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子 发表于 2010-3-19 13:19

吴昌硕先生39岁开始画画,很有道理。我也39岁画画,也有我的道理。原因在这里一两句话说不太明白。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只有这样我的艺术人生才有可能完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现状,实现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守望者。现在看来,也正因为如此,我改变了我自己。
) g8 _- H( U2 Y! k, K) u1 a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7 Y: `1 E1 L# y
在书法领域,我一直强调书法的艺术性,而且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或者说是当代书法有可能超越古人的突破点。所以当代书坛提出的“艺术书法”是有道理的,它把“艺术书法”与“写字”分得很清楚。但要达到“艺术书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最低层面也得让观者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和冲动,仅此一点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意识理念上的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到书法的艺术性背后还应该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书法的文化性,它属形而上的意识范畴。几千年来,书法的文化性对书法品位和境界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书法作品产生的精神愉悦都来源于此。一个作品的乏味、俗气、苍白一定是“文化性”出了问题。对一件书法作品最坏评价不过是“这个作品”没文化了。那么书法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关系也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艺术性是基础,是能力和才气,文化性是人文精神的诠译,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在绘画领域恐怕也是相通的。

吕红燕 发表于 2010-3-19 20:07

em1em1em1
艺术和文化是钉与铆,平衡所有的矛盾才能入味。

钟飞诗墨 发表于 2010-3-25 16:36

扇画开年展后感——钟飞“辽敻秦关八百里,俯瞰川岭百二河。秦皇汉武开源地,书苑画坛古长安。”十三代王朝之雄都,星火燎原之圣地,深厚文化积淀,超乎寻常历史,陕西真可谓是中华浓韵重彩之福地。荏苗韶华,生命的短暂却将古圣先贤之思绪不朽流传;白驹过隙,淘尽多少历史旧迹,却在逆流中夯实不朽的精髓,中华之精髓——书画。扇画开年展之幸事,在西安博物馆隆重举行。扇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晋代有关文献记载,其源可溯及尧舜,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中记:“五明扇,舜所作也,即受尧祥,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扇”“户”“羽”为扇,说明羽扇首先出现,三国蜀师诸葛亮之白羽扇,“一羽挥导万万军”。王羲之[晋]之六角竹扇的轶事,也成为扇与书画一体的最早见证,而宋却将扇画演绎至登峰造极,摩崖之颠之境。宋名画家周文矩、黄居寀、徐崇矩、易元吉、夏珪等多幅作品传世。逸笔草草,却极尽一虫一鸟之灵动;瀚墨点点,却极尽一撇一捺之雄浑。当品完每幅作品后,我思绪万千,兴而小作一首:“一方清白小世界,却话古圣多少思,胸纳广博思横溢,腕下自有鬼神词。”是的,人曰:“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以古人入,以造化出,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远,见一花一萼,谛听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生动自然而造物在我矣。