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8893|回复: 192

【2008.6月强档人物】唐书安(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按语:【公社月度强档人物】是书艺公社网推出的跨年度重点栏目,旨在推介当今书坛之60-70年代实力人物,他们有的已经是当代书坛的先锋骨干力量、卓然有成,有的已经悄然迈入当代名家之行列!这档栏目,就是把目光投向他们,他们是当代书家的榜样、是方向、是力量、也是我们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动力......

说明:
本专题作者只由网站特邀,不接受自由投稿!
本专题计划按月度推出,每期一位作者!
接到我们电话或手机短信邀请的朋友别惊讶,祝好运!

电话:13366080547 李阳(雪庵)

6月强档人物】
北京-唐书安
说明:本专题图片稍大,请耐心等候片刻即可显示!图片点击后可看到清晰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书安            男,1975年生于四川。
19931995.7      就读于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书法专业;
19951997.10     就职于《中国书法》杂志社,任编辑;
1997.101998.5   就职于《音乐生活报》社,任记者、编辑;
19982001       修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20032005.7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写意高级研修班;
20042006       就读于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书法研究生课程班;

攻写意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绘画受业于当代著名写意花鸟画家张立辰先生,书法受业于当代著名书法家唐昌虎、曾来德、邱振中先生;

1995 书法作品(隶书)入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96 书法作品(行草)入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
1997 书法作品(行草手札)入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1997 书法作品(小楷)获《会稽山杯》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1997 书法作品(行草)入选中韩书法交流展;
1997 书法作品(楷书对联)入展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
1998 书法作品(行草)入选东洋国际书艺大展;
200410 倡导成立“性灵画会”并在北京大学举办了第一回“性灵画会”作品展,有山水作品参展;
20053 参加“惊蛰 戏鸿炎黄艺术中心2005年春季水墨邀请展”;
20055 有山水作品入展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学院之光艺术展”;
20055 有山水、花鸟、书法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写意精神——张立辰 邱振中中国画高研班作品展有书画作品展”;
20065月香港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得纸上生活——唐书安书画诗文作品选》;
20068月被西泠印社(北京公司)聘为签约画家;
2007年出版《独抒性灵——唐书安丁亥近作山水作品选》;
20079月被北京朝阳书画院聘为特聘书画家;

2002  编著《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丛刊专辑》;
2003  编著《流行书风辩—今日美术馆首届流行书风论文集》;
2005  编著《写意精神—张立辰 邱振中中国画写意高研班作品集》;
2005  编著《写意精神—张立辰 邱振中中国画写意高研班教学论丛文集》;
有书画作品先后刊载于《北京晚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十方艺术》、《画道》、《中华书画》、《中国美术馆》、《中国花鸟画》、《中国画谭》等刊物。
现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艺术系特聘讲师。



08春游香山
08春游香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卷青灯的执著
文\锦瑟

近日得画册两本,每日晚饭后放古琴曲慢慢翻看,非常喜欢。要说我与它的渊源真是辗转,三月初上海下信师傅来京,有幸随家人前去看望。在师傅处认识医术精湛的杨医生,这两本画册正是他托家中长辈转给我供欣赏学习之用,内心不胜感激。这一面之缘是善的种子,印证了佛家因缘二字。

画册是小小的开本,很是谦逊的样子,却有着素淡精致的美感。一本《我的纸上生活-唐书安书画诗文作品选》,另一本《独抒性灵——唐书安丁亥新岁山水近作》。画册图文并茂,看时先抛却了文字,只是看画。一看便是喜欢,对于山水独爱平淡天真一派,说喜欢是因合了自己的脾性。好像行在路上的人忽听见山林里幽咽的琴声,驻足聆听时的心旌摇曳和会意微笑。

于是我便循着这天籁好音曲径通幽拾阶而上,操琴者早已隐逸山林,看到的却是别有洞天的好风景。唐书安的画便是如此,那山那树那水皆是灵动的,笼着氤氲的雾气。是秋日深山一场雨后的凛冽清香,沁人心脾的舒服。中国画之美是直见灵魂的,是揭去虚伪的外形之面纱直接与心灵对话。古人作画是把自己放在山水之间,是仰看天地的一粒微尘,带着对自然的敬畏用卑微的心情画一份质朴与感动。今人作画是在钢筋水泥丛林的高空,俯视车水马龙的风景,我们看到的太多太全面。纵使带着份归隐的心情,心却不能彻底的静,于是人画皆浮躁,这是很无奈的事情。

但唐先生的画里能找到古画的静谧,好像用今世的笔画一份前世的记忆。却又是不同的,线是书法的筋骨,墨是丰腴的皮肉。它不是隔岸的风景,是可以走进玩赏的,是可亲的。再看唐先生字,又是一个惊讶,谦逊、不造作,有着浑然天成的古拙,仿佛一位古时才子日日灯下苦读的誊写。

看他写:“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案头宣纸间,在黄卷青灯下,执笔濡墨记述的是过往情愁...”真是羡慕,太多的人心存一颗丹青之心,却在红尘浊世中忙碌奔走。我对艺术是与她终日相对时尚不懂珍惜,后来是才走远了才知热爱,参悟了才知是梦啊!

