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330|回复: 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青少年书法》杂志青年版自2005年第8期开设了“经典、时风”栏目,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已经发表的专题有楚简、王铎、米芾、鸟虫篆印、二王、圆朱文印等。

青少年书法》杂志青年版“经典、时风”栏目中设计有一个网友讨论专栏,请网友对我们发布的话题发表高见。这个网友讨论专栏是在各大专业书法篆刻网轮做

2006.4二王是在书法江湖做,大家已经看到.
中国书法江湖 » 【 专题研究 】   » [大讨论] 二王书风及当代书法创作(您有多少问题要问?)这一期的讨论已经2006.4《青少年书法》杂志青年版发表,整理版已经在网络发表,现在正在书法江湖总置顶,欢迎观看
中国书法江湖 » 【 艺事动态 】 » 《青少年书法》(二王书风专题)陈忠康/陈海良/嵇小军/牛子/王义军/及部分江湖网友的精彩发言(已被杂志选用的赠杂志一本)~~~


2006.5《青少年书法》杂志青年版“经典时风——圆朱文印专题”的网友讨论在中国篆刻网做,已经结束,欢迎观看——
中国篆刻网‖艺术论坛 » 〖篆刻批评〗 » 《青少年书法》杂志专题讨论——圆朱文印何去何从

2006.6《青少年书法》杂志青年版“经典时风专题讨论——当代的魏碑书法创作"正在开展,欢迎参与!详见:
  
中国书法家论坛】 » 【百家争鸣--七嘴八舌】 » 《青少年书法》杂志专题讨论——当代的魏碑书法创作   

欢迎对魏碑有兴趣的朋友参与讨论,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冠玉堂 于 2006-4-22 21: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来我们也将在书法网开展活动,请多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发两幅魏碑作品以示支持。——愚砚

650*650

650*650

650*650

650*6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的支持!我们主要是征集网友讨论,欢迎参与

[ 本帖最后由 冠玉堂 于 2006-4-22 22: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本期的话题是当代书坛的魏碑书法创作,比如

您认为当代书坛对魏碑的重视程度是否偏低?当代书坛的魏碑书法发展前景怎样?

魏碑书法骨力雄强,但又活泼多姿,您认为在魏碑书法的创作中,是应该侧重于表现气势还是侧重于表现情趣?

您最推崇的当代魏碑大家是谁

以及其他与当代书坛的魏碑书法创作相关的话题。

网友的发言我们将有选择地刊登在《青少年书法》杂志2006.6期。凡发言被选刊的朋友,我们都将向您寄赠样书。因此,请愿意以实名发表意见的朋友在贴后注明真实姓名、地址、邮编。
感谢大家的支持!
欢迎对《青少年书法》杂志多提意见,欢迎朋友们多赐稿,多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书”之所以在当代书坛难有一席之地,其原因,在于魏碑难于入门,悟得其理。用笔入精,则有刻板之嫌,遭来非议;仅取笔意,又不能获取魏书精髓,远离碑意。故无有胆识和毅力者很难涉入,大部分书家只能望字兴叹,知难而退。一批混入“魏碑队伍里”的追求标新立异的书家,为达到“创造”个性化书法的目的,受“流行书风”驱使,在无从掌握魏书真正书写方法前提下,将魏书笔意予以曲解利用,甚至有些人因能“一挥而蹴”草率写出些略与魏碑沾点边的不仑不类字体,便自命为魏碑大师。正是在这批人的误导下,才使想学习魏碑者无所适从,导致魏碑书体长期沉寂于被大部分学书之人排斥的角落。
    壮阔、沉实、刀劈斧凿、极具金石味是北魏书风的根本标志。在北魏时期产生这样一种独立于各个时代风格的书体,其根源,在于当时整个时代树碑、建墓成风,魏碑便因满足大量石刻需要应运而生。换句话说,魏碑书体在历史上就是为在石材上便捷刻字而存在的书体。故只有“变刀法为笔法”才是魏碑的正确书写方法,才是真正能表现碑字精神的书写形式。
    如取法魏碑笔意,用于其它书体予以把玩,仅能增强其它书体骨力,不能代表书者真正掌握了魏碑精髓,更不能说明其魏碑技艺出神入化,只能说明书家略取极少部分魏书写法予以利用。所以,本文强调“变刀法为笔法”的书写方法,就是在强化人们对魏书“壮阔、沉实、刀劈斧凿、极具金石味”字性的认识,以求在人们意识中将魏书拉回到历史正途。——愚砚


书写魏碑与借鉴碑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书写魏碑,就是将传统魏碑字体的书写方法、字体结构、文字形态以及碑字所包含的内在气韵,按魏碑书体的原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要以极强的形临魏碑基础为前提。它既包含外在形式的形态因素,又包含内在壮阔、沉实的精神感觉。

