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童山雷

峨嵋雨后(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是推门长见此,我心扬激复悠悠……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五十九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回想当年在乡下时,居所既高,开门即见一片茫茫无际山野。四季递嬗,阴晴变幻,在此举目凡数十里内外,尽皆可纳入瞳底而演漾于心海间。彼时,只要这人生基本需要尚可得以维持,每每都用一种旷达的心态予以自解自励,是以有时甚至还颇具一份“阅尽人间春色”的气概充盈在胸。当时偶尔也想:恐怕若这等日日都面对着的苍凉大美景象,这一辈子,即使境遇真的改变,反倒是再也难以得见了罢?而事实证明,这种预感果是“生发有因”,且真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犹越渐感觉明显与强烈。前几年,自己曾在一首小诗中,有两句,言及此种感受。道是:总是推门长见此,我心扬激复悠悠。近日暗咏其诗,不由亦乃将其赋予形色为画,是以方有此呈现于读者诸君眼前之翰墨篇什。当然,这是连“审美主体”俱一并点缀入幅了,姑且便称之是“有我之境”焉。另外,画中题款,无意间将“扬激”书作惯常词汇“激扬”,业已轻加标改,此顺带说明。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新春。另,当年在旧电脑中所翻制成之电子档文件,图片格式似乎太小了,今在大屏幕中观看,只占了屏中小小的一部分,气势不够,有点遗憾。幸好原件却是与之无关的。此亦特作说明。


(总 1095 篇之第 959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59、总是推门长见此.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山春寂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一次,偶然忆及早年下乡与返城路上,常在那桐口河一带所见的景象:连绵不断的青山,时隐时现于缥缈的白云里,山色苍黛而幽邃;从大山深处蜿蜒而出的溪河,水光碧艳却又空明。沿溪两岸多是种上了十几年的柏树,虽是还没甚“萧森之气”,但倒也已然蓊蓊郁郁,尤其在那流云的润湿下,显得颇为凝然厚重。水上难得出现一只船儿,每轻轻地划过静谧的溪野,与岸上同样难得一见的木板或泥墙房儿,堪称相映成趣。空寂中,不时也传来一二声船夫的啸歌,随即而来,则常又是被引发的一阵阵犬吠……既感怀斯境,乃得一小诗曰《溪山春寂》。道是:溪云叆叇春山静,岭柏幽森湿雾萦。散淡船夫发吆啸,绵长余韵惹獒声。自觉此诗颇具山水画意,于是趁闲将其付诸丹青翰墨。今者,画作与诗,连同诗画产生的由来,皆已如实汇报与读者诸君,各位倘或偶有静闲之时,但请一作信意观玩。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新春。


  (总 1095 篇之第 960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以下另附几段纯粹用白话描写这一带自然景物的文字。这是从咱长篇小说《乡中苦斗》中节选出的。其文风或与吾今这“文白夹杂”者甚是相异、竟至不象是出自同一手的了。再者,这节选文字,也仅只是一点相关的自然风景,读者诸君切勿真个便以“世外桃源”整体视之呦。呵呵。