3月17日下午,阳光温煦,看唐先生画册写下内心感动,籍此激励自己。
唐书安近作山水
39乘48厘米 2007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画 余 闲 思
唐书安

京城下春雪了,就在情人节的深夜。晨眠中听窗外雨声淅沥,车声黯淡,感觉回到江南。脑海忆起那首“雨巷”的诗,想那高墙蜿蜒,青石乱叠,有雪花轻洒,好不自在。巷口深处有佳人,纤手撑红伞、淡雅碎花衣、婀娜莲步,似那梅蕊初绽。我不由惦着江南的好了。此时,我兀坐案前看干梅叠映小窗,聆肖帮夜曲、笛萧雅韵,手执纤毫,濡墨纸上幻化美丽的春梦。

今天一早去美术馆撤高校师生法展,在跨进出租车的一霎那,雪后阳光透过车窗打在脸上,内心不由涌起异样的温暖,车一路走着,楼影倒退,和着邓丽君淡淡唱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自己感动,没有因由。

撤完展,独自看“四老”画展(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及法国博物馆馆藏展。漫步游走四老画前,看那些山水花虫散卧在美术馆静柔的乐音和橱窗里,一幅幅走过,直如面对古贤,看他们纤手捉笔,点墨着色,感觉笔墨晕化在空气里。累了,坐在木椅上,环眼四顾,感觉自己是富翁,因为有那么多山水花草陪伴,当然还有那些大师淡定的眼神。

展出的法国博物馆馆藏作品一百余件,基本是15、16世纪的素描作品,没有大师之名,然有真意,随意勾勒,结构细腻,真巧工也。奈何吾不甚喜,以其不能发人妙想。遂逡巡而过。

午饭后至三联书店,有音乐、人声、书香,余随意浏览,不在买书,而在看看书之意,翻丁聪漫画文人肖像,像中配知己友人三两短句,颇有情致。翻至丁聪漫画周有光、张允和夫妇骑三轮看昆曲页,心又微动,如热壶暖人。翻书数本,买傅聪“望七了”散文集,随书送傅聪弹奏乐曲cd一张。

归家,天已暮色,打开唱机,放傅聪曲,品蜀茶香,未有倦意,遂敲键述情,以为日记。

今日北京,风大甚,我因事到燕园,路上狂风漫卷,浸人肤骨,即或阳光流泻,亦感光线若刀,光风拍脸,疼痛难忍,奈何。

事毕回屋坐定,有阳光自窗外斜射案头,余跷脚案桌,缀茗聆乐,竞觉光线柔漫,全无刀割之意,偶忆前数日记有一小段情话:冬日阳光斜射在脸庞,内心温暖,想把那光线收成一束鲜花,永远挂在你的天花板上。今日再生此情,那花在她的天花板上了吗?
唐书安扇面国画作品
书安扇面作品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夜有风,月很圆
文/郭建兰

