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辩论会】四月之辩:由第二届隶书展所引发的思考
【公社辩论会】四月之辩:由第二届隶书展所引发的思考本期主持:曾如影 汲古斋主人http://www.shufa.org/ad_2005_img/AD_fsh03_370x200_200904.jpg
当今,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官方书法展”大多趋向于细化及明确化,也就是在大的书法概念中逐渐将各书体及书法作品形式做展览,这是当今书法展的大方向。按书体细化展览的形式如“隶书展”、“草书展”、“篆书展”等,按书法作品形式细化展览如“扇面展”、“手卷展”等。这种形式的构成可以说是在书法艺术的价值及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下占有更加稳固的地位,所以这种细化了的书法展览在无形中引导了各个层次的主办方相继效仿该形式做展览,以至引申到个人展的范畴,如年前在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及“鲍贤伦隶书展”。在这种大趋势下,能否达到积极的效果及影响呢?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话题。
从一方面上来讲,这种形式的书法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更加体现书法的“深度”内涵,细化书体,将引导参展书家“专攻一体”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在“做精”下会更加大做文章,也会在当今社会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产生更多的“一专多能”的书家,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会是别开生面的一次考验,从这一角度上来讲,应该是利大于弊。从另一角度上来讲,细化的书法展览无疑会产生各种片面影响。我们知道,在中国书法史上,历代出现的书法家总是以各种书体兼备而出现的,我们并没有看到“书圣”王羲之只会写行书,也没有看到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只会写草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甚至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艺术形式也没有完全独立出来,而是将“书画”结合起来整合到艺术史中,这是大范围的书法门类,这种现象在明清时尤为明显,我们叫的上名字的书家大多在书画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如“明四家”、“元四家”、“四僧”等等,无一不是书画的兼长者。我们刨除这种大因素的制约,在单纯的书法领域这一较小的领域内,如果在细化出来,也只是各书家练习的范本,而不是拿出一体来“面世”的“法宝”。我们由会联想到“文怀沙现象”,“书法大师”的形成也不是一体见诸世面所形成的,分化书体只会将书法艺术更加零散化,犹如一盘散沙,无法作为一种各体独立于艺术范畴。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讨论。您认为这种细化的展览形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贺进撰) 中国书协已经走向了边缘化
也可以说
历史的变革的方向
在书法的发展道路上走不通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人 于 2009-4-10 10:31 编辑 ] 这是一个很严格的问题
隶书展轰轰烈烈的开幕
但是这种展览在目前可能会有人追捧
因为是一个新鲜事物
中国书协的大旗始终是不择手段地“揽经费”
这种思想无疑使书法艺术缺乏更多的学术性
这是可悲的事实
我说两句
隶书,作为一种书法样式,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推而广之,虽无很大必要,但也无可厚非。
展览应该办。声音应该有。
都是好事。 em14 em14 em14 em6 em6 五彩斑斓纸墨妍,
千张一面不新鲜。
时人不解八分法,
大汉遗风待谁传。 现在的中国书法陷入了媚俗化、低品化、程式化、肤浅化、快餐化。。。。。。的现状中,积重难返,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书法只是一层皮,叫官位化、名利场、私利群借尸还魂而已!书法只是一张地毯,被跳梁小丑们踩在脚下,群魔乱舞而已。。。。。。书法?操他 原帖由 与古会 于 2009-4-11 10:3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五彩斑斓纸墨妍,
千张一面不新鲜。
时人不解八分法,
大汉遗风待谁传。
em4 em4 em4 em1 em1 em1 隶书当做草书写
名曰书法贵创新
纵笔犹似脱缰马
古意尽失新意无
金农秉绶如相见
惭愧摆手叹弗如
君不知
一朝掌权成新贵
不愁天下不认可
可叹世人多薄俗
欺世盗名仍相容 细化展览形式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