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50|回复: 0

行书笔画的笔势、起收和肥瘦技法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8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两山堂说书】

行书笔画的笔势、起收和肥瘦技法特点

——以米芾王铎行书为例

…………………………


在行书艺术技法方面,笔势、起收和肥瘦技法是行书的基本笔法,贯穿行书的单一笔画(横、竖、撇、捺、点)和复合笔画(折、竖钩、弯钩、横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提)的书写。本文以米芾、王铎行书为例,探讨笔势、起收和肥瘦的技法特点,为书法学习与创作提供参考。

一、笔势

行书笔画的笔势技法特点是:以势为主,因势生形。

笔势是具有联系性的笔画趋向,在行书中主要通过收笔的牵丝引带和回笔过渡、起笔的顺笔尖入、笔画之间的连绵等来体现。临习行书,要把握好笔画与笔画之间呼应联系的笔势趋向。笔画的收笔要“送势”(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引带);下一笔的起笔要“借势”(承接上一笔的引带笔势)和“顺势”(顺着上一笔的引带方向而入笔)。

由于笔势不同,具体的笔画形状、结构体势、书写方向、笔顺有所变化。如米芾行书中“幸”字几个横的不同收笔、“卉”字的撇写为右下书写的竖、“茂”字中三个撇的不同势态;王铎行书中“平”字两个横的不同收笔、“耳”“取”两字中下横和右竖的不同笔顺和势态等。

临习米芾和王铎等古代经典行书时,要“得势”,有生动的书写性笔势。不能片面追求笔画、结构的形似,更不能小心描画以求逼真。尤其是原帖中那些引带性的连笔,不完全连上也可以;那些引带性的牵丝,也是可长可短的。

二、起收

行书笔画的起收技法特点是:点入、顺入的起笔,引带性的收笔。

点入,即将笔从纸的上方稍快点落、着纸起笔,一落即行。根据前后的笔势关系,有从左上、右上等不同的点入方向。如米芾和王铎行书中“来”字的上横从左上方点入,下横从右上方点入。落纸后马上按特定笔画走向行笔,如横画向右、竖画向下等。

米芾和王铎行书的凌空点入之笔,呈现轻重、方圆等丰富笔画形态。初临习时宜稍轻起笔,熟练后可稍重点落。得势即可,绝不摹画外形,避免停滞顿笔。

顺入,即承接上一笔(或上一字的末笔)的收笔方向,顺势尖笔轻入。如米芾和王铎行书中的“中”字,起笔的竖可借上面来势而顺入;而中间长竖并非顺着上面来势起笔,所以必须稍重点入。

带收,即收笔引带送势。收笔不作逆收和顿收,不能断势,按送势趋向牵丝引带,或戛然提收,凌空送势。临写字帖中那些没有牵丝形态的收笔时,也宜引带出锋书写。

点入、顺入的起笔和引带性的收笔不受固定笔画规范的束缚,避免了拘束紧张的心态,使行书的书写轻松灵活。

三、肥瘦

行书笔画的肥瘦技法特点是:肥瘦对比的弱化、简约化。

在典型的楷书(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横竖两端粗重,中段较细,撇捺等有较大的粗细肥瘦对比,转折处骨节般隆起。而在米芾、王铎等古代经典行书中,这些地方的对比是弱化和简约化的,尤其避免了停滞性的粗肥的顿笔。如米芾行书中“車”“真”等字;王铎行书中“戰”字的横竖和转折、“遂”“起”字的走之的捺笔等。

笔画与笔画之间也不作肥瘦对比,整个字的笔画之间肥瘦协调。如米芾行书中的“走”“臺”等字。

单一笔画的肥瘦、笔画之间的肥瘦相对均匀,不作明显对比,但又有微妙的肥瘦变化。而引带牵丝和出锋之笔的尖细 , 又使单一笔画、笔画之间产生了自然而适当的肥瘦变化。

这种弱化肥瘦对比的简约化运笔,有利于书写的顺畅、笔势的运动和结构的松活、灵动、开张。这样,也避免了装饰性的夸张和做作的描画,有利于提高书法的审美格调。

————————

参见宋民《米芾行书要领精讲》《王铎行书要领精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