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893|回复: 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8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米芾款《离骚经》绢本手卷辨疑
裴光辉
  
北京诚铭拍卖行首届艺术品拍卖会出现一件米芾款《离骚经》行书手卷,该卷高45.1厘米,长929.2厘米(号称“十米长卷”)。绢本,行书。落款为“元丰四年三月望前二日书,襄阳米芾”款下钤“米芾私印”长方朱文篆章。(图461:米芾款《离骚经》绢本手卷)
  

图461A:米芾款《离骚经》绢本手卷(局部)
  

图461B:米芾款《离骚经》绢本手卷(局部)
经杨仁恺、杨新两位先生鉴定,此米芾款《离骚经》行书绢本手卷确定为米芾本人真迹,并根据“元丰四年”的纪年款识判定为米芾31岁时的作品。
然而我认为此卷作品疑问重重,漏洞百出,“硬伤”不少,实为一不甚高明的赝品。具体辨析如下,以就正于二位方家(按撰此小文我考察了海内外收藏之米芾作品158件,伪作8件,基本囊括目前所能见到的米芾作品及其赝品。本文所有数据和立论全在此调查基础上得出):
一、款识题名问题
米芾姓名原为 “米黻”,41岁(元祐六年)在润州教授任上改“黻”为“芾”,此事见翁方纲《米海岳年谱》、曹宝麟《米芾年表》等传记资料。改名“芾”字的用意,米芾在为友人刘季孙藏帖写的跋语中特地解释道“芾:名连姓合之。楚姓米,‘芈’是古字,屈下笔乃芾字。如三代‘夫’,夫:‘大夫’字合刻印记之义……”(《杂书帖》)验证米芾传世作品,元祐六年之前的作品,果然没有一件题名“芾”者(图462:米芾41岁之前之署名)。此《离骚经》卷尾题名则为“芾”字(印章字亦为“芾”字),款识纪年“元丰四年三月望前二日”。(图463:米芾款《离骚经》款识和印章)
据“元丰四年”(1080年)的纪年款识推算,此年米黻为31岁(按米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距其41岁改名(元祐六年,1091年)整十年!十年后才有的名字能否提前出现在十年前的作品上?如云周树人在27岁时用“鲁迅”名发表文章,何可信也?(先生37岁首次以“鲁迅”名发表《狂人日记》)。
  

图462 米元章41岁之前署名
  

图463:米芾款《离骚经》款识和印章
  
二、避讳问题
避讳制度始于周代,迄于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所谓避讳,指在言谈和行文中规避出现帝王、祖宗和长辈的名字及与此名字形音义相同相似之字。避讳之法主要有替字、空字和缺笔三种。唐宋两代,避讳制度尤为严格,制度之苛刻,超过明清。此卷“摄提贞于孟陬兮”句之“贞”字(犯宋仁宗名讳)、“览民德焉错辅”“齐桓闻之以该辅”之“辅”字(犯米父名讳),不用替字,也不采用缺笔,既犯国讳,又犯家讳。(图464:米芾款《离骚经》犯国讳家讳之字)
  

图464:米芾款《离骚经》犯国讳家讳之字
按避讳有朝讳(国讳)和家讳。朝讳须避七世皇帝之名字,已祧(七世以上之祖宗)不避。家讳须避三世长辈之名字。宋代的国讳比唐代更为严苛,七世以外的君主的名字也要避讳。国讳不仅要避“本名讳”,还须避“嫌名讳”(即与本名字形音义相同相似之字也须避之)。如宋代称“镜子”为“照子”或“铜鉴”,是因宋太祖的祖父叫赵敬,“敬”“镜”同音,故用其他词语来代替。
此卷出现之“贞”字,与宋仁宗(赵祯)名“祯”字不但形近,且读音完全相同,显然犯了国讳。若书写时间在元丰四年,则仅历二帝,远在七世之内,且米芾乃仁宗皇祐年间生人,岂能不避仁宗之讳?而两处出现“辅”字,则直书米芾之父名字(米芾父名佐,字光辅),显犯家讳。
那么在米芾其他作品中有没有出现上述犯讳的情况呢?答案是没有。(仅《辨法帖》出现一“贞”字,但此帖沈鹏先生已指出其为伪迹。见沈鹏《米芾的书法艺术》)
那么米芾真迹中是否有对上述二字采取避讳的例子呢?有:
避国讳之例:
★《杂书帖》:“后一帖半正观印剪除不去故不入开元御府……”(图465:米芾书法避国讳字例)
(裴按:“正观”原应为“贞观”,避仁宗赵祯名讳,以“正”替“贞”。又在米芾《书史》中凡言“贞观”者皆改为“正观”。如云:“白首收晋帖,止得谢安一帖……右军二帖,正观御府印……遂以所居命为‘宝晋斋’”)
★《三米兰亭跋》:“右购于泗南山杜宝臣字器之……与购于苏太简家贞观名手双钩本微有出入……” (图465:米芾书法避国讳字例)
(裴按,“贞”字缺末笔,避仁宗赵祯名讳。)
★《禇摹〈兰亭〉跋》:“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模赐王公……” (图465:米芾书法避国讳字例)
(裴按,“贞”字缺末笔,同样是避仁宗赵祯名讳。)
  

