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3902|回复: 44

【免学费】香港书谱学院首届书法家国学研修班招生公告(学术主持:双印伍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5-9-10 21:04 编辑

图片1.jpg
香港书谱学院
首届书法家国学研修班
招生公告
(中华国学总会旗下机构)

一、缘起及目的
(一)香港书谱学院,乃以著名的香港《书谱》杂志为缘起,创办于2009年的一家权威的书法专业教育机构;致力于践行梁披云先生“弘扬书学,嘉惠书林”的人文理想,以“人间净土、学术殿堂”自勋,深得广大书法爱好者嘉许;
(二)作为中华国学总会旗下组织,多年来,辱蒙各方抬举及盛情之请,要求开设国学课程,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满足有识者之愿。今举“首届书法家国学研修班”,冀有补益于当下;
(三)诚望通过长期熏修,学员能养成平时以自撰楹联诗词作书题跋的习惯,并对儒释道诸家要典初具体会及解行基础。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二、学术主持:双印伍灯

三、本届课程
(一)素质科:五行书法学、临创津要、尺牍及诗词楹联、道德经、孝经
(二)福德科: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地藏经、十善业道经、普贤行愿品
(三)般若科: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惠安禅学
(四)名山重镇参访:一诚长老、传印长老、学诚长老、芳振长老、光泉长老等


四、学制:终身(前三年定期集中同修)

五、学费:免

六、杂费:每年九千(场地租金、设施设备、水电费、暖气费、行政后勤、食宿)

七、上课时间:原则上,每季度集中同修一次,每次5天-10天

八、上课地点:北京通州宋庄,中华国学总会本部之香港书谱学院研究生院内

九、招生对象
(一)至诚求道的书法家
(二)践行“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
(三)发心“知行合一”者,能遵守教学安排及有关规约
(四)无不良习气,无刑事案底及愤世嫉俗之情緖


十、报名截止日期:2015年9月30日(含)

十一、录取名额:5-10人

十二、录取程序
(一)初选(资料投递)
(1)《个人简历》,附近照(电子版)
(2)近期临摹及创作的作品(含篆刻、若有)各5-10件(电子版)
(3)《我的求学经历》(主要了解学习书法及国学的真实经历,切莫杜撰)
(4)《我最推崇的当代书法家》(主要了解学员的有关见地及艺术观点和文字修为,请从全国范围内目前健在的书法家中任选自己最喜欢的十位,依次剖析其艺术特点及各自得失。3000字-5000字)
(5)请将以上资料发至
hkzpy@126.com
(二)复试(安排食宿)
(1)文化素质综合考核
(2)书画及篆刻命题创作(无国画及篆刻功底者可申请单试书法)
(三)策应及面试
(1)时事
(2)个人
(3)艺文


十三、录取及通知
(一)通过以上考核者,一周之内将获寄发《香港书谱学院录取通知书》
(二)请按《香港书谱学院录取通知书》指示,按时报到,参加研修


十四、开学时间:2015年10月26日

十五、集中同修期间,要求
(一)戒荤腥之食,戒烟酒及赌博
(二)5时起床,5时30分参加元学禅院早课
(三)不用手机或以电脑玩游戏、看影视剧
(四)课间不使用电话(移动电话须上缴,课后发还)
(五)不外出参加应酬及约会(或可约于校内见面)
(六)听从师尊教化及课程安排,自觉遵守学校其他规定
(七)原则上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


十六、毕业条件及毕业展览的安排
(一)必要条件
(甲)、能以自作楹联为创作题材(不少于30对)
(乙)、能自作格律诗(词)以为书(不少于15首)
(丙)、能以传统的尺牍格式进行通信(不少于5件)
(二)充分条件
(丁)、能至少以三种书体创作(甲)项及(乙)项
(戊)、可以背诵《楞严咒》或《大悲咒》、《十小咒》、《心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孝经》、《道德经》等其中之三
(三)展览安排
(甲)、满足上述条件三条(含)以上,可以参加阶段成果(毕业)展
(乙)、但凡参加阶段成果(毕业)展者,皆视同毕业,获颁《毕业证书》
(丙)、未能参加应届“成果展”者,可参加来届“成果展”,获颁《毕业证书》
(丁)、学习期间表现特别优异者,可获校方资源支持举办个人展览


十七、附注
(一)欢迎往届书法研究生(含博士生、访问学者)续缘同修(免试、免杂费)
(二)本《启事》解释权属于本校
(三)联系方式及联系人
(1)校  办:13810387038(子云老师)
(2)教务处:18911491665(武威老师)
(3)学生处:18911481665(慈果老师)
(4)招生办:15811043531(子牟老师)


香港书谱学院
2015年8月28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IMG_4308.JPG


双印伍灯法师
乃当代儒僧。出家之前为知名的爱国华侨、教育家、诗人、楹联学者、公羊学大师、书画篆刻家。
双印伍灯法师,俗名张培元,字抱一,号鹤堂,泉州惠安人氏,1963年9月9日,生于闽南望族张氏大夫门第。1982年,师从福州郑春松修诗书画印,1984年郑氏荐为潘主兰入室弟子,1987年得到黄寿琪指点。同年,因获梁披云先生赏识,举为国立华侨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工作。1996年移居香港,是年冬,皈依本焕长老,为虚云老和尚徒孙,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2002年,接梁氏衣钵,为于右任再传弟子,香港书谱出版社第三任社长。
2005年春,遵师命,筹备复刊著名的香港《书谱》杂志;同年,创办中华国学总会及汉字书法研究会、梁披云文化教育基金会(后更名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2006年冬,创办“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大展(第四届拟于近期颁奖)。2008年,移师北京;2009年,创办香港书谱学院及北京书谱美术馆;2010年,创办北京书谱私塾(即今之“书谱护国公学”)。
2012年4月20日,本焕长老圆寂。21日,因佛力加持及感召,张培元于深圳梧桐山上弘法寺中本老灵前发愿:“印本尊之心,绍隆佛种!”
2013年2月10(正月初一)日,张培元晨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豁然开朗,得如来证悟之喜。
3月19(二月初八)日,张培元削发明志、誓愿择机出家,并于佛前承诺,曰:“愿一切时中,为度众生而修善法,永不退转;今生爲人师,来世作佛祖!愿证无上正等正觉,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三十二相以爲庄严,八十种好接引众生;我身既尔,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愿尽未来际,梵行遍虚空;愿化五浊为五明,愿诸众生得五乘;愿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即生法喜顿见菩提,永离苦海!”是夜,京城内外普降瑞雪,为华北28年之所未见!
4月15日,张培元应邀,随浙江洞头中普陀寺朝圣团赴印度。4月21日,途经尼泊尔,于蓝毗尼花园无忧树下(佛祖诞生地),礼当代禅门大德上芳下振大和尚座下正式披剃,得赐法名双印、字伍灯,为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法嗣、天童寺密云圆悟大师圣裔。同年,9月24日至10月28日,在杭州灵隐寺上光下泉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承芳振长老“上印诸佛妙理,下印众生群机”之慈训,行本焕长老“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之大心,为了实践“伍灯三愿”,法师入世修行,离诸相,度苦厄,护国兴圣,步步莲花。
现为浙江洞头中普陀寺公益协会执行会长,泉州市大开元寺扶贫救灾公益协会名誉会长,洛阳观音禅寺佛教慈善功德会荣誉会长,北京元学禅院沙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伍灯法师文萃选
(楹联、诗偈、序跋、笔记、随感、访谈)

第一部分:楹联(16对)

《云居山真如寺》
云水无心真去也,
居山有佛如来乎?


