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近况】张旭光(2011.7)——优秀回帖送《兰亭雅韵》珍藏光盘
—— 公 告 ——
在本次专题展览中,将在所有回帖网友中,挑选出数位优秀评论网友,赠送最新出版的《兰亭继续——北兰亭活动记事》珍藏光盘。相关说明如下:
1、所有参与回帖的网友必须保证评论文章的原创性,凡发现抄袭等现象,即无条件取消资格;
2、各位网友切忌大篇幅夸大性文字,要求评论切实、真诚;
3、本次参与评论网友的获奖网友数量不限,只要优秀评论都可获赠;
4、评论文章参评时间为一个月,即截止为2011年8月19日。
【名家近况】张旭光
2011.7 张旭光先生寓所
书艺公社SHUFA.org出品
张旭光,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安新县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书谱学院书法院院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自1988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在中央电视台举办讲座,先后赴日本、韩国、美国、印度、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讲学。作品多次入选国展、中青展、名家精品展等重大展览,收入《中国著名书法家精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书法卷》等多部大型书法集;在曲阜、岳阳楼等多处名胜勒石刻碑;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和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收藏。
出版专著有《楷书》《行书》教材,《现代书法字库·张旭光卷》,《张旭光书法集》,《张旭光系列艺术文丛》(四卷本),《张旭光诗词书法》,《行书技法》《行书临摹·创作》光盘,并有多篇文章发表。
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八届国展、九届国展、首届青年展等重大评审活动评委会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评审工作。
http://www.shufa.org/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9 11:07 编辑
——专题导航——
访谈随笔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7898&fromuid=25474
张旭光经典语录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7899&fromuid=25474
张旭光访谈录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7902&fromuid=25474
探访张旭光先生寓所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7916&fromuid=25474
张旭光书法创作欣赏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8006&fromuid=25474
谢云谈张旭光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8137&fromuid=25474
张旭光文论选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8140&fromuid=25474
张旭光书法作品欣赏(高清)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94196&pid=2008143&fromuid=25474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9 10:57 编辑
【访谈随笔】
至真至朴 请益受教
——张旭光访谈小记
文/贺进
在“名家近况”栏目开办初始,一直都是计划把张旭光先生的专题尽早呈现出来的。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也不得而知,多年以来张旭光先生的书法艺术一直影响和震撼着书坛,张旭光先生在中国书协担任工作期间,其提出的理念诸如“新帖学”、“重读经典”等等,都是在影响甚至引导着中国书法的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张旭光先生坚守传统不断开创书法艺术的新面目,这是书坛对张旭光先生公认的看法。“二王书风”在全国逐渐“复兴”离不开张旭光先生的深入探索,一时间,在张旭光先生的影响下,全国书展展开了对“二王书风”的重新审视,我想张旭光先生正以自己的探索来开掘书坛的大好景象。其次是张旭光先生主持的“北兰亭”,几年下来,“北兰亭”已经成为了书法界得符号,这个符号寓意书法民间团体的社会力量,同时也昭示了张旭光先生对书法的那份难舍的情怀。出于各种原因,我想张旭光先生当之无愧会成为书坛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的影响不会只存在当代,还会延伸。
关于张旭光先生的采访,应该说是在今年年初就拟定好的,期间多次与董倚桥兄联系,几次安排好的时间终究因张旭光先生公事所拖延。直至今年五月下旬,乙庄老师打来电话,提到即将在荣宝斋画院举办画展,晚些时候张老师也会莅临,届时活动结束可以进行采访。这是在其活动前一天告知的,当天傍晚找出拟定好的采访稿,突然觉得还可以补充,在补充的过程中竟然全部推翻了拟定的采访问题,重新编辑、安排,当时还是坚持一个理念,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张老师的艺术面貌上面,我想这是一个可以延伸的话题,可以延伸至他的艺术理念,延伸至他对书坛的风气看法,延伸到他对书法的发展看法等等。
