎从来没有大红大紫,也从没有利用权力在媒体上大肆炒作,他似乎不屑于这种廉价的市俗声誉。
◎ 白煦对书法的执著、严肃一以贯之的反映在他几十年的书法探索追寻中。在创作之余,白煦还勤于理论思考并对当代书坛抱以现实关怀。他早年写的《傅山『四宁四毋辩』》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面对书坛一些不良现象,白煦也会作狮子吼,大力抨击,显示出他的真性情和书法良知,这在他的一些批评文章如《书法界的票友》、《试说俗人俗书及其它》、《会迷、迷会》、《模仿、二度创作及山寨》等文中皆有鲜明反映。在书法创作中,白煦是一个严于现代与传统之辩的书家,他认为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首先作品是好的,作品不好,也就谈不上传统与现代。『生硬地贴上现代和传统的标鉴十分荒诞,殊不知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唯有时代才可能产生并赋予作者,而绝不是传统的翻版。』
◎ 这些睿智的创作观念无疑深刻地反映贯穿在他的创作探索与省思中。从白煦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不是一个固守传统者,虽然这并未影响到他对传统的尊崇。他始终恪守一种主体原则,谋求在传统之上,追寻一种价值转换。因而他的创作兴奋点和着力点始终落实在对新的个性风格的探索建构上。而这种个性风格的另一端联系着的则是时代风格。在当代书家中,白煦是一个重体验、重感性,并勇于探索的书家,这在他新近出版的《水墨书法》中有着全面而又全新的反映。他似乎意欲冲破既有创作模式、向现代感跨跃一步,但对笔法、墨韵的留恋,又使他难以冲破既往的风格范型,因而这便形成一种嫁接形态;表现形式是激进的,而笔墨元素则是古典的——应该说,只要做得好,此亦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途径与方式——无庸置疑,当下书法的现代性探索已陷于困境,这既表现在创作层面,也表现在理论层面。如书法是否应坚守汉字本体,书法与现代抽象主义的关系,如何区分西方现代抽象与本土书法抽象等等都是尚没有回答与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当代本土书法的现代性探索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上述问题的理性回答与把握。
◎ 在上述背景下,白煦的水墨书法探索有其意义,他对汉字的坚守已然表明了他的书法立场。可以看出,白煦在审慎地汲取某些书法现代性因素以更新创作,尝试新的风格探索与建立,而这种探索的先锋性,又无疑使人将其与『现代书法』的某种表现特征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了参照系意义。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30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白煦先生水墨书法印象
高庆春
中国书协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西泠印社社员。


◎ 庚寅岁末,白煦先生以新著《水墨书法》见赠,展阅之余,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 白煦先生以草书为最擅,而其『水墨书法』则为自家所独有之创造。此集为庚寅夏新作之集中展示,把『水墨书法』这种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挥到了一种极至的境界。无论是形式,还是视觉效果均可圈可点,淡雅、清淳,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如此和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水墨之『书』,正是作者心中之『画』的再现与表达。
◎ 1. 以水墨书法来表达淡雅高洁的艺术追求。白煦先生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就是淡雅高洁、静穆清远的意境,而宿墨、淡墨与作者所擅长的草书相碰撞的结果,恰恰能够表现这一追求,而这一追求又具有鲜明的白氏个性特征,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就使作品本身增加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的高明处正在于将这一特殊的形式做足、做大、做充分,从中突现个性,创造美伦美奂的书法艺术世界。
◎ 2. 善于挖掘形式,丰富表现力。翻阅白煦先生水墨书法使人有一种视觉愉悦的感受,这其中关键就是作者的章法丰富至极,摆布极尽变化之能事,43件作品并无重复,作者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对书法艺术本质的理解,对道的理解,对虚与实的感情,对艺术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可谓匠心独到,包含了多年的艺术积累、思考、实践、悟道。
◎ 3. 综合运用多种技法,不择手段。对于这种水墨意味的少字数作品,一般以为多为即兴挥洒而成,其不知创作一件这类作品甚至比常规书法作品更费精力,也包括运用多种表现技法。几件甚至十几件作品中才能选出一件满意的。赏读这些作品能真切感受到丰富变化,包括技法的变化出新。除形式外,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技法。以笔法为例,白先生深谙『笔软则奇怪生焉』的原则,古书论上能提到的诸如藏锋、转笔、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均可找到。由于作者对篆书有深入研究、故笔下圆浑、厚重、游刃有余。当然飞白以及水墨晕化的笔法就比比皆是了。即以宿墨晕化为例,既有晕化程度的大小、轻重、收放之分。看来水与墨的结合学问不小啊!