《元学禅院》
元心无住何须院,
学理本空休问禅。

《护国公学》
护心成圣无他学,
国士度生本大公。


《喜舍》
喜将日月与尔等,
舍却音声任我行。


《万佛堂》
万法归宗在一念,
佛心化性休多闻。

《选佛场》
选师若不知师者,
佛道焉能显道乎?

《香积厨》
香本非真称妙有,
积元为本以归无。

《客堂》
客心如月常观照,
堂柳临风非去来。

《张玉旺》
玉阶闲月留初响,
旺杵田歌醉十方。

《须弥山房》
须将可喜因前世,
弥足应珍乃此时。


《武威慈果》
武见全空剩佛果,
威名尽去留真慈。

《慈果》
慈心不改见真吾,
果地无非皆佛陀。

《子云》
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云何不减不增不灭不生?

《书谱学院》
书通古今智慧,独开千秋人物,
谱萃中外玄长,并育万国圣贤。

《书谱社》
书弘四库歌长乐,
谱绪三原志永春。

《华学会》
华云出岫千山好,
学海点灯万国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诗偈(12首)
《粥》(五绝)
若此瑶华色,谁听山谷音?
朝霞作古玩,空腹似名琴。
壬辰冬十一月初一日,辰时。
鹤堂张培元


《上元》(外一首)
其一:
了无挂碍自千秋,本自明明何用求?
只要心头无不舍,圆圆满满乐悠悠。
乙未孟陬十五日,于元学禅院。
双印伍灯偶拾。
其二:
初心作福田,功德不唐捐。
生佛皆非我,天天是上元。

《武夷山》(外一首)
朝发武夷山,春深未觉寒。
心明如北斗,不见痴嗔贪。
乙未春二月廿一日,纪行。
外一首
夜半返京都,星空任结庐。
枝头春意满,朝露最浮图。
二月廿三日丑时,自武夷山返京,并识。
  

附(一)义先生和诗
鸡鸣大地苏,残梦香白屋。
碾转春将去,何曾见浮图?
(二)伍灯和义先生
恭敬春常在,无私心作庐。
若非曾有福,不见真浮图。


《人间又谷雨》
—— 净慧长老示寂两周年
人间又谷雨,六合皆春灰。
钟鼓送流水,玉泉起法雷。
柏林行净慧,道信托灵夔。
弘忍休提问,兴禅者是谁?
2015年4月20日,于元学禅院。双印伍灯和南


《直见如来》(五絶)
—— 题养正堂“直见如来”师友小品展
直心是道场,
见异莫声张。
如有空闲意,
来鸿无短长。
三月十六日,准提佛母圣诞日。


《晏居》(七律)
—— 感和与堂于新澎居士五月廿六日《感遇》

晏居尤喜临郊衢,
心外何方听羽驰?
昨夜谷风初降伏,
章丘杰作总来迟。

恍如一偈《炉香赞》,
诵至三更成艳诗。
人到底时能转物,
转非物转又谁知?

五月廿一日,双印伍灯。
附、与堂原玉《感遇》,曰:
村居尽日无来客,海阔惊涛任羽驰。
破暑唯堪书访戴,分苗有意问樊迟。
炉香篆解藏山意,兰气清同寄谷诗。
旧梦已随流水远,新词自有万籁知。

乙未五月廿六日夜,与堂灯下作。
藏山:古人每有“藏之名山”句,韬养之意也。
寄谷:兰生幽谷,浮生若寄。
樊迟:“樊迟学稼”见《论语》,应“分苗”非本分事也。


《闻成公舍报》(七律)

一如夏日送春光,
闻讯榆槐已半黄。
五月德斋飘夜雪,
大唐秋籁满荷塘。

皇城遍地成公亮,
与世无争敢独当。
此后磐山钟罄远,
《袍修》《孤竹》两茫茫。


琴家成公亮辞世,闻讯有感。
时客京师元学禅院代受堂。
双印伍灯


《养正堂》(五絶)
养心在画外,
正觉绝疑猜。
堂上了无物,
好风自在来。
乙未立夏,题“养正堂”
沙门双印伍灯


《养心》(七律)
—— 题为“养正堂直见如来师友小品展”
养心物外莫迟疑,
正念胜云能幻奇。
堂上虚空惟燕喜,
直因妙有任乡思。
见风不动三摩地,
如雨常听六祖批。
来世澄明都放下,
也无笔墨也无诗。
三月十六日,准提佛母圣诞日。
岁次乙未,于元学禅院。


《我非我也 》(外一首)
   —— 答叶教授培贵大仁者
我非我也人非人,
绿水青山非己身。
若问今生谁是谁,
离尘合觉见前因。
三月廿六日,微信群中发布酬宗闻法师之《我非我也》。
大仁者叶教授培贵居士垂问:“人亦人乎?”故而奉答,如上。
顷,仁者复云:
“我非我,我非人;人非我,人非人;
我是我,人是人;我即我,亦即人。”
求师父更赐法旨。
故,答曰:
我是我,人是人;
我非人,人非我;
我非真我,人非真人;
为成佛道,必先成人。
三月廿六日,又及。
双印伍灯


《世上》(七绝)
—— 遥和吕洞宾《直上》名作

世上高峰在帝都,
长安自古人称孤。
绝佳风水无颜色,
何止男儿是丈夫?

六月廿三日,双印伍灯。
附,吕氏原作,曰:
直上高峰望八都,
黑云散后月还孤。
茫茫宇宙人无数,
几个男儿是丈夫?