画理,笔法,无疑透出创作之人必是“多情之人”,若无情,亦无惊天泣地之感。我个人认为:悉心洞察之心必存,凝神遐想之思必存,撷物象而谱其韵必存,笔法思新而不拘陈法必存,这样神与象合一,即天人合一也。正所谓“小而精远胜大而空。”日月星辰,烟云雨露,鸟木虫鱼,节光色影,山境水情……蔚为大观也,从中我细味大家们的用笔用墨,造形构图,疏密穿插,虚实气势,题款钤印,所以悟出创作应遵循“远师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方法。“高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书法作品不胜枚举,我个人认为:诗为一己之诗,言一己之情,书一己之思。“不搞创作,研究物象作品未免如隔靴搔痒,有了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书法家霍松林先生语之,所以必须必存此语。濡笔挥洒,浩然长歌,字尽吾辈真性情!正如萧云儒先生所说:“我是一个迷醉书写的人,不是为做书法家的人,不做书法的奴隶,一个人不为艺术而活,但因有了艺术而更丰富。”简言之,现当代书法,可以以古圣之书为鉴,遵古法,临古帖,以今人之情为线,遵情法,抒己怀,有了古之章法,亦有今之情法,那书法不也是一种进步吗?若陈其旧事,书其旧语,虽是一幅作品,却也只是常法而已,虽有扬扬洒洒之变,顿点笔墨交关之趣,也非书法之真谛,法之真谛呼之情,常有“文人墨客”一说,可以明晰,文人墨客常为一体,所以,书他人之情应为抒一己之情,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应予以各位思考。书法两字,“书”为双关语,动词“书写”一解,书字体结构,书字形流派;名词“作品”一解,其中作品为书之成品。而“法”亦为双关语,一解为“技法”,二解为“艺法”。“技法”便是在经久中临帖而就的手法,有人曰:书到极致便知,回归传统为上策也!“艺法”讲究的是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性,个性风格特点,但必循一则:法是技中之基,艺为法中技之髓也!贴切一点就是:法乃带着镣铸起舞!书法的人生最高境界我认为应是:“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豪侠之气。”这也是我为手法之目的,更重要的是书法可以塑造自己。参展作品颇多,精品颇多,我感触颇多,扇面诗作精撼,诗与法在碰撞中,擦出超脱世俗的火花!明朝陆时雍在《诗话》中云: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以人横,出人意表,余谓三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语出耐人寻味!老子对法一解: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而在《说诗眸语》卷上有曰: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此观点已言出:诗应有法,无法不成诗,无法不成句,无法不成言也!古往今来,文人们在揣测实践中论证着自己的“法”,有甚者言:诗也者,无定法,而有定法者也,亦幻亦真,亦似真似假,一假一真,真真假假,为明心,为阐发,即为法,为法而书,无定法与有定法旨在人之性情邪?所以,纵观众之说,我认为“法”就是:我口明我心,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心口亦合一也!“波罗的海风,天地纳壶中”精妙、精妙!二句虽无平仄之法,却不拘陈法,将一己之思,吐纳无疑。“潜移造化而与天游,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诗不为诗而作,诗不为法而作,不为写诗而写诗,不抒已之思之情,不为真诗,究其因:虚假之心,即虚情假义也!儿时梦,走笔教人惊,愤世沉吟学似圣,狂歌纵浪有仙风,诗路见人生
《忆江南》寥寥几宇,语出惊人,豪情自然,流畅且通脱,怎不叫人惊!夜色初垂野,平湖余落霞,云捞水月底,风采镜中花《平湖黄昏》“落霞”分明已道“人生苦短”之悲,“镜中花,水中月”人生匆匆几十年,为美景而叹,为一生而憾,恨时光之短,扬洒锋露之间,飘渺萦怀之中,旧迹故物,到而今已是水中月影,镜中昙花。好诗!开年展之幸事,不止展之幸事,更是饱一己之眼福之幸,书法与画之中的一顿一点,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一浓一淡,无限兴致,种种揣测,各中之思,实为耐人寻味,所以将思之感抒于方寸之中,与尔同乐,与君共勉!!!

