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冠玉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您对当代篆刻创作的现状怎样评价?

[ 本帖最后由 冠玉堂 于 2006-7-27 17: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我认为当代的篆刻创作,是继秦汉、明清两个高峰后的第三个高峰,是篆刻史上创作思想最活跃、创作形式最丰富、参与作者最广泛的一个时期。
说当代篆刻创作思想活跃,是因为当代篆刻不仅继承了明清“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思想,又在美术化、工艺化上有所介入和强化,吸取了考古、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取法广泛,对古代既定印式形成突破。有人认为“印从书出”是可行的,但同样有人认为印不应从书出,对朱简“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产生怀疑,认为应把刀的表现性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又如对入印篆法的正误问题,现在的取舍标准已经相当宽泛,株守《说文》那样陈旧的用篆标准已为大家所摈弃。为了印面效果,甚至用古代的异体、别体甚至有讹误的字形已比较普遍,大家也都以一种比较宽容的姿态去接受,并不一味排斥。参与者的广泛除了数量上的众多,还在于身份上的变化,各个阶层都有,其主体已经由旧时的文人转变为今天的艺术家。尽管大多数不是职业艺术家,但他们是以艺术家的眼光和立场去对待篆刻。
当代篆刻的特点是在向纯艺术方向发展。它解脱了印章的实用性和文字的实用功能。文字的可读性也在淡化,就好像一张照片的背景,它不是焦点。而在形式美的纯粹性上越走越远,在真、善、美中把美提到了前面。当代篆刻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创作观念上突破了旧时文人以中庸为美的习惯,以艺术家的立场来从事创作。艺术和中庸并不完全矛盾,但是在当代篆刻追求形式美、追求艺术个性的大背景中,中庸之美已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当代篆刻的第三个特点是展厅时代对篆刻的影响。以前的篆刻是文人案头的雅玩、可以孤芳自赏。但是当代在展厅中展示,作者就要考虑怎样在第一时间吸引欣赏者的视线。这就使得作者挖空心思来追求形式,可以说,欣赏方式的改变对篆刻的技法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一点是个性化的表现,作者的独立性加强,对过去既定样式敢于说“不”!当然,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全国一届书展的时候,篆刻还是古玺、汉印、吴昌硕、齐白石式的作品,讲究传承,下笔有由。可是到了后来,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复制传统,而把取法的触角伸向当代,取法当代几位中青年篆刻家成风,比如当年的“韩流滚滚”。韩天衡先生的篆刻,借鉴古典的基础上形成自家面貌,引领风尚,从者如云。这种现象有其进步的一面,即解脱古典,追求艺术美,但同时也具有盲目性。艺术发展到今天,进入自觉时期,人们不再追逐当代名家,而是以入古出新的理念,从传统中挖掘,力求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它不再趋从传统,而是显示出在创作中的独立性,这是很大的进步,是对艺术本质的贴近。刚才已经谈到,印内印外广泛取法,印章形式不断拓展,这也是一个特点。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印坛在追新求奇中不断进步。比如当代印坛对元朱文的拓展,以极度的雅致和工艺来吸引人们的视线,这也是一种求奇。这和王福庵时期的元朱文印在理念上已经不一样了。它把篆刻中的工艺因素夸张到了极致,在展厅时代也赢得了眼球。
当前篆刻也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是随着展厅时代的到来,人们不断追求新颖的形式,不断追求个性,这促使当前篆刻不自觉地主要追求“看”的感觉,但是淡化了“读”的感觉,篆刻作品内在的东西损失得越来越多。过去人们说,印文对篆刻作品的文化载荷是妨碍篆刻艺术发展的,需要摒弃。但是丢掉之后,是不是有一种失衡?就像远古时期,人们焚山开荒,虽然有几年好光景,但因为生态破坏最终还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那么当代篆刻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否存在破坏自身的文化生态的问题?在极度追求表面形式时,篆刻的文化乃至艺术个性是不是也丢掉了?篆刻会不会流于工艺、图案、美术?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作品中人格魅力的缺失。