图465:米芾书法避国讳字例
避家讳之例:
★《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东)轮。”(图466:米芾书法避家讳字例)
(裴按,“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是用吴刚伐桂之典也,故“修月户”原应为“修月斧”,但“斧”与“辅”音同〔皆唇音平声〕,犯家讳,故以“户”〔撮口音仄声〕替。)
★     《真酥帖》:“酥是胡西辅所送”(图466:米芾书法避家讳字例)
(裴按,“辅”字左旁书如“丰”字,为缺笔避讳。)
  

图466:米芾书法避家讳字例
  
宋代避讳制度之严格为历史之最。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颁行的《宋刑统》卷一○:“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馀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因此,这一出现严重触犯国讳、家讳字眼的手卷绝非米芾所书可知,并且也不可能是北宋其他人的手笔。
三、书写材料问题
米芾对书写材料的选择有一特别之处即从不用绢帛书写文字。“米南宫作墨戏,不专用笔……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一笔。”(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非但书法如此,作画也如此,除非临摹绢本古画,一律不用绢帛:“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画,临摹古画有用绢者”(《清河书画舫》引《格古要论》)。故宋代鉴赏家赵希鹄指出“用绢者,皆后人伪作,米父子不如此”(《古画辩》)
“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一笔”是文人书画进入自觉时代的一种必然抉择。与纸本相比较,绢本书画吃墨不深,墨色层次单调,很难酣畅淋漓地表现笔力和墨韵。而生纸(即不用胶矾之宣纸)入纸既深,且能产生如梦似幻的晕化效果,非常适合表现米芾沉着痛快的书风和 “米氏云山”水墨淋漓、亦梦亦幻的效果。故米芾排斥绢帛而钟情于生纸,决非毫无理由的“癖好”,而是作为文人书画先驱者的一种艺术自觉。由于生宣纸(即不用胶矾之宣纸)在表现笔墨的丰富性上远胜绢本,且保存时间更久远(俗谓“纸寿千年,绢寿百年”)宋代的其他文人书画家也大多选择纸本,只不过其取舍不如米芾强烈而严格罢了。
考察米芾传世的所有作品,只有一件传为米书的《蜀素帖》是写在一种四川生产的织品“蜀素”上面(按“素”是一种未细加工的织品,“朴素”一词来源于此。蜀素质地坚韧,表面粗涩,类似生纸,故米芾偶尔用之书写尚不悖常规。但“素”与“绢”虽同为织品,特性殊异,不可混同也),其他157件全部是纸本。
“不肯于绢上作一笔”的米南宫却在十米长绢上洋洋洒洒挥写下两千余字的《离骚经》,这岂不是大悖常理?
四、印章问题
卷尾“襄阳米芾”款识下钤有 “米芾私印”长方朱文篆章一枚。(图467:米芾款《离骚经》款识和印章)此印可疑之处有二:
1、找遍所能见到的所有米芾传世作品,没有发现一枚与此印章相同或相近的印章,甚至也没有印文为“米芾私印”的其它印章,即 “印章不互见”。这在古书画鉴定上是视为存疑原则之一的。
2、落款为“元丰四年三月望前二日书,襄阳米芾”,而印文中的“芾”字是十年以后((元祐六年)才有的,不会出现在元丰四年。这点上面已经讲过了。
因此,我认为此“米芾私印”乃一伪造之印章。
另外,米芾印章只用于两个地方:书画藏品及其题跋(常用)、书信(偶用)。但不见用于其书法作品上。宋代书画作品上使用作者印章极少,个别有,一是钤在画面的隐蔽之处(画),一是押在名字上面(书)。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又题款又盖章乃明清时才流行的,像此卷这种印章跟于款识后的布局也是明清时才出现的。
所以其印章钤用方式既不符宋代书画作品之惯例,也不符米芾用章惯例。
  

