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09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由白煦说到书法和书家
尹 旭
研究员,中国书协原学术委员,宁夏书协原副主席

◎ 我对白煦的书法感觉不错并产生兴趣,已经有好多年的时间。原因是他的作品相当鲜明而突出地体现着书法艺术的一些典型美学特征,并从而说明白煦仍是一位相当鲜明而突出地表现着书法的美学性质的书家。因此,我是把他的作品作为我的书家理念和书法理念的一个『典型』来看的。今日看过白煦寄来的作品集《水墨书法》,以为很能说明我此前的一些想法,于是便借此机会将它们写出,以就教于白煦同志及其他方家。
【一】
◎ 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就是在一张既定的纸幅上通过书写一定的文字内容,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完美艺术形式。从这个层面着眼,我认为所谓书家,就是那种具有这样一种能力的人:给他一张纸,给他一个文字内容,他就能创造出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来。白煦在这方面的能力堪称不同凡响,是当代书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因而《水墨书法》中的几十件作品,便突出表现着这样两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每一件作品都具有自己一定的个性特征;二是每一件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当完美的。白煦的作品在这方面,让人很难挑出毛病来。
【二】
◎ 书家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看家本事,是那种创造形象的能力;他似乎信手写去,就能毫不费力地创造出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来。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件作品都能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形象特色和神采趣味:二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背境中就会变化出各具面貌的存在形式来。这就是前人论书所一再强调的『篇篇不同』和『字字意别』。古代书家在这方面表现最为杰出的,是王羲之、颜真卿和王铎。白煦这方面的能力也颇为可观。这只要对比一下《水墨书法》中每件作品的形式和相同文字的处理,完全可以一目了然。
【三】
◎ 长期以来在评论书家和书作的时候,我经常强调的一个问题是『艺术感觉』问题。按照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艺术感觉好的书法作品才是真正的书法作品,艺术感觉好的书家才是真正的书家。而书法作品的好的艺术感觉,表现为一件作品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处处都让人觉得恰到好处、完美无缺的美学特征。书家的好的艺术感觉则表现为那种赋予自己的书法作品以恰到好处、完美无缺的美学特征的艺术创造能力。在我看来,《水墨书法》中的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既足以证明其自身的艺术感觉之精彩,又足以证明白煦同志的艺术感觉之出众的有力证据。而在这一证据之中颇能说明问题的一点,就是那水墨的『洇渗效果』的恰到好处、完美无缺。这纯粹是一个『感觉』问题。
【四】
◎ 当代书法不同于传统书法,因而一定要和传统书法拉开距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距离到底应该拉开多大,则就见仁见智、各有所钟了。当代书法在这方面留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而白煦则是属于这成功者行列之中的相当杰出的一位。他的书法与传统书法之间的距离之大,属于即目可辨、勿庸赘言。因而值得认真思考的倒是:拉开了这么大的距离,为什么还依然能保持住书法艺术的传统本色?在我看来,其原因就在于他在从形式上与传统书法拉开距离的同时,并没有违背书理亦即并没有置书法艺术的美学本质于不顾。因此,无论从神采气韵的层次看还是从点画、结体的层次看,它那书法艺术的传统基因还是处处可见的。
【五】
◎ 前人论及书法欣赏,有『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一说。这无疑是入木三分的真知灼见。但书法作品若真的『不见字形』了,那剩下的就只是墨之黑与纸之白之间的一种黑白对比。因而我一向认为,一件真正的书法作品,即使仅仅从黑白对比的层面,也是可以表现出相当充分而独特的艺术品位来的。而这也正是自我开始关注白煦的书法艺术以来,所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也就是说,欣赏白煦的作品,是很适合于采用这种『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方式的。《水墨书法》在这方面尤显突出,大家也不妨试试看。
【六】
◎ 让我们分析几件具体作品。当然不是『详解』,而只是『点出』某些突出特征。这些特征,代表着白煦书法的一些共性。
◎ 第一件作品是《晏几道句》。有的字是狂草,有的字是稚拙的行书;有的字粗重浑厚,有的字瘦劲轻灵;有的字端正,有的字倾斜;这样一些颇为矛盾的因素集中到一起而能创造出一种统一与和谐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 第二件是《开导》。两个字,四方印,就把作品的空间牢牢控制住了。字的大小、长短及泅渗效果恰到好处,不可改动。
◎ 第三件是《刘方平〈采莲曲.落日清江里〉》。忽略掉其文字内容性质而单看其黑白对比效果,也是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格调和情趣在的。
【七】