◎ 当然作者的至胜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如除擅长的行草书外,对秦汉简帛书的学习与取舍;对日本少字数书法的研究和借鉴;以朱墨小字落款的布局;不同印章在章法上的运用等等都匠心独运。
◎ 我为白煦先生的智慧、勤奋与执着所感动。
二○一一年二月十四日于学思楼。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31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在水墨神奇中找寻艺术书法的发展
观白煦水墨书法有感
彭利铭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在六次书代会上喜得白煦兄所著《水墨书法》大型作品集,细细品读,倍觉妙趣横生,引来思绪万千,随笔记之。
◎ 我们常讲,艺术创作作为人类文化造就的一门学问,除了深刻而微妙地展示出其地域性和民族文化内涵之外,还将自由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带给观者和后人以动人的享受、品味和记忆。
◎ 一件真正的书画作品,要留得住,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除了观赏者能从中寻觅到前人艺术创造的血脉渊源和精神寄托所带来的种种演变关系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时代烙印和个性特征。对于创新,笔者以为:中国书画经历朝历代先贤的努力,早已筑建成一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每位艺术家通过自己的阶梯努力攀登,如果能到达顶层而加上哪怕是一块砖,你就取得了超人的成就而入载史册。
◎ 白煦兄推出的既是水墨书法,那先应追溯一下水墨的历史文脉。水墨自古以来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水墨写意是中国画的一种。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至今日。水墨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我们知道,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层次。墨是寒色,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又为何好的『水墨』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呢?这是因为好的书画家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是其它文字无法相比的。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且水墨画技法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至今远未终结。山水画和文人花鸟画的发展,使墨法意识在画家心中树立起来,董其昌的墨法已相当考究。过去,人们对墨法的研究落后于用笔,墨法则『浓、淡、枯、湿、焦』而已。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说,其中关于『渍墨』『破墨』『宿墨』说,大大丰富甚至是解放了墨法审美观念,其中自然涉及用水的技法。陈子庄说『画家全靠一杯水』,指出现代水墨另一片天地。重复这些是为了更好地去品赏白煦兄的作品,以此为据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煦兄的水墨书法是传统的。
◎ 白煦兄数十年始终从事水墨书法的研究探索,可以说他是当代水墨书法的代言人和忠实代表。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语言的挖掘。煦兄的水墨书法和他的水墨技法是绝不可分的。经过多年摸索,不知道他有多少独得心法与不传之秘,然我们从画面上看他运用墨与色在宣纸上经过笔的施行与水分的渗透洇化形成不同的起止界限,形象便从中凸显出来,显示着一种似不经意中的精妙和细微表达。在他的作品线条和水墨变幻中,我们得出的第二个结论:煦兄的水墨书法有中国画的艺境。实践着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型。
◎ 他的作品在求变中不越雷池而皆在法度之内,始终保持着书法的本体、本质,而水墨创作中突求其艺术性的展示,流畅而富有节奏的点线中,墨有色,水有韵,字有法,万变不离其中。有些部位水分很大,位置常常有得精确的用笔交代清楚,水墨轮廓交代到位而其他则多在水的泅化中虚虚实实似有若无中交代了骨肉关系。这一种技法下形成的感觉,令我想起老子讲:『道之惟物,惟恍惟惚,惚兮形容水墨境界,也较为贴切。所以我们得出的第三个结论:煦兄的水墨书法是艺术性书法,与实用型书法有着升华的飞跃。探求着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 总之,煦兄以长锋行笔,在顿挫起伏中,在水墨变幻中营造出阴阳、浓淡、干湿、松紧、粗细、大小、快慢的艺术效果,尽情于水墨的奥妙和神奇变化之中,把文字赋予水墨之灵动,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实践着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型,探求着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辛卯年夏于京华皇城根下墨天阁。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31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漫议白煦先生《水墨书法》