《无题》(五絶)
迷时如瀑布,悟后湏弥山。
愿海慈音起,云深万古禅。
癸巳六月廿三日亥峕,偶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序跋(10篇)

《乙庄莲池》
—— 序《乙庄作品集》
客问:“其师何人?”或曰:“书法邱振中,画更拜立辰。”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问座主:“讲甚么经?”云:“《弥勒下生经》。”禅师问:“弥勒几时下生?”云:“见在天宫未来。”禅师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非光照境也,境亦非有。光境两忘,复为何物?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与不及。空轮绝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碍;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斯为道矣。
西京光宅惠忠国师问紫璘供奉:“大德所蕴何业?”云:“讲青龙疏。”师问:“是《金刚经》否?”答:“是。”问:“经文最初两字,唤作甚么?”云:“如是。”师曰:“‘是’是甚么?”
明招代云:“昔日灵山,今日亲见。”
所见者:深秋帘幕千家雨,旧日楼台一笛风。
赞曰:翰墨炊烟,乙庄莲池。
书谱社三十七年,岁次辛卯,十二月初三。客京师。
鹤堂张培元


《感恩帖》序
功利之毒,沦浃心髓而成习性,几千年矣;古今如一,中外无异。
所谓相钳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竞以能、相炫以技,致道空有而德理无存,使伦常若失而人心不古。
累世儒者,慨然悲怆;因绪三代典则,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发心,良亦欲有克挽先王之道,使圣学不远、国术昌明。
元不佞,忝列名门未敢有忘,师命难违非效古贤。无奈无知无势无利无能,应念重光书谱社之大不易,而厯四载。素荷海内众生错重及宠,令元返朴俨然脱俗,盍似在人间?
无日不思无以为报,故今权藉壬辰开岁之吉,以一技之愚得,书十方之大愿:伏惟四海清晏,九州泰安;仁风长起,古道攸穆。是爲序。
鹤堂张培元
壬辰正月二十,并书



《岂但乎画》
——止亭汪为新先生略说

止亭先生,江右汪为新也,世高其节。
时儒叹服斯文,惜但以画而论,予允为宋元以降之隐逸明宗。
宗下擅书,尤精金石陶制等,无不风规高迈,蹈厉淳源,而罕爲人识。
如江左靖节雅辞,虽秋水之和缓,自跌宕而昭彰;若乡贤道朗宿墨,藉高怀之绝俗,衍独超其众类。
寓大块于盈虚兮,随中和而放任。发而为文,涵柔怀素。所以脍炙人口者,无戚戚之劳于忧畏,岂汲汲其役于凢高?
噫,其人也文心清古、画风隳尘、印骨亭匀、书相宏深,若此胜概:“吞长江、衔远山”,秋峰自足、不假外求者,百代有几?
永乐公赞曰:“道器不二。”止亭先生,岂但乎画哉?
观乎止亭之志,在山水之间。不生不灭,如九天玄云兮、横绝万古;不增不减,似三朝甲金兮、自成千秋。
故能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盖含德之至,坦夷浑厚;寓道其中,不见圭角也。
是以平淡幽深、清寂敷腴。所谓“遣驰竞之情、祛鄙吝之思”,菩提之造也。
若非古德,其谁与归?                  
壬辰祀七夕日,时惟处暑。 鹤堂张培元


《悦来有以》
—— 爲李樯先生《杞芳堂读碑记》序
古德碑帖,韫诸人心,毫楮之间,无迹可寻。盖其溯本清原,经史相一;故而时空不二,自足闲适。落笔乃彰,思飘云物之外也。是以,百年未竟,各自千秋;垂范于今,与时俱进。
曷似当世之尤,欲附风雅,饥肠如琴者。呜呼,遣墨成形,心性遁影。或为逐利,或为追名。一夜伪功,逡点巡划;千里走穴,砚浅毫腥。陋峕强作古兮,媚权慢圣;目非以为是兮,积秽为城。
奈何?不知有汉,遑论魏晋。承天意不拘小节,绝法乳难绪大统。世事洞明,易如探囊反掌;人情练达,难在固本培元。永乐公云:“书法者,心法也。”不修本具之明,何来清朗;除非博览其故,怎除固僵。
三年之前,贫僧之次古邾。仰首四山之间,随处高士,洵洵然,一城君子雅范,不由欢欣而抚掌!噫,春风起于“杞芳堂”。
堂主使君李樯公,邹城故郡达人也。秉性淡雅,胸次郁勃,善养浩然之气,夙负豪杰之资。俯仰尘世,标帜文坛;口吐莲花,峄山奇葩。
使君善书,尤以正体之隶名世,中和信直,无心偏戾,迥异时人。盖其笃志为学,深得孟子“良知”之说、《大学》“亲民”之旨,反身诸道,沛然其自得乎?
观其积学之作《杞芳堂读碑记》,浩博渊邃,清明精切。举凡两汉、魏、晋、南北朝之石刻,含碑文、墓志、造像记,大体统涉;尤于文字、人物、典章、制度、民俗、伦理等,随机缕析,多见性者也;或以石正史,或以史正石焉。
所谓“佛度有缘”。即使硕儒,虽克尽其能,未必人皆首肯;但喜明公,其焚膏继晷,必遗识者口碑。盖,使君著书,非博名闻,聊尽学者格物之本份耳。
诚如杞梓、芳兰者,纵懐旷世之奇香矣,实本无所求也。嗟乎,不古名笔,难排成住坏空之律;使君雅懐,永葆元亨利贞之心。
欣悉,《杞芳堂读碑记》不日刻梓,庶传四方,而垂来世。祈愿有志者但领其心,心心相印。则,使君之学之道不亡,后仁之悦之来有以矣。
癸巳六月初九日,于鹤堂。


跋李樯藏《华人德书明人小品闲赏十六则卷》
“小品”本属佛家语,初见于晋。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曰:“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二十七卷本为《大品般若》,十卷本为《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对,原指佛经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传播而备受青睐。《南齐书》卷四十一载,张融《遗令》云:“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晚明夏树芳《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嗜佛成风,“禅悦”兴盛,雅士或将“小品”概念移植于文学者,自然而然也。
万历三十九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乃将“小品”导入文学之始作俑者。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爲“小品”之特征,并以《阿含小品》为喻,足见“小品”概念之来由。陈继儒以晚明文坛“山人”一族之领袖,一呼天下应,“小品”之谓不胫而走,蔚然成风。
今有邹鲁名士李樯君,精研六书八法,尤以汉隶造诣领异时贤,道艺双修,风规高远;立身行愿,“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素有大仁雅范,其德大品也。壬辰祀闰四月初五(丙戌)日,于中普陀寺以所藏《华人德书明人小品闲赏十六则卷》复印件见示,命跋之,愧未敢当。因以素闻浅知之一二回向,并乞有缘大方正谬。
九月初七(乙卯)日并书于京师。鹤堂张培元。

越父吟
——《董扬篆刻选》序
六宜堂主,董扬兄,别号“越父”,岐周人氏。生于九嵕山之南,长于古渭水之北。此地有秦风汉韵,斯人也气古格高。兄色和而正,闻以孝义称,冲默闲能而有雅量,俦类咸敬之。
兄擅金石,兼通书画,曾拜吴都豆庐先生帐下,为韩门高足。立身以师训为则,行道唯古风是从。洵洵然,温良谦恭让;谨谨乎,孝义礼信仁。其投足发言,如君子怀玉,形意并美。故领三秦印林之誉,获尊关中书坛贤者,非虚浮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年秋,闻兄慨移一方重镇,负笈问墨京师,昂然兮以趣耳顺,完令一众自满之辈油然汗颜也。噫,“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聊忆初日,时惟午月,岁次辛卯,与兄会于始皇帝之都。观其温雅平旷,元自认未及。所谓“村中闻有此人”,颇有恨晚之意。虽盛夏而感春风,盖晤真君子之故也。
赞曰:“不爱桃前,无妨菊后,人称芳草王孙。被雪经霜,元来爲见天真。一枝叫起庄生梦,问零丁,底事关心。最知心,明月诗山,风雨双邻。”
谨以《高阳台·咏梅》赠兄,吉祥如颂。
书谱社三十七年,十月初八日,子时。
鹤堂张培元


