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竹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

在水墨当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节目...主持得...

是不是很精彩?.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罗晰月--央视素质最低的主持人!

来源 http://www.zgsfj.com/viewthread.php?tid=68638&extra=page%3D1

作者:zhongqiang
2005年1月19日,我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录制工作,我所在的健身俱乐部是四个参赛团队之一,本来我们是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之前我也参加过类似的节目录制活动,记忆都是比较愉快的。但是这次活动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本节目主持人的无礼蛮横,以及在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低素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震惊。
    我们是当天下午的2点40进入演播室开始等待录制的,此时节目导演用了1个小时20分钟的时间让观众练习如何鼓掌,如何喊口号。(我记得原来同类节目的鼓掌练习时间大概是在30分钟以内)本来我还有些疑惑为什么要练习如此之长的时间,待到4点主持人姗姗来迟的时候我才明白,之前我们不断重复的鼓掌和口号大概只是等待这个“大牌”主持人的到来。
    主持人首先让大家鼓掌演练了一次,之后用小学老师对待学生的严厉口吻说“不行,声音不够大,重来!”“观众都坐直了!”此时大家都比较配合的重新鼓了几次。这时又有男女两个观众分别站起来喊出本节目的两句口号,当两人说完口号后,主持人再次用一般人难以容忍的语气说“男同志怎么说得还不如女同志,再来一遍!男同志站好了!”此时观众已稍许有些议论,大家对主持人的态度都有些不能理解。
    进入了正式录制的阶段,主持人先录制了一段大约半分钟的开场白,她自己自顾自的说了一大段之后,现场导演示意说再录一遍,此时主持人用非常不耐烦的语气说“为什么要重录?!老李,又切飞了吧,还想不想混了!”语气之恶毒,到有点儿黑社会老大的意味。
    之后,第一位持宝人上场,大概是紧张的缘故,再加上持宝人有一些口音,所以在宝物来历的描述时多说了几句,并且中间有些犹豫。主持人又非常严厉的喊了声停,继而恶狠狠的对持宝人说“语言组织好了再说!会不会说阿!不会说别录了!”这时马上有一位工作人员冲上去把持宝人拉到一边重新帮助组织语言。这位持宝人是一位30多岁的高大男子,可是竟然被主持人训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真正让在场所有观众愤怒的是主持人对待第三位持宝人的态度。这位持宝人是一位大概五、六十岁的长者,外貌非常敦厚老实,而且必定是为了节目的录制把自己精心的修饰过,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上场之前看起来已经是非常紧张的样子。所以他在镜头前紧张的走上展台时竟忘了跟主持人握手,主持人冲工作人员大喊了一声停,之后用非常讽刺的语气对持宝人说“你怎么不握手阿!紧张成这样!重来!”老者赶紧恭敬的走回台下准备重录,此时主持人说了让大家非常震惊的话“你那样!我还不想跟你握呢!”这时观众都有些坐不住了,大家都开始对主持人议论纷纷。持宝人重新上台,跟主持人握手,之后站在台上手一直不停的抖,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气愤。此时主持人又对持宝人进行了多次的讽刺挖苦。当然,这些都是在镜头后的,当镜头摇向她的脸的时候,她立即像刚打了兴奋剂一样,对着镜头摇头摆尾的用尖利刺耳的声音和僵硬的微笑面对观众了。
    之后专家对老者带来的宝物进行了鉴定,谁知道专家的报价与老者的购买价位和自报价相去甚远,这个结果让老者有些接受不了,看起来是很受打击的样子。在场的观众都替老者惋惜,大家甚至都想去安慰他几句。谁知主持人此时却走下台去补妆,将老者一人扔在台上,老者因为在等待之后还有几个镜头的录制,所以没有走下台去,只是矗立在台上,也许他还没有从伤心失望中恢复过来。主持人却在台下吃起了东西,让老者在台上等了他10分钟有余。老者被台上的聚光灯晃得有些恍惚,竟有些摇摇欲坠的样子。主持人却对此无动于衷!这时包括我在内的观众都愤怒了。因为我坐的位置离现场导演和主持人休息的地方都较近,所以我也大声地对主持人说“快上去看看吧!老人家都快晕了!”主持人在大家这样的喊声中又吃了2分钟,才命令工作人员上去给老者擦擦汗。主持人之后又对快要晕倒的老者说“你再坚持一会儿就录完了!怎么回事啊!”老者解释了几句,因为有些口音,主持人马上又不耐烦地说“你说什么呢!我根本就听不懂!”
    整场节目录制到7点多才结束,其间主持人又先后用令人无法容忍的语气“教训”了若干次观众和持宝人,并且因为自己穿着高达15公分左右的高跟鞋,所以为了歇脚当着观众脱鞋数次,形象非常不雅,令人难以容忍!
    令我觉得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当在场观众全部对主持人的态度表现出质疑而议论纷纷,甚至用一些较恶毒的语言来指责她时,在场的其他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维护她,或者做出一些相关解释。
    主持人自己自始至终没有向观众和嘉宾做自我介绍,以至于我们最后也不知道她到底姓甚名谁。(我参加的其他类似节目,主持人都是在一开场就会作自我介绍的)估计是她也知道,自己的名字只会更多地出现在被谩骂的行列中吧!
    本人不是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低俗无知的人也算见过不少,但是如此低素质,并且能仍然颐指气使的低俗到中央电视台的人我仍是第一次得见,也算是让我长了见识,开了眼界。
    由此我可以断定,这个主持人,不仅没有素质,而且缺少文化。到了今日,仍然不知道群众眼睛是如此雪亮;舆论监督是如此有效;网络传播是如此神速;媒介宣传是如此广泛。她的低俗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众人皆知的笑柄,而她自己,最终也将为野蛮无礼付出代价!