夜晚来临的时候,喜欢出去走走。
不管杏花带雨的时节,还是冷冷寒风的现在,一直都坚持着这个习惯。
每天接近七个小时的办公室生活,几乎都是挺腰而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审稿器上的每一个文字。这样,每晚的散步也就成了简单而必要的活动了。
独自一人在这小城的夜里漫步,有时候想的很多。夜是美丽的。有朋友陪伴更是美丽。遗憾的是,茫茫人海找几个可以对月而歌,把酒清谈的朋友却是难得。
那夜,我如往常一样拐出巷口,在每天班车要走N次的十字路口,停下。前方是红灯,虽然没有车通过,但是我已习惯于静静等待,我是绝不会闯红灯的。刚过了路口,一阵旋风打来,我拂面而笑,添一下嘴唇,有些牙碜。今夜会有什么不一样吗?笑了,真的笑了,莫名的。觉得这风儿在作弄我,但又何尝不是陪伴我?
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清冷。很圆,很大。像有一个晚上我抬头看到的,整个天幕是银蓝色的,我从来没有在城市的夜空下,见到那么美丽的月亮。风,有些恣意,但是不冷。
看着天上的月亮,风在身边缠绕……我有一种想起舞的冲动,虽然我不善舞。
钻进常去的一家音像店,想找些碟子来看。手机响了。是他打来的,他,我的师傅,我的摄影老师。他告诉我,北京来了一位画家,远方也在,还有另外几位朋友,问我去不去?
我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知道,老师在,远方在。聚会定会热闹。
抛开身后的喧嚣与霓虹,打了车直奔海曲人家。我不知道新开的海曲人家在哪,就想发个短信告诉老师:我打上车了,大概一会能到。幽默的司机师傅说,等你短信发出人也到了。
谷雨厅。
推门而入,应入眼帘的是老师,长卷发的艺术家,远方,会军,还有一个背影,后来知道是弘石先生。
入座。
全然没有陌生感。长卷发艺术家样子的叫唐书安,也就是老师说的北京来的画家。他侃侃而谈,三两句就把当今诗坛趣事,动态说了个明白。我以前喜欢诗歌,老师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个诗人,我很惭愧,其实,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会喜欢过诗歌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介绍,书安先生才以诗歌为第一个话题,顺手拈来的几句,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席上气氛热烈,一个个罗曼而风雅的话题,烘托出了满屋子的清雅与温暖。当时,我感慨一句:自从离开校园,离开了我们宿舍的小巫仙老六,好久没有跟人这样清谈了。喝了一大杯烈酒,竟然没醉,只是微醺,我跟对面的书安兄说:见到您,最喜欢的是这头长卷发,还有眼镜,跟青花围巾。这只是玩笑话,未想到的是书安当即取下围巾送与我,我甚是诧异,于是赶忙取下自己的藏饰挂于书安胸前,互为留念。
还记得,我问书安,你们四川人是否唐姓很多,我有一个尘封记忆里的网友,从未见面的青蛙哥也是四川人,他现在在成都科技大学读博,他应该是我精神上的一个年轻导师。后来,书安竟然没有忘掉我的这番话,在弘石兄的近海楼里为我书写了一联:恐龙男……,青蛙女……
如此才华横溢之人,让人佩服。

近海楼。
饭后去的近海楼一行中,师傅跟会军还有另外两位女画家和作家因有事没有同去。
弘石的近海楼是他的工作室,因每月只从京回来一次,所以里面很清冷。宏石兄砌了热茶,放了巴赫的音乐,他们三人便开始挥毫泼墨起来,不会执毛笔的我也被他们的豪情墨趣所感染,竟然敢于在他们的真迹上涂鸦。我想这次与他们相聚相识最大的收获也许不仅仅是交到了默契的朋友,更多的是他们给予我了新的更多的自信和勇气。我觉得自己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自己。
抬头看了天上的月亮,还是静静地停留在东方的天幕上。满月。看了看手机上的日期,才知道明日就是十五了。
于是在宣纸上写了这么一句:明日月圆,我却看到了你的喜悦与遥远的忧伤,在今夜。
一地清辉,树影,人影,楼影都在静止中舞动。

这期间的快乐与自由。是平时的光景难以体会的。更是我一个人漫步街头难以寻觅的。
那一夜的欢聚,其实无法描述,语言有时候很无力。所以我只想把那一夜的风与月珍藏在记忆中,然,远方兄说:你要写,我们要看。
好吧,那就写吧。
其实,这几天颇不在状态,感冒初好,工作岗位有了新的变动,生活中一些迷惑无法解脱,似乎又回到了迷迷糊糊的懵懂状态之中。
但每每忆起前两日的风与月光便感觉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08春游燕园
08春游燕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孑民手迹略识
唐书安

    一名真正的书法家,肯定要有学识气度.但有学识气度的人并非都能作书法家。虽然旧时达官贵人,大多雅好词翰.但以毛笔作字,绝大多数人是以实用为目的,而并没有考虑要成为书法家。即如今人用电脑是为了实用便捷.而并没有都想当一名电脑专家一样。经查阅,蔡孑民所遗留的墨迹手稿多半是信札、题词,至子以书法的条幅、对联、手卷等形式出现的作品甚为少见。