滦州双子
—— 有耳、借堂联展略纪
有耳、借堂,滦州双子;莫逆相投,具以书名实以德显。
有耳者,洗心堂郁民华也,号博古。远祖郁华,传有大能;禹尊为师,毕竟有夏之伟。君绍萁裘,凡相往还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使毋陷于非僻;明道固在,胜友如云。相形于墨,则见春风,和煦圆通而能不乖于时,尤以汉隶及行草为上擅,心仪魏晋迹近汉唐,有古穆之意象,允超然于未来。鹤堂先生赞曰:忠厚传知雨,诗书衍共和。其流风已及海外,甚可抚掌同欣者也!
今与借堂兄联袂,归里演法。双璧并晋,桑梓有福。俗云:“同行相贱”、“同乡暗枪”,俨然谬矣乎?若非使君澄怀,两相愉悦,彼此意诚心正,昭然若揭;盍能殊志同归,为业内之所乐观,故里之所令许也哉?
借堂兄贺进,青年俊彦也。其德好古,其行惟贞。求道于亨域,释疑孚元心。未及而立,誉享华都,岂常人之能?盖以天下之利为利,敬畏千秋之名故也。观其笔墨,沉厚隽永,虽云古法,其实心性之相。素好五体且及堂奥,永乐公谓之:仁义礼智信毕归也。是展多爲上品,雅怀寄放,堪可拾珍。
所谓“古城存故道,双子乐同心。”滦州有司及其乡贤一众,龙年兴文,上吉之兆也!愿其雅行,泽被仁郡,个中道义,天下有感。耑此。
书谱社三十八年,壬辰祀,闰四月十六日,午时。
惠安张培元


《春游集》序
—— 刘彦湖书法纪

盘石刘彦湖兄,上虞罗雪堂之再传,鲠翁之入室。曾客海天庐,后居洗风亭。今之闳览博物名士也。
与兄相见甚晚。时维共和国五十七年,岁次丁亥,癸丑月辛亥日。“十博士”联展于琉璃厂,因得结缘而膺服,曰:“其文其字大巧若拙,其人其思大智若愚;天纵之资未可方物,入古之道发人深省”。越明年,重建“书谱社”,《复刊号》辑耑之。
观夫盘石胜槩,在古今之间。汉前寄傲,唐后神游。秉兴入俗,罕悖祖则;执法演雅,自成家规。斯人也,憨厚朴实而能气宇轩昂,予称其云水风度;宏博精深尤褒虚怀若谷,人谓之山海胸襟。浩浩汤汤,有君子之磊落;洋洋洒洒,无学人之寒酸。是以誉馥域中,悬高标于北阙;道轶萌外,衍底蕴于东京。此安敞庐之大观也。然则,书迺余事,岂仅藉此而传乎,非也。一代学者,兄邃于佛、湛于儒、精于道、游于艺:擅金石,工篆、隶、真、行、草;偶有所作,辄为时尚。稗编脞录、书评印鉴考由《四库》,片言只语、横匾竖联禅出“五灯”。因知“三教”令人生愧,“两汉”良以入门。善哉,彦湖兄!岂独一时之翘楚,或领百年之风骚。花开棠棣,绵绵于世世,为衆善知识健羡声称也,宁有既焉。
予不佞,辱荷雅命于意外,聊赘末简,未敢言序,夫以实相飧诸怀仁者云。五十九(己丑)年,己巳月丙寅日,并识。惠安张培元于鹤堂。



浊世梵响,书坛济公
——木木堂主曾翔大仁无相纪
“心爲道统,诸法亨通。浊世梵响,书坛济公。”
此则双印之偶拾。于甲午上元,閲木木堂主法书新作所感。
木,主仁;木木者,大仁也。仁者无相。
或曰,相由心生。无相者,乃无心也。无心者,了然诸相而无所着之也。所谓“行于空色间,不染于有无。”故得大自在。
唯真自在者,方识真爲何物也。故,浮世之尤未解其书之妙。或因红尘以假爲真,别无真真可言?是以,真意弥满之举之作却常获罪爲怪异!所谓境由心造,道不相契何足以知之?
故,其言及行自然异乎成见。如,爲素昧助缘满邑奔走,爲岳母疗疾卖屋竭能;遑论疏贫济困、奖掖后昆等,犹似流水行云,当作即作,了无挂碍;但愿饶益有缘人,此外而无非分想。
阿弥陀佛。因慈悲于内,故喜舍于外;因无智无得,故无有恐怖;因无有恐怖,故任意而书;虽任意之书,却无一逾矩者!
以其背尘合觉故也。曰: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内无心,其外无相。噫,其心无我,其人无物!
无物之人,心与道一,此禅境也。

故,永乐公云: “真书家,佛也!”盖始于戒,成于定,证于慧,妙于悟。
或曰,“书法者,心法也”。见性明心,五体不二;心净几明,四时澄清。六书八法,存乎心地;一心失真,万卷何益?
除非真意率尔者,不能百邪莫侵,何况“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然则,精致不易,包荒尤难;兼通衆善,独具维艰。
堂主之书,仿佛在汉唐云间,高不可即。似以真行草立身、篆籀意行道,根植魏晋六朝。时当佛法西来兆瑞之初,万籁鸿蒙,故有大雄大力之致。然以金石古玺加被、历朝碑额灌顶,兼之摩崖同参、俯拾宋元明清及民国诸逸趣,故天机圆满,不可方物。非俗非雅,亦净亦禅;如八宗同祖,五叶同花,若非印心,诚不知妙法来由、因何而笑。即使居庙堂之高,未必能望其项背之万一也;务须彻法底源,方解其中三昧于一瓣。
允如济公,实非坛城另类。岂但大德乎?乃真佛也!
五月初九日,爲随州曾公纪题,曰:“浊世梵响,书坛济公。”
十一月初一日,甲午冬至。书于元学襌院。
沙门双印伍灯,年五十二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笔记(4篇)

《言不可信》
古人立言多铸金刻石,盖无笔墨纸砚之便故也。
秦时虽有着之简册或漆书刀削者,然,终非今人下笔千言之易。
《说文》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故,迩来简册纪事者稀,口舌相传者众;以目治事者罕,而口舌言事者常。
同为一事,转相告之,其误必然。
壬辰春,于鹤堂。张培元


