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166|回复: 0

[转帖]解字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3-1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系”旁
人类脱离茹毛饮血蒙昧时期的标志之一是有了农业生产,而纺织作为农业的副产业、几乎是与农业生产同时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因此纺织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影响极为深远。汉字中有“系”旁的字多达两三百个,此外还有“巾”、“衣”等与纺织间接相关的文字。许多名词和成语渊源与纺织生产——尽管其现代含义已与纺织风马牛不相及。
    本栏目属笔者个人对纺织生产派生演变文字的一种诠释尝试,难免存在主观臆断、贻笑大方之谬误,还望各位来访高学不吝赐教,以求斧正。
绪:绪为一丝之头,引申为开端;头绪,迭合起来仍为开端之意。思绪:为进一步抽象化引申。
纪:纪字为找出乱丝的头绪,并将其理顺。因此有“整理”的含意;律,为规章、法典。纪律: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
继续:重叠词,二字同一含意,均为将后面的丝与前面的断头相连接。
索:索为大绳、链条;另一意为将丝头理出以便抽取(缫丝)。探索:缘绳而进之意。搜索:原为搜寻丝头。
统:丝绪的总束,即一大把丝。统治:原意为将所有的丝绪一并集中管理。引申词有:统领、统一等。系统:系为带子,将一束丝系为一统,成为独立的一个部分。
绩:将麻皮分缕后接续起来捻成线。成绩:完成绩线工作,后引申用于完成各类工作并取得了成果。
缉:同绩,把麻连接起来搓成线。引申有顺势、跟踪、搜捕等含意:缉捕,缉私。
经:为织物的纵线。纬线必须顺着经线累积交织后才能成帛。由此引申出“规范、准则、直行、走过”等层含意,例:经过、经书、经典、经历。
组织:组为编结,织为制绸。合并为构成、牵连、结合等意,并进一步引申出“机构”之意。
练:将生丝反复多次浸泡、曝晒以使之脱去丝胶变得柔软洁白的过程谓之“练”。故练字有反复之意,反复学习为“练习”。
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提放以接受纬线的机构。一综可提数千根经丝,故含有“总聚”、“集合”之意。例;综合,综论。
纰:织品的丝线疏散开来成“披”散状,为织物疵病。纰漏:疏忽漏洞。
纠葛:纠为三股所合成的绳子,有缠绕之意;葛为藤本植物,茎皮似麻富含纤维素纤维,可织布。“纠葛”合在一起意味缠绕不清。
纠纷:纷为旌旗上的飘带,与纠合用意为缠绕、纠结难以疏理之意。
纯:原意指蚕丝,可能因其洁白无暇的外观,派生出纯洁、纯粹、单一等意思。
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称为“约”或“约束”,引申为制约、控制等意。而“一约”作为一种量词,又派生出了“大约”之意。
络:将绞状丝缠绕卷取成筒状称“络”。由于绞丝为一圈一圈呈经脉之形状,故络字含有多股、网状、包缠等意思,由此派生出网络、脉络、经络等词。
绎:将丝从蚕茧上逐次抽出为“绎”。络绎不绝,原意指络丝、抽丝连续不断。
绥:车上的绳索,登车时手拉以图方便、安全。引申为“安抚”,常与靖(安定)合用。绥靖:安邦定国、安抚。
维:系物的大绳,引申有拦、护、连等意。维系:连接、联系。派生词还有维持、维护。