展览是在当天下午进行的,活动结束晚宴的时候,张旭光先生抵达,在晚宴中我与张老师提到采访事宜,张老师爽然应允。晚宴结束后,回到北兰亭,开始了这次访谈。开始访谈的时候,已经是下午7时左右,乙庄老师、刘连山、董倚桥等共同在场。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从张旭光先生最近的状态开始的,张老师说由于工作的原因,最近都是很公务缠身,处理美协的相关工作,但是对于书法却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在思考书法的问题,比如对线条的理解,都有了新的看法,还提出即将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线条,我们的理想”,张老师讲到:“书法发展这么多年,在结构上写得不错的人很多,但是书法的最高层面是线条,线条的锤炼涉及到学养、审美品格、哲学理解等等各个方面......”对于线条的深入探究,张老师是有自己的独特思考的,他把线条的表现提升到一个最高的艺术高度,是书法人应该奉为至高无上的追求理念,所以他说对于线条的发挥空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应该有发挥的空间,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使得书法在这个时代留下记号。
张旭光先生在中国书协主持了八年的工作,这八年也是中国书协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处于这样的时期,他为中国书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出了一大批的青年书法家,所以有些朋友提出“张旭光时代”的口号,对于这个问题我请益张老师在中国书协工作的这几年最大的感受什么?张老师首先总结在中国书协工作的八年是“不遗憾”的八年,对于“流行书风”的理解,张老师提到:“流行书风有成就,但肯定成不了主流,因为它轻视传统;同时对于一批老同志反对、抵制流行书风,也依然成不了主流,这是因为他们对时代不敏感。”,这是张老师在书谱学院探讨会上的原话,这几句话体现了张老师对流行书风的肯定,也阐明了流行书风的问题所在,一语中的。关于书法的文化素养问题,张老师更是开门见山讲到:“(国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我想对于书法的文化轻视问题,是当代书坛的通病,很多书法家提笔就能写,却很少提笔就能作诗的,不说作诗,就是作“文”都很难,张老师的这句话值得反思。
“北兰亭”是张旭光先生的一个孩子,一个茁壮成长并欣欣向荣的孩子,在张旭光先生的带领下,乙庄老师的努力及“北兰亭”所有同仁的关怀下,“北兰亭”已然成为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聚集的“根据地”,大家可以在“北兰亭”畅聊书法,可以品茗谈艺。关于“北兰亭”,张老师和乙庄老师谈了很多,包括她的起步、发展,以及“北兰亭”的学术研究,他们都在艺术的根基上不谋而合。“以书法特长为社会做点事”是“北兰亭”坚持的理念,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大家也看到了这种理念在不断延伸及发展,想来张旭光先生的辛苦没有白费,“北兰亭”成就了张老师的梦想,也彰显了张老师的艺术责任感。
接下来的问题涉及书法教育的问题,我们知道张老师担任几个书法教学任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不忘传授书法知识。关于书法教学任务张老师说:“开了班招了生就要负责任,所以我也很谨慎,很负责。无论是过节还是双休日都要去,大家一个月来一次不容易,既然答应了就要负责任”,这是张老师的担当行为,对书法的忠诚,对书法的责任,字里行间体现一位教师的“师德”。关于书法教学问题,尤其是“二王”书法的学习问题,张老师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接下来的问题涉及张老师的艺术理念,对于“新帖学”、“激活唐楷”、“重读经典”等等经典观点张老师都细致入微地展开分析。最后问及现在很多年轻书法家写“二王”的状态的看法时,张老师说“雷同化”现象很明显,旨在年轻人学习书法应该有深入的思考及分析,才能把握对书法的认识。
我是列了十二个问题的,到第八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所以就提前结束了采访,对于其它问题我想以后请益。最后,张老师说没想到会问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还会深入谈下去。两个多小时的访谈结束了,外面已经是漆黑一片。
录音整理出来以后,这月初我与李阳老师将整理好的文字亲自送到张老师的家里。在张老师的家里,张老师亲自演示书法的创作过程,也更多的谈书法的细节问题,所以这个访谈是在两个时间段的组合下完成的。对张老师的访谈,我想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状态的采访,更多的是对张老师艺术概念的深入学习,我想对于张老师,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包括艺术,还包括人品。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9 11:17 编辑
张旭光经典语录:
1、古代留下的书法佳作,在结构、用笔上已经达到了巅峰,恰恰在线条上给我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2、流行书风有成就,但肯定成不了主流,因为它轻视传统;同时对于一批老同志反对、抵制流行书风,也依然成不了主流,这是因为他们对时代不敏感。
3、书法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行为。对错字、繁简同篇,文字常识的问题,给予扣分等等。对此,在学术上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的提升,目的是培养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
4、我觉得这种思想下我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要是这些都听的话,那什麽事都做不了。
5、实际上这种文化的氛围兴起,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养成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上巳节这天成了全国的书法节的话,那是大好事。
6、因为我还在岗位,工作比较忙,你开了班招了生就要负责任,所以我也很谨慎,很负责。无论是过节还是双休日都要去,大家一个月来一次不容易,既然答应了就要负责任。
7、学兰亭主要不是学他的字,而是学他那种俯仰成势的精神状态。
