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牛一
发表于 2012-4-6 12:03
罗老师厉害,牛皮纸上都写得这么好,论坛多一些这样的交流,很是安逸!{:1_226:}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6 13:15
回复 21# 阿永旭
用笔上用“使转”,不要像写唐楷用“提按”。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6 13:18
牛皮纸不吸墨啊,真书更到位些
淡茗 发表于 2012-4-5 09:19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不吸墨。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6 13:33
罗老师厉害,牛皮纸上都写得这么好,论坛多一些这样的交流,很是安逸!
愚牛一 发表于 2012-4-6 12:03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何老师多来交流,同进步。
有空打算写一些围绕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话题和一点有关书法的三言二语。
1.向晋人学什么?
2.如何学?从何学?
3.用什么工具,如何正确执笔?
4.从墨迹本学书的重要性?
5.为什么说重视传统经典,达到精确临帖是接近经典,无限接近传统经典,超越”大家“的路径?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9 15:33
回复 33# 西蜀罗岗
三绝才子
发表于 2012-4-9 23:02
学习欣赏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2 20:43
临帖楷书结构不准,时见怯笔。楷书、草书起笔都有毛病,虚尖太长。
自运作品尤其糟糕,笔画肥软,字形拖沓,无甚章法可言。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临帖楷书结构不准,时见怯笔。楷书、草书起笔都有毛病,虚尖太长。
自运作品尤其糟糕,笔画肥软,字形拖 ...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2 20:43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人经典的作品。而现在不同了,印刷术很高超,人们才看到了古人经典作品的真正面目,而且,好作品一定经得住数倍放大看。数倍放大看,用笔仍然很清细,经得住推敲,笔笔分明不含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决定个人对书法理解的高度。再者,你先要看懂古人经典的作品,站在对传统认可的角度来讨论用笔上的问题才有意义。比如“虚尖太长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23
本帖最后由 西蜀罗岗 于 2012-4-23 09:36 编辑
晋唐经典的作品多数属小字,不放大数倍看,你无法看到入锋瞬间的“虚尖”,笔在运行中留下的一丝一亳动作。自宋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作品中这些细节没有了。(元赵松雪小楷中尚能做到)。
入锋取势也。晋唐作品很重视取“势”。而且,侧锋用笔多于中锋用笔。宋米元章深知晋人法度,故曰:八面出锋。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51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唐人书灵飞经,放大数倍看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