◎ 四十几件作品中,让我觉得有点问题的有两件。一是《茶》,下半部分的枯笔显得乱,与上半部分不大谐调。二是《思无邪》,『思』字与『无邪』两字格调不太一致,且整幅作品显得左重右轻。但这只是我的感觉,是否正确,仅供白煦同志参考。
【八】
◎ 在结束文本的时候,我想特别强调这样一点,就是:当代书法之创新,是与传统书法拉开距离,而不是与书法艺术拉开距离;传统是历史性的、与时俱进的,艺术本质则是恒久的、稳定的。白煦的成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时下不少人在这方面所导致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在与传统书法拉开距离的同时,也与书法艺术拉开了距离,所以那实际上也就不是什么书法艺术了。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0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水墨心象
白煦先生新作读后
叶培贵
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书协副主席

◎ 我必须承认,我对白先生有一个接受过程——包括人,也包括字。
◎ 他是我的同门学长,是本师欧阳先生中石夫子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第一届大专班时的高徒,而我则是1991年才拜入门墙的,算起来只差6年,好像并不多,但其实差距很大。他是中国书协的元老级人物,考入欧阳先生门下时已有所成,而我1991年大学刚刚毕业,对书法连一知半解也还谈不上呢!在欧阳先生门下学了几年,又留校后,常随侍夫子出行。因为我是先生门生的关系,书界前辈、长者对我多有关怀。白先生自也不例外,我心里常存感激,但是却还是有点儿不敢亲近。为什么呢?现在想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形貌威严,不假辞色;二是领教过他不讲情面的场景。
◎ 但是后来发现自己错了。他之不假辞色、不讲情面,那都是真的,但却要论人、论事——只对企图不讲规则的人和不合规则的事。他对书协真是爱护,眼里揉不得半点儿沙子,想来混点儿水、摸点儿鱼的,只要被他发现、揭破,那就没商量,绝对不会跟你虚与委蛇的。但你如果真对书协好,对事情认真负责,迎接你的则准是笑容和宽厚得近乎放纵的随意。其实,他真的开心笑起来时,很灿烂。从点滴接触中体会到的这些印象越来越清晰以后,我忽然发现,其实他很好亲近,线条分明,没有曲里拐弯的那些零碎,是真性情!是真汉子!
◎ 这种印象明确了,对他的字也就找到认识的钥匙了!
◎ 最初我很奇怪,白先生居然会把字写得这么有个性!老实说,锺情传统二王一路风格的我,对此一开始不太理解,也不太能接受。后来的认识与时俱进:一方面,我慢慢知道,本师欧阳先生其实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像最初表象式估计的那样,是个『老』夫子,这才明白在他门下出现白先生,一点儿也不奇怪。先生讲究因材施教,因此门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探索,路数僵化的极少。另一方面,认识到他是真性情、真汉子,也就理解了,他绝对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感受到、认识到了,就会百折不挠地走下去,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不会轻易回头的。
◎ 白先生从中国书协成立起就参加各种工作,在长期的协会工作中,对书法的现代发展积累了宏观的见识,对其现代发展的各种具体路径也了然于胸,尤其对日本等国的书法有很广泛的了解,深知『现代』不是空谈,而实实在在是书法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随着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已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书法从总体上必须实现自己的现代转型(局部的坚守传统,当然也完全可以),才有可能全面地重回社会生活,参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进程,继续保持作为中国人精神生活方式的重要地位。
◎ 如何面对?当代许多学者、书法家持续不懈地在探索。日本的少字数、墨象,中国的现代书法、书法主义等,乃至美术界以书法为元素而创作的现代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装置、行为艺术已将书法转换成现代艺术,严格讲已不再归于书法之列,姑置不论。其它探索,则或从『象形』出发,以墨象图解字义、词义或重构字形,或从『抽象构成』出发,在保持书法基本元素(汉字或类汉字、笔墨、书写等)的前提下寻求与西方构成理论和实践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当然,还有其它路径。对所有真诚进行这些探索的艺术家,应当表示敬意,没有他们富于针对性的探索,与传统书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强大的张力,书法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格局。
◎ 白老师的知见和性情,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株守的人,但也决定了他必是一个不会背离书法根本性质的人。当我看到他的这批水墨作品时,第一感觉是,他找到了!找到了打通古典与现代的『白煦路径』,找到了将书法转化为具有现代视觉艺术形态性质的『白煦方式』。这个路径、方式与前面所述的种种探索有关,但又有明显的差异。他的所有笔墨方式均来源他深入古典以后建构而与古典不相背离的『白煦风格』,在运用水墨以及现代构成以后,形成了极强的现代感。这使得这一批作品具有了特殊性:既可以在现代范式下解读和欣赏,也可以在古典范式下解释与阅读。古典书法所依赖的个人性笔墨程式,现代艺术所需要的构成形式和视觉冲击,都鲜明得不容置疑。