来源 http://www.zgsfj.com/viewthread.php?tid=68638&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金报讯 昨天央视二套《鉴宝》节目主持人、制片人罗晰月就最近遭到观众批评、谩骂以及收到的一条“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匿名短信息,在央视网站上和观众聊天澄清。虽然,罗晰月对有关她的批评文章避而不谈,但结局却非常意外,一位自称是知情人的网友称,关于《罗晰月——央视素质最低的主持人!》的文章是编造的,“那天我在现场!你很无辜!”

  事件:录制现场呵斥持宝人

  最近不少论坛都转载一个名为“黑暗中的曙光”的网友写的《罗晰月——央视素质最低的主持人!》一文,这位网友不仅在文中批评罗晰月“皮笑肉不笑”,还详细描述了她呵斥持宝人的过程:

  “2005年1月19日,我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录制工作……第一位持宝人上场,大概是紧张的缘故,所以在宝物来历的描述时多说了几句,并且中间有些犹豫。主持人非常严厉地喊了声停,继而恶狠狠地对持宝人说‘语言组织好了再说!会不会说啊!不会说别录了!’”

  真正让在场所有观众愤怒的是主持人对待第三位持宝人的态度。这位持宝人是一位五六十岁的长者……老者在镜头前紧张得竟忘了跟主持人握手,主持人冲工作人员大喊了声停,之后用非常讽刺的语气对持宝人说:“你怎么不握手啊!重来!”老者赶紧恭敬地走回台下准备重录,此时主持人说了让大家非常震惊的话:“你那样!我还不想跟你握呢!”

  回应: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

  昨天罗晰月对该文章的解释是:“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因为文章内容不是事实,对此我想说,实事求是才是对公众最大的尊重。大家看到的《鉴宝》播出时长是一个小时,其实现场由我带大家开始录制的那部分内容通常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一言一行,全部录入了导播台不停机的录像机里,我始终会保持最好的状态去完成每一场的录制,因此应该说文章内容与事实差距非常大,而我们那一期节目的素材带至今依然保留着。”