8、其实书法本身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美学,当代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美学。
9、唐楷就活在老百姓的心中,我们过去写毛笔字叫“写大字”其实就学习唐楷。
10、我觉得现在的书坛写“二王”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雷同化的现象比较明显,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家还没有完全深入进去,都停留在表面化阶段。
11、现在写“二王”的人就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入来做,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作品也就显得平庸、单调,没有新意。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9 16:57 编辑
补充说明:本次访谈分别是在荣宝斋画院北兰亭及张旭光先生寓所两个地方进行,所以在我们的访谈图片中出现了两个场景。
——张旭光访谈录——
贺 进:首先,我想问一下张老师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张旭光:目前的状态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忙的,美协的事情多,比较忙。自己还比较放松。还有就是自己对书法上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今年建党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单位(中国美协)重新调整了分工,我不再负责展览,负责会员部和研究部了。还有就是宣传工作,我也负责。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工作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所以比较忙。在书法方面,我感觉目前还是比较“超脱”的,主要是指书协换届之后,很多朋友都说,张老师也应该有个位置什么的。我对待这样的说法还是看得比较淡的,我不会为这些事所累,这是我目前的一个精神状态,比较放松、平和,不去计较什么事情。书法界对我还是很认可的,我就很满足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调任美协工作后,我从事书法方面的活动,也就自由了很多,不用为工作性质所回避了,这是我的优势所在。比如今年办的上巳节雅集活动,在全国影响比较大,上巳节这样一个纪念书圣的节日与现代媒体结合起来是我们举办今年雅集的亮点,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上巳节纪念活动,所以说反响也非常好。如果我还在书协工作,这件事我自己就不好大张旗鼓的办了,关于书法的思考方面,我最近有一点新的认识,比如线条的表现,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初步的想法是“线条,我们的理想”,就是说书法发展这么些年,在结构上写得不错的人很多,但是书法的最高层面是线条,线条的锤炼涉及到学养、审美品格、哲学理解等等各个方面,等于就是全面提高修养的问题。整个书坛这个问题理解的都不是很明确,只有把这个问题明确起来才能有所提高。古代留下的书法佳作,在结构、用笔上已经达到了巅峰,恰恰在线条上给我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所作为的一个方面,所以说要找到这样一个突破口,使得我们这个时代有所成就。这是我目前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书法人都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说是“我们的理想”。
——张旭光访谈录——
贺 进:您在中国书协主持了八年的工作,这八年也是中国书协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您处于这样的时期,为中国书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主持国展筹备、评选等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创作思想,改革了评审机制,在这期间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书法家,所以有些朋友提出“张旭光时代”的口号,我想知道您在中国书协工作的这几年最大的感受什么?
张旭光:在书协的这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离开书协时我所说的一句话:“不遗憾!”不遗憾是指我全身心地投入了书坛的事业,我当年在书协培训中心当副主任的时候,我主要工作用在专业本体上,创作、教学、技法问题为主,回到书协当领导之后就着眼于整个书坛,不是技术问题了,是整个书坛的走向、创作的环境等,我觉得这一点我是尽了最大的努力。2002年的首届兰亭奖的时候,在筹备会议上我讲话,还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关怀这块土壤》,我觉得我是对整个书坛做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我是把书法设定为整个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朵奇葩,奇葩开得鲜艳的花首先土壤就得浇灌肥沃,恰恰我们这些人最缺的就是这东西,所以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书坛最基本的问题。对于整个书坛的主流书风到底是走什么道路?我经过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到了八届国展以后我就总结了三句话:“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这三句话也成了中国书协坚持的原则,其实各省书协也有这共识。提出这三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把流行书风与老同志的观念结合起来,流行书风的现代感、流行意识都很好,但却轻视传统。我记得当时《书法报》发过这样的文章,题目是《与传统决裂》。