◎ 我深信这批作品是具有冲击力、引人思索的尝试,它们的面世,一定会引起关心书法现代转型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们的关注。这不会是书法现代转型的唯一道路,但是必然会在书法现代转型的道路上刻下独特的痕迹,同时也必将为白先生自身的艺术世界添上浓浓的一笔。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2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夜读《水墨书法》有感
白景峰
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导报》副主编

◎ 在中国书协六届书代会上,笔者收到了白煦先生的新作《水墨书法》。我未即翻开此书,就被『水墨书法』这一新颖提法所吸引。此前,我们都知道有水墨画,而不知还有『水墨书法』一说。那么白煦先生所说的《水墨书法》究竟又是什么。我匆匆打开,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洁净的白纸上,各种不规则的墨点弥漫其中,使人想起『花谢花开飞满天』诗句。而下一页更精彩,那无边的黑幕,有如遭遇月全蚀的一轮太阳发出了剧烈的爆炸声,火焰划破了沉闷的虚空。我暗暗惊异于艺术的力量让人如此浮想联翩。而后面的一系列作品,完全让人进入了另一番天地,那是雪花的飞舞、烟雨的迷漓、水墨的交响,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混沌的、朦胧的、模糊的,以至于我需要静静地梳理梳理自己思绪,认识这一『新生事物』之其中意义了。
◎ 书之用墨,历来与用笔一样重要。唐宋以前当用浓墨,『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东坡居士谓之『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淡墨始于元,而成熟于明。董其昌书法大量用淡墨,求清雅虚静之意境,开明清一代之新风。王铎创造性地发明涨墨,一字或数字,点线全被墨淹,整体呈现块面性墨团,但字形轮廓清晰,神采依旧,这一大胆创造,使书法基本元素除点、线之外又多一元素——块面。王铎之涨墨对后来书法史,尤其新时期书法产生了深远之影响。二十世纪中叶,又产生了一位用墨大师,这就是林散之。林老无论用笔、用墨均千变万化、神鬼难测,尤其是以水破墨、渴墨干擦之法,独步现代,堪称绝响。
◎ 新时期以来,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复兴与创造的辉煌时代,书法家创造意识空前活跃,包括用墨在内的各种书法语言进入一个全新的多元时代,书法家们不仅从整个书史的长河中吸取着营养,更从各种姊妹艺术如中国画以及西方外来艺术如现代派、抽象主义中寻找到了创新的灵感。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历史背景下,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向我们走来。
◎ 现年61岁的白煦先生,他从1981年参与中国书协的创建工作一直到最近的隐身而退,他几乎经历、见证了新时期中国书法三十年的复兴运动。三十年的书法风雨、三十年的世事沧桑,加之长期主管的展览评审工作,使其能够比别人更多的知晓当代中国书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使其更明白自己在当代书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定位。正是这一清晰地认识,在其即将告别三十年中国书协岗位时,他向当代书法界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白氏』书法语言——水墨书法。
◎ 用水掺墨、或以水破宿墨、或完全以淡墨书写,并非是白煦先生一人独创,在当代书法大展中并不少见。然而,能够鲜明地提出『水墨书法』这一概念,并围绕此主题,创作出四十幅形式、内容多样之成功作品,并结集成册,无疑这在书法界绝对是第一个『吃螃蟹者』。相对于水墨画在美术界的『家喻户晓』,水墨书法的提出,无疑在书法界有点『振聋发聩』了。我想这正是白煦先生『水墨书法』问世的最大意义。
◎ 当代书法在经过三十年复兴之后,在经历了各种的主义、书风、流派的喧嚣之后,书法家的创新出现疲惫、衰竭的征兆,呼唤原创性的书法成为了时代的强音。80高龄的沈鹏先生看到了这一书法的危机,他在国家画院毅然举起了『弘扬原创』的大旗。『水墨书法』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其正是当代书法原创精神的产物。
◎ 任何一个时代或书家的成功,留在历史上的总有其标志性的语言或符号。我们仅从书家创造性用墨案例中就可看出,如东坡的浓墨、董其昌的淡墨、王铎的涨墨、林散之的宿墨。作为一个当代书法的『新生儿』,我不知道,『水墨书法』未来如何,因为在我们这个经历了太多的口号、旗帜并往往昙花一现的时代,我实在不敢对一个新生事物的未来作过高的估计。中外的艺术史无数实例证明,让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颖的作品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这件个性的作品成为这个时代的『共性』。因为『共性』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巨大人群共同自觉的审美认知。『水墨书法』能否像美术界的『水墨画』一样被书法界认知,还是一个大胆的、遥远的想象,或许白煦先生目前尚未有如此之想。但是笔者还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这一书法『新生儿』健康长大,并繁衍生息、绵延不绝,成燎原之势,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在呼唤原创精神的时代,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有学术意义的艺术命题。
◎ 欣慰的是白煦先生在经历三十年的书法风雨后,终于能够有大量的时间,静下心来,来研究其钟爱的『水墨书法』,就让我们祝白煦先生好运吧!
