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这个贴子最后由张良在 2004/08/10 07:25pm 第 1 次编辑]下面引用由wzx在 2004/08/10 12:33pm 发表的内容:
想怎么写就这么写,别人怎么评就怎么评;强求统一不来的。
怎么“实临”都弄不到100%像,90%的像都很少;“意临”就不好说;其实都是“意”临,第一种不过是“拼命隐藏自己,逼近古帖”的意,然“自我”不可绝 ...
看来玉已经慢慢的引出来了,砖没有白投。分析的很好,有独特见解,学习了。
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吃得很透,临得很好!!!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己意太多 己意的合理性却不是很强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碑味儿挺重的,很好。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张良先生:你好!在临摹古人的作品的时候,还是应该摒弃自己模式化的书写习惯,尽可能解读出古人在作品中的意味,并通过自己的再创来诠释出这种有意味的东西来。
当然, 临摹古人的作品,真正能临得形神兼备的,那只是一个理想中的“桃花园”罢了。古人写字的坐姿和桌子,就与现代有所不同。
我们把冯承素通过勾勒出的王羲之《兰亭序》,姑且作为真本,而欧阳询、褚遂良以及明代的王铎所临摹的《兰亭》,也仅仅只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兰亭》罢了。
就是王羲之本人,传说尝试再写几幅《兰亭》,却始终未能。虽然是传说,它能反映出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心态来。
王羲之的“兰亭”犹如一条大河,五代杨疯子能得到真谛,至于宋、元、明、清时代的名家,只是在这条河流上凿一条口子,引水灌溉而已。
我们临摹作品,并非再现古人的东西,而是通过临摹,来丰富我们书法的线条语言,为今后的创作吸取营养。厚积而薄发,我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之所在。
以上观点,不对之处,就当玩笑。
如水 顿首
并祝
艺安
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张良兄好功夫,学习!!!!!!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各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得各位的批评与鼓励,张某在此表示感谢。当然作为我个人来讲,也持临帖拟之贵似之原则,力求自形入其堂而得其神。然而,临帖之意在于出帖,加一些自己的意思,也算是探索吧,愿意与朋友交流心得。张良临圣教,凑个热闹,请批。
比原帖雄強.如缶老說" 臨氣不臨形"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