《孝经》研究之近人
近人研究《孝经》较具特色者,有徐景贤之《孝经之研究》和王正己之《孝经今考》及蔡汝堃之《孝经通考》。东洋落合保及林秀一之成就亦有可观处。尤其是林秀一,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起,据于日本发现之刘炫《孝经述义》残卷并利用存于日本国有关《孝经》注解之大量古抄本、刻本等,补足了《孝经述义》佚失之第二、三、五卷,诚乎功德无量(林秀一曾以《关于孝经述义复原的研究》为题而获博士学位)。共和国第四(1953)年,其《孝经述义复原研究》经日本文求堂出版后,林秀一曾赠该书予中国科学院图书舘。东亚研究《孝经》之学者中,其功为最。
壬辰春,鹤堂张培元。

《直呼其名》
《公羊传》以阐释《春秋》义理为主,兼涉文理及史实。所谓“微言大义”者,大概包含有恶恶、善善、尊尊、亲亲、贤贤、贱不肖等几个方面。
恶,有大小之别。小恶如取人之邑,大恶如弑君、灭国等,《公羊传》均斥之。
如,《春秋•宣公八年》:“仲遂卒于垂。”仲遂即公子遂。《公羊传》认为,不称“遂”为公子,是《春秋》对“遂”的一种贬斥。为何?因为,“遂”生前曾弑杀过服丧未逾年之君。
再如,《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卫侯燬灭邢。”卫侯燬就是卫文公,古早时候,诸侯除非死后发讣告才称名,健在之时不可称名。所以,《公羊传》问:“卫侯燬何以名?”曰:“绝。曷为绝之?灭同姓也。”邢国乃一姬姓小国,为周、鲁、卫之同姓国。灭同姓国是灭国中之最甚者,故,《春秋》绝之。
为此,《公羊传》曰:“《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贬绝然后罪恶见者,贬绝以见罪恶也。”是立意的概括,也是著述主旨之宣言。
先贤对于门下弟子大都称其法名或字号,鲜有直呼其本名者,除非过失存焉。盖出于此。

《公羊》补《左》
《公羊传》所载史实,有些是《左传》和其他史书未曾道及的,因而鲜为人知。
如邾娄颜乱鲁官,鲁公子(当为公孙)弑孝公而为臧氏之母调包计所救,负孝公之周诉天子,周天子诛颜而立叔术,返孝公于鲁,叔术又让国的故事等。左丘明因为不熟悉远在春秋之前的这一段史实,因而对《春秋》经文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另外,有些历史,由于《左传》无载,宗《左》的学者便认定为后世杜撰。如“曹刿手剑劫齐侯”,《史记》载之《年表》、《齐世家》、《鲁世家》,又专为作《刺客列传》,但《左传》无文。
盖,《史记》取材于《公羊传》。《公羊传》不仅对此事有详述,且与《战国策》、《管子•大匡》、《吕氏春秋•贵信》等书所载合。对于类似史料,若因《左传》无文便怀疑其真实性,实为欠妥。
三传虽有矛盾之处,亦颇多互补之实。如《春秋•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左传》说出现两个日子是“再赴也”,即陈国先后发了两次讣告。但为什么发了两次讣告,《左传》没有说。《公羊传》则回答了这个问题:“曷为以二日卒之?怴也,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为什么用两个日子记陈桓公的去世?他疯了。甲戌那一天走失,己丑那一天得到他的死尸。孔子因对此事存疑,故以两个日子记陈桓公的去世。
再如《春秋•桓公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左传》亦无传文。杜预则望文生义,以为咸丘为鲁邑,“焚”为“火田”,即打猎时烧野火,唯赖《公羊传》存其实:“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意思是,“焚是什么意思?是用柴烧。用柴烧是什么意思?是用火攻。说用火攻是为什么?是憎恨开始用火攻。咸丘是什么地方?是邾娄国的城邑。为什么不说明是邾娄国的咸丘?是把它当作国都。为什么把它当作国都?是因为咸国的国君还住在那儿。”
又如《春秋•庄公二十四年》“曹羁出奔陈”,《左传》也无有传文。注《左传》者如贾逵以为曹羁是曹君,杜预则以为是曹世子,实皆为臆说。据《公羊传》,曹羁为曹大夫,其出奔的原因为“十三谏而君不从”,真相及此得以昭明。
四如《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左传》只说是“非礼也”。《公羊传》则具体地说:“来献戎捷”是“旗获而过我”,实际上是“威我也”,史家由是明了其实。
五如《史记•郑世家》以为灭郐者为郑桓公,由于此事发生在《春秋》编年以前,故《左传》未曾提及。据《公羊传》,可知灭郐者为郑武公(“先郑伯”),并可知郑在平王东迁后、灭郐前曾一度都于留。
《左传》之史料固然有助于理解《公羊传》,《公羊传》亦有补于《左传》叙事之阙略,资正于后世史家及注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部分:随感(6篇)

“平安夜”有感
或曰:
群狼宴于丛林,兔好奇,欲与之。
有象劝阻,不听,遂入狼群。
片刻,尸骨无存焉。
凡人及其民族,若失传统与文化,盖如此。

壬辰年,鹤堂张培元。


《吾道东矣》
—— 晏堂允鹤癸巳新作读后感

古人立教,斯为度化未悟,故言简易而凡人可知且似可为,其实难至之极;非持平常心,诚不易解其堂奥之一二。                           
有如书法,岂六欲炽盛之流所能言哉?盖非山海襟度、云水情怀者,纵然阔论干云,惜仍其俗在骨。所谓“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籙之帝,不能抑其高。”
必将明心见性,然后觉妙知玄;或焉心若太虚,始可包荒万代;遑论风加游牧,故而自在千秋;全以无人我者,倏尔绝相超宗也。
晏堂允鹤癸巳孟春之书,既露端倪:所谓体相卓然,殊今异古,如婴儿之志老者之怀,诚然澄然,甚深可喜。
允鹤者,徐志强也,琅琊故郡人氏。出身塾门,幼承庭训,少师乡贤雷衣谷及徐建民公等;家学严正,祖法森罗,心性纯良,博古厚今:“宗族称孝焉、郷党称悌焉”,其古仁德之在在!
故授之“永乐”三藏,传以独门心法,立身“屋漏痕”,行道“锥画沙”,日弘“横渠”愿,夜掌“普贤”灯!将勤补拙,举一而三反;固本培元,怀素以平和。德艺兮并进,直逼宗风;丕振之象,允为待薪。
众生或云“书法为小道”。不佞以为道无大小。小者见小,大者见大。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而修一切善法,即得三藐三菩提。故能“闲数地球转,静观世界明”。
噫,吾道东矣。