二○一一年一月九日凌晨匆匆
二○一一年一月十一日晚又改。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3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读白煦《水墨书法》有感
白谦慎
耶鲁大学博士,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终身教授

◎ 1982年2月23曰,由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作品预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北京大学学生书法社组织前往参观。在那里,我见到了在中国书协工作的白煦兄。在中国,白不是大姓,同姓的同道相见,自然多了一份亲近感。同年7月我毕业留校工作,虽然我不是中国书协的会员,但中国书协有些活动,白煦兄觉得合适时,会通知我参加。而我从北大进城办事,有时也会到他在沙滩北街简陋的办公室小坐。
◎ 和白煦兄交往中最让我难忘的,是1982年秋发生的一件事。那年秋天,我在一个只有五个人(包括我和妻子)的小范围聊天中,对北京几位名噪一时的书法家,作了评沦,其中有批评之辞。不料座中一位好事者事后肆意歪曲,说北大有人狂言:北方无书家。这自然引起北京书坛一些人的误解和不满。因为我几个月前在大学生书法竞赛中获奖,有人便把状告到了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及我任教的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那个年代,『骄傲自满』是很严重的『罪名』,这多少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正是在那段时间里,白煦兄不但没有疏远我,而且在一些场合为我辩护,说他不认为我会说那种狂妄无知的话。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我一直深怀感激之情。
◎ 自1986年出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都为收集研究资料而奔忙,和白煦兄很少见面,但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国内,我常常会想起这位老友。过去曾见过陈曼生的一副隶书对联:『无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缘』,用他的下联来描述我和白煦兄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前不久,得白煦兄电邮,告知已经退休,住在北京郊外,含饴弄孙,以笔墨自娱,并附来近作数帧。观白煦兄书法,结字以欹侧取势,用笔纷披飘逸,清俊洒脱,一如其人。而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用墨,以淡为基调的墨法,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清朗之美。
◎ 自古书家,用浓墨者居多。到了晚明,徐渭和董其昌开始在墨法上有新的尝试,而王铎更有许多涨墨之作。20世纪中期后,日本书家也曾做过不少探索,如手岛右卿先生,善用淡墨,其少数字作品,饶有空灵之致。80年代初,手岛右卿先生的高足小林抱牛先生率团访问北京大学,我参与接待。小林抱牛先生谈及用墨,说使用清代中期的墨,晕开时,会出现宁静的淡青色。可见日本同道在这方面有过不少研究。
◎ 反观国内书坛,近年来对笔法、章法的探讨甚多,对墨法的研究相对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白煦兄的探索就益发显得有意义。他的长篇巨制,以淡墨为主,信手写去,浓淡枯湿,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用墨风格。我以为,赋闲后的白煦兄,在对各种纸张、毛笔、墨的性能的研究中,当能对墨法有更多的开拓。
◎ 今年暑假,我将有北京之行。白煦兄邀我届时小聚,我自然十分想往这即将到来的重逢。

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于波士顿云庐。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4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跋『白煦水墨书法』
丛文俊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书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 白煦行草大气而极善变形,有老树乱根之态,疾风骤雨之势,笔墨酣畅,自备一格。余尝目视而手画其形,悬想其心意,而终不能得之。今其更以水墨代之,欲矫燥厉之气,以增朦胧之美,藏笔势于水泊之中,寄奇思于有形之外。群山迤逦,万象奔竞;芦荡联碧,浩溟接天。腾蛟乘雾,逐水云于八荒;惊沙坐飞,混天地于大漠。远望则备众有,近观乃知水墨。艺能若是,可谓观止。山谷老人尝言『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白煦之书若能参悟而善为用度,或许更入胜境矣。
辛卯春分于丰草堂之兰窗下 丛文俊观识。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5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水墨世界散襟怀
——白煦水墨书法小议
西中文
