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113|回复: 1

周汝昌:中国人爱字,是民族的天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d2c97964e9430ddf0497298567e651f6.jpg


中国人爱字,是民族的天性。老百姓也知道珍重字迹。农民父老不识字,过年也讲究贴大红“年对”,还得找位会写的,不肯“凑合”。现今人更不知的:当初时常可见贴著“敬惜字纸”的“告白”,放个扔废纸的器物,不让带字的纸落到污秽之地。我幼时就受母亲教诫:“字纸”不许作秽物用。为什麽这样?对字特有感情的缘故何在?说法不一。当然又会有批判家说这是“封建思想”。


3dc452fc4bc7c79c4d8f3266db3c360c.jpg


事实上,汉字本身有其独具的神秘力量。题了字的器皿,比无字的效用大得多,价钱也贵。字有魅力,有灵验贴上吉祥字句的春联,会给家门带来喜气,这是人们的共识。中国人爱字,是爱自己的文化。人的思想感情,传达、表现,都有赖于字。

一张画,没有字,像人没有眼睛。字有形象美,声美,组织美,联络美。

中国人爱字敬字,还因为字能生“效”,比如拿现代生活方式和法律观念来作比,一个签字手迹就具有“生效”的作用。这是世俗物质的一个层次。若推之于精神世界、灵慧活动的另一层次,便发生字在那一高层次中的唯一无二、无法仿造的法律上审证的那种“效应”,道理不殊。所以,“字”是一种“通灵”之标记。这一层,因非常人所识所究,故不受重视,甚或被贬为“迷信”之列。


87295b99c678f4baec38fe33752e321b.jpg


字,里面蕴涵著书写者的精神灵气,俊秀才华,气质风度,这又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字,确实有“繁衍”孳生义,例如“字”的本身“造字”构成,就是一间房屋内有“子”孙。再如,古汉文里女子嫁人,叫做“字”某某。这儿岂不也就是结合、生育的含义。是以,字是生,是活,是发展,是衍殖。既然如此,要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亦即“及格”的国民文化教养。

汉字,有人哂笑是“格子字”,或曰“方块字”。会写字的,一个字笔划再多,也不出“格”,也不显“挤”;笔划再少,也不见单薄,也不显“空”。“方块”是个民族审美“单位”,十分重要。中华的“田”就是方块。建筑也是方块。“四面八方”,“天地六合”,数字八与六也是由“四方”作为基点。“方块字”有何可哂?难道必须改为“洋字”才“进化”了?

诗曰:
中华汉字几人讥,不重东文只重西。
可惜心迷外国好,洋文方是上天梯。



d256ea882ba6df670130a28b5cf3ab61.jpg


据我所闻,若干习书之人,“写”了大半辈子的“字”,并不懂得这个写是什麽意思。有一回,我“考试”一位喜爱书法的友人,问他说:“你天天练写字,到底怎麽才是‘写’的真谛?”他听了,愣住了,半晌说:“写?不就是用笔向纸上画笔道——写成汉字吗?”我说:“老兄说了半日,把‘写’说上三遍,还是一点儿也没讲出‘写’是什麽,怎麽回事。”他有些“觉醒”了,歎了一声,“哎呀,糊涂人,只知傻练,总不曾去想这个……您给说说。”

以下是我对他说的,大略摘记在此:

要想懂这个“写”,先须懂点中华文字训诂学。今日不想向你引经据典背古书,只须简明一句:“写”,原与“酌”为对,都是饮食之事。酌是液体,如酒浆类,曰斟曰酌——从一器中倒入另一器中之动作也。写,是硬体食物的事,把原盛在一器中之食物倾倒在另器中,这就叫“写”。古礼,尊者赐食,是原器即吃抑或须倾倒在自用之器中方可进食,都有规定。你看诗圣老杜咏樱桃的诗:万颗匀园……数回细写……那“写”正是说把小樱桃由一个筐筐倒在一个盘中,或须从几种不同盛具中多次倾倒——这叫“写”。

“写”,加“水”边,加强了“流畅”的意义、神情。字叫“写”,最忌描。小童习字,大戒绝不许描!写坏了不责,一描改就呵斥。描与写,绝大分别,而今日文艺家动言“描写”,不复理会中华古义了。描是“依样葫芦”。“描花样子”,是刺绣工序,与“创作”大异。“描眉画鬓”,也可晓知是“化妆”的慢而细、重而複的“涂抹”动作。这样的“动作”,是书法的大忌,不可!


