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311|回复: 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http://www.58art.com/list.asp?boardid=14
2005111613290833.jpg
20051116132935745.jpg
20051116133550485.jpg
20051116133612799.jpg
20051116133639496.jpg
发表于 2006-7-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相比之下,行草略胜篆书一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宝刀已老!

十六年前看“三届中青展”先生的获奖作品、非常精彩!让我等好生羡慕!从此先生的大名深深的印在了脑海!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先生老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9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潇潇 于 2006-7-9 00:13 发表
唉!宝刀已老!

十六年前看“三届中青展”先生的获奖作品、非常精彩!让我等好生羡慕!从此先生的大名深深的印在了脑海!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先生老矣!



姜是老的辣
9.JPG
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沙老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乐群先生是继于右任、沙孟海、陆维钊之后走碑帖交融书法之路的第三代书家群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书作既具有历史的、古典的韵味,又富含着强烈的时代创新色彩而为世人所重。
卢乐群先生的书法定位是以帖学为根基的。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卢乐群先生主要取法二王、米芾、李北海等,奠定了行草书技法的根基。上世纪80年代后,在一阵广临博取之后,卢乐群先生开始把兴趣逐渐转移到北碑、汉碑上来,于《石门颂》《石门铭》用功最久。1983年前后,他进一步大量收集整理近现代新出土的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河洛墓志以及帛文残纸,择善而学,并体会其妙理,1985年写下了《论民间书法的启迪》一文,刊发于《西泠艺丛》,并收入《浙江论文选》,在当代书法理论界较早地提出了从民间书法中吸收营养的主张。这一以帖为体,以碑为用的创作思路,使其书法在保持了帖学潇洒、流畅的同时,遗貌取神地吸收了北碑中的雄强、浑穆与峻厚,汉碑中的开张与高古,以及民间书法中的率意与质朴,从而完成了对历朝碑版、魏晋残纸的消化与吸收,去芜存精,从而使书法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呈一派高古雄强、儒雅萧散的艺术境界。卢乐群先生书法的成功,一则是由于他的每一次书风演变都始终建立在原有基点之上,是一种不断丰富、融合、提炼的过程——即保持着根本基调的升华,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高度;二则是他的书法定位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而站到了一个时代的至高点。
卢乐群先生用笔往往以篆隶笔法入行草,线条简约、圆浑、厚实而灵逸,弥漫着一股浓厚的郁勃之气。他作书时,强调中锋,又不失帖学的欹侧变化,一般喜用白色加厚生宣,执较饱满的羊毫笔以浓墨写就。白色宣纸,似乎与当代尚“华丽”、好“色”之风不相称,但质朴无华中更显精神,也更显丰富的墨色变化,有些作品中枯笔与淡墨的运用,极虚灵、又极为结实。在加厚的生宣上,卢乐群先生顿笔刷字,极见凌厉之势,加厚生宣纸在用笔时极强的阻力,显示了一种沉着而痛快的辩证关系。羊毫笔的使用,使其线条的质感更为细腻并少去几分火气,极沉厚、极强劲,又极柔和、极灵逸——这样的力量表达非大功力、大手笔莫能为也。用现代流行语言述之,卢乐群先生笔下的线条充分地、典型地显示了书法线条的维性:线条本身圆浑的立体感,欹侧转折时显示的空间感,线条交叉显示的层次感,运笔速度变化显示的时间感等。卢乐群先生笔下的线条,在准确肯定的同时又强调微曲变化,在明确的势态中,微微地表现出波动、曲折的形势,笔与笔之间,因势相生,所谓“一笔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观之,莫不使人动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