再者,蔡元培虽以翰林入仕,又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及至掌北大校长职大力推行美育.其一生之力大多用在教育之事.而对书法之研习并未尽力.故此我以为应该用、历史文献”来看待孑民先生的手稿,其文献价值亦远远大干艺术审美价值。然而以科举入仕的蔡元培.并不能逃脱旧时科举制考“书法”的程序,所以他在熟读儒家经书的同时,也会临帖描红研习书事。据张晓唯先生著《蔡元培评传》中载:蔡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素重楷法的科举殿试中,蔡先生何以高中金榜?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真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问蔡校长:“你的字写得这样蹩脚,厉什么可以点中翰林?”蔡校长不以为忤.笑笞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从蔡元培所遗有的手稿中,我们不难看出的确有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书法的影子。此也说明蔡元培的书法基础大多来源于此。但命裏注定要成为二十世纪初最有影响的人物,蔡元培在科举入仕后并未在书法方面图谋发展.而是倾心于教育事业。虽然闲暇之时也与朋友们写诗作字互为唱和,但他只不过是在吃年少时习黄体字的老本。与同时期的前清翰林、南开“校父”严范孙相比,蔡孑民的字多少显得有些单调和意气,然正因为孑民先生并无意作书法家,其字迹很有些舒放,全无故作之姿。即如其人行事:不合己意,即行辞职。这要对当今官场中人而言,万难做到。而正是这点,更让我们觉得“老校长”孩童般的可爱。

    我有时私下裏想:“上天捡选”的“老校长”其实更适合作艺术家的。然而他偏偏被历史撞了一下脰,去北大做了校长.还不能事事遂愿,最后落得个客死香港。悲哉!
唐书安书法作品
P10703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亥雅集散记
文/赵远方

此刻书安兄当安然抵达京城了吧。我给他发了短信,他还没回。我想也许他还在睡梦之中。又怕将他惊醒。
再次来到画室,兀自坐在案前,思绪仍抽不回这两日的欢欣。内心忽地涌上些许落寞。于是又从书架找出书安寄我的文集,我想重温一下我与书安这份别样的友情。

那时候,书安在江湖论坛贴出了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我的纸上生活》,我见之设计清新雅致,里面又多是性情文字和书画,心想这不正是我多年以来就想出的一种形制的小册子吗?这唐书安是何等高人?没几日,就收到了来自北京他亲自签名的书画文集。虽历经邮路辗转,书本已是残缺,但我心欢喜。许多时候总是携带在身旁,每每只读一篇或看上一眼,便胜过千语万言。想这人生千千万人中竟还有如此一个心灵在。

后来不知怎么就冒失闯进了书安的园子,我将小文轻轻放下,也不管主人是否会看见在意,没想到书安竟寻迹而来。一来二往,彼此也就成了常串门的好邻居。原来茫茫网络真的可以使人的心灵看的如此清楚离的如此之近。其实人活在这个世上灵魂深处都是孤独的,内心凄涩却要强作欢颜。许多时候我总是会禁不住想文章书画一旦发表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你向这个世界发出的一种电波,一种信号。在遥远的不为人知的某个角落也许就有那么一个人在仔细倾听。倘如此,人生也是莫大幸福了。而我与书安彼此之间就是这样。

2006年的最后一夜,几个朋友相邀狂欢,我从外面归来,已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梦,我悄悄溜进书房,登上网络,进了“槐花老屋”。书安给我留言说已在青州,若是有空将来拜访。

2007年元月2日下午五时,书安真的如约而至。我与会军兄赶往车站迎接,这之前虽未曾谋面,但我只一眼老远就认出了他。他着一袭黑衣,长发后卷,黑边眼镜。站在凛冽寒风中的北方车站的这个江南才子,人还是显得有些瘦小。没有客套的寒暄,真是一见如故。

晚上,海曲人家谷雨厅,本亮、弘石、会军、建兰、王梅、相芹诸好友纷至沓来。用兰亭序里的话就是群贤毕至,才子佳人差不多都齐了。喝酒——有时候喝酒就是最好的表达,酒就像是气氛的一个加速器,一轮轮滚动向前。宴会高潮此起彼伏。我自己体会喝酒有三醉,有的时候身醉心却异常清醒,有时候是心醉,只一点酒就足矣!有时候是身心俱醉。那晚我们喝了很多酒,按说身是应该醉的却没醉,心真的是醉了,大约是相见恨晚话投机把酒都解了,心醉的时候话也就成了下酒的菜,反过来酒又使话说的比平时都多,这样的时候有过几次,一般会喝到店家赶我们走为止。

我们谈艺术、谈人生、谈首次披露的每个人的罗曼蒂克史,谈出了兴致我们就去吼歌,吼歌不尽兴我们便打车直奔近海楼去挥毫泼墨。有月,有佳人,有才子,有酒,有茶,有烟,更难得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风雅的情怀。想人生快意之事也无过如此了。