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打开白煦兄的新作集《水墨书法》,顿觉眼睛一亮。当代书法进入了注重艺术表现的时代,书法的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人们把国画中的点水破墨以及宿墨、涨墨等技法引入书法创作,大大丰富了书法的笔墨语言。然而在过去见到的作品中,破墨、涨墨或偶一用之,或作局部点缀,像白煦这样通篇用水墨完成创作,还是首见。作为笔墨形式的创新探索,白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 不久前《书法导报》讨论了关于写字和书法的关系问题。其实这是个老问题了,过去也在很多场合讨论过。中国之称书法者,日本称书道,韩国称书艺。所谓书法,起点似乎较『艺』、『道』为低,然而书者必自法始,而进于艺道。也就是说,书法必起于写字,离开这一点,书法就有脱离汉字这个最基本立足点的危险。然而书法又绝不等同于写字,写字只是书法的基础、前提、本体、常态,或曰初级阶段,由此而进,书法尚有艺术表现和书以载道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书法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换言之,书法无论有怎样的艺术表现和哲理思考,最终还必须还原到写字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二者的关系是写字—书法—写字;第一层次的写字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层次的书法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第三层次的写字,又返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故古人法书堪称万代楷模者,只是写字而已。
◎ 白煦的『水墨书法』,自然是和第一层次的写字拉开了距离。他以颇为极端的艺术语言,大大拓展了笔墨技巧的传统范畴,同时也拓展了书法的表现空间,传统书论秉承『中庸』原则,很主张用墨不浓不淡,亦枯亦润,『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水太淡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即多墨,积则不匀。』要之中庸而已。
◎ 在墨法中,润燥是一对矛盾范畴,而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意蕴。燥往往和雄强、阳刚、奋争、进取、不屈不挠等范畴联系在一起;而润则往往和阴柔、娟秀、包容、温和、雅驯、萧散自适等范畴联系在一起。就总体而言,燥润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而就具体的作品和个人风格而言,则不妨有所取舍。这种情况历史上在书画艺术中都曾出现过,如绘画中的焦墨山水、泼墨山水,书法中的『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等。
◎ 白煦的创新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然而白煦比前辈书家们的思想更解放,手法更多样。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宿墨、淡墨、涨墨、破墨等多种手法,让水墨自然交融洇化,似轻纱薄雾,如镜花水月,打造出一个朦胧空灵,亦真亦幻的梦中世界。观白煦的作品,可以感到自己的思绪在云中飘荡,在水中流淌,无往不复,圆融无碍,舒襟散抱,萧散自如。你会感觉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参透世间万物,打通天地古今,毫无迟阻滞碍的境界。
◎ 白煦的作品,形式感很强,画面极美,他独出心裁地创作了很多章法形式,在一片氤氲沆瀣之中,留出一片净白,加一方鲜红的小印,犹如一天乱云中的一轮红日,极具视觉震撼力。
◎ 白煦的水墨书法,诚然不是一般的写字,难怪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人,也许会问:字需要这样写吗?诚然,按照写字的原初诉求,是不需要费这么大功夫的,然而白煦所表达的,决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简单含义。他动用书法所及的种种笔墨语言,力图营造一种氛围,达到一种境界,阐释一种理念。套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语言:哥写的不是字,是境界。
◎ 上文曾谈到『书法所及』的笔墨语言,这一点很重要。白煦的创新是有底线的,他严格遵循着书法创新的规律,拒绝使用『非书法』的手段,绝不会越出书法艺术的底线之外。而且他的创新有着传统技法的强有力的支撑,白煦对传统技法的浸淫,有着数十年的深厚积累,其作品的一点一画、一转一折、一招一式,无不透着深湛的传统功夫。所以说白煦的作品,虽然有着浓郁的创新色彩,其实又是在写字。
◎ 『书者,散也。』欲书必先散襟怀。进入白煦的水墨世界,能让你顿感登高临远、舒襟散抱,也许这正是水墨书法的魅力之所在吧!
辛卯人日于中州佩韦斋。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6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读白煦《水墨书法》有感
任 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

◎ 白煦是我敬仰的一位书法家,这不仅由于他的书艺,还在于他的为人,他是一位工作勤勉,待人宽厚,做事认真的大哥式的朋友。他在书坛耕耘了30余年,其成就已为众人所知,其人品更为大家所称道。当然,对他个人评头论足不是本文之意,还是想就作品说几句浅见。
◎ 白煦的书作,从我初见的印象起,就是极具有艺术个性的。他有很好的帖学功底,但是不取二王那种温润婉转的用笔方法,而是吸收了碑派书法的拙朴、曲折的线形,甚至以正、侧并用的笔法表现出镂刻的视觉效果;在结体上,则打破常规,疏密关系随意而生,长短斜正皆由意而造,布局亦变化多端,常能出人意外而又在艺理情理之中。看白煦的作品能够体验到一种自然酣畅的激情贯注的创作状态,碑刻般的线条在他手里却奔放流动起来,尽显潇洒风度。
◎ 白煦的书作风格显然是在传统上广取博收形成的,而且妙在能够让人想到古帖又难确定何家,不露痕迹地将古意传达出来而又创造另一种视觉形式的真正用意是,要让观者感到此作是此时,此作是此人,亦即作品其实具有明显的当代性。
