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斌 发表于 2009-9-26 13:01

神鹰驾长海
云鹤舞墨潮face18

苏斌 发表于 2009-9-26 13:02

神鹰驾长海
云鹤舞墨潮

苏斌 发表于 2009-9-26 13:03

神鹰驾长海
云鹤舞墨潮face18

苏斌 发表于 2009-9-26 13:06

一直勤勉、謙遜、思辯em1 em1

古振强 发表于 2009-10-2 09:05

藝術之道,要能謙謙受益em1

古振强 发表于 2009-10-2 09:13

“夫畫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從事。……”值得我們共勉。

古振强 发表于 2009-10-2 09:14

中国书画向来以“立心象”、“散怀抱”为宗旨,“散逸”和“心象”逐渐成为中国书画批评重要的美学范畴。

苏莹 发表于 2009-10-3 11:02

艺术结缘佛教《祖国60颂》
-----------西部墨潮书家参展

长安李小龙 发表于 2009-10-5 12:08

在书法历史的长河里,书法巨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迹舍利”

以最为熟悉的 "心经"为例,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墨迹传世颇多,王羲之,唐人写经,欧阳询,赵孟頫,苏轼,董其昌,文征明,邓石如,刘墉,傅山,张旭,吴镇,弘一大师,赵朴初,,乾隆,康熙.启功,沈鹏等等,楷行隶篆草,样样洒洒,一人一风,一家一貌,美伦美涣,叹为观止。

“金刚经”传世墨迹有王羲之(集字),苏东坡,黄庭坚,董其昌,文征明,赵孟頫,顾善夫,张即之 ,弘一大师。

“心经"由于文辞精练而含义深厚,又被篆刻家拿来入印,方介堪,黄士陵,沈鼎雍,陆康,容之,孙家谭,魏迟生,岳唯信,张哲,张树,朱培尔,钟谛,等等,都有心经组印面世,每位50多方,风格各异,成为篆刻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学习书法书写佛经不必完全按照传统书法笔法,间架结构的学习方法。以“心经”为列,可根据自己喜好,找一家法贴,夜深人静,焚一缕清香,沏一杯清茶,静坐调心,不思前,不思后,释燥心,忘宠辱,爱憎不惜于情,喜忧不留于意,无一事横介于心中,淡然无感,体气平和,心无挂碍,指有余闲,将一卷喜好“心经”书法,慢慢展开,通过线条在心中律动的笔意,体悟古人。心海里只有一直毛笔,蘸墨,落笔,提按,行笔,裹锋,顿挫.......看到会心处,不觉心中欲书,手下技痒,即铺纸濡墨,作“心经”数行或全篇。足可涤烦襟,破寂寞。自觉有无穷之乐趣。长此以往,不但经意自明,书艺大增,心意畅达,而且身轻体建,百病全无。

苏继平 发表于 2009-10-8 21:12

被遗弃多年的吟诵,为什么现在又重新提起来了呢?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又受人重视了,人们读经读诗,发现按照现在的教学形式交给人的读书方法即“话剧腔”或“抗战腔”,读起来不得劲儿,缺少点儿啥,于是又想起古人的吟诵来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先生说: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方式创作,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这是政府官员就即将于国庆节后举行的首届“中华吟诵周”大型系列活动,向媒体所作的正式新闻发布。也就是说,古人是用吟诵的方式写出来,只有用吟诵的方法才能便捷地进入古人的文字语境,体会古人写作的心境和情绪,能够方便理解文字所饱含携带的完整信息。同时,这是学习古人诗文的方便之门。

那么用吟诵的方式来衡量一下现今的人读书,有多少人会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同时由吟诵发展起来的唱诗形式更为普及,自幼儿园开始就进入教育体系。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聆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目前各地会传统吟诵的人极其寥寥,大部分是年龄八十岁以上老先生。据笔者了解,当代吟诵学家徐建顺先生,几年来和助手一起,奔波于全国各地,从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先生口中,进行抢救性的录音采集,所获尽管十分丰富,但与真正的以吟诵作为读书方法的传统面貌相比,简直九牛一毛,十分寒碜!徐建顺先生说:“如果不加以保护,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如此,他们也保留了珍贵的有声吟诵资料,并研究探索普通话吟诵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收获。我曾经亲耳聆听徐先生吟诵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诗》,一经吟诵,效果便大不同,使人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即将举行的首届“中华吟诵周”,将邀请世界各地的吟诵专家汇聚北京,其中就邀请了许多耄耋老人,我看到那份邀请名单的时候,就感觉更准确地说,邀请是一种礼遇和尊重,实际上这些耄耋老人大多已经行动不便,来不了了。

吟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声传承方式,在新文化运动以来就遭遇坎坷,许多前辈学者都曾大声疾呼、身体力行地继承保护,但薪火传递微弱,令人堪忧。事到如今,专家们的紧迫感颇有燃眉之忧,正如主办者的文案前言中所说;历史只留给中国人最后一次机会了!

台湾是中国吟诵保持得较好的地区,有历史原因——1946年,台湾收复不久,为推行国语教育,北上取经,北京大学中文系即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为台湾的国语教育开出“吟诵药方”,此次会议被称为“吟诵与教育研讨会”,发言记录尚在,而学人大多已凋零。

就算全台湾的同胞们都会吟诵,加上大陆所有会吟诵的,这人数,您算算:是不是不到中国人口总数的一成?

所以您不能说我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者“标题党”啥地。
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