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08|回复: 1

挥毫落纸如云烟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挥毫落纸如云烟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
2019-03-23 15:3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

翰墨飘香法自然,挥毫落纸如云烟。3月23日,由著名书法家朱关田先生题写展名的“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书艺空间——大展内容以历代写台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侧重于行草、隶书而含括楷篆,既有擘窠巨制,又有平尺小品,书风豪迈而不失灵逸,古拙而不失妍美,体现了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和台州精神。



行草相融 篆隶相聚

是春日,西子湖畔,翰墨飘香。人们聚集一堂,欣赏那笔意相连、墨色相连、节律相连的真、草、篆、隶,如何在浙江美术馆构建了一方书艺新天地。

是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们聚集一堂,欣赏那宛转而有张力的线条,灵动而不失端庄的结体,佐以完善的章法,流畅的气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心灵的愉悦。

你看,素纸条幅、中堂条幅、斗方小品、绢面条屏……沉厚而虚灵,绮丽不媚俗,精微又雅致。那巨大的榜书,则源于浙派沙孟海先生的豪迈书风,纵横驰骋、气势恢弘、激情四射。

你看,以碑筑其基、以篆丰其态、以简增其意……隶书篆书,对比强烈,节奏分明,极具厚重质朴之韵格,空灵抒情之意味。

你看,法度严谨的章草,流美潇洒的今草,或牵丝映带,或恒变不拘,为当代草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构想与式样。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环顾王波书法作品展,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无论是楹联、立轴,还是长卷、横披,都显得那么流美统一。漫步展厅,我们仿佛看见二王、米芾、张雨、康里巎巎和王铎的影子,却又清晰可见那以章草笔意,努力把章草的古雅和今草的宏逸,融入现代人文精神,最终形成独自闲雅萧散、静中寓动的书艺作品。


正如王波行书《厚德载物》给自己的警句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展厅里,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解释:王波这样做是智慧的,他在观念上就不把五种字体看作是壁垒森严的“体”,而是提取并强调体内特有的笔势、笔意和笔趣,势、意、趣是鲜活的,如果各字体有“界”的话,那么它可以越“界”游走、交融、生成……王波已有的实践是成功的,当然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

交融不是简单相加,相对的两方面都需不断深入挖掘体悟,两个方面的融合其实更是不断的碰撞过程,其中增损取舍在瞬间万变中有太多的各样的生成可能。

比如章草,“纯粹”的章草存在时间短,存世的经典作品太少,元明的章草摆脱不了楷书的背景,而秦汉隶书时代的简牍章草又只是初创的“类章草”,作为资源,需要做大量的剔耙整理。

又比如篆书,它与隶书用笔虽然相近,但毕竟有古今文字之大区别,篆书字形的把握并化合也非易事。不过,并不担心王波创作上的处境和未来走向上的风险,因为王波的创作立点大致在“古今之间”。

无疑,王波是崇古的。他把章草与今草相融,把篆书与隶书相聚,都表明他想使作品更加古意盎然。同时,他又不泥古,他明白所有的创作本质上都是当代的。



因了,王波以当代人的眼光,关注着环境媒介的变化,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形式和空间的规律,努力使字古而式新,也是一种“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了。

“选择主攻草书,首先是因为它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情。”王波说,草书并不是简单的潦草,它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因为草书的创作,首先要掌握好法度,在守法的同时,又表现了心灵的自由——往往显得很随性很随意,可又要讲究合法讲究到位,体现了从心所欲不越规的人生境界。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就像王波隶书《庄子 知北游》所言: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做人亦如此,书法亦如此。

“王波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来自他已经呈现出来的成熟迹象。”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坦言,王波在创作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交融会通的掌控能力和发展格局。在此次展览中,王波有篆隶正草行各体书的较为纯正的呈现,并且在总体上形成了清俊明朗的审美倾向。其中更为突出的无疑是草书和隶书,所谓突出,不是指这类作品所占比例大,而是指这类作品实践得有一定深度,即写草书在“今章之间”,写隶书则在“篆隶之间”。