图467:米芾款《离骚经》印章
五、异体字问题
  汉字与英文等表音文字有一点不同,即一个规范文字往往有另一个(或多个)在读音、意义、用法上完全一致,但字型却不一样的文字,这些字即称为此规范文字的异体字。虽然在官方文书和一些正式场合有明确必须使用规范字者,但异体字仍属于允许民间使用的范围,因异体字毕竟不是错别字。异体字虽然给汉字认读和文字交流造成一定的不便,但却给书法表现的丰富性提供了选择,故古今均有不少书法家乐于使用异体字。这样,使用异体字的情况就成为鉴定书法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某书家在某字上是否使用异体字,都使用那一个(或那些)异体字,某年龄段开始使用(或开始不用),某异体字从来不用或终生使用……等等,都可以从其传世作品的排列对比中得出规律性结论。又异体字乃历史的遗存,它们的出现有时间先后的区别。就一组规范字和异体字而言,有些异体字早于规范字,有些异体字晚于规范字,而不同异体字之间也有时间先后之别,这就为鉴定书法作品的时间和真伪提供了线索。如清代才出现的异体字不可能出现在明代的作品上,清末才出现的异体字不可能出现在清初的作品上等等。
此《离骚经》手卷中“以”“亩”“眉”“繁”“野”“风”“漫”“害”等字都以异体字书写,但从米芾最早一件作品考察到其最后一件传世作品都没有这样的写法,说明米芾终生都不用这样的异体字书写上举文字。(图468:《〈离骚经〉手卷异体字和米芾真迹对比图》)。上举文字中的一些字甚至是明清以后才出现的异体字,如“野” 字“风”字。
  

图468:《〈离骚经〉手卷异体字和米芾真迹对比图》
  
六、书法风格与水平问题
米芾的书法风格,初具于三十初度。元丰五年(米32岁),苏东坡在黄州见米书,以“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后二句虽未免溢美,但前二语实准确道出米芾书法的艺术面貌。“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字也成为后人评价米芾书法的专门用语。的确,米芾书法虽有早、中、晚之别,但“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却是其一生书艺的基调或“底色”。“风樯阵马”是说其笔势强劲,有速度感,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沉着痛快”言其用笔沉稳,从容自信,干净利落而毫不扭捏作态。而绢本《离骚经》手卷在风格上却毫无米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特点,书法水平与米芾各时期作品也不可同日而语。
不妨分别从笔画、结字、布局三方面进行辨析:
A.米书用笔兼有中锋侧锋,笔力遒劲,运笔沉着痛快,故点画深沉而不呆滞,爽利而不轻滑。米自云其书为“刷字”,一个“刷”字形象地点出其挥毫的速度感和从容自信,干净利落的特点。而绢本《离骚经》手卷全是偏锋用笔,圭角峥嵘,运笔迟缓,点画飘浮疲软(尤见于折笔和笔与笔过渡之处),不具“刷字”特征。
B.米书结体(字的结构)既严谨又洒脱。所谓收得住,放得开是也。又往往以倾斜之笔“造险”,然后在适当地方出意外之笔“救险”,遂使通篇书法极俱变化,妙趣横生。此卷结字生硬,四平八稳,中宫不紧,外拓无方,不少字结体或拥挤碰撞或支离松垮,时现败构。
C.米书布局(谋篇布字)十分精彩。首先是字的大小富于变化,而避免整齐划一,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这一点在其行书和草书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如约32岁时所书5米长卷《吴江舟中诗帖》)其次是节奏感非常强烈。上字与下字之间时而分立,时而连属。分立时,字分而意连,彼此呼应,顾盼有情;连属时,数字一体,一气呵成。(如《吴江舟中诗帖》有二字连书者:“嫌贱”“河泥”“如风”等,有三子连书者:“粘底更”“工不怒”等)第三是脉络条畅,行气贯通,绝无割裂、散乱之弊。而观此绢本《离骚经》手卷,则字大小划一,毫无变化;字字独立,各自为政,毫无呼应,如布算子。行气则无一行贯通,时见散乱无章之弊。
现选米氏真迹与此绢本《离骚经》手卷作一比较以印证上述三方面之辨析:
  