一痴《禅墨》读后
五月既望,一痴来访。
一痴君,周仁后裔,中原江右之少年老成者。
当世书法网站之主事中,君乃豁达能容有敬无畏之人。
且义薄云天,能思能言能为,而未必为己。“二我”横流方今,莫非大勇者乎?
释以“勇猛精进”为善修之至者誉。子曰:“知耻近乎勇”,因知“痴”乃“耻”之谓也。“痴”其所以特立,“耻”其独行而修之未远乎?周郎之思,其谁与归?
所谓“性痴者至必疑,艺痴者技必良”,天道也。覩君《禅墨》,玉篆银钩,纯出己意,并无拘束,浩浩然心胸若见。可怜临川意气,纵横满纸;山谷余响,经宋入唐。而或有从中神遇傅山或王铎者,未央独见独孤一痴在焉。
夫书者,灵府之表。非澄明无以清雅,非高旷无以空灵;非老成无以稚拙,非学丰无以涵容;非内秀无以质朴,非中实无以言虚;非沉着无以绵厚,非致精无以率荒;非克己无以入古,非积陈无以出新;非闳览无以知同取异而自成规,非博识无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乃况圆融无碍之境。
今闲之于草书,具禅心哉凡几?未得其心,而逐浪迹,其能草乎?为草之道,在无利害,非海岳自现而风月来焉不能书。否则,徒然盘旋矣,遑论强求、虚委、轻浮、浅薄、抑郁、荒狂……等弊流,何其无谓也欤?呜呼,君不见,凡利求斗进而锱铢无遗者,决诸翰墨,但余欲情而性灵灰灰?岂为人书!人书者,起止皆分寸,抑扬能淡泊。放收百万轶,诗意满江楼。若晋唐名士,心存敬畏之故也。
敬畏者,知耻也。无耻乃不敬,无敬不成书。
此为《禅墨》之省吾至深者。是为记。
闰六月初九日未时,岁在己丑,惠安张培元。



“拜师礼”有何不可
近两天,北京某书院举行拜师礼,极受关注。令人诧异的是,持论竟多爲负面者,有的甚至以“黑帮”定义之。
此前,我从没有听说过那个书院,更不知道当时坐在那台上受礼的是哪几位高士。但我知道,求学拜师乃君子之孝,即“天之道,地之义,人之行也”,焉有不妥?岂无不可!
所谓无论官民、甚或乞者,但凡道之所寄也,咸可爲师,具享天赋之尊,与“天地君亲”并列、同等无二。
释家以凡夫应感四德化育众生,所谓一念父母隆恩,携我直出三恶道,并予人身者;二念师尊硕德,赐我慧命,故曰“恩同再造”;三念国土长养之厚遇,与我阳光雨露青山绿水道统法乳民俗等;四念众生休戚与共之大义,逆以铸之、顺以成之!
上报“四重恩”,乃为人之根本。非固本无以恒基,“基本”不立,行之不远矣!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处事能以“固本”爲意?我们知道的是,但凡有人意欲立身行道时,遭遇的往往不是赞叹和随喜,更不是支持,而是冷嘲热讽,或极尽“说葡萄酸”之能事者。“拜师礼”风波便是明证。真是入古不易,践道犹难啊。
这也难怪,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正统倾頽,礼崩乐坏;西习乘虚而入,所谓“民主、自由”等似是而非之“普世价值”百般取巧;我们的社会陷入“唯洋是举、逢中必讽”之怪圈;兼之三十年重利轻义歪风熏染,人们自私自大而不能自己;动辄他人皆非、唯我独是,“不知有汉,遑论魏晋”等现象自然越来越严重。
所幸者,大仁王习先生爲民所止,以大雄大力大慈悲匡扶国祚,凭个己福德智慧一扫九州之积弱,令四海翻腾,齐赞河清有望矣。《孝经·天子章》曰: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然而,君明而民无明,则“如人入闇”也!所以,启发民智,正本清源,乃复兴中华民族之首要之务。首要之要即在教育!
教育应使人开悟,而非着迷!但是,现行教育多爲以欲勾牵者。可知学子背觉合尘的结果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 民智殆尽而不能自主,同胞沦为他国灭我之助手而不自知!惜哉!痛哉!!
所谓“开悟”,即“智慧常生”也,非恭敬心不能养!因为,恭敬心乃福田基也。当今社会乱象颇仍,症结无非在此,其别有他乎?
拜师礼者,乃激发为人弟子恭敬心之不二法门,歴经百代之承緖而爲千年之“传统”,无可厚非!祈愿此风常起,仁则长在;正法久住,棠棣花开。
元学禅院双印伍灯和南



《无不是之师》
《“拜师礼”有何不可》发布之后,有些反响。异见者不多,只是有人提出了“师道不存、礼拜何益”的疑问,估计持类似想法的人应该不只是一两个;因而略为说道,以飱之有情。
师道者,天道也,是天道的一部分。故而,古德尝云: “天地君亲师”,谓之“五常”。所谓“常”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以凡夫的意志爲转移。即使你不认可,它也是存在的,如如不动,本自具足,本自圆满。
比如,有人声明自己与某某某“脱离父子关系”,云云,有用吗?父子关系脱离得了?即使经过法律的确认,无非只是当事人主观上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客观上父子还是父子,这是尽形寿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且,重要的是,父子关系与父子本身的人品、德行、学识、修为、荣辱、贵贱没有关系,只要是他生育的,就是他的子女,即使一天都没有养育过你(丝毫也没有尽到为人父的职责),他也是你的父亲。
师道也是如此,只要因缘具足便是。遑论人家还真的教过你,事实上就是你的老师。即使他没有亲自教过你,但你的确受到过他(无论是道的方面还是术的层次上)的启发,那你就是人家的弟子,主观上再不愿意承认,客观上也是。比如我们与孔夫子、释迦牟尼佛的关系,等等。
当然,老师未必都是圣人,有的甚至会犯错误,但依然是老师。师者,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
现在,书画界普遍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不交学费、不拜师,到处蹭课、观摩人家创作;实际上,应该尊称对方为老师、执弟子礼的,但他却与人家称兄道弟的。这种人是什么呢?这是贼!古人谓之恬不知耻!
还有一种情况,老师逐渐走进人生的低谷,或者弟子发现(听闻)了老师的一些“不是”之处,于是,慢慢地就不亲近了,甚至从此断绝了往来。
也许,他以为和过气或者有污点的老师保持师徒关系,会败坏自己的锦綉前程?其实,恰恰相反!这时候最能看出谁最有弟子相!弟子相,便是德相!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一些人,但是,“龙交龙,凤交凤”。与何人为伍,或者以何人为师,都是我们的内心感召来的,是自己的福德修为的真实反映,与对方无关。
当苦于明师未能现前时,自当内省而精进,假以时日,必定不负所望的;当好不容易找到比较好的老师,却逐渐发现(听闻)越来越多有关于老师的负面之事,应该怎么办呢?一样是要反省自己,既不能怪来说是非的人,也不能怪自己的耳朵与眼睛,更不能责怪自己的老师!
惟有修好自己的内心,才能明辨真假、背尘合觉、早成道业。
没有足够的福德智慧和因缘,是无论如何也见不到真佛的。凡夫是见不到佛的真相的,见到的都是假相;所以,只能礼拜泥菩萨。
是故,《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永乐公偈曰: “师道真如,何曾不存?凡夫之心,或益或损。”


《屠狗如同弑佛》
—— 祈愿取消广西玉林“狗肉莭”
据说,广西玉林有个“狗肉节”?每年夏至屠狗数万!

