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486|回复: 2

真假画作再揭鉴定疮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真假画作再揭鉴定疮疤
方晓 2005-8-13 16:46
  近日,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珠海博物馆展览“假画”事件又起波澜。当初黎雄才、关山月家人现场指认展出的作品全是假画。而现在,展品收藏者陈瀚文拿着12幅黎雄才作品送往北京,经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一致认定“全系真品”。其中两幅作品《衡岳松云》和《岁寒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画家后人当场认“假”
    今年3月15日,正在珠海市博物馆举行的“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突然遭遇了尴尬的一幕:黎雄才、关山月两位大师的后人一起在现场指认,所参展的38幅作品全部为赝品。消息传出后,“著名画家作品展无一真品”的新闻见诸各大主要媒体,而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并不算太起眼的展览却成了焦点。
    据悉,该展览由广东省珠海市博物馆和国之瑰宝艺术网联合主办,展品的提供者为国之瑰宝艺术网,而其中34幅署名黎雄才的作品则是由该网站向珠海一位名叫陈瀚文的藏家借来的。
    事件发生后,国之瑰宝艺术网有关人士不断向媒体提供可以证实展品真实性的证据,它们是黎雄才生前在家中与画作收藏者的合影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黎雄才先生逝世一周年而出版的《黎雄才作品集粹》等。面对这些证据,关、黎两位大师的后人向媒体表示:“展品不仅书、画风格非常不似,甚至有多幅作品的印章、落款、纸张、作画用的材料都有误,”有的画作甚至“假得离了谱”。后来,黎雄才的夫人谭明礼更是专门召集媒体进行了反驳,认为不具说服力的所谓“证据”被对方当成了救命稻草。
    一方指认作品是赝品,一方索要证据,正在这批展品究竟是真是假还一时难以辨别之时,广东省文艺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在3月24日组织了一批岭南画派专家专程到珠海作了“现场鉴定”,结果38幅展品全被判了“死刑”。
    很快,此次画展的主办方国之瑰宝艺术网将关、黎二位大师的后人告上法庭。他们的理由是,关、黎后人以这样一次所谓的鉴定为依据,声称38幅关、黎画作无一真品,并向媒体报料,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
    而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开庭的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画作收藏者陈瀚文拿着12幅署名黎雄才的画作来到北京,请国家博物馆组织的十几名专家为这批画进行鉴定。结果,专家一致认为这12幅画都是黎雄才先生的真迹,其中几幅还是难得的精品。
    更有意思的是,近日,国之瑰宝艺术网站向法院正式提出撤销3月份关于状告画家后人名誉侵权起诉和精神赔偿。对于该举动,网站负责人称:“与其对簿公堂,不如平息纷争。出于对权威鉴定结论的尊重、对已故艺术大师的爱护和对大师弟子及其后人的礼貌,我们自愿撤诉。”
    送京鉴定再惹争议
    这批黎雄才画作是否就是当时在珠海展出的那12幅,还是已经被掉了包?这是很多人对此次陈瀚文送京鉴定作品的最大疑虑。关山月之女关怡和黎雄才之子黎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并不怀疑送到北京的12幅画作是真品,只是质疑这12幅画作的来源。因此,他们依然坚持认为当时展出的38幅画作是赝品。对此,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疑问,陈瀚文所选择的12幅作品有无公证过程?如果鉴定离开了证据的首发现场,就失去了原始性,没有任何意义。
    6月13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陈瀚文。陈瀚文告诉记者,4月26日,他拿了12幅作品到北京鉴定,并委托了一位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张姓朋友,经他和现国家博物馆牵线搭桥,邀请在京的十几位专家对这12幅作品进行了鉴定。
    记者问这12幅作品是否是珠海展览中的作品时,陈瀚文反问道:“我有必要换吗?我有必要准备两三套作品吗?这根本就不可能!”当问及为何没有将所有作品全都带到北京时,陈瀚文的回答是:“我一个人去北京,根本就拿不了那么多画。”
    他还向记者透露,这次带着画到北京做鉴定,就是想要一个书面的鉴定结果。当初在珠海展出的时候,画家后人和广东专家都到现场看了,可都只是口头说说。“我曾经同意要求封存展品,等专家们给我一个书面的鉴定结果,可到了撤展期,结果还是没有出来。最后博物馆只能把展品归还给我。而我也只能到北京来请专家做鉴定了。”现在,陈瀚文已经拿到了有十余位专家亲笔签名的鉴定意见和国家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
    此外,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衡岳松云》和《岁寒图》两幅作品,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广东省文艺家权益保障委员会陈先生告诉记者,据他向曾参与鉴定的几位岭南画派专家了解的情况,珠海博物馆展览中没有《岁寒图》这幅作品,这可以从有关媒体当时的现场拍摄资料以及博物馆展品清单中获知。另外,当时展出的《衡岳松云》画作明显是临摹黎老的作品。这一点记者也得到了黎雄才夫人谭明礼女士的认可。针对这些质疑,陈瀚文再一次向记者强调,在北京鉴定的12幅作品就是珠海展览时的作品。而同一题材的画作,画家画上两三幅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