劣书恶札,如“运算元书”,如“痴冻蝇”,如墨猪就都是“非写”,只是“描”、“抹”、“画道道”、“堆笔划”……而中无“写”的用笔之成分在。当然,“春蚓秋蛇”,缭绕纠缠的假草书,貌似“写”了,而中无笔意使转,抑扬顿挫,那也并非真“写”。

画分工笔与写意。这“写”又进了一步,但关键仍在笔须有“意”。无“意”者还是个“描”,连照猫画虎都不够。即此可悟,学书而首务基本功,基本功有了根底,就要从“写”上开始领会,下功夫了。写,当然不是“乱来”,无须多赘。

今人恐亦不知,“写”在艺术上不限于书法;吴越古史一段佳话:越王勾践破吴得胜,感念范蠡之大功,命以“精金”(即良铜)写范之状貌!这就是今日的雕塑——哪个雕塑家还能记得他的“本行”是个“写”吗?



6817c576c3b23f4920447f6b4dc7fa91.jpg

今人奇怪:雕塑讲究肖似,如何是写?

拙见以为,书学专家们,多给爱书而习学未深的新秀讲讲自己笔法上的心得,匡正流行的并不足为训的习气和假相,而不宜太多地述说“常识”、“旧闻”,也不宜只喜撰写鉴定真伪的文字——那会将刊物引向“古董眼光”和文物考辨上去。学人士子,最渴望的是“知识性”以外的更为丰富的实践体会、学书历程、认识的提高、流弊的警戒……这对目前书坛的兴旺与不断前进,会有更大的脾益。

中华的文学理论史上,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各有体”。晋代陆机作《文赋》,南朝刘勰著《文心雕龙》,都把“文体”的区分和特色放在重点上。专家谓之“文体论”。比如作一篇庄重的颂德碑文,绝不会也不能与逍遥自在的随笔纪事小品写成一般“味道”。它可类推。此理易晓,但也有不大明瞭的写作者,笔下的文境,千篇一面,难分彼此。所以还可以讲上一讲,其实,艺术也莫不悉然。习书法者,也要知道“书各有体”。“体”是什麽?体裁、体制、体统、体式……场合、物件、功用等等之不同,就约定了“书体”的各异(书体,在此不指篆体、隶体、草体……而言)。比如,你给友好写一纸书札,不但内容词气,就连字迹也必然与你给某某大厦题个匾额不是同一“书体”。不只如此,同一个“实物”,拿碑来说,碑额、碑文、碑阴,“书体”即各有其“个性”,不会混而不辨。

这样,就会恍然:给人家写副大对联,不仅仅是晓得须换“大号”笔,也还得明白宜写何等书体。——比方,儘管《兰亭》的行书名垂千古,难以逾越,可是你若将其中选字放大几十倍组成对联悬在大厅正面堂皇之处,却不一定“受看”。何也?因为《兰亭》者,只是一篇诗集的序稿,即席信笔,乘兴而书——那与题联匾是太不“合套”了。


4487f88ffcd1ed055395a557582b9484.jpg



此理虽不难明,“问题”仍然发生:至今仍有人效法清末的“碑派”书家的习气,写个便笺,也是“龙门二十品”的翻版……看了令人实在感觉不大自在。这类问题,应该与另一桩中华文艺理论传统结合起来思考参会——即艺事有“惊四筵”与“适独座”的大分类。这不是哪个好坏高下的“比较”,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是“艺各有体”的道理。

