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861|回复: 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5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八届、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古代陶瓷、古代钱币、碑帖专家,文物鉴定家,国内外著名学者汪庆正先生于2005年10月22日9时55分因病逝世,享年75岁。
    汪庆正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0月29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举行。
   
    特此讣告。

                              汪庆正先生治丧小组
                               2005年10月22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逝世

[回忆]
汪庆正:从青丝到白发(2004/5/6)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9日 18:57
  

  
  主持人:在我国延续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古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物遗存。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物,既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化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再现和见证。为了寻找、抢救、研究这些传世文物,一代又一代的文博专家们,倾注了自己满腔的心血和挚爱。以古陶瓷、古钱币、古碑帖研究而著称的汪庆正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从大学毕业时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满头华发,汪庆正在他所钟爱的文物世界里,走过了五十多个春夏秋冬。
  在国内的文物、博物馆界,这位年过七旬仍然精神矍铄的老人,以他著作等身的专业成就和对文物工作至诚的爱,赢得了大家普遍的尊重。尤其是他那皓白如雪的白发,不仅成为他个人极具个性化的标志,甚至成为新中国文博事业五十多年来发展的见证。1952年,22岁的汪庆正从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作为新中国首届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原本专修财经和法律专业的他,由于难以割舍从小对文物的兴趣和热爱,在分配志愿表中,写上了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字,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文物生涯。
  中国陶瓷鉴定委员会主任 汪庆正:进了文管会,我做的工作呢,当时虚龄只有22岁,就分配给我做行政工作,那么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次陈毅市长,他来看这个文物,临时决定,那么专家都走掉了,就剩了一个徐森老,那么没有人了,就把我找在一起陪同接待了,那么这是很偶然的,因为正好他问到一些问题,正好是我看到的、碰到的一些问题,我就答出来了。所以当时是陈毅同志决定,说让我给徐森老做学生。
  徐森玉,这位被尊称为“徐森老”的文物界元老,在抗战期间,以抢救上海沦陷区的古籍善本而闻名。同时由于对碑帖拓本的共同爱好,曾与鲁迅先生交往甚密。解放后,徐森玉一直主持上海市的文物工作。汪庆正说,成为这位文物界泰斗的学生,对他一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陶瓷鉴定委员会主任 汪庆正:我跟徐森老以前,我是搞钱币的,因为这是我从小的一个兴趣,我学了一点经济学,我就用马克思的经济学,来研究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徐森老就告诉我说,货币史要研究,但是一个人不能只作一个门类的专家,一个门类的专家当然要,但是人文科学,它是相通的。专家一定要,但是专家跟学者有区别,那么我们要专家也要一批学者,就是要更广一点。
  1959年,在从事文博工作七年后,汪庆正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文章。从此,广泛涉及古代文物的各个门类,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文物工作者,成为汪庆正心中的目标。连篇累牍的文章,既蕴涵了作者呕心沥血后的欣喜,也使作者饱尝了文章背后“中夜起坐,一夜头白”的艰辛与感慨。《兰亭集序》,这件广为人知的书法杰作,自古以来,就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件作品是否书圣王羲之所作;东晋时期,能否会有如此成熟、完美的行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断。甚至有人对《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真伪,也提出了质疑。1965年,正在外地出差的汪庆正被紧急召回,赶写一篇有关评判《兰亭集序》真伪的文章,而此时,国内对于《兰亭集序》真伪的辩论,已经开始含有政治上的因素,远远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中国陶瓷鉴定委员会主任 汪庆正:有一位领导明确告诉我说,你出生在剥削家庭,你接受了帝国主义教育,那么这次是给你考验。你一定要帮徐森老写好这篇文章。当时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一些重要的大人物。我没有办法,这是一个任务、政治任务。所以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我一生中非常非常为难的事情。所以头发,35岁的时候白的,白了大概一半。
  中国陶瓷鉴定委员会主任 汪庆正:1976年以后,1977年,那么我们臭老九都翻身了,中央就组织了5个人,编一本《中国陶瓷史》,因为中国是一个瓷器的祖国,但是没有一本很完整的《中国陶瓷史》。我那个时间是46岁,是最小的一个。当然我好多具体工作,我都参与了。我负担一部分(写作)以外,我还得做很多其他、工作。这本书写好,那么(头发)基本上都白了,就是这样,我(头发)白是这么白的。