前一段时间在书谱学院刘正成主持的研讨会上,我发言讲到:“流行书风有成就,但肯定成不了主流,因为它轻视传统;同时对于一批老同志反对、抵制流行书风,也依然成不了主流,这是因为他们对时代不敏感。”我所强调的这三句话就是把流行书风的现代审美意识与老同志所强调的传统所结合起来,把两者的优势都运用起来,坚持传统的问题也就成了不可动摇的原则,这是书法的基本规律,因为历史上没有摆脱传统而成大器的先例。还有就是也不能死守传统,也要鼓励创新,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要有这样的共识。第三句话是“多种风格”,在国展评选当中,这句话最受用。如果都写二王,突然有一个写瘦金体的,可能就让人眼前一亮。书坛是一个百花园,如果这个花园开得都是牡丹,也就没什么看头了,所以必须是百花齐放,哪怕是野草在百花园中也有它的价值。我在西安的一次会议上也提到,无论是流行书风还是什么书风,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的关系。回到北京后,张坤山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你的讲话像当年解放老干部一样,大家的心结都解开了。”苏士澍说我讲的跟启功先生暗合。就说明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是赞同的。但是我是冒着风险提出来的,因为当时反对流行书风的势力非常大,大的吓人。我本着对艺术的忠诚,就应该提出来。在这之前很多年轻人都不投稿(国展),他们认为国展都是老传统,投了稿大部分评委也看不懂。这是当时的一个现状,我提出这个观念之后,可以说开辟了书坛的一个新天地。因此八届国展的收稿数量达到了36000件,在当时是空前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另外,我们当时设定了对获奖作者进行文化考察的机制,旨在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因为书法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行为。对错字、繁简同篇,文字常识的问题,给予扣分等等。对此,在学术上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的提升,目的是培养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
——张旭光访谈录——
贺 进:北兰亭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阵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北兰亭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关注,可以说形成了书坛的一个现象,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策划“上巳雅集”活动,让大家对北兰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想了解一下北兰亭的情况,还请您谈一谈?
张旭光:北兰亭算是我离开书协之前就开始筹备了,但是乙庄老师也想有个大的场地搞书法教学、研究。
乙 庄:我们最初的想法也是很简单的,就是想提供一个地方大家来交流和学习,北兰亭也不是我和张老师自己的,是大家的,只要有共同爱好来到这里,我们都欢迎。
张旭光:后来取名字,我们想来想去就起名为“北兰亭”,起完之后还感觉不错。从这之后就研究它的定位,后来就定位在“以书法特长为社会做点事”上面。也就是说我们就有这点特长,干别的也可能干不好。书法作为文化事业与社会文化建设联系地也比较紧密,能做点事,也能体现一种社会价值。其实北兰亭是官方机构下的一个补充,而且我们理解在多元文化的当下仅仅靠官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我们看到民间的书法团体越来越多,包括县级的书法团体都逐渐呈现出自己的面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体制逐渐市场化,市场化的前提必然是多元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计划经济的模式已经落伍了,不光是书法,所有的行业都不是官方一家在做了。所以我就感觉民间的、自由的沙龙、团体所承担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北兰亭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场地,朋友们来了可以写字,可以弹琴、喝茶等。其实现在社会比较需要这种自由的形式,太官方的形式与老百姓离得有点远。北兰亭的含义一个是承传兰亭的精神,兰亭精神无非几个方面,一是文人雅集的快乐,二是对生命的超越,三是王羲之的兰亭诗“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发展创新精神,所以我们首先承传这个兰亭精神。兰亭又是帖学的象征,北兰亭就有了新帖学的含义,就是说要把北方人的性情和帖学结合起来,能够增加时代的气象,与真正北兰亭创新精神不谋而合,而且是承传他,弘扬他,普及他。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张旭光搞北兰亭就是跟兰亭对抗。但是我也不听这个,我做事不是为我自己做,我就是对社会有一点担当而已。我就是联系大家一起做事,我绝不做个人的事,我做就是朋友的事,同仁的事,书坛的事,一起做,大家一起快乐,一起提升、成长,我觉得这种思想下我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要是这些都听的话,那什麽事都做不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会坚持下去,而且我现在一定要把他做成一个品牌。有人会说我通过活动挣钱,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就说钱的问题,我的作品市场很好,挣钱比这来得快。这多累,组织这么大的活动,请人,有时候甚至求人,打电话,要是挣钱发财靠这个不行。正是因为不靠它挣钱,它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张旭光访谈录——
贺 进:北兰亭的上巳雅集,电视书法大赛,我觉得想法非常独到,也很有新意。关于上巳雅集活动,在这两年全国搞得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关于这种情况您怎么看?