◎ 这样的一种创作思想显然在白煦身上又有了发展延伸,这从他近年来的『水墨书法』上得到了见证。传统书法毕竟建立在古人的审美意趣和当时的文化情境之中,当代书法艺术如何表达当代文化人的情趣,始终是当代书法家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作为多年担任国家级各类书法大展和比赛的评委,白煦『阅卷无数』,对各种风格流派,此起彼伏的『流行』现象,看得多了,也思考得多了。作为艺术,展现个性方有生存价值,而寻找一种表述语言,则是呈现这一价值和观念的必由途径。白煦知道,传统文化中可以吸取的艺术语汇极为丰富,但书法的『跨行』必须慎重,必须以书法艺术本身的构成元素作为形式创新的前提。书法技法中最重要的是笔法与章法,前者决定线的造型,后者决定空间的分布,两者有机配合而构成汉字的艺术图象。然而古人也讲墨法,虽然历代书法理论中提到不多,但凡是讲到墨法了,就已经深入到线条的层次意识了,也就是对固有的笔法章法已经不甚满足,希图书法更为精致、更具有表现力。假如视『书写』为文字交际的行为之一,或作品大致『可观』即止,则笔法章法足矣,墨法几乎无存在意义,但若视『书写』为一艺术行为,则墨法带来的情趣表现作用就是无可置疑了。然而书法技法遗产中墨法可传承的内容较为有限,倒是绘画技法中多有可以借鉴之处。唐代画论家张曾提到『湿笔』,当代也有画家用含水分较多的笔沾宿墨而产生特殊效果的。白煦或许是受到国画中这一技法的启发,也或许是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后的『欣然偶得』。他将带水之笔沾墨书写,在运笔的速度和力度上作不同于纯墨情形下的操控,于是『风生水起』,纸上出现了韵味十足的线型。水,这一『上善』之物、生命之原进入了书法的墨的世界后,顿生氤氲之气,似乎有了生命的活力。我大概可以想象到白煦兄在用他的『水墨』之法作书时,那种畅快淋漓,其乐无穷的状态。总之,作为艺术行为,『水墨书法』有了相比传统书法更新的表述语言和更丰富的造型方式,而又没有游离于书法本质特征所要求的基本规定性。我想,这就是白煦『水墨书法』受到认可,在书坛树起一种风格样式的原因。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6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略论白煦水墨书法的审美价值
邬文康 博士。

◎ 翻开白煦先生的新作《水墨书法》一书,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震。西汉思想家杨雄的著名论断:『书,心画也』在这里得以恍然大悟,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阅读这些被称之为水墨书法的作品,没有了让大众一头雾水的书法的晦涩和神秘。淡淡的意趣,抹之不去,朦朦的感触,经久不息。反复审视这些一见如故而素昧平生的水墨书法作品,如沐春风,沁人心脾。不得不说这是对书法艺术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笔者试从艺术审美价值的角度,对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书为体、画为用的审美实践
◎ 书法和绘画,同是视觉艺术。从传统审美观点看,中国书法是点与线的构成艺术,而绘画则是点、线与面的构成艺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同宗同源,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姊妹篇,相辅相成。中国绘画自宋代以来,把书法纳入其『诗、书、画、印』四大要素之一。还大量运用书法用笔于绘画技法之中,在长期的中国绘画教育中,把书法作为研习绘画的基本功。到了当代,还有中外画家进行『书法画』的尝试。可以说,书法艺术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 那么,有没有『绘画书法』,绘画艺术可否成为丰富书法艺术的要素。此前如果有,那也只是文人玩味的雕虫小技。在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作品里,我们可喜的看到了在这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富有成效的艺术实践,可谓成果卓著。
◎ 一是把绘画中『面』的要素,借鉴到书法艺术中,丰富了书法创作的表现力,使得书法也能够『形』、『神』兼备。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正因如此,才发展成为书法,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书法由实用文字发展成为纯粹的视觉艺术,即由『形象』进化为『抽象』。白煦先生尝试在传统书法艺术『点』、『线』要素基础上,加入『面』,实则是在书法『抽象』艺术里,增添了『意象』艺术手法,是书法艺术生态价值链的延伸,是认识论上『两个飞跃』的更高级循环往复。
◎ 二是把水墨画技法,借鉴到书法表现艺术中来,丰富了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白煦先生把水墨画中破墨法和泼墨法两大技法,运用于书法艺术中。中国画历来创作重视墨法的运用。墨法的形成是历代画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总结的结果,破墨法与泼墨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种用墨法则。白煦先生运用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总结的『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运用泼墨大写意创始人明代徐渭的方法,强调在一笔中包含各种墨色的变化,由于笔锋中同时含有不同的墨色,所以笔落在纸上,也就会自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水墨效果。在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中,我们看到作者运用破墨和泼墨手法,以饱满的笔墨在生宣纸上纵情的挥洒,塑造具有墨采飞扬的书法艺术形象。
【二】 笔墨为法、情趣为本的创作意境