  2002年11月,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次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宝巡礼,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而此时,作为展览的策划人之一,年已七旬的汪庆正,却把目光注视到了大洋彼岸,一次精心策划的、流散国宝的回归行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主持人:2003年4月,北宋《淳化阁帖》最善本,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宝,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从海外购回。面对国宝回归,汪庆正感慨良多。毕竟几十年来,这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法帖合集,一直牵动着这位白发老人的心。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拿出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法书,编成《淳化阁帖》,摹勒拓印,赏赐近臣。即使在《淳化阁帖》诞生的宋代,原版祖刻就已十分难得。而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淳化阁帖》最善本,就更显得凤毛麟角、弥足珍贵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的文博工作者,对《淳化阁帖》最善本,一直苦苦寻觅着。2003年11月,这件几代人追寻了近半个世纪的珍宝,终于叶落归根、回归祖国。然而这件迟迟回归的国宝,在进门伊始,就给汪庆正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中国陶瓷鉴定委员会主任 汪庆正:东西拿回来,拿到我们这里来,我一翻缺了几页,这个急得不得了。这个怎么办?东西拿回来、缺东西了,这个当时是人家都看出来了,说我脸都发白了,我当时紧张的,我说这个怎么收藏的这个东西,要把它退回去又不行,其实这个是想得太快了,因为它在另外一本里面,因为这是活页,它没有订死,这个几页摆在另外一本里面,结果拿出来,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迎接《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回归,上海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一场学习“二王书法”,继承中国书法传统的热潮迅速蔓延。而此时,汪庆正却一头扎进了各种版本的《淳化阁帖》中,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工作。
  中国陶瓷鉴定委员会主任 汪庆正:集中一切力量,每天晚上都弄到夜里一点、两点,差不多是三个月,一定要弄清楚,这个你不能不弄清楚。我们拼了命,把所有的帖全部集中,把所有的资料全部集中,要把它讲清楚。台湾有个教授,很有名的一个搞书画的专家,他最近在台湾一个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他觉得我们上海博物馆研究《淳化阁帖》,是带动了整个世界来研究中国的帖学。
  《淳化阁帖》最善本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引起了震动。对此,有人说,汪庆正是一个全才型的文物工作者。在他的笔下写出了第一本《中国钱币》专著,担任了第一本《中国陶瓷史》的主编。他既担任着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又能对古代的碑帖学如数家珍。通过一件破损瓷器的研究与探访,汪庆正不仅揭开了宋代汝窑窑址这一千古之谜,同时又通过真诚和努力,参与策划了国内多次重大展览和一系列的国宝回归与捐赠。对于这样的评价,汪庆正显得很不以为然。他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大家的共同努力,他一个人怎么可能做这么多事。从他自己来说,他不过是更愿意做一个触类旁通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单纯技术型的专家罢了。
  主持人:直到今天,汪庆正——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仍然担任着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职务,仍然在为他心爱的文博事业,到处奔走、呼吁。申请退休的报告打了几次,都没有被通过。也许,上海博物馆真的离不开这位聪明睿智的老人;也许,对于那些让他魂牵梦绕了一生的文物,汪庆正自己也觉得难以割舍。他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根,作为炎黄子孙,传承和保护中国古老文化,在今天,仍然是重任在肩。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逝世

汪庆正[UploadFile=102225_qs_11302536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6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逝世

回流的<淳化阁贴>花了那么多的银子值吗?是宋代的东西吗?恐怕是明清仿刻 的吧?我看汪难逃其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6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逝世

又一位老人走了。默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6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逝世

上博台柱汪庆正,
慧眼识宝天下闻.
淳化不灭应谢君,
青花永传赖君恩!!
沉痛悼念汪老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6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逝世

鞠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