  ……卡车行进在通往巴州的简易公路上。山路崎岖,并且路面越来越窄,路旁的人烟也越来越稀少。举目望去,只见那被逶迤盘转的公路旋旋缠绕着的山原上,到处都是一片充满异乡情味的葱绿色:漫无边际的麦浪之海,一块块郁郁青青的野草坡,以及大片大片黄花谢落、翠实盈枝的油菜,─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色阶相近、悦人眼目的巨型青绿色图案。点缀和贯串在这幅大青绿图案中的,是那鲜血一样的杜鹃花和白雪一样的桐花枝。清风抚拂,红白花纹与绿底交相闪映,从中直透出一派无涯的生机和一股浓郁芳馥的三春气息。……一道道静寂神秘、苍松翠柏丛生的山谷很快被抛向后面去了……一块块空旷辽阔、潺潺小溪匆匆穿越其间的草滩也很快被抛向后面去了……前面,又迎过来一座怪石突兀的短松岗,岗下三三两两,几家农院,还有数十块清汪汪的水田……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老乡镇……不过,这儿的自然风景却非常秀丽。沿河两岸都是覆盖着绿苔的青石山峰,湿淋淋的白云,时时在河谷中的松柏和青杠树林间出没。河流不大,阔有十来丈,最深处也不过数尺;河水清澈见底,河底几乎都是由滑溜溜的、纹路十分规则的大石板构成。河岸边的草坡上,盘根错节的桐子树,顶着洁白的花冠,象是一个个硕大的蘑菇,星星散散地分布在碧绿的田野间。三五条干干净净的黄沙小路,曲曲折折地穿过花荫,然后向四下的松涛柏海间分岔开去,不觉便消失在万山丛中……千百只山雀在山林里悠然自得地啼唤;遮蔽在山林深处的院落,时时传来一阵犬吠声。这些声音,伴着河上偶尔飘来的一两声船夫号子,越发使得这片春天的山野融和洽澹,幽静安谧。


  ……越是溯河上行,四下的景色越是清幽秀丽,而那种乡土的气息也就越是浓郁。脚下的这条羊肠小道──陆队长提到它总是叫它「大路」──始终紧靠在河边上,随着河岸的起落而起落。在山峦的缺口处,不时又可以见到一会儿那轮播放着温柔紫光的半斜春阳。漫山遍野都是红白二色的山花:红的是初绽的杜鹃;白的是带果的刺梨。已经关满了栽秧水的冬水田,彼此毗连着,一块块明净莹蓝,仿佛是正在舞动着的一束束轻盈的丝带。河面上,野鱼儿在微波间闪跳;三五头水牛和黄牛在河心的芳草洲上怡然自得地低头吃草。两个牧童,袒露着圆鼓鼓的肚子,麦草帽歪盖在脸上,大叉着四肢,很潇洒地仰卧在牛儿身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岭飘来栀子香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一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距今莫约十来年前罢,吾辈自感作为一名中国画者,在诗词方面,专业功夫,尚且欠缺。因此发心于此“恶补”一课。固然,斯事岂可能是一蹴而就者。不过,以此毕竟悉心地亦养成了一种细细体察生活中“诗情”的习惯(品玩“画意”之习惯,倒是久已形成定性,呵呵),并随常暗自吟咏咀嚼得来之句,由是愈感人生其乐融融。一初夏日,明艳煦阳之下,但觉燕声娇婉,树色欣熹。也不知从哪处坡岭,隐隐地传来一股股淡淡的栀子花香味。近前,却有一少年,正在自家窗外辛勤地经营着苗圃。于是当即以此为题,移时乃得绝句一首,名谓《偶成》。其曰:呢喃燕语入晴窗,远岭飘传栀子香。檐下花畦新垒出,勤耘细种小儿郎。客观言之,诗亦算清新小巧,活泼宜人。置诸箧内,许久也未怎的。今偶尔翻出,吟味之余,作成一画,取其颔句,只改得一字,云“远岭飘来栀子香”,遂为画之题目。幅间之境,已非身处之现实,是真可谓“诗情画意”者矣。又,画之原作,色墨亦颇觉清新,但不知怎的,翻拍成照,反却觉着黄旧了许多,此顺带说明。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新春。
发帖时另附:细想来,吟咏之习惯,本亦属自幼养成;且是青岁那段乡间生活苦境中,也算是一度“作诗成癖”的。其后近二十年间,热衷于“西式文体”,转将这癖好“戒”掉了。逾“不惑”之后,旧情复萌,社会生活中屡屡得来之深心痛感,往往藉是而寄托,唯作朦胧曲折之表达。惜乎一贯任性,忽视诗艺本身之基本功锤炼。自此时起,觉,乃一步步潜心静意,刻苦研习,又历十余年后,方渐觉有得焉。而反观本文中之诗句,则似又略感其“青葱稚嫩”矣!