张旭光:我觉得上巳节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创作了一个雅集的高峰。现在全国趁着上巳节的这个概念来做各种活动其实都是好事,对整个国家形成一种文化气氛都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氛围,无论搞什么形式,在上巳节这天搞活动都是要支持的,它会让人们的生活习惯“雅化”。我记得90年代访问日本的时候,农村家里都有两辆车,城市也是家家有车,电器什么都很发达。但是我接触了日本人之后,我感觉三十年中国硬件能赶上日本,但五十年软件也赶不上,五十年素质赶不上。比如说,我们以前的影院、剧场有个红色大字“严禁吸烟,严禁扔瓜果皮”等,“严禁”这感觉很不人性化,也说明人太不自觉。但在日本,没有这类强制的东西,什么都没有。在剧场也有吃东西的,但等散场的时候都自己带走了,都有这种意识。比如闯红灯的,肯定没有,包括行人,不到绿灯肯定不走的,就这种自觉意识。就说国民的素质我们要比人家落后特别多。实际上这种文化的氛围兴起,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养成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上巳节这天成了全国的书法节的话,那是大好事。
——张旭光访谈录——
贺 进:我们知道您一直从事书法教学的工作,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到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培训、荣宝斋画院的教学及书谱学院也担任教学任务,这么多年从事书法教学,那么您对书法教学有什么心得,怎么看呢?
张旭光:现在各行各业喜欢书法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书法这个东西不是自己随便写就能提升的,所以都有提升、深造的要求。因为我工作比较忙,不想承担太多的教学任务,但方方面面来找的太多,清华美院搞个工作室,荣宝斋搞个工作室,书谱学院也带学生,电视台也搞讲座(上半部分已经讲完了,录了二十多讲,就把技术问题基本讲完了),首师大要求再在他们那开个工作室。我觉得现在这种需求很旺盛,我是尽量控制,包括首师大我也没答应。因为我还在岗位,工作比较忙,你开了班招了生就要负责任,所以我也很谨慎,很负责。现在清华美院工作室这边改为一个月来三天的班,所以无论是过节还是双休日都要去,大家一个月来一次不容易,既然答应了就要负责任。第二个呢,我现在招的学生,主要还是行草,发挥我的优势,以我行草方面的经验、精华的东西来教给学生,教给他们方法、道路。
我的教学现在还在坚持以晋人为主,王羲之为主,而且王羲之以圣教序开头,先学圣教序,然后学手札,然后学十七帖,这时候相关的碑帖也可以学,最后反回来学兰亭。学兰亭主要不是学他的字,而是学他那种俯仰成势的精神状态。因为我学过十多年兰亭,没有成效。现在我搞的这一套呢,很多院校也吸取了。我去年下半年把一个问题弄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行书在东晋时期出现一个高潮,而且后来再也没有超过他,这是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所以我才开始给电视台去讲课,因为要讲行书的话我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晋人最高,你凭什么说晋人最高?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过去很多人也都承认晋人最高,但是没有说为什么最高。我认为在文字这一方面,魏晋之前使用的文字是汉代的隶书,到了魏晋就把线条变成“曲线”,这时候的字形(行草书)与之前的体态发生更大的变化,所以说我把它称为“文字的清谈”,这就实现了书法的文人化过程,从而使书法在魏晋达到了一个巅峰。任何事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会实现超越,升华到一个至高境界。无论是“新帖学”也好,“现代审美重新开掘经典”也好,都是在教授给学生一个路子。
——张旭光访谈录——
贺 进:我记得您曾提到一个观念“重读经典”,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对于这句话我想听听您的详解?
张旭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之后受到了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说到美学,其实书法本身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美学,当代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美学。西方给我们带来观念、形式上的不同,比如说“构成”,还有“空间”的观念等等。书法在当代实用性大大降低而审美性大大提高的情况下,需要增加美的元素,比如节奏、旋律、墨色等。如果书法还像以前对待写字的方法来创新那就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了。墨色的变化也是现代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线条与心理的关系也是这样,以前学美术要学这一套,现在书法家也要学习这些。当代书法作品主要不是让观众去认字,而是让他受到感染,心理感到愉悦,至于认字可以看释文,所以现在再去看传统的话,一定要用现代的审美再去重读经典,才能读出新东西来,读出来才能运用上,运用上就能表现时代气息了。而且不失自己造的,是从传统中读出来的,这就叫传统向创新转换。比如王羲之的《得示帖》,王羲之写的时候可能没想太多,就是自然流露,但是我们看《得示帖》就能看出节奏的变化与旋律的关系,把它读出来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就说明你写的东西既是时代的是有根的。所以说重读经典的佳作就在于在自己的创作当中既是古的又是今的,而且还有实用性,这就是我说的那句话“从创作的源头而来,站在时代潮头之上”。这就是说一定要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把传统转化为现代。就像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看古希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