无疑,草书的主流在今草,王波于此道掌握稔熟,点画映带,眉目清秀,如春水微澜,楚楚动人。但他不止步于此,又涉足章草,意图使笔下的草书、增添古质朴趣。王波的隶书逆入涩行,大字能够舒展,小字笔短意密,基本还是汉碑法,但在形体上又参夹了不少的篆字,似乎在意象上又把时代往前拉了拉。可以预期,王波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会沿着目前的审美指向,在不同的阶段做量力而行的不同尝试,因此每一阶段都会显得“游刃有余”,而在总体上,则以“小步快走”的方式,一步步逼近自己的审美理想。

放眼望去,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那幅行草巨制《赤壁赋》仿佛从天而降,又悟其道而出。王波坦言:值天命之年,习书已逾四十载,感所学如沧海之一粟,生命不止,求索不息,惟争朝夕耳。



幼承庭训 得意忘形

台之山水,磅礴郁积,虽僻在海澨,足与华岱嵩衡并名。台之人文,自晋始启化,南宋朱熹提举浙东,奉祠来台,学者从之,一时称盛,世谓之东南“小邹鲁”也。台之士人,多致力于经学、考据,或工词章,卓然特起,群贤辈出。台之书家,以郑虔、柯九思、泰不华、陶宗仪为最著。

后生王波,可谓当代浙江书家之佼佼者——家乡台州,成为他笔下书之不尽的源泉。

漫步展厅,有心的观者发现,此次大展的内容以历代写台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侧重于行草、隶书而含括楷篆,既有擘窠巨制,又有平尺小品,书风豪迈而不失灵逸,古拙而不失妍美,体现了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和台州精神。

试想,王波四十载如一日在“白云山麓”的书斋里,是如何穿云驾雾书写故乡风物!


此时,我们仿佛穿梭他在真、草、篆、隶中《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远去;此刻,我们仿佛穿行在《龙楼飞腾句》中看他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也许,草书《拾得诗》就是后生王波的拾得——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也许,行草《题山水》就是后生王波深院无人自扫花,隔邻啼鸟亦山家。闲磨墨汁供生事,竹里敲枰日未作斜。

也许,篆书《十里长街》就是后生王波心中的台州六县繁地,要数路桥第一重。

静静面对,王波书写的东晋文人孙绰那篇隶书斗方——《游天台山赋》决不将天台山作旁观、静止的描写,而是紧紧围绕一个“游”字,把自然景物贯穿起来,循着作者的游踪,景物不断变换。

静静面对,同样在王波的笔墨中,故乡那千姿百态的景色,也随着他攀援的节奏步步展开,构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全赋的书写想象丰富波澜起伏,景物摹写更显得情采飞动,可谓有摇笔散珠动,墨横锦之妙。

回头再赏,王维《春中田园作》的书写可谓活灵活现——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仿佛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而这一切,是否如同行草《意自如》般得意忘形?无论是《题仙居》还是《题南峰山鉴玉堂》……兼善篆隶,高古不群,温润遒劲,我们似乎都在草书斗方中得到片刻《闲雅》——美极了!

若斋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丹丘书体仿率更父子,劲拔脱俗;南村辍耕日知笔录,汇成《书史会要》——皆占书史一席之地,台之书学源远流长矣。

当然了,幼承庭训,操弄笔墨,名闻乡里的王波走上书法之路,很大程度是源于家庭的熏陶。原来,王波的外公和父亲都是书法爱好者,从五六岁开始,他就跟着前辈在家里学习书法,在启蒙临摹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读小学以后,由于王波有良好的书法基础,就常能在各种书法比赛中得奖。“那时候获奖对我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王波说,小学的经历更加增加了他对书法的兴趣,也坚定了学好书法的信心。