    名利的分量有多重
    “假画”风波发展到现在,孰是孰非尚无一个定论。但是,由此引发的关于艺术品鉴定的话题却随着事件的升级而无法平息。已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珠海“假画”风波只是冰山一角,它所反映出的是一直困扰着艺术市场的一个难题,即在现今鱼目混珠的书画市场,作品真假真不知谁说了算。
    在这次北京的鉴定专家名单中,人们发现,无论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还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等,都是国内响当当的书画界权威专家。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就一定精通黎雄才的作品吗?北京的专家们难道就比岭南画派专家更有说服力?在他们看来,如果要鉴定明清文物,故宫的专家算得上权威,但对于现代作品,他们就一定是权威吗?
    针对这种疑问,有业内人土认为,在鉴定界不存在通才,你看得好齐白石的东西,但你不一定看得好关山月的。在一些艺术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只有少数的一个或几个专攻某个画家作品的鉴定家,他们的话才有权威性。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鉴定专家”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拿鉴定黎雄才、关山月的画来说,是玉器、瓷器、青铜器等的“鉴定专家”说了算,还是由宋画、元画、明画或四王、石涛、扬州八怪的“鉴定专家”说了算?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显然,“鉴定专家”不是万能的。
    同样,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画家家属也不是鉴定权威。他们认为,“家人鉴定”目前更多的只是一种交易过程中的包装,在鉴定理论上并不成立。在现实中,也存在画家去世之后,后人出售画家赝品的现象。
    另外,还有人指出,书画鉴定包含了太多复杂的因素。有时候画家本人因早期所绘作品质量不高,或因不满送给某人的画作流人市场也会否认自己的作品。所以,画家本人说的话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何况其他人?
    一位资深的艺术市场媒体人士认为,现在的鉴定之所以混乱,很大程度上因为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因为又有太多的鉴定家,而且是“通才”鉴定家,是敢说敢干的鉴定家,这其中也包括画家本人及其亲朋好友。如果深究这些现象,往往少不了“名利”二字。
    参与了此次北京鉴定工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梁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想对一幅书画进行完全数据化的、科学的分辨是不可能的,书画鉴定中的主观成分比较多,因此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好比中医把脉,每一个医生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他也表示,正因为书画鉴定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书画鉴定应更多地从综合因素考量。作品风格、画家笔墨技法、印章、纸张等因素都会影响鉴定结果。而在我国目前尚无一个权威鉴定机构的情况下,该专业领域专家的鉴定结果有较大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假画”风波中,当今书画鉴定专家的职业道德同样受到了公众的质疑。有业内人士披露,在当代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即专家收取“鉴定”红包,就能出具与一定金钱数额相对应的“鉴定证书”。这种全然不考虑社会责任的做法,损害了中国书画的声誉。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连画家的作品都没见过多少,就妄下定论,这其中有没有收“红包”,很难说得清。
    针对这种质疑,梁江表示,在书画鉴定领域,不完全排除专家收“红包”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在此次北京的专家鉴定中存在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有人怀疑我们收了人家的红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只领了几百块钱的交通费。”梁江说,专家收不收“红包”属于职业道德的问题。“我是做这一行的,我不能把自己的牌子给砸了。”
  (原载《拍卖报》)

发表于 2005-8-31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画作再揭鉴定疮疤

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31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画作再揭鉴定疮疤

现在的人呀!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