习书之人,若年较少,工力嫩,又想“速成”,便容易走上追求“惊四筵”的路子。大笔一挥,“气势”张惶,若当场表演,便可使“四筵”叫好称雄。这种学书之道,不可为训。

清代宫廷里绝不去“请”郑板桥写大殿上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板桥有绝句云:“蝇头小楷太匀停,常恐工书损性灵。——急限彩笺三百幅:宫中新制锦帏屏。”这就鲜亮地道出了“书各有体”的“原则性”。“惊四筵”的审美享受较难持久,转头已尽;“适独座”的魅力全在味永涵咏愈出。

我作童子时,受板桥影响不小,学他的词,仿他的字;家里的木联匾多是他的佳作。他的字糅合了汉隶、苏、黄,黄的成分尤重,甚至也有石涛题画字的影响。毛病是太作态,“伸胳膊踢腿”过了火,但确有其长处。不可没也。然而不可学,学不好浑身是病。


36a57187cc8e6242227eb00689ceb41e.jpg

我自幼习书,学仿的太杂乱了:颜、柳、欧、赵,魏碑名品几乎每品都临过;后来临褚,习唐人写经。最坚持的是学右军的笔法。右军不是“崇拜偶像”,是千古最善于用笔的书家,称之为“圣”,旬不为过。《兰亭》一帖,难望以它来“惊四筵”;但在“独座”之际,爱玩令人忘倦,其笔妙极。但勿忘记:此文稿书体也,右军之兼擅,亦不以一帖为限。

书法是艺术,这还成“问题”吗?标题还在中间加(夹)上一个“与”,此又何也?中华文化上的“艺术”涵义与今日的“艺术”的概念并不全同。繁引则烦人,今只用晋人夏侯湛为东方先生(朔)所作《画赞》中的话来验证古今异同,他说:“……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周给敏捷之辩,支离覆逆之数;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乃所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书;经目而讽于口,过耳而间(闲,闲)于心。”请你看看:汉代魏晋这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艺”“术”的理解是怎样的!由这儿就又引出了“六艺”的问题:孔门讲究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科学术,“书”在六科中位居第五——次于御而先于数计。若照西方思维方式来看,“六”就是六,各不相扰,“分”门“析”户嘛!科学精密嘛!在中华却不那么“严整”,六者一也;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众科各层有个际”,古往今来有个“变”——要“究”要“通”,不是“死”条条框框。那么,“书”这一科,就不可孤立僵化地看待之、讲论之了。

比如,礼之与乐,分列二科,其实并不“分家各爨”,二者永远相联:礼必用乐,乐原为礼。不但如此,古代的射,不是千方百计研究如何射死别人,那是一种习练修养,有严格的程式礼仪,似武而又文,与后世人对射的观念不同(清代哲学家颜、李一派还讲古射礼)。同理,御也不是一个“车夫”“马童”的事情,晋人还讲此道,《世说》中也有痕迹可寻。

因此,要明白为何我说“永字八法”的八个名目与射御有所关联,那绝非偶然的借喻。射御都是一种如何驾驭运用非常复杂的不同走向的“力”的事物的高智高技的修养训练。若不从这种中华文化的高层次造诣的原理来认识问题,势必将“写字”看成“雕虫小技”而“壮夫不为”了。——既愿自作“壮夫”,那又何若执笔而画墨,不是自甘“下流”了吗?


d72bb2e28f8ec48f8e8f13524c9cb4ca.jpg


古代书生,不得志时,常是“书剑飘零”。借此二字,也可另生一义:书法与剑法是外相有别,而“其致一也”。此话怎讲?试看习剑之人自明:一是只见“挥舞”,实际每个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力”的控驭运用。二是“一招一式”单看都有一个很美的“亮相”或“塑定”,但精熟的一“路”剑法又是连绵流畅的“运作”。三是并非一个右手执剑的简单“动作”,还有身法、步法、眼法,以及左手的配合姿势,等等,等等。合起来,是一个艺术美——书法也正是如此。

书法、剑法,有“脉”相通;这完全不属于“亦文亦武”“文武双全”……那种观念范围,是说什么叫“艺”叫“术”。当然,剑法学得很好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书法家”;但习书之士若懂点儿剑法,必有脾益。




发表于 2020-1-3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