(总 1096 篇之第 961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61、远岭飘来栀子香.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沿江庶可拾温情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二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甲午初春,偶然得与已长大成人的女儿闲步于江南僻岸。所行之处,恰为女儿幼时,时常带她来玩走的地方,今者却是滨江公路以下之相对未经人工雕琢处,是以犹颇具自然形态。是时也,天气正当宿雨之后而将晴未晴之际,周遭景物一派清新。隔江望去,于那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丛中,远岁的一些痕迹,如黄沙溪侧畔之大石滩,连同其背后高崖间之老旧七孔桥,还有“野泊”在那甚有“历史感”之菜元坝竹木市场外的汽船(当年咱溯行长江上游及赤水河一带,便是在那厢觅着的船儿,也不知而今是否还有那般好事!),如此等等,俱历历在目。回眸近前,则多是一些已在开始或将要开始改造建设的东东。左侧春树葳蕤的坎壁上,斜出一株花叶兼发的红桃,雄辩地点明着这特定的季节。父女二人且行且谈,抚今追昔,意态之间那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与对时下情味的品咂,委是殊难言表。最是记得女儿忽然亦说到一事。道是,其自打初中寄宿起,回家时便常在一小小报摊上买报。今听闻那摊主的亲人遭遇不幸,摊主本人又甚是自强,决不要人家捐助于他。因此,女儿表示,想要在那人那儿去订他一年的《女报》(平常女儿都是随处零买这报),用以暗中表示对其人其事的关怀与帮助。此言在吾心中,所触感怀,可谓至深。盖女儿自己眼下处境亦并不顺利,所遇之事,搁许多人身上,一般皆会令人自顾不暇甚而至于恐怕是要怨怼社会人生了,但她却依然对人对事富于仁爱之心,这足见其本性的淳良真挚。兹游事后,偶见女儿在微博上发有此行图片,并冠以“寻觅旧日温情”之意。吾见之极有同感。是以,待得自家作此画成,遂亦即以“沿江庶可拾温情”名之焉。及至临屏敲写这段文字时,注目画中所点缀的那两个身高相去不远的人影,深心之感,一发难以收拾。相信熟观吾画的读者诸君,定能隐隐回想起,吾昔年画中,曾多次出现过的那一大一小两个点景人物……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随附一帧当时手机所拍现场风景照片(像素尚不够高)。






(总 1096 篇之第 962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62、沿江庶可拾温情.jpg
20140322_IMG_05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乡间杂诗》配画三帧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三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示自家《乡间杂诗》配画三帧。其一“嵯峨沉壮势凌云”,写当地昔日豪强山寨遗址。这类地势,因之前自己文字中多曾描述,也就不消再说甚了。唯时至当代,于荒落晴空之下、桑柘丛中观其形貌,似愈觉有些趣味耳。其二“疏松岭脚背湾处”,写当日去公社场镇每每经过之地。那户周姓的僻野人家,房前屋后种了不少桃儿,——此非只花开之时为其环境添了些幽丽,主要的是,一年竟然还能以之为其家换来许多粮食。这一点,老实说,当时可是极令吾辈眼热之事。其三“山雨乍来”,则属回味那时偶尔野行遇雨的感受。也不知读者诸君中哪些位曾在野外有过忽遇大雨甚或大雷雨的经历了。个人觉得:那份狼狈,但同时与之随来的那份新奇乃至于刺激之感,其实确也是平时很难得到的。总之罢,这三幅画作,题材上完全没有联系,纯粹仅是一己对彼时生活之片段性体验而已。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为了有助于各位理解,除将三首小诗俱附于后,另亦将描述其地“山顶寨子[或为庙宇]”之文段附上一二——


金华山寨

桑柘阵中奇兀身,
嵯峨沈壮势凌云。
旧时因作豪强寨,
雄视一方若虎贲。


周家桃儿

疏松岭脚背湾处,
红白邓林遍发花。
却当良田三四亩,
新桃易麦属他家。


山雨乍来

岭头风起黑雷聚,
崖脚云收紫雾微。
才见远山入暝色,
浑身早已湿单衣。



选文1:

……这山顶上原是历代的乡绅们为了躲避打家劫舍的好汉而下寨的地方,昔日的堡垒遗迹,至今还依稀可见。那上顶的路十分险要:只有一道几乎直立的、就在巨石上直接凿出的狭窄阶梯通向那儿: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而整个山巅,就是一尊庞大的、接近圆柱体形状的乌油石。山巅上还曾经有过一座纯然以条石垒成的小小的山神庙。不过,在文革中,这紫云山山神庙同各地绝大多数庙宇一样,也被红卫兵小将们砸碎了,——如今庙身坍塌,破败的庙堂上蒿艾丛生,几个没有脑袋的神像,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丛中,浑身上下,被山雨冲刷得一片惨白……
……整个山野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紫蓝色光雾中。山势奔趋,象竞食的巨兽,象抛舞着的一条条其大无比的彩绸,也象汹涌激荡的海。无数的村落农舍,或疏或密地点缀在泛动着金色光斑的水田之间。田埂回旋曲折,线条极富韵律节奏之感;几处袅袅升腾的炊烟,又赋予它们以虚实变化,使它们若隐若显,浓淡恰然有致。一只雄鸡啼唱起来了,四下的鸡群纷纷应和。牧童们赶着牛,星星散散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绿草坡上。接二连三的赶场的人们,排成了一条条线,象蚂蚁般地趱行在田间的小路上,呼兄唤弟之声,不时又随风飘上山来。远处有一个轻烟缭绕、人气汇集的地方,象是浮现在一片浩渺无际的水域之中的一座有着繁盛生命的小岛一般……

(《红尘心蜕·乡中苦斗》)


选文2:

   一大摞巨石梯坎仿佛劈头盖脑地向你压来。远远的上方,两块硕然无朋的怪石,构成了一个大大的A字。穿过石间的缝隙,便可以上山顶了。两旁都是光滑的、一溜下底的石板坡。这道巨石梯坎,恰似在斧刃之上。
  你自然也想起了“天梯”这个字眼。在对造化之功和前人的壮举惊叹之余,你不觉游兴倍增。
  你一气奔上了山顶。
  原来这山顶整个便由一块巨大的磨形青石和三条廊柱形大石头构成。那三根苍黑色的大石柱,生立在稍低一点的一片浅草坡上,柱顶与“磨顶”大致平齐。“磨顶”上便是那荒颓的山神庙。庙内除了几个东倒西歪地隐没在枯蒿中的无头神,别无长物。不过,即便如此,地上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烧残的香头。——显而易见,尽管这些年来红色的狂飚席卷了整个中国,但是民间那种传统的敬天法地的拳拳之心,还是生生未已……

(《孤独,虎一样的孤独……》)



(总 1096 篇之第 963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原清叹·《乡间杂诗》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四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昔年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有“清叹”一绝云:


田园诗趣本多少!
物力维艰活命难。
童子性情原豁达,
愁眉亦锁对春山。


其已将当时虽身处美丽自然环境、而人生际遇则颇为无奈之客观情形尽行道出。近日,忽又思及何不以之入画,遂当即为之。只这非是直接表现人物之作,说到底,不过略会其意而已。诚如画中所见:一派晓色笼罩下之荒美山原,薄云浮动间,庄田皆似睡若苏。庭院一角,晨鸡悠恬漫步,瓦堆儿(当地人习惯预烧备下待有条件时建房用)索寞地囤积于斯。屋檐下一人扶廊柱而立,象是怔怔地眺望着眼前这片迷茫杳荡的春日原野……画径直题作“寂原清叹”,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了诗之意境。整个环境大貌,当然仍是采用自家最为熟悉之处,唯只保留一些关键景物,而将其余无关紧要者悉数“剔铲”去了。似这等表现方式,究竟是否恰到好处,作者自己说了,肯定是不算的,全得由读者诸君评判裁决。不过,想来这亲身经历且是感受至深之境事,由其自家先得诗意而后更以丹青翰墨予以发挥,这,毕竟总也该是画道中一条小有意思之路罢?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为了有助于各位理解昔日情味,另将两首当年在北大中文论坛(堪叹今已关闭)上颇得好评的小诗亦附于后,也仍将描述其地事境之文字附上一段——