时光流逝,转眼长大。在台州师专就学期间,王波对书法的兴趣依然未减,他在认真习练书法的同时,也不忘记向临海书法名家卢乐群、林月中、冯燕平等先生求教。后之的1997年,王波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书法硕士生课程班,潜心钻研王羲之手札和米芾行书,追求用笔的精湛、结字的雅正和气韵的流畅。之后又在卢乐群先生的指点下,大量研练了秦汉碑刻,特别是《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等。加之综合欧阳中石先生、朱关田先生等国内书法大师的指点,逐渐造就了其作品特有的灵性。



“如今,台州书法人才迭起,蔚成中兴,王波于有功焉。”浙江书协副主席戴家妙观展时妙语连珠:其书由唐入晋,涵养乎中和,风神逸宕,尤以行草为胜。王兄近年醉心秦汉,非徒求笔法之雄奇,益见气格之高古,会通源流,气象更新,充积而发,自成体裁。其书学主张入古不泥古,笔随性情而不立异,可谓卓然独立,不随时风为是非者也。

诚然,王波的书法成就,起步于家学渊源,得益于名家亲炙,浸润于文化艺术的涵养,卒成于自身的勤勉与颖悟。在著名书法家卢乐群眼里,他博采众美,融通古今,自成一格。因此,王波的书法作品自有一股文人的书卷气,有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王波既经受传统师承学习,又接受了现代学院的系统教育,书法五体兼修,以草书、隶书见长。其草书作品,常常将章草和今草通会,动静相生,拙厚而洒脱;隶书作品则融魏碑、篆书、简椟于一体,既高古圆朴又爽朗灵逸。

与其说王波把书体之间的界限进行打破,不如说是其深厚的文字学、书法美学、综合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的融会贯通,犹如一位武学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在哲理之中。

在王波身上,书法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好和消遣,书法就是他的生命方式,是他联系他人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渠道和道义所在。

王波一定也是感恩书法的,不是因为书法可以带来名利,而是书法成全了他的品性,甚至价值观、方法论。现在可以设问,假如没有书法,王波何以安顿此生?



书学之道 品位悠长

观其展,你会发现,王波书法之魅力在于:古拙与妍美兼胜,端庄与流丽相映,意象与抒情互融,法度与气韵并重。其隶篆典雅精妙、神韵超逸,章草纵横捭阖、沉着痛快,可谓苍山映月,疏梅照水。

观其展,你会发现,王波书法之魅力在于:掬波墨池,弄翰缣素,在书法复兴的大时代,坚守情怀,勇猛精进,以清雅俊逸的书风、创作与理论并进的成就,已经成为近四十年来浙江书坛的第三代中坚力量。

究其原因,正如浙江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所言:王波的书法创作,秉承浙江书法一脉相承的经典创作理念:以帖为本,以碑为用,注重人文气、书卷气,在法度中表现率意和激情。他在浸淫深研书学理论的同时,养就了一身的修为,成就了不俗的见识,也丰富了自身的学养。因而,王波的创作便与他的学术研究相伴而行。

不是吗?雅俗共赏是艺术价值之所在,其本质在于“雅”。王波不欲恣肆笔墨而抒情,怡然自适,展现出极其一致的为人为艺的风格特征。这既与王波儒雅谦和的品格密切相关,也与他潜心笔墨之余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并能自觉做到将理论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明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方爱龙眼中,王波虽然任职于高等院校,但他没有一味地为完成“科研”而写论文;虽然他是执掌一地书坛的领军人物,但也没有因此而一味霸悍地高调创作。他的理论研究于实践中升华,并为自身的创作实践寻求思考的基点与理论支撑。潜心书学,一日有一日之境。

比如说,王波从造型艺术的视角对书法艺术的现代性与独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思考,先后有《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书法艺术的现代思考》《书法艺术的时代性》《论书法创作之意》《颤笔探微》等论文;他注重对历史上的代表性书家的创作梳理而探求传统、个性、审美三者的关系与艺术风格的呈现,为此撰写发表了《试论陈鸿寿隶书之天趣》《柯九思的书法》等论文。这些论文往往与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相关联,如果没有较为深刻的创作体悟是难以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其中多篇发表于专业核心期刊《书法研究》杂志或入选全国性的书法理论研讨会,说明王波的这些书法理论篇章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同。