钟飞诗墨 发表于 2010-3-25 16:36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创新。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个性化的符号。而真正有价值的创造是需要坚实的传统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任何急于求成的心态终会显得底气不足而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近年来我深觉对传统学习太浮浅,仍应该深入学习传统、回归传统,在临帖上狠下功夫。但愿此举不是倒退和保守。我坚信,只有攀到传统的顶峰,才有创新可言

钟飞诗墨 发表于 2010-3-25 16:37

做人治学,始终秉持:“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不作假;忍者,相互容忍。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把心汇入传统,把智慧留在东方。1、苏东坡《跋秦少游书》:“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2、《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3、《东坡题跋》:“有意于学,此弊之极”,“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4、《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5、《书所作字后》:“用意精至。”
6、《跋文与可论草书后》:“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斯耳。”
7、《跋文与可墨竹》:“吾乃者学道未至。”
8、《题二王书》:“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9、《记与君谟论书》:“做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
10、《跋吴道子地狱变相》:“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在书论中,突出地提出“技”、“道”问题的人,是苏轼。
大家都知道这个“道”很高深,都很崇敬,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它呢?
如果不能具体地理解它,它就仅仅是敬仰中的“神明”,谁都不知道它在哪里?长什么样?
问题在于:具体地理解它,真正地理解它。
首先要确定的是:
1、苏轼说的不是哪个叫“道”的、“致广大、极精微”的对象【这个“进”与“不进”,与秦少游何干?】
2、他说的是对于“道”这个对象的认识(也就关于道的思考和运用)【所以才有道“进”与“不进”的说法】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具有民族性,只有不断地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丰厚的现实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更多、更真实、深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优秀作品,在这里人是作品的第一要义,所有形式,笔墨技艺等的表现手段都应该反映出人物形象、人物精神、人物品德、人物理想。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朱子云:“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游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迂,有似于山,故乐山。”前贤箴言,后彦则之,故山水之为用日大。
神州大地,不特人文渊薮,而且山水形胜。万籁参差,洵非图画彩绘,何以藏之名山?钟灵毓秀,苟无丹青国手,焉能传之后世?
躬逢盛世,海晏河清,石头城承继斯文,养墨堂爝火传薪。穷搜宇内,广邀名家,为山河立传,替造化传神。
方寸千岩,足以澄怀味象;咫尺万壑,无异半亩方塘。人间悟道,山水清音!群英荟萃,江山一统!                                                                一、古今优秀作品皆有布局,如果没有布局的话,整幅作品就散了,那样就只能叫字不能叫作品。
二、祭侄和兰亭虽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但是作品是有布局的,而且整个作品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甚至笔画之间都有向背、连带等关系的。
三、欣赏书法作品,首先是要看书法作品本身的谋篇布局,整体感觉、作品气韵,然后才看局部细节的线条质量,对应关系。最后才看作品内容。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不过我欣赏作品一定会这么去看的。、
四、当代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数是写古人的东西,好不好我不知道。                                                                                                                                                                  人需要一个安顿性灵的场所,需要有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可以让你不断去靠近。佛经里说,摩诃般若菠萝蜜,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指挥,菠萝蜜是渡到彼岸,意思就是只有靠大智慧才能渡到彼岸。书法里就有这样的大智慧大提点。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其实,书学又何尝不是呢?一个对书法有着深入研究、探索,又有着良好品格的人,其书法和为人必然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内获得成功                                                                                                                                                                     半步斋主告西部墨潮友人
半贫半富半知足,半命半天半偶然;半痴半聋半糊涂,半真半假半疯癫;
半取半舍半行善,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梦半神仙;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识得半字玄机在,世间到处得安然                           书法基本上是线条的艺术,一个线条的质量很关键,“一如千里阵云,而奇怪生焉”。
楹联基本上是意境,一个意境的深浅,往往决定楹联的古雅与庸俗                                                                                          第一:书法眼界要高,其本人书法水平如何另当别论.
第二:不因自己喜好决定作品优良.
第三:要做到铁面无私,即使自己学生也不应该手软,更何况朋友了.
第四:应该有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审美意识共存的审美观.
第五:不畏权贵,敢于推出自己的观点决定作品档次.
第六:对于书法认要深刻,具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独到眼光.
第七:工作态度要严谨,敬业,细心大胆.
第八:要求道德品质一定要高尚的,思想进步且不激进的.                                          群星焕北斗,虹彩耀华庭

三太子 发表于 2010-3-26 14:13

函咏文化,禅悦写心,此为书法之追求,亦其风雅所在。

三太子 发表于 2010-3-26 14:16

函咏文化,禅悦写心,此为书法之追求,亦其风雅所在。

三太子 发表于 2010-3-26 14:20

感言
●书法,是我的最爱,也是我的职业。几十年的学习实践中,越来越感到写好写赖,画好画赖,玩玩而已,还是跟着感觉走吧。

●中国文化,研究到禅学、道学方可有嚼头,书画更甚。

●讨论多年的“笔墨”问题到底是什么?客观地讲,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文化和宗教的思考。

●书画艺术的高境界是写意、写心,是禅悦。

●学和用是两回事,用是自己,这样才有价值。

●艺术家要有破“相”的能力,要寻找本心。见性才有原创的意义,书法、画法都归于心法。

●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真言,日益容易,日损难。

●有人问我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是林和靖的诗意,是昆曲,是八大山人的绘画,是王羲之的书法,是青花瓷,是杭州的龙井茶。因为它(他)孕育了中国文化的主题精神。

三太子 发表于 2010-3-26 14:23

●好的作品出现,不是努力追求,而是自然等待。

●艺术上一加一不等于二,等于有和无。

●总在形式上下功夫是徒劳的,写什么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怎么画。

●书和画都有难度,基本没有好与坏,但深和浅存在。

三太子 发表于 2010-3-26 14:26

讨论多年的“笔墨”问题到底是什么?客观地讲,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文化和宗教的思考。
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