  知情网友:罗晰月是受害者

  当罗晰月与网友交流进入尾声,一位网名为“ufo-vip”的网友突然跳出来,称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我是中体倍力俱乐部的!写文章抨击你的人是我的同事,是个女的!她那天坐在第一排的中间话筒旁,长直发染红,长脸肤色较黄个比较高!你其实是受害者!她是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的男朋友是个初级的收藏者,喜欢看《鉴宝》,也喜欢你!当天她男朋友知道我们俱乐部来现场,就自己单独来了,因此他们闹了矛盾,他们两个一直到节目拍完都没说话。之后,她一直都对你骂骂咧咧!那集《鉴宝》播了以后她欣喜地说在网上毁了你一把!你明白了吧!这就是起因!我是实在看不过去了!你不过是她和她男朋友的战争牺牲品!你很无辜!我和这个同事间并无矛盾!我只是反感她的做法!” 记者王仁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新闻

一篇把央视《鉴宝》栏目主持人罗晰月称为“央视素质最差主持人”的负面文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一个宣称要让罗晰月“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匿名短信引起了央视各级领导的关注。作为全国播出的具有权威性的收藏品栏目,《鉴宝》与主持人罗晰月如今却应对着四面楚歌的尴尬局面。该栏目昨天在央视举行了发布会,回应了栏目自开播以来遭遇到的四大质疑。
    一,《鉴宝》为何以出价的方式来鉴定宝物?节目的收视率是否央视最低?
    总导演李建伟:《鉴宝》是在收藏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只有从价格的角度让观众认识到藏品的价值,才谈得上保护。事实上节目播出一年多来,《鉴宝》节目促进了民间的收藏,起到了一定的文物保护作用。《鉴宝》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上升,早已超过了我们当初对收视率的想象,实践证明价格是吸引观众的强有力的兴奋剂。
    二,《鉴宝》是否向参与节目的持宝人收取费用?
    总导演李建伟:参加《鉴宝》节目包括藏品初鉴、演播室现场鉴定,我们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相反,我们还要为一些持宝人提供往返的路费。但一些特殊的藏品需要科学仪器的检测和检测报告,通常我们都要求收藏家在参加初鉴以前完成,这个费用是由持宝人自己负担的。
    三,《鉴宝》为何会出现观众出价与专家评价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否有预演?
    主持人罗晰月:《鉴宝》节目虽然不是直播,但它只录制一次,没有预演。现场专家的出价是经过两次初鉴后确定下来的。一般价格确定需要三个专家。《鉴宝》专家的估价,在没有公布之前,持宝人是不知道的。至于观众与专家的价格完全一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是非常个别的,只是巧合。
    四,《鉴宝》主持人罗晰月是否刻薄对待持宝人,才导致恐吓短信事件的发生?
    主持人罗晰月:看到网上相关文章以及短信后,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因为文章内容不是事实。我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篇文章质疑我对持宝人的态度,其实不仅是我、我们栏目所有的工作人员一直对持宝人非常尊重。我的笑容是很真诚的。针对这个作者,我会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的情绪彻底释放。我只有一句话:清者自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新闻