借鉴碑意则有不同,它不需要将魏碑字体的书写方法、字体结构、文字形态以及碑字所包含的内在气韵,按魏碑书体的原貌在创作中完全表现出来。故不需要完全掌握魏书的全部技法,只表现其内含的精神一面即可:或在行书创作中突出厚重感觉,增添方折元素,以表现作品雄浑气象;或在隶、楷中通过加入方笔,强调作品的磅礴气势;或在现代作品创作中吸入魏书的部分字体的奇异结构,以表现作品的稚拙恣势与情趣;或在创作过程中参以碑字的风化、金石感的外象特点,以突出作品古朴、老辣书风。凡此种种表现方式,仅以借鉴魏书的内在精神而存在,已远离于魏书本体的真实面貌,在作品中仅能处于被借用的地位,亦使魏碑成为其它书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附属元素。从书写技法掌握层面看,侧重于强调“借鉴碑意”的书家,掌握的魏碑技法只是在“支言片语”之间,即可完成书家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学取魏碑的书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略取笔意加以利用即可——这便是当代部分“魏书大师”所追求的意境,亦是初学魏碑者无从下手的症结所在。

  孙伯翔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以魏碑为根基的书法大师。孙老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作品和其展会场景,本人曾多次在网上翻看,并下载了部分作品。尤其对雄阔的巨幅魏碑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几年前,孙老因书写《正气歌》而名声雀起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因此,在书坛,我最为关注的当属孙伯翔前辈。追随孙伯翔大师的书风,亦是我一生中所奢求的终极目标。
    正因为《正气歌》的效应,才促成了以孙老为先锋的北碑书风的队伍,从而造就了一代真正以北碑为基础的书法骨干。从这批队伍成长轨迹中可能看出,以孙前辈为领袖的北碑队伍,在孙伯飞翔大师的I悉心教导下,一直走着遵循传统健康发展之路,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创下了辉煌的业绩。
    那么,孙伯翔前辈是如何引导这支队伍走向以魏碑为主体的书学之路的?我们从大师对北碑的见解中,会体验出一些真谛:
●我是写北碑的,在临写龙门造像和云峰山下了多年的笨功夫,尤其是在方笔龙门更多一些。因此对刀与笔多了些肤浅的认识,在这方面争议颇多。古人有论,今人有论。刀笔各半,甚至说方笔的形成纯为刻工所为,这一点我则有不同的见解,传世的方笔魏碑有其明显的镌刀斫起成分,不可泯除,但其形神主要是当时书家所为,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积雄,形态易得,质感难求,刻工只能得其表,无法得其质,无法得其厚,无法得其神。如果魏碑石刻是刻工所为,那么,云峰山石刻又怎么能解释呢?——孙伯翔
    大师所说的“学北碑下了一番笨功夫”实为谦词,真正含意应为“真功夫”。大师的话印证了一个学习北碑的道理:学习北碑,必须首先入得其法,即“透过刀锋看笔锋”。应正确理解:大部分北碑隽刻于石碑上的文字是写出来的,尤其是大师所崇尚的“龙门造像和云峰山”。魏碑即是写出来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揣摩古人的真正书写方法,而不是草率的碑字“笔意”。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魏书基本功。
    要掌握北碑的写法,需要一个长期的写入过程,这个过程便是笔者所强调的、亦是大师以“笨功夫”写北碑写了数十年仍未掇笔的、应遵循“碑字是写出来”的理念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魏碑的强化过程,亦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十年,可能数十年,才能完成将碑字的真正用笔及精神风貌印记在脑子里,溶入血液中(正是书友所说的“复印下来”——但不是复印到纸面上,而是复印到头脑中)。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



    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解决前提,要确保碑字的主导风貌不被破坏,使其不至于成为其他字体的“附属元素”。
    其方法:1、可以以碑字骨架为主体,在书写中将运笔过程化繁为简,采用经常用于行书的运笔及纸质、墨色调整手段,增强整篇作品的墨气,使魏书变得活脱、自然——赵之谦和孙伯前辈翔的早期碑字,皆属此类。2、可以以碑字笔画特征为作品的主体要素,将字势、结构予以变化。如参入隶书字势,便可出现类似于《张黑女》字体的书体感觉,既削弱了碑字的呆板特征,又使魏书作品更有益于创作——当下此种写法较为流行。3、可以在魏碑作品整体创作过程中,添入几个以骨感、方折线条写成的行书,以表现整篇作品的节奏变化——孙伯翔前辈的近期书作,成功地将碑字演化成此种面目,令人耳目一新。4、可以以全部方笔特征的魏书线条书写行书,使作品具有如”折木削铁“般的爽利风貌——魏书前辈沈延毅先生将此法运用得如火纯青,因此而被启功先生赞誉为一代魏书大师。
待叙!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2: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6-4-25 17:43
应该是个好活动啊!<青少年书法>还在办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阮元两篇小文扯起了碑学的大旗,帖学自魏晋以降已风雨走过一千多年,从技法等等各方面经唐宋至民国都已表现的非常完备,今人能在传统中讨的一杯羹就很不错了。相对帖学,碑学百余年的历史,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去发展,去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阮元两篇小文扯起了碑学的大旗,帖学自魏晋以降已风雨走过一千多年,从技法等等各方面经唐宋至民国都已表现的非常完备,今人能在传统中讨的一杯羹就很不错了。相对帖学,碑学百余年的历史,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去发展,去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