书安首先裁纸开笔来了三副六尺大对联,只见他下笔迅疾,真是笔所未到气已吞。顷刻之间满纸云烟。又提笔作长跋其上,众人靠前展观,书安一一读来,文字俱佳,才情溢纸,不愧是江南才子。

接着是美女诗人建兰出手,建兰真是锦心秀口,即兴吟诵出一首现代诗:明日月圆,我却看到了你的喜悦与遥远的忧伤,在今夜。小女子在桌上饮酒虽大有豪放气概,但内心看来毕竟是婉约柔媚的。又援笔溽墨书之,再看那书法,似少女眼眸,灵动顾盼,有章草飞扬的姿态。

那夜月色真好,薄薄的洒在地上,如霜似雪,树木倒影更如水中藻荇。说来奇怪我们竟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雪。去岁元旦这里雪下的很大,我只身一人去了奎山。我只是想出去走走,在天地间走走,在雪中走走,听听天地的声音,听听下雪的声音,听听自己的声音。我以为只有下雪的天气人与天地近,因为那时候人的心灵是最澄澈透明的。

书安来日照前北京下了雪,在青州时雪也在飘洒,他发短信问我可否也在赏雪呢。他也曾有写雪的小文,读来令人神往:
京城下春雪了,就在情人节的深夜。晨眠中听窗外雨声淅沥,车声暗淡,感觉回到江南。脑海中忆起那首雨巷的诗,想那高墙蜿蜒,青石乱叠,有雪花轻洒,好不自在。巷口有佳人,纤手撑红伞、淡雅碎花衣、婀娜莲步,似那梅花初绽。我不由的惦着江南的好了。此时,我兀坐案前看干梅叠映小窗,聆肖帮夜曲、笛萧雅韵,手执纤毫,溽墨纸上幻化美丽的春梦。

建兰真是通灵女子,她提议大家何不以雪为题,每人来一幅画,他日回首也不虚度此夜?我说我先烧制一块粗砖吧!四尺对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又用小行书题跋曰:丙戌岁末,书安自京师至,晤言倍感欢畅,又有佳人伸纸研墨如此良夜何?远方书并记于近海楼南窗下。

弘石逸笔草草,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只一笔便将天地混茫之境幻化而成。书安用破笔散锋勾出一片荒寒幽远。淡墨渲染的月亮冷冷的挂在天幕之上,有枯树峭然独立,山中高士沽酒而归,画面留有大片空白,教人想像无垠,思接千古。

时间不管这些,只一味的流淌,不觉已是凌晨两点,近海楼凉气开始逼人,我说书安远道而来,应该早些回去休息了,弘石依然兴致不减,竭力劝大家继续作画或相拥棉被促膝畅谈到天明。

凌晨三点回宾馆。铁将军把门,我们翻墙而过。躺在床上又与书安闲聊起来,想起东坡有诗曰: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这几年我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闭塞保守,脑子几要长出荒草,今日不想就真的与“高人”对榻论了。

次日上午我们睡至9时。与书安寒风中步行简单吃早餐。10时接弘石前往万平口海滨观海听涛,沙滩上作书。书安书“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竟有摩崖石刻的味道估计古人所谓的“锥画沙”亦不过如此效果。弘石“狂言”明年旅游旺季要在这里搞个“行为艺术”,想想也是可行之事。以天为幕,以地为纸,大海作证,万人之潮,当是壮观之举。

中午,左氏家园。为书安饯行。晓君、建兰、马霓同坐。下午匆匆游过魏园,3点书安要赶去济南的车。我为之买了车票,书安执意不肯要。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山高水长,路上能够得遇一二知己,夫复何求?真正的文人内心多是忧愁悲苦的,书安说即使书画文字有时亦不能谴怀,所以他喜好交游,包一背,简简单单就上路了。我羡慕他能看的开,放的也开,无挂无碍似一云游道人。桌上马霓亲切的唤他小兔子(书安属兔),我更以为他是一只云中白鹤:飘逸的书法,淋漓的水墨,潇洒的长发,更有超尘高远的心胸。我想以书安的素养和状态,需要的仅仅是时日,某天这只白鹤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我会把书安赠我的对联挂在案头,时时警醒,时时拂拭心中尘埃,他希望我现在能“咬定菜根休嫌淡”,他说某一天你一定要走出去,什么时候想出去了就告诉他一声,我们一起云游去!