为《鉴宝》正名
——泛娱乐,收藏需要狂欢吗?  资讯检索
   



赵阳 《收藏界》 2005-03-03 09:02:28  

  当央视古玩收藏类栏目《鉴宝》的收视率竟然超过了其他貌似更大众的综艺节目的时候,大家才知道,收藏也终于被“娱乐”了。
  许多人开始质疑:一个受众面很窄的古玩收藏节目,怎么会有这么多忠实观众,而一个收藏类节目,能这样娱乐吗?于是,起了争端。
  《鉴宝》的前身,是很严肃而且一本正经地做“收藏文化”的,可是收视率起不来,属于边缘化节目。在唯收视率论的今天,末位淘汰市场效应是铁的法则,收视率是硬通货,这个对错暂且不论,因为香港有欣赏指数,当然中央台也有加权因素。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大家目前认为它注定就是大众娱乐性质的,似乎这是电视分工所决定的。在目前诸多频道与节目的同质竞争下,其竞争往往是每几秒就通过遥控器决斗一次的,你若没有独门勾魂的招数,马上就被遥控器那边的冷酷之手抛弃,十分地残酷。所以,即使是收藏,如果不大众,不娱乐,就没有收视率,就没有广告商,就面临生存危机。
  报刊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报刊的收藏版,在开设的时候就被捆绑了销售广告版面的任务,这个版面能做成什么样呢?可以想象,在短期内:第一,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第二,他可能被迫取悦包括拍卖公司在内的广告商。有的收藏刊物已经明显地被市场的压力压得频频灌水,所以在市场压力下,每个媒体都面临生存的问题。
  实质的问题是:媒体投资是战略性投资?是慈善资金而本不指望赢利?还是急功近利地把它当小生意做?从生意本身而言,追逐长远利润,也得先做内容,建设品牌,如果急功近利当小生意做,那何必要做收藏,到义乌批发小商品不好吗?所以这里面有个认识问题。
  《鉴宝》好就好在他想通了之后,义无反顾地做起了娱乐生意,没有半点的骑墙,所以成效斐然。你看,鉴定物件,明显的赝品也被选择进入鉴定过程,按照道理在前期的甄别中,完全可以被过滤掉,但是这个节目为了人为夸大现场持宝人的情绪落差与命运落差,故意设置了“以为行货却是国宝”(惊喜、暴富)与“以为宝贝却是狗屎”(沮丧、破产)的对应落差,以满足观众对幸运者羡慕,对落难者同情的情感消费需求。可谓深知市场三昧。
  《鉴宝》节目的本质,实在是一档真人秀节目,通过不同人对自己命运的预期,到现场裁判的权威,从而得到上天与入地的云泥殊途。因为是一个大众命运真人秀娱乐节目,才与目前的收视率匹配,只是真人秀形式借用了收藏这个概念而已。至于知识传播,便是第二层面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前大家对《鉴宝》现场专家的水准也提出过不少疑义。其实,从业务素质角度看,专家本身没有问题,是国内顶尖的群体;但问题是,作为真人秀节目的环节的需要,专家被赋予了上帝的资格与权利。他有权在瞬间判人上天堂还是入地狱,而且这种裁判还是在全国大众的现场围观之下。这样的沉重使命,使得藏品鉴定具备了超越平常鉴定意义的沉重分量。但是,节目是否匹配了与这样重大使命相得益彰的制度性安排呢?看来没有,专家显然承担了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专家,所谓的“专”,必然是深刻的片面,否则应该称他是全知全能。某一方面的“专”,必然附带着其他方面的“盲”,这是辨证的。既然这样,东西的全部价值要素(真假与贵贱等),就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专家一身解决,因为有的只是搞资料研究的,除了同类拍卖图谱,他凭什么去判断市场价格?
  另外,在现场环节中,几个专家,在短时间里对年份与价值的判断,如何取得科学的统一?如果没有有效科学的制度安排,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就是互相妥协,妥协的结果是价格取高不取低,范围取广不取窄,所以是环节的制度设计绝对重要。
  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通过屡次的争议与洗礼,终于得到了一个好的制度,让每个评委把分数与理由都公布于众,然后统一计算平均分值。这个先进的制度安排,使得真正的专家群体的出现和节目的良性发展。因为在这种制度中,每个专家的水准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都将被曝光,每个专家的价值在众目睽睽下都将被天下重估。因此,专家进入这个节目,就从原来的纯粹露脸增彩,转变为功夫比拼,“和稀泥”的要素将被削减,更多教益要素将增强,节目也将得到正本清源。
  在媒体借用收藏题材的娱乐化过程中,很多不领会这个精神的节目被边缘化了,比如江苏台的过分讲究人文知识的节目,比如上海的只把知识娱乐化却没把人的命运娱乐化的节目。
  在网络媒体环节,其实也是同理可证,凡是立足生意、立足大众、立足娱乐的,都在赢利,都是人气极旺。而那些认真探索收藏知识的网站,注定是寂寞的,因为,你以为有多少人真的在玩古董啊?绝大多数人玩的只是“玩古董”的感觉。
  所以人气旺盛的地方,就在于大家娱乐愉悦了,因为人有两种需求,一是向上求知,求知得到满足,于是愉悦;一是向下炫耀,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满足,于是愉悦。而前者就等于是去认真探索收藏知识的网站,后者就等于是去口水论坛或者大家水平差不多的互相摆常识然后互相夸耀的地方。由于向下得到别人的肯定获得的满足,要比向上求知获得的满足来得爽,所以人气自然就旺盛。
收藏类传媒,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值得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扶正清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