缘:衣服上镶的绲边。引申有循、沿、绕等含意,如:边缘、攀缘、缘木求鱼。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大概由于颜色浅淡,引申为隐约、虚无之意:缥缈。
币(幤):从巾,与“帛”字通,古人当作礼物的丝织品。由于古代的丝织品十分贵重,故币又代表财富。
带:原意为窄长的丝织品,故从巾。古人显贵官人腰间常系带,凡带必有佩玉,从而引申出“携带、捎带、连带”等意。
绅:原意同带,为系于士大夫衣外之大带。引申为系带之人:绅士、乡绅。
帮:原意为鞋之侧边,故从巾。“帮助”大约就是用“帮”辅助、将脚与鞋底连在一起吧?
祛:原意为袖口,转为动词有“撩起、举起”之意,进一步派生出“摆脱、去除”的含意:祛风湿,祛病强身。
初:从刀、从衣,意为做衣服的起始,即:开端、开始。
绝:从刀、从系,意为以刀断丝。引申为尽头、极端、割舍等意:割绝,绝义,绝交。
紧:从系(丝)、从坚,意为将丝牢牢缠扎。
终:本意类同紧,甲骨文的“终”字为一束两端扎紧的丝。引申为末端、末尾:终结,终端。
给(ji):从丝从合(汇集),意为丰衣足食、充裕。派生出供给、给养等词。
纳:丝被水浸湿为“纳”。引申出了引入、进入、收入等含意:接纳,出纳,缴纳。
纵:将张紧的丝松弛为“纵”。由此派生出“放纵”之意;在织机上张紧的当然是经线、是竖向的,纵向为经,那横向自然就是纬了。故又派生出“纵横”一词。
缩:本意指“捆束”,引申为使体积减小:收缩,紧缩。
缅:细丝。丝既然细长,故引申为长远、遥远、追思:缅怀。
缭:将丝缠绕为“缭”,与“绕”类通。有环绕、零乱、绵长之意:缭绕。
丝丝入扣:扣通筘,为织机上管理经线的机构。织绸时,每根经丝必须穿过筘齿,即入筘。经丝不入筘则纬线无法与之交叉,在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经丝不入筘就会产生疵点:比喻合作十分细致、合拍。
纨绔子弟:纨,白细的绢绸;绔,外面套的裤子。比喻游手好闲、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
摘自《大青树下》
什么是什么?
  读小学的国语课本,见到“什么”二字,不知是啥东西,蜀童感到困惑。日月星,牛马人,都具象,很好懂。惟有这个什么,已出象外,弄不明白。上中学读英语,学会拼音,忽悟得什和么的古音拼起来就是川话的“啥”,心头纥纟达才解开了。今老矣,又困惑:“这个啥又是啥?”
  原来啥就是蛇!
  《说文解字》有它字,就是蛇字,音she,食遮切。它字的篆文像毒蛇的三角形头部和直立的颈部。许慎特别说明:“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意思是说远古先民生活在丛莽间,蛇咬为患,所以互相问候:“没蛇吧?”迨至文明初启,斩劈蒿菜,上宇下栋,移居堂室,蛇患远离,问候话留下来,暗变成“没啥吧”。今人仍然这样问候。例如甲跌倒了,乙去扶起,问道:“你没啥吧?”甲摆手笑,答道:“没啥。”若是北方人,便答“没什么”。蜀人以龙为老大,以蛇为老二,称为“梭老二”。什和么的今音拼成梭声,仍然是蛇。冷兵器的梭标即蛇矛,斯可证也。语言考古可补充田野考古之不足,未可忽视。
  普天之下的蛇都发出咝咝声。“其名自呼”,所以叫蛇。蛇在英语是Snake。试急读之,竟和汉语的蛇完全相同。你听,这两种远距离的语言,蛇这个词都带着咝咝声。可知“其名自呼”的命名法,不论欧亚,古人都懂。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便是蜀人称大蛇为梭棒(本作蛇蟒二字),同英语的大蛇Ser?pant的读音几乎相同。又,倒转来便成了今人说的蟒蛇一词。  