尤其是《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书法艺术的现代思考》一文影响颇深,在书法理论界首次提出“二度抽象”的命题,其意在立足于书法艺术的传统与本体立场,区别于书法先天抽象,以夸张变形为特征的二度抽象作为沟通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引导当代书法创作在必要的“边界”与“度”的规定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精神创造的自由,实现对传统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更值得关注的是,王波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草书创作中章今结合模式初探》,该课题在探究章草与今草相互融合的创作实践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完成了系统梳理和实践分析,具备敏锐地学术眼光和深刻的创作体察,其部分核心内容也发表于业内权威刊物《中国书法》杂志。

“我写论文常常是因为有感而发。在创作和学习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后,我便集中精力想把这个问题弄懂。”为此王波会看大量的书,查大量的资料,把自己的创作思路理得更加清晰,让创作拥有学术高度与品格。在参加全国隶书展的同年,发表论文《试论陈鸿寿隶书之天趣》;在参加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的同年,发表论文《论书法创作之意》;在参加第八届全国中青展的同年,发表《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书法艺术的现代思考》;在参加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的同年,发表论文《颤笔探微》;在获得中国美院书法艺术硕士学位的同年,发表论文《略论章草与今草的结合》……这些论文或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或发表于《书法研究》等专业刊物。“哲学则决定了书法的厚度与学术品格。”在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福春看来,书法是哲学性很强的艺术,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黑白、大小、长短、粗细、疏密、开合、方圆、正敧、枯湿,以及斜斜得正、刚柔相济等,都是矛盾的辨证统一。

“传统书法的主体本是人文士大夫,文书一体是自然而然的事,书法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才出落得无比优雅。”王波坦言,时至近代境况大变,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现代汉语替代古代汉语,“文书分离”成为影响书法生态的极其不利的因素。所以前辈学者疾呼书法要以学问为根抵,或义理、或考据、或辞章。前辈大家主张学书法同时要做学问,以史学、考古、文学等之长作为学术依托。


于是,我们看见,王波作书,从文辞内容,到纸张质地、厚薄、颜色到笔性,到用墨,到书风都围绕着一个根本点——和谐统一中合力营造出作品的意境,这一点得力于其综合素养。展览中更有许多自作诗呈现:隶书中堂《经石峪》行草小品《登峨眉山遇雨未果》行草横幅《嵊州行》……融率真、朴拙、自然为一处,别是耐读。

是日,透过人流,远远望去,那张红宣纸上飞落的行草《欢喜》两字特别耀眼:皆大欢喜,书如人意。


【浙江新闻+】

王波,1969年出生于台州黄岩,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硕士,台州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文联副主席,台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台州市第六届拔尖人才,台州市委人才领导小组名家工作室领衔人。王波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中获最高奖,并被授予“书法十杰”称号,曾获书法艺术最高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获浙江省第二、三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三届全浙书法大展金奖,近年先后当选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成为浙江省中青年代表性书家之一,并在当代全国书坛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浙江日报 记者 刘慧.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张聆听 陈伟华



3月23日下午,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共展出王波近年创作的书法作品80多件,展名由著名书法家朱关田先生题写。

这些作品是如何创作的?展览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赴杭采访我市著名书法家王波。

挑战全新的创作方式

在浙江美术馆5号展厅,一张12字的巨幅书法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这张13米多宽、4.5米高,每字大小约为1.2×1.2米的作品,足足占满八米层高展厅的一面墙壁。据了解,单字大小达到这样规格,在国内书法展览中非常少见。

如此气势磅礴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王波向记者透露了艰辛的创作过程。

“写这样的巨幅作品,工具很重要。”王波说,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合适的毛笔。

王波说,前几年,老师卢乐群在此展览时,一面墙壁两个字,让他震撼。他一直想创作这样的作品,但苦于手上没有合适的工具。

“多大粗的线条,就需要多大粗的毛笔,否则,写出来的线条很单薄。”王波介绍,有的江湖书家也表演写大字,字很大,但线条是如拖把一样拖出来的,“拖把一样的毛笔,目前用马尾可做得很大。但毛笔没弹性,写出的作品线条没有力量。”