·荒月记趣·


天地复欣春满枝,
人间饥馑每当时。
独存清志岂为意?
常踏落花吟古诗。




·春晨·


夜来疏雨断檐牙,
小浥轻尘润李花。
唯我叹收吟咏意,
乘将湿土种南瓜。




选文:


   春天又来到了大巴山麓,沉睡了几个月的大地,象是一个有着知觉的巨人,被春风唤醒了。
  山乡的二月天是美丽的:充斥在大气中的阴霾经过那崭新的、朝气蓬勃的春光的荡涤,一扫而净,天空又焕发出了一种淡淡的、色泽柔和的明蓝。白云似乎从远方归来了。它们轻轻地飘浮在这片干干净净的蓝色天宇上,娇嫩而慵懒,就象是一群胖乎乎的就浴的孩子,陶泳在温暖的泉水中,充满了生的喜悦。它们有时又堆叠在洒满阳光的青山上,象是给每一座山头都戴上了毛绒绒的帽子;有时则又轻盈袅娜地环绕和游动在山谷间,象是一些文文静静的姑娘在捉迷藏。在响彻欢快的鸟鸣声地面,万物都复苏了过来,千百种难以叫出名字来的山野植物,借着各自长期被压抑了的生气,一齐勃发起来,并很快地就把它们的绿色军旗插遍了千山万壑。杏花、桃花、李花和油菜花相继开放了,村原浸润在花的海洋里,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沉醉的花香。花间,处处是翩翩飞舞的粉蝶和嗡嗡叫嚷的蜂群。各种各样的小虫子们,象是也喜欢热闹的场合,它们活泼地出没在绿茵茵的草丛中,有些还发出种种或高或低的鸣叫,就象是在为眼前这生机勃勃的万物竞争喝采助兴……一场春雨一过,这个熙熙攘攘的大自然就更加壮观了:无数雪练似的水流,巨细不等,纷纷都跳跃着从山上扑下沟壑,或者从四田的排水口次第降落到下面的田里去,那哗哗的响声,和虫声、鸟声以及因为这及时雨而也感到高兴的鹅鸭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阙蓬勃昂奋的春之奏鸣曲,萦绕和回响在蒙蒙的烟云中……
    ……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山乡春色中,感觉精神格外清朗爽快。尽管他眼下所过的那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同他身处的这种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极不和谐,但他却仍然被这后者深深地感动,因而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兴致。返队的第三天,他开始出工了。现在队里的农活还不多,主要只是管理一下旱地里的作物和收拾一下因春水骤发而崩缺了的田埂。他每天都和农民们一道,辗转在队里的每一条沟和每一道山梁。收工回屋后,他就按照他那种既定的方式过活。他在早上天刚亮的时候就起床;干完那点家务事和吃完饭(今注:黑乎乎的“和和子”——干菜渣、干苕粒为主,且是能够保证的话,已称万幸!)之后,他或者是练上一会画技,或者一时兴起,拿上一本古诗选,到院坝边上刁家的那株老杏树下,踏着地上的落花读上它一会儿。白天工间小憩的时间,他坚持画速写,有时画人物动态,有时勾上几笔他觉得最有趣的那些山野景物。——同时也还不放过身边凡是可以用来作为燃料的那些东西。夜间,他早早地就关上房门(今注:这季节,大家都是没资格、不作兴吃晚饭的,须忍饿到明早),依然伏在油灯下,或是钻研一下有关绘画的书籍和图片资料,或是加工整理一下当天在野外所画的那些速写,这样直到隔壁上魁元一家都早已阒无声息之后,他才想法热上一点水来洗洗脚,然后再靠在床头上读上个把钟头的古诗词。……这种日子,他过起来一般倒也感觉怡然自得。不过,有时候,这主要是在他又累又饿或猛然一下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处境之际,他也会突然变得烦躁不安。每逢这时,一种极其强烈的要求改变自身的境遇的欲望便整个地压倒了他……