中文的"法"字古体写作"灋"。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而之所以有"廌",因为"廌"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的人,会用角去顶,因此也就有了"去"。

现在虽然是福建省中国东南部靠海的省份的别名,但是在古代却是「东南越」一带地方土著民族的名称。也可以说,东南越的土著民族,在秦汉时代已分布在现今的浙江、福建交界一带。汉朝许慎著作「说文解字」时解释这个「闽」字为「东南越蛇种」。请看:「闽」字的构成,从「门」从「虫」;「门」是音符,「虫」是义符。依我看,这义符「虫」,可能就是许慎解释做「蛇种」
   

 读盐音,和阎字同音,古书上说是两个字。古代有一本大辞典,叫《说文解字》,其中只有阎字,没有闫字,而古人编《百家姓》时,因为看到许多人姓闫,就编进去了,同时阎姓也是另外一姓。闫姓人的家谱,和阎姓人的家谱,在写堂号时都写成太原。这样就让人去猜测,闫姓可能是阎姓的一支。古时常有这种事:一种姓氏的人,为了避仇,将姓改换或者改写,是不是阎姓人也为了这原因,将姓改写成闫呢?或者因为平民百姓,为了写字省事,就简写成闫?因为古代史书上不记闫姓,所以闫姓人物应当在阎姓中去找。而阎姓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

《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喜:
会意字。甲骨文
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的含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其实,“儒”原来是古代巫师在操作巫术时戴的礼冠,巫师因此被称为“儒士”。后来儒士的含义泛化,不单指巫师术士,而且指那些相礼的专家。他们掌握着各种礼仪知识,在婚丧嫁娶等庆典仪式上充当司仪。孔子在年轻时从事过这种职业,所以他创立的学派遂被称为儒家。

冯东
  早在中国汉代,就有了从字源学来探究“美”这个字含义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字源学,提出了美的两层含义:一是“羊大为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的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其二“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上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最早是同一个字。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六犯》亦云:“行剑攻杀,暴傲之民也,而世尊之曰廉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后来的《说文解字》对“侠”是这样解释的:“侠,   也,从人夹声”。段注:“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

  “尊敬”“尊贵”等词是常用的,但在书写时却常因漏写其中的一短横,而使“尊”成了“”。为什么“尊”字中会有一小横?为什么这一短横不能省略?

  许慎《说文解字》曰:“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於尊,故引申为尊卑字……自专用为尊卑字,而别制、樽为酒尊字矣”。“廾者,竦手也,奉者,承也。设尊者必竦手以承之”。“尊”甲骨文作“”,金文作“”,《说文·酋部》为“”,《说文》或体为“”,石经论语残碑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尊”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和说文小篆的字体虽有不同,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双手捧着酒器的样子,上方是盛酒之器,下方是双手。“酋”之形本就像开了盖的酒器,而能在宴宾时用双手轻易举起宴客的自然就非酒坛之类的器具,定是酒樽之类的小型酒器了。酒器形状略有不同,有的有盖“”有的无盖,下方的双手“”也逐渐演变成了“寸”,然有一部分是从古至今仍保留下来的,即表酒器底座部分,这部分虽也有些变化,已由曲线演化成了短横,但其初起的表形作用仍未消亡,仍存留于当今的“尊”字中,故我们今天书写时切不可把“尊”字中的小短横遗漏,否则,酒器将不成其为酒器,“尊”也就成了错字。
  “尊”的本义是酒器,从“尊”的结构我们还可意会到奉酒之人对客的恭敬之态,直到现在我们在宴席上要表示尊敬时不也沿用了双手奉酒之礼吗?值得用双手奉酒之礼待之者,定是值得看重之人、值得敬重之人,这人自然也就是贵宾、贵客,因而也就有了“尊重”“尊敬”“尊贵”之义。我敬你,我尊你,我以你为贵,便是你高我低,尊卑之义也就产生了。《颜氏家训》载:“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后广引为敬称,如有“尊兄”“尊大人”“尊公”“尊夫”“尊夫人”之类。人有尊卑,那么贵为天子的“尊者”自然就是“至尊”,而与此相对的卑者即是臣民。由于尊卑已内含了高低之意,故尊卑之谓不仅与人,在其他事物中也常显现高低之义,如,要体现天高地低就有“天尊地卑”;在官场,位高者为尊,位低者为卑;在生活中,为尊者总是位居高处,神为尊,神像佛像总被供奉在高处,祖为尊,祖宗的灵位必定要置于高处,师为尊,连太师椅都要比别的椅子高出一截,君为尊,慈禧太后甚至连睡觉都不允许别人的体位高过她。又因神像、佛像为尊,所以在表示其数量时也用“尊”,如“请了一尊观音像”,后成为泛义表像的量词,如“一尊铜像”“三尊塑像”等。
  由于表尊敬、尊卑之义的出现,人们在要表示“尊”的本义(盛酒器皿)时就给“尊”字加了“木”旁或“缶”旁,这与当时制作器皿的原材料有关,于是后世便有了“樽”“”,人们便用“樽”和“”替下了“尊”的本义,也就是说“樽”“”表示的就是当初“尊”的本义。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中提到的“金樽”便是樽中上品。从此“尊”便专司其后来的引申、假借义之职,表尊敬、尊贵、尊卑之义和用做敬辞及量词了。这也就是段注“……自专用为尊卑字,而别制、樽为酒尊字矣”的意思。
  总之,不论“尊”义如何引申、假借,也不管“尊”字是独立成字还是变迁为声旁(樽,从木,尊声),但“尊”中当初表酒器之底的部分始终留存至今,因此,我们今天似乎也没必要去刻意抽取之,还是不要让这满樽之酒就此流洒的好。