“这次展览的作品,线条最粗的达到近50厘米。要找一支这样粗又有弹性的毛笔,是非常困难的。”王波解释道,目前,上好的毛笔都是用山羊胡须做的,写如此大字的毛笔,估计要用上几百只老山羊的胡须,“这不但难找,成本也非常高,一支毛笔要上万元,一般笔厂很少能做这样大的毛笔。”

“这件作品是用丈八匹宣纸,六张组成,前后写了三四遍,差不多花了半个月时间。”他介绍。

“第一次,用最大的毛笔创作,许多同道看了后,都认为线条太细了。第二次,捆绑了两支毛笔书写,线条粗细是差不多了,但出现像排笔一样的扁线条。” 王波说,书法创作中,毛笔要不停翻转,捆绑两支笔后,在翻转过程中,另外一边的线条就会很窄很细,线条出来单薄,不浑厚。

“第三次,我捆绑了三支毛笔创作,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三支毛笔三个头,书写过程中各自为阵,很难把控。”王波说,这次展览的巨幅作品,他挑战了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创作方式。

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巨幅作品?王波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为了表达台州人的大气豪气。

纵观古代经典书法,大部分作品都是不大的,即使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帖》,也只一二米长,高度不超过50厘米。古人也有书写壁上的书法,但由于保存问题,没有墨迹留下来。

“如今,一张宣纸就可做到一二十米长。另外,浙江美术馆这样大的展馆,赋予我们书法家一个很大艺术表现力的空间。”王波说,大时代就需要大作品。

探索草书与隶书的融合

王波五岁开始学书,这次展览是他人生第一个书展。他说,自己值天命之年,习书已逾四十载,想对前阶段学习书法做个总结。为了这次展览,他酝酿了好几年。

这次展览展示了他多年临习、思考、探索书法的一些成果,内容侧重于草书、隶书,也含括楷行篆,作品既有擘窠巨制,又有平尺小品。

“我想通过草书与隶书融合,寻找书法创作的空白点。”王波说。

他介绍,汉之前的隶书和汉之后的章草,特点比较休闲放松,书风豪迈而不失灵逸,古拙而不失妍美,体现了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而今草上下气势连贯,充满豪情,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情。

“我的风格取向是硬朗秀气的,喜欢具有台州精神的东西。”王波说,“就像老师卢乐群追求的书风一样,致广大,极精微。”

王波的隶书创作,定位于篆隶之间。创作时,他尽量把篆书的结字运用到隶书上来,使两者有机结合,看上去有高古气息。另外,把篆书简洁的笔调融入创作,以秦汉时期的篆书笔调写隶书,有些甚至还参照了篆书的写法。

在中国美院读研究生时,王波的研究课题就是章草与今草的结合。尽管探索了十多年,他认为结果还不成熟。“光章草、今草单个创作就比较难了,尤其是大草作品。章草与今草结合,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才能融会贯通。”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的小品,同样大气而不失儒雅精致。王波说,小品追求精致的同时,还要雄强大气,这两者要有机结合。

省书协主席鲍贤伦认为,王波在创作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五种书体交融会通的掌控能力和发展格局。

宣传台州,义不容辞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展览中,王波创作的内容,大多以历代写台州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诗词赋为主。

“这是继卢乐群《大哉台州》书法展之后,台州第二个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我市书法家。”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说。

王波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台州人,“这片土地养育了我,骨子里就有台州人独特的东西。宣传台州,为家乡鼓与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波说,他特别感激恩师卢乐群,一直以来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上给予他的谆谆教诲,还有蒋承勇先生在三十多年前,让即将大学毕业的他留在台州学院,两年后,又让他转岗为书法老师,“这让我的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得以结合,从而铺就了与书法朝夕相处的艺术人生”。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1).jpg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2).jpg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