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723|回复: 11

(历史)王阳明谪黔遗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王阳明谪黔遗迹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王阳明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5 23:25 编辑 ]
1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要使历史为人们喜闻乐读,“就得‘笑着脸’给人们讲历史”,就是要一改刻板介绍历史的形式,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学术研究与生动形象地展现历史结合起来,严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当年同我一起听过这番讲话的一些朋,也曾从这方面下过一些工夫,都感到做起来很吃力。最近见到《王阳明谪黔遗迹》图册,感到格外高兴。这是一部为人们喜闻乐读的好书。认真研究图册,不仅可了解王氏谪黔的许多史迹,而且有利于探索、解决学术研究中一些问题。应当说,图册是真正做到了上述的三个“结合”,是很可贵的。
     王氏谪黔,是他一生中所受苦难磨练最为深重的低谷。为什么这却使他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巨人?
     一、王氏谪黔促成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体系——王学的诞生。王阳明(1472——1 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28岁中举步入仕途,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31岁以后又以昌明圣学为己任,鼓起追寻理想人格的风帆,时时处处无不以天一FN家为念。在他35岁那年(1506年),宦官刘瑾矫旨逮捕言官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忤旨”下狱。王阳明抗疏直谏,竟然亦被捕下狱,随即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1508年春,他到龙场谪所,面临的却是难以适应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宦官刘瑾的迫害不已。他虽结草庵而缅怀黄帝、唐尧茅茨土阶,追念传说中的理想社会,奋力振作精神。然而,谪居的种种磨难、抑郁、恫、悲愤、思念家乡和亲朋的感情相交织,常常使他百感交集,热泪纵横。他终于克服了生死杂念,胸中顿觉“洒洒”。在逆境中,这个学做圣人的有志之士的思想和精神风貌,不断得到升华。但在他的心灵深处,仍然存在着一个大问号:“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日夜冥思苦想,力求获得真解。静坐冥思久了,忽觉寤寐中有人指点,“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l生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经过20多个春秋苦心求索的圣人之道,就在自己心中,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其后他提出的“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立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他在龙场悟道、把一切诉诸本心、用主观意识去消解客观存在的危难险阻这种心态的表露。图册展示的王氏在龙场的遗迹,有利于把人们的视野引向王氏贬谪那个时代并促使他悟道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了解他当时的思绪,探索他悟道的契机。
     后来,他在贵阳讲学,又论“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王阳明疾呼“吾性自足”,要把古往今来的学说、思想主张、人和事的是非提到本心的审判台,举起“心即”、“知行合一”的旗帜,呼唤发挥人的主体精神,突现重人的价值取向,不仅进发出一些民主性的思想火花,而且激发了人们对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反思、怀疑和批判,对后世的社会思潮和变革中国社会的活动都发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世思想启蒙运动中的启迪之功,是不能低估的。
     二、王氏谪黔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亦相当引人瞩目。王阳明谪黔,百难备尝,横逆之加,无时不有。但他却得到了贵州各族人民和有识之士的热情帮助。当时,王氏所接触的少数民族,从地理位置看,大概以苗、彝为主。早在赴谪途中,他就信誓旦旦地表,只要以一颗忠信善良的心同贵州的少数民族相处,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既至龙场,那里的群众不但没有冷落他,而是“日来亲狎”,表现出难得的热忱,教他种庄稼,替他建筑房舍、园、亭,积极帮助他克服困难。大概一个月光景,王氏就一改流谪他乡的心态,颇有一种“安而乐之”的感受。他从与苗、彝等族群众的交往中,发现他们具有一种为中原仕宦所缺少的淳朴浑厚的品格,少数民族的这种优良品质使他赞叹不已,称赞他们“方若未琢之璞”,认为只要加以琢磨,就可成为美玉,以至稀世之才。正是因为这样,王阳明同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结下了深厚友谊。特别是苗、彝等族人民心地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品格,对王阳明揭示“人人心中都有圣人”、“知行合一”之说无疑有着某种启迪作用。图册展示的何陋轩、龙冈书院、宾阳堂、君子亭等,就是王氏同贵州各族人民友谊的结晶。实际上,王氏同贵卅各族人民的友谊远远超过了以上几个方面,不仅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影响十分深远。1508年春,水西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闻王阳明谪居龙场,主动向王氏表示敬重之情,王阳明非常感动,由是建立了深厚友谊。其后,安氏欲撤除水西军驿和上奏朝廷请赏升职以及出兵平定叛乱等,都无保留地采纳王氏意见,彼此情谊更加深重。这不仅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统一。
     三、王氏谪黔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贵州是王学诞生之地,贵州也是王阳明最初布道之区。为了弘扬圣道,开启民智以立民德,王氏在龙场悟道后,立即创办了龙冈书院。一时间,苗、彝等族子弟云集听讲。坐落丛山之中的龙冈书院逐渐为人们所注目。次年1509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请王氏主讲贵阳文明书院,“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席书所“率贵阳诸生”,并非只包括贵阳地区的士子,而是从全省各地选拔来的,其中一部分人是少数民族士子。长期以来,贵州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自汉代舍人、盛览、尹珍以后,一千多年中,文化教育事业可述者甚少。王氏谪黔,兴办书院,积极从事讲学活动,传播王学,宣传儒家文化,为时虽然不长,却别开生面,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王氏离黔之后,王门弟子继续弘扬师说,讲学之风盛极一时。贵州书院从王氏谪黔之前只有二、三所,至万历年间陆续增加到近30所。其他省区能像贵州的书院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并不多见。虽然,这些书院并非全为王门后学所创办,但确实是在王门后学创办书院之风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就此而言,王氏谪黔的确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追思前贤,重温历史,探讨学术,启人心智,因此值得一读。


       明代的贵州山峦阻隔,林幽路险。莽莽大山以宽厚的胸怀接纳了王阳明这位谪臣,王阳明也在此成道,走进了历史巨人之列。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6 00:32 编辑 ]
17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镇远,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明正德初年属镇远府,乃黔东门户,滇楚要冲。王阳明赴谪和离黔赴任,均在此小住。


下图为古建筑群镇远。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6 00:28 编辑 ]
155.jpg
1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写《镇远旅邸书札》。
15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潭寺院——王阳明应寺僧之请撰书的《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刊石曾立于此,惜已毁。
下图为 绿荫掩映中的阳明洞。
158.jpg
1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沿古柏拾级而上便是龙冈书院。
下图为王阳明《君子亭记》石碑。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6 00:31 编辑 ]
120.jpg
160.jpg
17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蒋介石第三次重游阳明洞所题“知行合一“。

下图为王阳明书法。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5 20:30 编辑 ]
161.jpg
162.jpg
163.jpg
164.jpg
1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欣赏~~

更多见:
“翰墨时代——贵州书法家园”网
http://www.qntv.net/h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过隐,黄兄再多发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