◎ 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强调的是笔墨情趣,从这个角度上说,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一样,其审美情趣是通过笔墨来表达的。传统书法笔墨的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形成的变化丰富的『线』,再辅之水墨画的破墨和泼墨等手法形成的变幻莫测的『面』,而且这『线』、『面』在白煦先生的作品中,往往在同一笔挥洒时所自然天成,真是妙趣横生,美不胜收。这些独特的笔墨效果,去了许多人工痕迹,添了几许巧夺天工,去了许多逻辑与理性,添了几许冲动与激情。蔡邕在《书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大致可视为书法本质的最初定义。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作品,激荡着特有的风神意韵,自由地抒发,寄奇崛于中和、融跌宕于烂漫,不激不厉,恣肆而绵厚。
◎ 诗以言志,书为心画。可以说,白煦的水墨书法是写意的、是大写意的。从其作品风格看,极具鲜明的艺术家个性面貌。白煦先生深厚的传统书法和水墨画功底、广博的文史学养、豁达爽朗的个性、与身俱来的艺术禀赋、对书法艺术独特的审美追求,等等,全都溢于其水墨书法作品之中。特别是创作中那破墨与泼墨的一招一式,产生出气象万千的意境。只有真正理解、掌握笔墨情趣真谛的艺术家,才能达于写意书法的艺术境界的基本要求,创造出『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璧,异质同姸』的写意书法的精品佳作和丰富多彩的独特面目。
【三】 传统为墨、时代为水的价值取向
◎ 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是摆在当代书法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已经走到十分紧迫的十字路口了,路在何方?是固守还发展?书法的传统审美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之冲突,大有不可调和之势。书法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其朴拙方出高雅的金石审美原理,在当代受众面前是何等的曲高和寡。传统书法正处在面临其受众后继无人的高危时代。可喜的是,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用『水』与『墨』的『破』与『泼』,较好的协调了传统与时代的冲突,较好地解决了书法传统审美中『雅』与『俗』不可调和的矛盾,做到了既传承又发展,达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个性化书法的艺术高度。
◎ 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是运用泼墨泼彩的技法,让全世界的人接受了中国画,他的泼墨山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千古绝唱,使其与毕加索比肩。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的成功与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说白先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7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独辟蹊径的水墨书法
刘 恒
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
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白煦先生活跃于当代书坛三十年,不仅参与组织举办了许多重大活动和展览,而且他自己的书法创作也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久为书坛所熟悉。
◎ 说到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通常体现为作者独有的、不同于他人的技巧习惯,这是构成书法作品风格面貌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画、结字、章法以及墨法等诸多方面。从古至今,人们在欣赏、评价一个人的书法时,都是从这些方面着眼的。白煦的书法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正是在对上述各方面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选择和把握,尤其是在墨法运用上,更是出人意表,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正因为如此,他最近新出版的作品集名称就叫做『水墨书法』确是道出了其个性所在。
◎ 白煦的书法之所以以『水墨』为最突出的特色,首先是由于他喜欢并且擅长运用宿墨。在书法的诸般技巧中,传统习惯一直是比较强调用笔的结字技巧的,章法则随幅式需要而定。至于墨法,在从前的书家来说并不占重要位置。古人写字,墨色的浓淡干湿都是顺其自然,虽有涨墨或枯笔的差异,也都是根据书写过程中笔锋中所含墨水的消耗情况自然呈现,很少刻意去营造效果。倒是日本『二战』后崛起的书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十分醉心于宿墨效果所具有的特殊趣味,并试制出专门的有宿墨效果的墨汁。白煦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逐渐展现并熟悉了宿墨的特有效果,于是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去尝试和掌握。如他所言:『曾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墨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晕,其形态煞是喜人。挥写之际,不觉笔锋搅转自如,毫无滞涩之感,使转中流散出自然之墨韵,颇多意外之趣。』(见《水墨书法辑序》)话说得虽然轻松,但搞书法的人都知道,宿墨的效果及其规律其实很不容易把握,笔毫中包含墨水的多少、下笔的轻重、书写动作的快慢,都会影响到点画的效果,而且宿墨在不同类别的宣纸上也会有不同的反映。我们现在看到白煦的书法作品中对水墨的控制如此娴熟,效果如此和谐,这背后蕴涵着大量的探索积累,得失甘苦,只有作者自己清楚。