2007年元月4日草
春游燕园
春游燕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的 信
唐书安

东坡、朝云、沈复、芸娘、梦梅、丽娘:

你们现在有睡吗?现在已是凌晨一时了,可我还是没有睡意,虽然我有晚睡的习惯,但今天晚睡非独因了这习惯,而是我今天约了一大帮朋友踏着微雨到京都名刹大觉寺览赏玉兰了,同行的还有几个外国友人。我们乘着迷离春雨在那古寺名刹,漫饮绍兴花雕、细品冻顶乌龙、诉琴萧心曲、寄书画雅意,真是美哉之盛,你们要都在,不知又要生出多少诗情呢。
京西名刹大觉寺,你们可能不是很清楚,毕竟你们久在南方。此寺建于辽咸壅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旧时称清水院,盖寺内有清泉流水龙潭,故得名。为京城八大水院之一。至明代始称名大觉寺。此寺之所以在当代得享盛名,一则因了历史久悠,二则寺内有号称京城之最的玉兰花,据考此玉兰树是乾隆年间从我老家四川移植京门的。历时亦有三百余年。
    我很早就知道这有绝好的玉兰花的,但今天才第一次和她面晤,很像是心仪已久的情人呢。今天我看见她的容颜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感怀,想那玉兰花开了三百余年,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逸士目睹了她的芳容,而她也不知道究竟俯视了多少风流韵事,今番我见着了她,她也见着了我,我心里装下她了,她呢,心里会有我的影子吗?千年以后,倘若她还在,而我早已化作尘泥,她会留存这些记忆吗?我不知道的,她记不住我,也不怪的,因为我没有打动她的文心诗才哩,我只能远远的看她,就像看你们在书里的影子一样。
   我是喜欢玉兰的,喜欢她眼睛里透出的典雅尊贵,她着一身纱般的素衣,婷婷地立在枝头,探望着春意,然后慢慢的开一朵花、两朵花,最后开成满院的华光,像极了新娘的婚纱。她开花的时候,春意还不浓呢,四围还有灰色的秃干,当那些百花赶了趟地开在春光里、当那青草绿了你的眼,玉兰花就褪尽了色彩,她要把春的美丽留给众多的花仙,瞧,她有一颗圣洁的心的。
   我还喜欢玉兰圆厚温润的叶片,这株更是温润如老玉,它们一片片含放在空气里,有雨滴轻落叶片,久贮不垂,宛若凝脂珠翠,它们彼此不说话,就那样静静地依偎着。
   外面偶下微雨,我们友人只能在室内品茗游艺,本想在院子里,就在她的花蕾下面和她说话,给她听我们为她而吹的笙箫雅乐,还想与她画影的,可是,天却有微雨,是她害羞了吗?我们只能隔着木窗棂看她羞怯美丽的影子。
   夜,好像紧了,我们得回城去,但真的不想走,就想宿在她的裙根底下,看那花苞含羞绽放。起风了,有叶片落下,我捡了一片,捧在手心里,像是捧了一颗珠泪。
   现在是凌晨三点,我还没有睡,唱机里放着德国友人送的爵士钢琴曲,是一位爵士钢琴大师献给他爱人的曲子,安静祥和。我的案头亮着桔黄的灯影,泡的茶烟里随着乐音,又浮现了玉兰的羞意。

2005年4月9日凌晨三点
在巴黎郊外
在巴黎郊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书安兄的围脖说起
文:非来非去

原以为是和老友见面,去了才知道,其实除了远方和弘石,其余都是先前从未谋面的才子佳人。主题是欢迎北京来的唐书安先生,因为远方和书安在网络上的英雄相惜,才有了现实中这一大桌子人的相聚。书安兄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同学水木,那一年冬天(恰好这也是在冬天,我在想,为什么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参加蓝野老师在莒县组织的诗友会,水木缩在角落里,他太瘦小了,又是沉默的,如果稍不注意不会发现他。可是,那是一张我所熟悉的脸,我们在同一个时间,看到了彼此,会心一笑,哦,怎么你也在这里?水木是一位诗人,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偶尔通过短信联系,他问我,现在还写诗么?这个问题让我惭愧。常常让我无法回答。然后,他说,他正在和朋友一起创建一个流派的诗歌。对他说,你是幸福的,加油吧。还有什么能比坚定自己的内心行走在理想的路上更为幸福的事情呢?