(《红尘心蜕·乡中苦斗》)






(总 1096 篇之第 964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朦胧三月忆·巴山深处待春耕(《乡间杂诗》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五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当日在乡中,凭高静看人间四季递嬗。年年春来之际,大化景观去苍凉而呈佳美,诸花渐次开放,嫣红姹紫,丽粉柔黄,端是使人目不暇接。而每每此时,吾人这现实生活,却又极其艰困:一方面正值春荒,另者还须在此情形下,为下一季那渺茫的希望,咬牙发狠苦干……终于,有朝一日日常处境稍好,则却又只已应古人之语:“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不过话虽如此,其实认真说来,这春去毕竟非是全无踪迹可寻的。吾离乡后追忆当日情景,尝有小诗一首曰《朦胧三月忆》。道:阳雀声中耕事毕,阴田渐暖早秧稀。一朝岭绿春深后,憾对残红作地衣。其既已隐约描述出彼时自然音韵形色与己心之幽思情味。今独取诗之后二句为画以飨读者。及至兹画成,转念箧中犹有它诗记录当时相关感受,遂一发藉此丹青翰墨,另作一幅名之曰“巴山深处待春耕”者同附于是。其画满纸烟云缭绕,色光亮白,倒也颇具彼时体察得来之生活形态。此干脆亦将全诗贴上,以利读者诸君观赏玩味——


春水


鸿濛烟雨初收霁,
百岭千陂发水声。
弥漫平田奔下壑,
巴山深处待春耕。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


(总 1096 篇之第 965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65-1一朝岭绿春深后.jpg 965-2巴山深处待春耕.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场镇(《乡间杂诗》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九百六十六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巴山地区,所谓“场镇”者,即为乡民赶集之处,当时多是公社一级驻地。因客观地形缘故,这每个场镇,面貌亦多种多样。自然,吾辈所最为熟悉的,不过也就是本公社的那个了。今日回想起来,真真是难以说清,自家曾在那场镇上,有过多少的困达与悲喜!然而说归说了,纳入这山水画道,毕竟一切有关社会人生层面的内容,也只能是作为潜在之物,蕴含于画境深处,则表面上,仍当得依托于造物外化之形形色色本身。另,既是单以之为画题,似也不该是过于囿于一己所感知的“个体真实”,终须是要取其“典型形象”来加以描述的。离乡既久,远岁观感积淀且发酵于心;一日,暗自吟得七言律诗一首,径名之“巴山场镇”。曰:


坐岭骑梁据地形,
依滩傍壑枕涛声。
松椽柏檩尽青瓦,
木板沙砖多素棚。
攒聚烟墟隐迟暮,
绵延荒坎入新晴。
一逢二五当场日,
人气蒸腾物意亨。


其固已将彼地诸多场镇之基本特征概括到位矣。日前,又欲以之为画。而一经提笔,则浮现在眼前的,却仍是难脱那“本公社场镇”之大貌。至此也管不了那么多,只顾信笔画去,既不刻意摒弃直观感受,也不拘泥于实景。移时间遂得此示之画。自觉还是颇具当地特色,亦是暗合“吾社”地形、尤其是“吾诗”大意的。唯在考虑之下,还是并未将那“当场天”熙熙攘攘的景象画上乃至于如同“风俗画”一般,而只是姑取其“冷场”之感,以得场镇自身之势概。此已将相关事由尽皆道出,不再干扰读者诸君观画了。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