葛鸿桢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协顾问,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 新年依始,接到白煦先生寄来刚出版的大型书法作品集《水墨书法》一书,附函称:『作为笔者的一种创作尝试,倘若此书能引起您的兴趣并愿作笔谈,则恳请将观感(褒贬由之),以书面形式寄回。』语言虽简,但不乏谦和与真诚。拜读此书,真觉得有话可说,于是不计遍数地仔细欣赏起来,以便记下感受。
◎ 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者有意识地把饱含水份的笔墨挥洒在素宣上所出现的洇晕效果用大特写的书迹局部表现出来,成功地烘托出书名:『水墨书法』四字的内涵。书中除了汇集的书法作品之外,还增加了好几个页码用点点的墨痕来强化水墨在生宣上的洇化效果,增强读者对『水墨』两字的观感。事实上,白煦在本集中所汇集的作品正是这一类似饱含水份的笔蘸以宿墨而产生出特殊的笔墨效果的书法作品。这里值得强调一下的是:书法作品,尤其是『书法』两字。因为综观本书中所汇集的所有作品,白煦先生坚守了『汉字』这条底线。书法如果抛弃或者越出了『汉字』这条底线,那么所呈现的作品很可能成为非字非画,不伦不类的尴尬作品。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国外现代艺术思潮冲击时,出现过这类作品。受到过这种思潮冲击的白煦先生在近年创作中显然对过去进行过深刻的反思。
◎ 笔者注意到在本集中凡有年款的作品全部创作于去年(庚寅年),而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给人以白煦先生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冲动中大有因顿悟而突然爆发的感觉。当然,这种顿悟是建筑在长期渐修的基础之上的。
◎ 白煦先生是笔者大学时期的同班班长,那时即以行草见长,十分注意笔势,作品每有临风飘逸的感觉。近两年前曾寄来过另一本作品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白煦》,大量作品都保持着那种临风摇曳之感。此中也夹杂着几幅类似于本集『水墨书法』的作品。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在评论文章中关注到了这类作品,称这类作品为『水墨性书法』,并强调在这类作品中书法本身的品质须是第一位的。也许白煦先生因此受到了启发,而后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尝试,并干脆命名为『水墨书法』。当然这仅是笔者的臆测,未向白煦先生本人求证过。不过,笔者认为『水墨书法』这个名称不错,既突出了『水墨』特色,又界定了『书法』,以便与『水墨画』划清界线。
◎ 水墨画在我国有近千年的历史,宋朝的文人画也许可视为发端。文与可的墨竹、米芾的『米点山水』皆可视为水墨经典。早有前贤从中总结出『笔墨关钮在于水』这一要旨。由于笔中所含的水份多寡,会使墨色出现枯、湿、浓、淡等变化,水与墨色相破更会产生出特殊的洇晕。白煦先生在多年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黑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的水晕,其形态煞是喜人』。(白煦《水墨书法辑序》)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他喜出望外,并进行大量的创作尝试,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 白煦先生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除了注重笔墨技巧之外,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意境,这在他的『水墨书法』创作中显得尤为突出。他追求的是『清纯淡雅,至刚至柔』之境。而『水墨书法』正是他自比书法创作犹如在沙漠中的长途跋涉中终于发现的绿洲。
◎ 可以说,以『水墨书法』来命名白煦先生这类作品是比较贴切的,而本集中所汇集的这批作品绝大多数是成功的,优秀的。至少他在当今繁花似锦的书法创作领域,又培育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新品种。
◎ 白煦先生刚步入花甲之年,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正当年,预祝白煦先生的创作成果日益丰硕、更上层楼。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32

--白煦水墨书法作品欣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现场】《白煦水墨书法评论集》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