那晚看到书安兄的时候,我是走了一会儿神的,我知道,书安兄和我的那位同学水木一样,定是一位内心极为充实、安定却又异常敏感、脆弱的人。后来他的谈话再次印证了我的感觉。书安兄的围脖让人难忘,且让人心生亲切,因为上次和格外去临沂也是扯了好些这种花色的布料,装点JEEP的小酒吧。带白色雏菊蓝色印花布料的围脖,让那身内敛的黑色西装多了一份淡淡漂泊的沧桑。当然不止我一人注意到了这围脖,雏菊,郭MM说,那一定是雏菊,我看过三遍《雏菊》。我看过三遍《许三观卖血记》,我说。书安兄提议每人说一段自己在感情方面最为难忘的事情,然后把自己酒杯里的酒喝掉。于是“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开始了,每个人的发言都是如此真实和令人感动。最后,听到那位画家的发言,我有种想哭的感觉。不是酒精的作用,也不是那晚的气氛太过煽情。只有我的发言是苍白的,毫无***浪漫可言,我说,我看过三遍《许三观卖血记》,那是我极为喜爱的一个小说,许三观一生都在考虑平等这个问题。在一个家庭里,人们都在寻找平等,可是,也许没有真正的平等,对于平等的理解也许两个人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当一方感觉出现不平等的时候,也许,矛盾或者战争,就开始了。怎样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平等的完满感觉,这是我正在想的一个问题。其实,我的发言,是钝涩不堪的,在公众场合发言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流畅。

海曲人家谷雨厅。远方在短信里告诉我晚上聚会的地方。谷雨。莫非房间的名字用了二十四节气?然后,那晚,在谷雨厅,我看到了墙上远方兄的字:又是一年谷雨临,驻足回眸万象新(陈)。后来据他自己说,应该是驻足回眸万象陈,结果不知怎的写成了新字。

书安兄的围脖最终作为某种信物交换到郭MM那里,那晚,郭MM是最为动情的一人,她吸烟的样子,有一点迷人的颓废。那晚,唱完一首《原来你也在这里》,我搭车回家,遗憾的是没能听远方唱歌,弘石是又喝高了,在他的歌声里,我转身,关门,外面,是清冷的冬夜。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夹生饭——近百年以来的中国艺术状态
唐书安

人大都有吃“夹生饭”的经历,半生不熟,“外”熟“内”生,欲吃不能,真吃下去则坏肚。夹生的原因在于司厨者掌握火候不准,为何不准?经验不足,或者意欲求新法而不得。

中国近百年以来的艺术状态(此处不分国画、油画、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等艺术形式),由于晚清以降“西学东渐”的世风,自上世纪五四文化运动以后,到十年文革,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及至21世纪初,这百余年来,艺者文士竞相将“长袍马褂瓜皮帽”换装成“西服领带小皮鞋”,以为如此就能挽危救之际的中国,并走向光辉前途。但事实是:中国近百年的艺术发展正是在中西观念的矛盾交融中一直处于夹生状态,其“杂交”的产物是不伦不类,夹生涩口。造成这艺术夹生状态的原因始终与社会政局变化相关联,而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基本上与意识形态演变成正比。以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发展现状粗略分析:

一者,清末之际,鸦片战争以中国失利求和而告终,国人受辱,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识之士纷纷从我国思想文化上找根源,最后认定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太缺乏科学精神,太虚玄,以我国哲学思想之“虚”抗对西方枪炮之“实”,肯定斗不过西人。淫于枪炮之危,要想改变这状况,就得“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语),就要引进西学之科学精神与民主之体制来挽救处于危亡之机的中国,于是清廷派员出国留学的留学,大臣们设制造局造船的造船,制枪炮的制枪炮,开煤矿,修铁路,设银行,办西式学堂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但在推动这些观念之时,遭到“传统守旧”势力的反对,于是在上世纪初由北京大学几大教授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中,留过几年洋的志士们纷纷以革命者姿态努力鼓吹引进“德赛二先生”(科学与民主),纷纷叫嚷打倒“孔家店”。自此之后,科举考试没了,国人的辫子剪了,文言改称白话文了(甚至鲁迅等志士主张“汉语拼音化”),汉字书写由竖改成横写了,衣服由长袍改西装了等等,经过这一系列思想、行为革命之后,“封建社会”土崩瓦解,最终导致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慢慢走上西化的道路,而在文化艺术上,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徐悲鸿等纷纷拿中国画开刀,他们认为中国千年来尤其元末以后的水墨艺术太不写实,“率皆简率荒略,而以气韵自矜”(康有为语),故而必须输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革故鼎新,来创造中国画学新纪元。继其新思,陈独秀,鲁迅、徐悲鸿等都以美术革命者姿态对中国水墨大加挞伐,尤其康有为弟子徐悲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美术教育中极力倡导以素描之“实写”来改造中国画,更使得众多美术研究者以西人写实手法来画油画,拿毛笔在宣纸上画素描国画。素描成了当时中国画革新的救命稻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则是当时传统派的砥柱中流,他们全然不管这美术革命的号令,径自走“师造化、得心源”的国画老路,尤其潘天寿先生更是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教学中主张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教学方式,使得纯正中国画学薪火得以传递。但这只是泱泱美术教育西化大军中的一朵小花,许多艺术家纷纷投身于以写实主义来挽救处于“颓危之极”的中国画学之中。