★字点画和结体对比:
“帝”字
(第一字为绢本《离骚经》字,后三字为米芾真迹)

图469:绢本《离骚经》与米芾真迹例字对比(帝)
  
  
“帝”字:绢本《离骚经》偏锋用笔,妄生圭角,线条生硬,结体呆板;笔画间过渡之牵丝十分僵硬。真迹点画圆润,线条流畅,结体严谨中见飘逸。
  
“修”字
(第一字为绢本《离骚经》字,后三字为米芾真迹)

图470:绢本《离骚经》与米芾真迹例字对比(修)
  
“修”字:绢本《离骚经》全用偏锋,点画圭角太多,抛筋露骨,而“月”旁又显疲软无力;结构外支离,内胶着,缺乏无揖让呼应之势。真迹点画骏爽,结体疏朗。
“体”字
(第一字为绢本《离骚经》字,后三字为米芾真迹)

图471:绢本《离骚经》与米芾真迹例字对比(体)
  
“体”字:绢本《离骚经》点画细弱,用笔无提按轻重变化,线条单调如秋蛇缠绕,结体拥挤胶着,无揖让;真迹点画遒劲,提按分明,轻重有别;结体松紧适宜,和谐中见生动。
  
“度”字
(第一字为绢本《离骚经》字,后三字为米芾真迹)

图472:绢本《离骚经》与米芾真迹例字对比(度)
  
“度”:绢本《离骚经》笔笔偏锋,结体松懈,中宫不紧;“广”字壳写法分两笔,与真迹一气呵成写法迥异,长撇细弱僵直,尤不雅观。真迹点画遒劲,结体严谨,中宫紧结。
  
“数”字
(第一字为绢本《离骚经》字,后三字为米芾真迹)

图473:绢本《离骚经》与米芾真迹例字对比(数)
“数”:绢本《离骚经》笔笔重落,如排算筹,毫无轻重虚实之变化;结构无避让,拥挤碰撞。真迹用笔骏爽,重按轻提,虚实兼俱,笔态多姿;结体或密或疏,变化多端,均浑然一体,优美和谐。
“唯”字
(第一字为绢本《离骚经》字,后三字为米芾真迹)

图474:绢本《离骚经》与米芾真迹例字对比(唯)
  
“唯”:绢本《离骚经》线条软弱,单人旁一竖笔画过长,绵软无力,站立不住,收笔往上一右勾尤其造作;结构散乱松弛,重心不稳。真迹线条遒劲,结构稳健而灵动。
  
  
  
★     布局和行气对比:
  

图475: 米芾《吴江舟中诗帖》局部 约元丰五年(32岁)
  
米芾《吴江舟中诗帖》真迹字的大小富于变化,避免整齐划一,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次节奏感非常强烈,上字与下字之间时而分立,时而连属:分立时,字分而意连,彼此呼应,顾盼有情;连属时,数字一体,一气呵成。(如 “河泥” “粘底更”)第三是脉络条畅,行气贯通,绝无割裂、散乱之弊。
  

图476:绢本《离骚经》手卷局部
  
此绢本《离骚经》手卷,则字大小划一,毫无变化;字字独立,各自为政,毫无呼应顾盼之势,如布算子。字势颠三倒四,布局散乱无章,行气无一行贯通。(摘自《格古日记》)
相关连接:
http://www.pghwwjd.com/ge-gu-riji35.htm
  
发表于 2005-12-1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学到不少知识,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去看了一下
单是从字法用笔上看,还抵不上现在学米的
不知现在的鉴定大师杨仁恺、杨新何以为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大家看看[UploadFile=1111111111111111_1134961856.jpg][UploadFile=2222222222222222_1134961870.jpg][UploadFile=3333333333333333_1134961880.jpg][UploadFile=44444444444444_1134961887.jpg]4是全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开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不用大师去鉴定了,我从书店的印刷品就看出来 不是米芾的作品.无论从风格,结体,用笔,等等  都不是老米写的!!
老米的东西不会这样差!!!!!!!!
这样差的假家伙  还用去鉴定,去争论吗???
其实 大师也许知道是假的~~

搞书法  的一眼 就看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拜读了,受益非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0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物鉴定家裴光辉指出故宫专家估价上亿元的米芾绢本《离骚经》手卷是赝品

很差吗?
没看出来。
感觉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