像元朱文,所有的看起来都差不多,体现不出像当年王福庵、陈巨来那样的人格个性。早年我看过一次王铎书法展,在一个大展厅中,悬挂了五十多件王铎的作品,那种震撼力、征服感至今难忘。那种征服不是形式、技法上的征服,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征服,是一种身居庙堂之高的宏大气象,您不得不感动。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打动你的只是形式的新奇,一下子吸引住你的目光,但是作品背后的文化冲击给人的感觉非常淡漠,不耐品味。古人的字,很多在形式上并不新奇,但是其背后的文化冲击让人叹服,有厚重的耐咀嚼的感觉。今天,对这种文化的缺失是不是值得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谷:现在人们普遍感到书法篆刻家的文化素质在下降,于是有人喊出了书法篆刻家“学者化”的口号,你这样看待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我认为当代的书法家、篆刻家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的书法家、篆刻家,首先是一个文人,是社会中人,而且很多是有社会地位的官员。要做官,道德文章都要有,书法是一种余事,主要是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来,书法更多地成为一种贵族文化。篆刻发展到今天,脱离旧时印章的实用性和文字的实用性,变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相应地,作者也在用艺术家的观念去对待创作的时候,就存在一种文化缺失。这时候有人提出要全面提升书法篆刻家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这是有针对性的。
但是,说当代书法篆刻家都没有文化,这太绝对了,我不这样认为。要求书法篆刻家学者化,我认为表述不清,认为书法篆刻家是有学者化才有文化,否则是没有文化,这是误区。比如一名歌手,如果有文化,当然最好,但也有例外。比如最近的电视歌手大赛,有的歌手歌声很美妙,但是连很简单的问题也答不出来,遭到观众的嘲笑。作为一名歌手,他是从事声乐表演的,你要求他作词又作曲是不现实的。有人就说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就不识曲谱,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流的歌唱家。现在很多人要求书法家写诗,写自作诗,也有偏执,作诗是诗人的事情。如果要求书法家成为一个诗人,这也是本末倒置。书法家的学问就是他对书法形式的把握,对书法形式的深刻认识,本身就是学问,他就是学者,他主攻的就是艺术创作。又如一名篆刻家,他的专业就是对篆刻艺术形式的把握,一定要求篆刻家成为古文字学家,也是不现实的。他需要通古文字,需要借鉴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创作,不一定指专业的古文字研究。现在国内一些古文字专家,他的书法很幼稚,比较差,这也说明学术不能等同于艺术。提倡书法家了解古诗词,篆刻家了解文字学,这个提法很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有一个度的,是服务于书法篆刻创作的,不宜过分偏执。
提倡书法家学者化,很可能把专业给“化”没有,书法篆刻家有自己的专业学问,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学问,这就是他的最大的学问。当然,有的书家笔下错字连篇,文化素养低下,需要认真补课,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您今年出版的著述很多,特别是推出了您的篆刻自选集《李刚田篆刻精选》,这是印坛翘首企盼的事,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李刚田篆刻精选》收录了我约三百方篆刻作品,有一半是旧作,一半是新作,算作一个小结式的出版物。这个“精选”,实际上包含了我各个时期的作品,主要还是后期的风格稳定以后的作品。这样一个是风格比较统一,另一个是它的稳定性,再一个是可读性,包括从印文、边款,基本上体现了我篆刻创作的全貌。
再一个就是最近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的一套《当代书法名家书五体古诗百首》,我写篆书卷。这套书实践上顺应了书法的普及工作,顺应了书法走向全社会,书法进万家,关注基层作者等。专家来做普及工作,相信会受到读者欢迎的。但普及工作并不容易做,普及并不等于普通,通俗并不等于庸俗。
这本书的创作比较顺利,我夜以继日地干了一个星期,全力投入。一百幅作品,创作很困难,要考虑到书体、形式的变化问题。我主要以自己的小篆为主调,同时融合甲骨文、金文、小篆、汉摹印篆,尽量求得丰富性,但以小篆为主体。再一点,我尽力以可识、庄重的篆书为主体,因为它必竟是一本普及读物。同时也兼及了一些草化的、写意式的表现。在对篆书的选择上,我不求文字上的纯粹,而是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在小篆创作中,视需要加入大篆等结体,但形式上小篆化。在楚篆的创作中,文字不够,我就从金文中借字,以楚篆笔法去表现。这种做法,古文字学家可能不以为然,但却是从清代开始书法界就有的创作习惯。这其实涉及到了古文字学原则和书法创作原则的问题,涉及到了风格主调和统一变化间的关系,涉及到了书体共性和作者创作个性的把握问题。