可以想见,应该是当地民间自发,后爲官府以发展经济之名顺势借用的,终于“蔚然成风”。
且不说发展经济的道道多多,即使再无良谋也不至于出此丧尽天良之下策,置民风里德于不顾,造此万劫不复之共孽啊!
其实,赚钱事小,杀生业大,尤其是屠狗!所谓“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杀牛犬,牢狱永免!”
所以,中国自周朝以降即有“君子无故不宰牛,百姓无故不食珍”的传统。更何况是食狗呢?!
事实上,凡嗜杀嗜食犬类成性的,都有牢狱之灾、不得善终之报应!古今事例非常之多,令人惊心啊!

且不说屠狗了。北宋有个蔡京宰相,好吃鹌鹑粥,每餐必杀数百鹌鹑以熬之,如此绝人性及残忍之报应是什么呢?晚年饿死路旁!
他的皇帝叫赵佶,史称宋徽宗,其子赵桓、也就是钦宗天子,父子都有非羊肉不餐的嗜好。结果,杀生以满足口欲的结果也是双双饿死他乡(徽宗喉咙溃烂、不能进食);尽管贵爲天子,居然也不能够例外!
而且,这两位堂堂的天朝皇帝,受俘之后,很多时候每日三餐的光景是这样度过的: 以“跪羊之礼”伺候敌方元首!多么不可思议的报应啊!

斯爲“靖康之耻”!于是乎,北宋亡!
尤爲震撼的是,其后之南宋,只因朝野好食海鲜而成风气,结果呢,最后一任皇帝赵昺,年仅八岁即被迫与陆秀夫等十万臣民从崖山堕身入海、一起还命于鱼鳖!!!南宋亦亡!
当时,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宰杀各种饲养及野生动物爲天下之最(现在仍爲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元军灭宋时,两千多万川民存活不足80万!95%命丧黄泉!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须知,大宋的经济总量时爲全世界之60%,是元、明、清三代之总和,全国人口达一亿;却被经济落后、且人口总数不及200万的蒙古所灭!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军民被屠杀超过全国总人数的一大半、达6000万之衆!
相当于美国被朝鲜给灭了!今天的朝鲜,能灭美国吗?但曾经辉煌的大宋,却真实不虚地亡于蒙古人,爲史上最爲惨烈的朝代!
爲何匪夷所思的悲剧连连、竟至于此?
一语以蔽之,杀生亡国!正所谓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夜半屠门声。”
食肉,使人性泯灭、兽性徒增!

杀生,是人类反诸己身的衆恶之首!
狗,是自然界真正做到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且最具菩萨心肠的灵性动物,是人类道德与精神的最后的守护者!屠狗如同弑佛!
再过十几天,就是甲午夏至了!数万无辜的狗狗命悬一丝……
希望有识之士及诸方仁者,转知玉林市委市政府,速速禁止所谓的“狗肉节”,以止杀业、利生益己。
否则,果报不可思议,思悔或将晚矣!
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阿弥陀佛。
放生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但愿一切冤死、屈死之无辜众生,乘三宝力,随缘往生净土,持戒修行,见闻佛法,受菩萨记,转化众生,思利及世!
更愿一切力行放生之仁者,念念增明,常如己想;得养安年,见阿弥陀佛;证无生忍,分身尘刹;尽未来际,广度众生!
并愿诸杀生者,回心向善,同得解脱,共证真常!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彵伽多夜。哆地夜彵。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衆菩萨!

元学禅院沙门
双印伍灯和南胜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部分:访谈(3篇)