(总 1096 篇之第 966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66、巴山场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淡荡春烟弥岗岭(《乡间杂诗》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九百六十七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所示两帧题作“淡荡春烟弥岗岭”之画,其题名仍皆来自吾《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无题二首》之首句。第一帧,画境全依原诗“其一”来。诗曰:淡荡春烟弥岗岭,清芬野楝漾心房。置身斯境情无奈:十道长田独铲光。似乎已将当时之清丽自然环境,与自身为求生存发展所致之莫可奈何,都已含蓄委婉地道出。本还有首“其二”,更为触目惊心一些,但这毕竟非是连环图解,且也得顾及山水画图本身的美感要求,就不再涉及它了。姑且只将诗句附录于文后,以便了解当时生活实情罢。而这所示之第二帧画,虽亦同用该题,画境却完全不同的。那也是自家在乡下另一事境中得来的意象:吾独行山野,周遭岗田曲回环绕若巨大漩涡。春之草树,纵然稀疏,则已微见新绿;四田却悉数皆是空的,只是关满了水而已。放眼远近坡岭,群山众壑,尽如轻笼薄纱,其间亦蒸腾着淡淡的烟雾。咳,多么难忘的景象!如今敲写这点文字的时候,适逢吾辈“上山下乡”整整四十二周年的日子。回想四十二年前的今天,此身迷惑且又感慨地走在春光明媚的大巴山山野上。四下都开满了雪白的剌梨花;空气清新得使人糊涂。当时自己身为“插队落户”者中的一员,正在当地农民的接待下,从达县碑庙那路,溯河朝着我们的庆云公社走去……转瞬间这么几十年就过去了。自己也从当时的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现今这么个既已退休在家的行将垂暮之人。唯幸既已将一生一世对这生命历程的诸多感受,全数转换成了其规模尚属可观的诗文书画。今也幸而借着这计算机网络,与读者诸君结得此缘,平白占据了诸君这许多时间,使一路随之前来观玩吾辈这些平淡无奇的诗文书画。趁此机会,向诸君表示谢意并致以敬礼了!


附——

其二

田坎悠悠沐艳阳,
吾挥热汗累难当。
蚂蟥堪恨复钻咬,
拍捉除之慰己伤。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


(总 1096 篇之第 967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67-1淡荡春烟弥岗岭.jpg 967-2淡荡春烟弥岗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麓旧景二帧(得自2014年)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九百六十八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近日偶尔与荆妻游走南山,又由黄桷古道一线归游。经山王庙遗迹,见其久在施工之处已然完工,却原来并未修复那庙儿,倒以昔日之川黔老路为主题,建了座驿亭在那厢。而侧畔陡壁根脚有一洞穴,其上则将向日掩藏在草树丛中的题字剔补填写出,记得好象是“古驿斜阳”几字罢,亦果是有几分意味。其时春日明媚,放眼周遭,岗峦林树,俱在一派朦胧柔黄间。路旁刚砌成的条石栏杆外,有硕壮老榕新发嫩苞,纤细碧桃繁花将残;崖坎低洼处,一群溜鸟的老者消闲地待在林下,那笼中的鸟声,竟远比野山之鸟鸣来得更加放纵无羁,委实也给整个环境,平添了好些生机与幽趣。既得这感受,归家后,吾为此《驿亭今者傍春山》一画。与实地相较,自然是将过繁之林树,删除了不少,以突出其古驿之荒落气氛。另有一幅题作《但得仙峰傲俗尘》之画,是为途经此径下段得来,亦是在原有景物外,也添了几分新的气象。其山阴之处苔树润泽,白云静绕峭拔之峰,且是巅峰之上古观大殿飞甍朝天,整个与前画所示之境,全然又是另一意味。兹将画同附于此,以供读者诸君藉此亦闲遣情怀。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今者拾此,其人生新的慨叹,亦鲜有所知者。




(总 1096 篇之第 968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68-1驿亭今者傍春山.jpg 968-2但得仙峰傲俗尘.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