“凤”者,古称鸟中之王,为祥瑞的鸟,雄者谓凤,雌者称凰。
    是的,原本“凤”是雄性代称,但因为后来人们不断以“龙凤”去组合为另一新辞汇,
用于男婚女配的祝辞上,久而久之“凤”字已被假借为女性代名词。
    假借者,《说文解字》中有交代,就是一借不复返的意思。就像“莫”原本是日落的表
示,但被借去用于“不”字之后,后人只好再造一个“暮”字来替代。如果你们能谅解
“莫”与“暮”,当然也能稍稍理解“凤”与“凰”被视为一体的无奈吧?

                韩华梅  
   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却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急惊风、风疹块、风湿、风瘫、伤风感冒、鹅掌风、白癜风,还有破伤风,大麻风、羊角风(即“癫痫”)……那么,风为什么会与疾病难解难分呢?
风(風),从虫(音huǐ,)后来写作“虺”)凡声。许慎《说文解字·虫部》:“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也就是说,“虫”本是一种叫“蝮虺”的小蛇。“蛇”《说文》释为“虫也”。可见“虫”本指蛇,至今俗语还将蛇称为“长虫”。上古先民“穴居而野处”,蛇对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说文·它部》)便是先民畏蛇心态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古人认为“虫”也代表了灾祸和不祥。甲骨卜辞中习见的“有它”、“无它”便是卜问有无灾祸;“魑魅”又作“螭魅”“魑魉”,也是以“虫”代“鬼”做意符,表示对人有害。
  “风(風)”字从虫,表明在古人的观念中,风像虫一样也是对人有害的事物。大风之后往往伴随着雷、雨、雪等恶劣天气,或是风旱。这对食不果腹、巢居穴处的先民们来说,当然是严重的事情。因此古人对风极其关注,商代早期便有关于“夕风”和“大飓风”的占卜记录。同时古人还运用巫术方法,想方设法制止风的发生。《搜神记》卷一就记载了吴猛两次书符止风的传说。直到如今,我们还用“风风雨雨”、“风刀霜剑”、“风浪”、“风波”等词语来表示艰难困苦或恶性事件等等。
  而以“风”名病,正是源于古人对于风给人体造成的伤害的认识。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在凿地为穴、衣皮御寒的情况下,凛冽的寒风自然是致病的明显因素。中医认为“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而“风邪”则是致病之先导,所谓“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素问·风论》)。于是诸病皆以“风”为名。随着中医的发展,发现“风”有内、外之别,“内风”不是“风”,而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与肝功能有关。但各种病名已为人们认同,再加上内风病和外风病都有发病迅速、变化多端、病势急骤等与风相似的特点,所以“风”仍然是人们习用的病名。

宋兴泉
    初中课文第三册《杨修之死》中有“操自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于案头”一句。这里的“一盒酥”实应为“一合酥”。理由有二:(1)古人作书为竖写,写为“一合酥”与后面杨修与众分食的理由“一人一口酥”正好相符。(2)查《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可知“合”又读gě,容量单位。《汉书·律历志》曰:“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再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三国演义》,曹操写的也是“一合酥”。又《说文解字》只收有“合”字,而无“盒”字。可见“盒”字的出现年代是比较晚的。“盒”可能是后来由“合”的其中一个义项独立而滋生的字。课文的编者可能只是注意到了“合”、“盒”的现在的规范的用法,并没有考虑到在古代的二字的联系与区别。笔者认为,课文在改为“合”字的同时可以增加注释,说明古汉语中“合”为容量单位,音读gě。或注明“合”通“盒”。因为《辞海》中“合”的(13)义项即这样注解,而且也更便于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