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汉字的综合之美, \. |" P4 V+ x) B v. [
——论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
: g+ _* x" `- h% T* ^2 w陈崇勇
; s$ Q' I2 P; w/ t* x3 d, x
* c. n9 c" M- c" _一+ H! `2 O! D, [& _& l
尽管如今,各种不同规格的书法展览活动层出不穷,各种不同层次的书法爱好者成千上万,各种不同档次的书法出版物如雨后春笋,似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深层的危机(这在如今的诗词创作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像“书法艺术存在的内在依据是什么?”“书法艺术未来的生长空间在哪里?”等重大问题都没有的明确的说法,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书法艺术的存在问题”。
. c( D, a0 D# I4 Y/ ]当人们联想起书法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深宫大院内纸页泛黄、墨迹精致的书法文物;也可能是展览大厅中悬挂的各体纷呈、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还可能是书家握管疾书、挥洒自如的身影。这些影像都很明晰。但当人们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书法艺术”的时候,却会遭遇到“言说”的尴尬。# f/ J" Y# Z9 X! W0 i
如果我们在古人那里寻求答案,而古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且古人的书法理论多为点悟式的,很空灵,可以意会,却很难把握其中十分明确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明了、实在的东西也变得模糊,再加上存在着整个中华文化背景的迁徙,困难就更多。( U$ k* {$ e& U6 \9 M! j
如果我们运用现代艺术理论进行言说,如时间、空间艺术论,抽象线条抒情说等理论来解释书法,总觉得隔了一层,即使说明了一些书法艺术的独特性问题,但也留下了更多的困惑。主要有,一是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产生了错位,如何衔接成为问题;二是与中国书法创作实际成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三是引起了人们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混乱等。2 F0 N a: f) g% n& E* q
造成书法艺术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化,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开始渐渐隐退,在此大背景下,毛笔也从日常的书写工具的行列中慢慢退出,似乎成为书画艺术的专用工具,而书法本身也在进行着悄悄的蜕变,目前仍在进程之中。
5 e, |1 Q; f" K$ s我认为,有必要将书法艺术存在问题纳入到中华文化存在问题的大范围之中进行探讨。我在《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对于古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中华文化土地上,中华文化并不成问题,我把这个时期叫着中华文化的自在期。而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中华文化的整体是一块沉陆,就局部而言又可以相对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自然转化部分”,第二是“沉沦”部分,第三是“孤岛”部分。
/ \! }+ Q# Z- w, \“孤岛”部分,即中华文化隆起的部分,如“旧体诗”、“书法”、“国画”、“中医”等,在现代文化中呈“孤岛”状态。从事文化实践的人们既无法进行自我确认(由文化整体赋予其具体文化形式存在的意义),也无法与现代文化形成整体认同,似乎只能算一门技术或一些“遗产”。就书法而言,它的艺术身份颇为尴尬。在中国古代,像诗、书、画等通常是文人们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能,它们相辅相成,有着极其广泛共通的地方,甚至出现在同一个创作平面上(中国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在我们现行的从西方文化里移用的艺术分类方法是很难找到书法的位置的,是时间艺术?还是空间艺术?或者综合艺术?似是而非!这已经影响到书法在大学里的分科,不是像中国画那样将书法归到艺术系而是将书法归到中文系。用引进的西方文化的概念对中华文化进行言说,难免会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造成了割裂和伤害,但又不得不如此,否则我们将不能说话。这也许就是弱势文化无法摆脱被肢解的命运,是怎样的无奈与悲哀呵!
! P: s* F6 n7 ]) U中华文化存在问题,不仅是一个宏观整体问题,也是一个微观具体问题,每一个处在“文化孤岛”上认真实践并深入思考的精神个体都会面临到。何为存在的理由(并非指世俗的存在理由)?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不合理,便失去了长期存在的理由。必须创建一种体系,它产生于对中华文化存在现状的把握,向上,可以从中华文化中找到根源,让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命名都有一种对应,并可落到实处;向下,连通文化个体的文化实践,使文化个体有所皈依;通过它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从而打开“五四”(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这个结,进行补课式的内部文化和解;通过它对中华文化重新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 v7 F3 n j/ k1 a
而在实践中,也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我曾将中华文化的再生概括为:实践、认同、恢复。实践,主要是指文言实践,因为中华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随着农业文明背景的隐退,我们对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陌生,只有通过文言实践,才能打开进入文言世界的通道,使精神个体的存在与文言世界的存在融为一体。只有通过文言实践才能真正感知到问题的存在,也才有试图解决问题的可能。! c0 c* f- D/ P9 X) l5 a9 n
认同(即存在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亦是个体向整体的皈依),除了指精神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存在共同体的意识形成。生命体验是存在意识形成的基础,而存在意识是认同的根据。实践在于解决精神个体与中华文化通联,认同在于解决精神个体之间的通联。