二者,文革时期,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人人自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师徒相背,没有真实,没有诚信,一切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红色海洋里。红、光、亮,高、大、全,成为那个时代唯一的审美诉求,艺术沦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工具,艺术在艺术家保命的前提下,再次变形。此时的美术创作手法基本上还是笼罩在“素描”改造中国画的阴影之下。没有了艺术家真实灵魂的催动,美术创作依然夹生。

三者,文革结束至21世纪初的二十年中是中国社会变革最繁复的时期,反映在文化艺术上的变革同样丰富,但都逃不过“夹生”结果。综合分析,这二十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结束后至1989年的十年。文革结束后,邓公小平主持大局,其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极力批判了“两个凡是”(“两个凡是”:即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提出和推行的错误方针。《摘自新华网》),“拨乱反正”工作由此展开(拨乱反正是******之后,为纠正******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稳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人性解禁,再加上高考恢复,大学教育继续,人们干枯的思想等待着甘露的滋润。有识之士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文化启蒙思想运动,所用武器则是广为宣传西方思想哲学、美学、文学理论,各种西方思潮急剧涌入中国,中国则在一片“现代化”声浪中“现代”起来,在这些思潮中尤以“美学热”为突出,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解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哲学、文学、美学著作,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美学译文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等,文士、学子、艺术家们如饥似渴的从这些译著中知道了萨特、阿恩海姆、康德、黑格尔、卡夫卡、安迪沃霍尔,在这些西方译著的狂轰乱炸中,艺术家们也个个精神饱满,以各种“新”艺术形式与传统水墨艺术决裂,因为“中国画已经走上穷途末路”(艺术评论家李小山1985年在《中国画之我见》中语),于是乎,现代水墨、实验水墨,城市山水,波普艺术、现代书法诸多新名词纷至沓来,视觉张力、解构主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无上法宝,但这些艺术革命正要形成风雨满楼的情景,1989年**学运事件,再次将所有志士的高涨热情打入冷宫;1989年的艺术界也在肖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89现代艺术大展”中的一声枪响,陷入死灰般的沉寂,那些“现代”艺术家们纷纷出国继续续寻求他们的现代艺术之梦。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精神指引,“姓社姓资”问题得到解决,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更由于在: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经济指导方针下,志士们放弃了文化理想,全民上下满怀信心致富奔小康,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教授,专家学者,纷纷下海遨游,乘风破浪向钱进。九十年代的谚语称:“手术刀不如剃头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老教授干一生不如开出租车的儿孙”,于此情景,艺术也开始迈入市场经济时代,拍卖会,艺术博览会一场接一场,而如何才能使一些“暴发户”掏钱买艺术品附庸风雅,艺术家和评论家们联手“忽悠”,于是比80年代更多的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现代、后现代,殖民、后殖民、架上艺术,装置、行为、观念、影像、多媒体等等满布荧屏、报刊、网络。艺术家和评论家们都在思考“笔墨等于零”、“革宣纸毛笔的命”、“废纸论”、“推倒中国画的墙”非要置中国画学绝命不可,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番“繁荣”“接轨”景象的背后,只能更加说明国人在西方审美话语的霸权下,越发不相信自己的文化,越发觉得我们距离世界强国路途甚远而逐渐丧失艺术家高贵而真实的灵魂,他们大都活在利禄和“愚乐”精神的安乐窝里悠然自得。

正如美术评论家栗宪庭先生在《八十年代访谈录》中所言:“作为文化的中国,其实已经灭亡了……有一种幻灭的感觉。我们多年来太过相信用一个外来的文化能拯救这个国家,但突然发现这个东西也不能拯救它……我们没有传统可以拯救,传统就是能够承传的系统,这是一个活着的系统,是能够注入新鲜血液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这个前提,等于说那块是个死猪肉,你拿来的东西注入死猪肉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是死的了,注也是没有意义的。我到过欧洲以后,我才想这个东西,为什么中国人在这一百多年,老是把传统和现代,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对立起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欧洲那样把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处理得那么好。这个问题至今困扰着我。”(摘自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2006年三联艺术出版)。

是的,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当代许多的年轻艺术学子。

怎么办?
书安花鸟
SSL100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