另外,今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刚田书法篆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名师指导·张猛龙碑》,这是名家解析名帖系列中的一本。
从去年到今年,我还忙里偷闲,写出了十几万字的散文,暂时还不准备出版。这些文章是带着忆旧、感情的色彩写作的,待到时机成熟后再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承蒙厚爱,我有幸连续三年参与您主编与策划的大型篆刻论著的编撰,而且都赶在今年出版,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些大型的印学论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从前年到今年应出版社邀请,我连续做了一些大的项目。
首先就是重庆出版社《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一共12本,从前年开始,去年做了一年。原来《中国历代印风》是重庆出版社周永健先生邀请黄敦先生主编的,因为他对印学史的研究是专家,非常合适。那套书中,我是《黄牧甫流派印风》的主编。这一套书他认为在篆刻实践方面我做主编更合适,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作者定位在中青年,然后在全国选。写书是很辛苦的劳动,很多名家都静不下来,所以对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在创作上很优秀,又要有相应的书法理论基础,最好是有著书经验的人,既能写又能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套书的策划、编写、体例、作者选择一直到最后的审读,耗去我不少精力,这12位作者都是很优秀的,最可取的是他们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协调,把这12本书作为整体来共同完成。这套书既有理论特点,又有对创作中一步一步的实践指导,另外作者都是活跃在当代印坛上的有影响的中青年印人。这套书已经上市,市场反响不错。
再一本书是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篆刻技法全书》,这是与《中国画技法全书》相配套的,内容涵盖了篆刻的技法史、技法、印论、辞条、近现代印人评论等,全书文字80万,是一本比较完备的技法论著,书中有不少新颖的观点。这本书将在稍后出版。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篆刻技法百讲》从书,一套四本,分别是以篆法、章法、刀法、印屏设计为内容。这套书很有针对性,虽然是讲篆刻技法,它其实牵涉到篆刻史学、篆刻美学等等各个方面,用百讲的形式,每一讲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体例是单篇独立的,又是有联系的,很适合报上发表。7月12日《书法导报》篆刻版发表的一组写齐白石的就很能表现出这套书的特色。既是专业文章,又是用散文化的笔法去写的,这样既有可读性,又有理论性。这套书的几个作者都是很有实践经验的,用实践经验去解析印章,解剖印章内在技法的东西。在编写的过程中,不但参照古典的作品,还参入现代的创作意识,牵涉到印章的方方面面。这是大手笔在做小文章。这套书这几天就面世,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谷:请您就7月29日您和周俊杰先生搞的展览介绍一下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7月29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书协联合举办“河南代表书家书法展”,第一期推出我和周俊杰的两个个展。与之配合,河南美术出版社为每人出版一本大型书法集。我单纯的书法集是1998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的,八年后出版这本作品集,感觉比以前进步了,提高了。但是也引用了几幅老作品,主要是临帖作品。比如临《荐季直表》,就是十几年前临的。这些作品作为我学书历程的一个阶段的代表,也必不可少。其他都是新作。河南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河南的“书法热”,推出河南的名家大家。张海主席已经走向全国,河南还要继续推,各个艺术门类都要推。
关于这次展览,前期宣传已经展开,这里就不重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