; i. d) N$ x" x6 @* Z0 e恢复,在实践与认同的基础上,恢复一方面指的是中华文化精神在精神个体内部的恢复,另一方面指的是中华文化精神在群体中的恢复,进而达到对中华文化整体的恢复。这里的恢复更多的是指精神意义上的,侧重在信仰、理念、形而上世界等如今中国社会所欠缺的内容。总之,中华文化的遗存不再是照亮生活细节的阳光,而成为照亮心灵世界的月光。套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不妨这样表述:中学为了灵魂,西学为了躯体。, c9 V1 _* ^) H1 z* B6 m' X. ~) ]) K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之中,新的中国文化也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何谓新?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它不像中华文化那样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废墟上,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引进、模仿、移植而构建成,没有原创,少有创新,还处在一种二流的文化状态。远没有达到文化的“灵”与“肉”的和谐。何谓文化之“灵”,即由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传承有序,全面、系统,日常、稳定与之文化相匹配的虚拟但又实在的精神世界(亦最高境界),也是人生、艺术的最终指向。& u# ?( Y! |; e" ^3 r
在中国古代社会,“道”便是具有“文化之灵”的性质。道是一种混沌,她具有分化出世界万物的可能。道是物质性的,道更是精神性的。道者,道也。对于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来说,它们负有传承中华文化之使命,是现代人进入中华文化世界的一条通道。所以,所谓创新、表现时代精神之类是次要的,成功、名利更是等而下之。通过对包容自身存在事物的关注,会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提升力量,使自身不再局限于眼前和手下。
) R: h# B/ |3 D6 w9 b3 p% @( \0 y) ~* {8 x% p! h
二+ A/ `/ M N/ D j* W' a
艺术就是具体而微的“道”。书法也是一种道,笔在纸上耕耘之道。为什么书法的表现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除了沿续千百年来实用为目的的巨大惯性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文字是人类所创造出的单位信息容量最大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类从事创造的最重要的几个器官的参与:形,手写而目识;音,口诵而耳辩。既然是文字,形、音、意就是一个整体,须臾不可分离。阅读,由形→音→意,书写,由意→音→形,这在人脑对文字的生理反应机制里应该可以找到根据,形、音、意在大脑里先天综合的,所以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在人脑反应机制上可以说也是先天综合的。而汉字,字字独立,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造型,潜在地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存在基础。单个汉字是构成书法的最小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汉字都是由笔画(线条)元素构成,即使是最简单的“一”字,在书法里,它也要经过逆入,平出,横走,尾部略一回收等一系列过程。* P. U9 H; u& w% X, L* D
在书写过程中,汉字的意、音、形三条线索几乎同时展开,相对可以分为:意在人的脑海中显现,是指导与综合;音在人的感知通道里,口与耳互为表里,相互协调;形在人的感知通道里,手与眼互为表里,相互协调。人的逻辑思维在大脑里是以语言(音)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意的延伸成为文章的内容,音的延伸成为文章的节奏,音与意的纠缠形成韵(这在诗词的吟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然后与形互动。虽然最终呈现在纸上的是形(墨迹),而意藏于形后,音则须诵读方能显现,但音、意的潜在影响却可能成为书法由技术升华为艺术的关键。+ h4 W3 e! }- c! s( T9 x- d
具体过程大约是这样的:首先,文章的内容影响了书写者的心理环境,而书写时书家对文字通常是默诵着的,字音的清浊,影响到呼吸,文句的抑扬顿挫,影响到书写的节奏,情绪的难以抑制,使心境颤动不已,最终外化成线条的神行。' H% X: U) X, ~% _' W2 [
书法的创作过程还可以归纳成:创作主体在某一时段内,同时向两个方向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共生互动。一条是手与眼互动的通道,由机械性的“抄”,向主动性的“写”过渡,最后达到几乎忘书的“神形”:抄——→写——→神行;另一条是口与耳互动的通道,由单纯的“音”,向音、意纠缠的“韵”过渡,最后达到几乎忘情的“气息”:音——→韵——→气息。* ~8 g5 { P9 _: n' Q% |- I+ G
时间
I3 t+ @- V* |3 J& n音
% d! ^3 a0 P3 V : b8 {6 r( B$ u7 b8 Y9 [5 t+ y& U# C
创作主体 形- Y6 {3 A& o; M2 Y+ C
如果书法只注重在形这一个方向的延伸,那就只是一维的。而在音韵的方向上也有所延伸,那就有了二维,再加上在时间方向上的自然延伸,则成为三维立体的,它的艺术涵量最大。有了这样一个坐标,我们甚至能够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创作时轨迹曲线,对书法艺术进行相对量化的把握。7 H" A: M, _! R+ K0 N4 A
音、意这一维的展开其实就是文学创作,只是因为在书写的这一时段内同时进行着文学原创(这里主要指的是激活文学创作冲动的原生心理状态,此时处在触发艺术创作的初始状态——即“道”,当用文字进行把握时,就具有了向形、音两个方面生长的可能性,它们共有一根,即意,并随之的延伸而进展)十分艰难(但也不是没有,像古人的信札、文稿等),所以这里的文学创作通常指的是二度创作,即通过对文字内容的熟悉,对文字音阶的吟诵,从而营造出书写时的心理环境和节奏等相关联的内涵。$ D. [7 M! b- m- y
书家经过长期的修炼与涵养,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汉字造型的独特把握能力与书写节奏,合而言之就叫风格。独特的风格如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谓的风格亦是一种惰性,过分理性乃至于机械的文字造型与书写节奏如何破解?古人酝酿较佳的书写状态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凝神静气,通过内省,看到自身性情的真面目,就好像一心潭的水落而石出;二是以酒精催发性情,通过激荡,使心潮澎湃,如张旭醉后作草书。一静一动,这两种极端的方法并不能算是最自然的,只有书家在做文章或写书信时,随着文字内容的生成而自然地流露出的性情才是最自然的。一篇文章(或书信)的生成过程,它的启始与终了的过程有着内在的完整性与自洽性,这与书法生成的启始与终了过程可以形成同步,进而达成心手如一的默契。- V& V/ Z, y" F' R' r# d
如果把毛笔在纸上的留痕暂时遮蔽,书写时,笔锋或蹲或驻,或跳跃或徐行,就像足尖在纸上的舞蹈,这时,情绪、呼吸、节奏等因素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书写与韵律的关系,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有类似的地方,舞者踏着音乐的节拍,围绕拟想中共有的一个虚幻的核,循着舞蹈自身存在的逻辑运动起来,只是音乐可以单独先在,而舞蹈却很难离开音乐(节拍)而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