◎ 近几十年来,书法艺术从复兴走向空前繁荣,当今的书家大都致力创新,追求个性展现,渴望能在传统之外有新的建树。白煦进入书坛三十年来,经历或见惯了各种潮流的起起落落。他所走的是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他不仅展现了别人不关注的墨法,而且能够深入探究,坚持不懈,所以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对水墨效果的探索与运用,在构成白煦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成为他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
◎ 在强调白煦书法善用水墨效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在用笔、结字方面的特点,其独特用笔和结字是与其水墨技巧融合一体,相得益彰的。他的用笔往往一波三折,摇摆飘动,既借助了宿墨润而不滞的优势,又发挥了宿墨洇晕变化的特性,再配以纵肆多变的草书结字,其间更时见枯华飞白,遂形成一种时如疾风骤雨,时如柳曳花开的意象,灵动跌宕,不可端倪。
◎ 总之,白煦的书法将其特有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习惯和谐地融汇为体,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与风貌,而在宿墨——水晕墨化的效果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并由此找到了自己在当今纷繁烂漫的书坛上的应有位置。其独辟蹊径的艺术实践,对于当今追求个性表现的书坛颇有启发意义。
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贺进 发表于 2012-3-31 22:18

当代名家论白煦及其书法


白煦印象
刘一闻
中国书协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 我和白煦相识多年,但几无交往。要说对他较多的了解,则是始于2009年初由他组织发起的那次《孺子牛全国名家书法篆刻展》。整个过程从筹划、布展、出书,一直到如期开幕,当然是白煦出力最多。即便辛苦如此,他也始终都保持着那一种精神不褪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十分感动我。在渐渐接触中,我还发现白煦是位个性鲜明的人,『肝肠如火,柔情似水』用在他身上,大致不差。再后来,我感受他的为人为艺,竟也与想象中的一脉相承。
◎ 白煦在他的《创作感想》中说:『一个书家在创作时仿佛是在诉说自己的一种感受,一种追索,一种对书写的体验,对笔墨的认识,对所书内容的表达和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还说:『如果创作时缺少这种体验和认识,只停留在机械重复的甚至应付的状态,其感觉只能是没有任何感觉的、简单重复的、缺乏美感的应付之作。严格说那不是创作,也没有任何意义。』由此,或可印证我对白煦其人其艺的大体看法。
◎ 在以往,白煦书法给我的明显感受,便是由性情而起的恣意横生的那一类创作风格。当然,偿若没有过硬的书写功力和多方素养的基础,则断然难能。说起来,这也许跟生来性格相关,譬如我吧,即便再费尽力气,恐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白煦作品中的那番风情万种,那番通幅吞吐腾挪、一泻千里之概的。
◎ 那次展览中,曾经有两件白煦书作给我印象至深。一件是《录唐施肩吾七绝八首》四屏,另一件是《临砖文》条幅。若以笔体特点和遣笔意味相论,前者熟稔迅疾,既有旭素的健畅遒劲,更有徐渭的率逸浑脱,通篇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后者则温文尔雅寓庄于谐,似漫不经心一蹴而就。然而,此中最让人叹服的,是他的那两段同寓一纸的正文和跋文——淡雅不失凝练且笔体到家,浓重不失韵致尤一任性情,真可谓相得益彰,尽显牡牝之美。说实话,由于我的孤寡,我真的不曾见到过白煦的这种书写样式。我甚至妄自揣度,这一类浓淡相间的表现方法,是否是他日后尝试水墨书法的开始呢?
◎ 其实这一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却在于,当白煦兄把这一本沉甸甸的《水墨书法》递在我面前,又待我把内中篇幅细细品读之后,我才体悟到他寓于创作的苦心孤诣之所在。
◎ 以水墨法作画,以企望在艺术上达到一种水墨交融水晕墨章的别样意境,这个方法在古代中国画创作中早已有之。此特指笔毫中含有较多水分,习称『湿笔』,兴于唐代张 。至于晚近画坛,亦时有所见。然而此式于书法一道,则鲜有所闻矣。尽管如此,白煦还是试图把这一几乎为绘画所独有的传统技艺融入书法创作之中。或许在白煦看来,这个创作手法对于他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抒发,是最为适合的。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尝说过『运墨而五色具』的话,道出了用墨手段于绘事的重要。再者,绘画欣赏通常还具有借助物象、构图等形式要素。故尔,本无墨色变化也无图象可言的以淡墨作书,要在用笔、运墨和由此而生的结字技巧及章法构成上不悖矩自立新意,其难度可想而知。
◎ 我和白煦兄同庚,都是新中国同龄人。在创作上,虽说我和他并没有深入过交谈,但通过对白煦作品的认识,我觉得自己或能充当他的此道解人。更何况,他的现今创作状态和已有积累的实践之旅,从本质上讲,又跟白煦与生俱来上苍赋予的难得艺术秉性戚戚相关,我相信他会取得成功。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现场】《白煦水墨书法评论集》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