书法者,心法也
——《东方艺术·书法》专访
彭再生(简称彭):您的古文底子好,对传统文化多有研究,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书法家中比较少见。
张培元(简称张):谈不上什么研究,喜欢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小时候的氛围还可以,家族也有些条件和传统。熏陶加上兴趣,不知不觉就走过来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发现自己很无知。
彭:那种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似乎更容易深入,与现在的教育模式不同。
张:是的。一个教育家或者教育机构,就应该营造那样的氛围,让人们尽可能发现内在的东西,让他把心量打开,成为真正的自己。未必是教他什么。如果内心没有对应的东西,谁都无法教谁什么。每个人都可能很精彩,也有可能被教坏了。
彭:是的,那样他就能够表现他的内心。所以,古人说“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是否就是书法的核心要义?有没有具体所指?如何才是“字如其人”?
张: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就像指纹一样。但现在的书法却千人一面,说明什么?说明没有写进内心,浮在表面。表面的东西往往追求好看,好看的未必就好。好或者不好,仅靠眼睛和耳朵不行,非以心力不可,我才不断地强调说“书法是心法”。如果这一点不能确立,“字如其人”也就无从谈起。“字如其人”实际所指还在心性。教育的本质是“明明德”,根器浅的非有借鉴不可,“格物”才能“致知”。首先要临帖,临帖的过程就是“格物”,不临帖或者没临进去,就没有正知正见,写出来的东西自然站不住脚。但帖子再好也是他山之石,不是你。最多是现在的你,不是未来的你。未来的你将如何?取决于你未来的经历。没有非凡经历,怎么可能成为非凡的人物?临帖是经历的一种,没有不临帖而成书家的。但只临帖读书还不够。为什么很多硕士、博士的东西站不住脚?没有生活。没有阅历必然浅薄。别以为多读书就可以、就有书卷气了,最多是书呆气。经历各种历练,胸中才有丘壑,落笔才能不一样;加上多年积淀的本体之学,才有可能非同凡响。偶尔一笔便是自己,别人写不出来。颜真卿的字除了颜真卿谁能写得出来?包括王羲之和王献之,除了年轮之外,还有自性,才那么独一无二。
彭:有人说“二王”是帖学的根,是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集大成者,后来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损益,而且走的是一条“减”化的路。您怎么看待所谓的繁与简?
张:如果说帖学自“二王”始,那“二王”之前没有帖学,帖学的根也不是“二王”。其次,独开宗门的无一不是“集大成者”。王羲之当然是“集大成者”,但是不是“最早出现的集大成者”?从书体的演化来看未必是。比如,钟繇楷书也是“集大成者”,李斯篆书也是“集大成者”,所以,“最早的”提法会不会有争议?作为“书圣”,王羲之无可非议。但他的“集大成”只是外在的事功;王羲之无可超越的是他的内在。事功上集大成不难,但心性上超凡脱俗不易,二者合一谓之圣。圣都是修出来的,不修不行,尽管有与生俱来的,也是前世所修。现在很多有钱人,不管多有钱就是可敬不起来;包括有些名家大腕,虽然名气大过天,其实草包一个,都是“装”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真正的大家内在都很高很宽又很深,所以,很厚。尽管王羲之后面有很多人在他的殿堂上演绎精彩,仍然不能相提并论。家风、天资、禀赋、精神、气质、学养和阅历以及当时的风气、习俗、主流文化都不一样。表面看来后代书家“走的是一条‘减’化的路”,实际上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表现。内在迥异,外化的东西当然迥异。虽然各有精彩,但“二王”那份从骨子里渗出来的高华气质和精神,没了;那份儒雅没了,再也见不到了。包括借助“二王”上位的风云人物,没见几个能演绎王羲之的内在:本身不是贵族,怎么写出贵族式的气质?这与“减”不“减”化没有关系。你问如何看待繁与简?我认为:真正之繁必定至简,而且深藏不露;真正之简往往蕴含大道而不为常人所识。所以,繁简是一不是二。人们喜欢在根本之外另立名目,然后煞有其事地研究它,都是自寻烦恼。
彭:甲骨文和金文大美无华。但从技法看还是简单的,至少用笔是单一的。那是不是说,书法的学习需要具备技法上相对丰富或复杂的基础呢?
张:从法入手的做法是渐悟,直指本心才是大道。好比烹饪,重要的是做出这道菜本真的滋味。我煮面条只用清水,佐料一概不取,味真韵厚极了。多数人离不开佐料,虽然也好,但真气已失。把类似做法记录下来,居然成了“菜谱”,也就是所谓的“法”。其实,都是“知见立知”。甲骨文的笔法最纯粹,当年跟潘老学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后来一想不过是删繁就简罢了。事情简单化了,也就高级了;简单到极则就纯粹了,便是大美。所谓笔法的丰富是相对的,丰富的笔法未必有意义。好字的笔法未必丰富,但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那就是本真。怀着真诚写字,不造作,敬畏字体、尊重原帖和作者,写出字体的原典意味就可以了,也许会很高级。奥妙难以言说,但深入书法的本体是前提。听说现在搞甲骨文书法的都不临甲骨文拓本,也就查查字典,然后自己杜撰写法。这样写怎么可能保有(再现)甲骨文那份气质和精神?比如,有人号称是你的弟子,却很少亲近你、或者虽然亲近但不愿意走进你的内心(不认可你的思想和理念),怎么可能是你的弟子?他要的只是外在(名气和资源),不是内在(文脉、精神和气节)。这是当代师徒关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多次讲过:拜师是师徒两两印心,临帖和写字是我们和古人两两印心,重要的是印心,最难的也是印心,不是方法。有心就有一切,心都没了,哪有什么法?法何所依?没有心,法再丰富也是枉然,也不相关,都是假的。说透了就是:法非法,非非法,即心即法。
彭:那么,对于浩瀚的经典,该如何取舍?如何入门?
张:随喜随缘。不要掺杂自己的意思。当你没有想法,纯粹的东西就有可能契合你的心;一旦有想法,再好的东西也难被你接受。临习的时候如能无条件打开心量,让经典纯净我们自己,就能彼此共融共生。每一点划、每一种使转,都会很奇妙、有灵性,甚至象是我们自己写出来的。有几人能这样做?这样做了就有这样的体会。当代人不得了,都很有想法、有主见,所以都写不进去。为什么?因为有“我”。抱着自己哪能走路?即使可以,又能走多远?所以,只有放下自我,其他的才有得谈。
彭:前面说要尽量发现和表达真实的自己,现在又说要无我,其中关捩是什么?
张:问得好啊!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自己其实是别人。别人就是你啊。你的生命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他人的心上。你想过得好,就看你对别人有多好。“尽量发现和表达真实的自己”,就是“尽量发现和表达”别人的真实。“己”字五行的含义是土,土是什么?无边无际、如恒河沙数,那是众生啊!众生才是自己。当你纯净下来,你的心便是净土;当净土之门打开了,古圣先贤就都进来了:王羲之、锺繇、张旭、怀素、颜真卿,全都来了;没有分别心,他们便是你的座上宾,他们加持你并把平生积学都传给你,你不就融百家之长了吗?如果你小心眼,只容一两个人,充其量只得一两家法脉;如果心里只有自己,就更惨了,肯定怎么也写不好。心里没有王羲之,哪能写好王羲之?写来写去便都是你自己,只能和他遥遥相隔,彼此不相关。这就是我说的“心法”,丝毫不爽!其中关捩在净心。所谓“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便是这个道理。
彭:这种全身心的融入,我深表同意。很多人确实没有汲取多少经典的东西,只得皮毛而已,就很不得了啦。
张:是啊。我经常听到这种说法:“加点怀素”、“加点张旭”、“加点孙过庭”。我们面对经典法帖,就是面对古圣先贤,哪能如此失敬?其实,一本一本地学、一家一家、一种字体一种字体地修,你不用加也会自然有的。比如,修《地藏菩萨本愿经》,或者修《四十二章经》、《金刚经》、《法华经》,等等,次序可以随缘,但每修一部经首先要起敬。不起敬信之念,是修不进去的。起了恭敬心,整部经对人的身心都会是一种沐浴。修完后会发现这部经就是你讲的,身心相融了:你就是释迦摩尼佛,你就是王羲之。字帖就是经!大义如是,其理不乖。但人们大都不愿意深修,喜欢东抓一点西抓一点,支离破碎地,不圆满如何证得成就?
彭:这种“加”点什么,可能指的是技法或气息方面的一些因素。在您看来,我们真正需要继承的东西是什么?
张:心法,文脉。临习阶段是接法的阶段,接什么法?当然是心法。没有障碍地完全融合才是真正的接法。不用担心迷失自己。人们总担心如果赚了一个亿,那么多钱怎么花?唯恐安排不好。如果学了这个又学那个,怎么融合在一起、如何自成一体?很头痛,不愿意无我深修,于是,问题总是问题。当你真的赚了一个亿,类似问题已不存在。问题只在妄想,不在事上。这就是隔。你是你,你又不是你;王羲之并非王羲之,王羲之就是你。全看你的心和王羲之的心究竟是不是一个心,就这么简单。我常听到“专攻王铎”或“专攻赵之谦”之类的说法。王铎是王铎吗?傅山是傅山吗?都是从古人的殿堂里走出来的。古时候看重文脉和出处,现在不看重了。其实,搞书法的最好能够保存一点古风,要有一点固本之思,否则,很难修出来。其实,我们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什么。如果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什么都不是。孙悟空很厉害,天地所生,也得找个出处。若非菩提祖师,孙悟空是什么?若非观世音菩萨,孙悟空更不是东西,纵然他有齐天之能!你说这种“加”点什么,指的是技法或气息方面的因素。我理解但不认同。气息怎么加?技法之妙存乎一心,也无法“加”。同样是王羲之的弟子,较之颜真卿,王铎显然着相许多,无法相提并论。难道是王铎不想“加”点什么吗?但没有办法,心性使然。当代人好立名目尤善人云亦云,盖非本心。风气之下难免浅尝而虚泛其上,由是固步自封,其实浑噩之辈。只有真净其心才能有所成就、证得菩提。自净其心方能恭敬,不用谁教你,恭敬心会导引你寻根问祖,于是便能克承匡时正朔之法。如学“二王”,必然能知“二王”与汉魏之书乃至三代古篆的关系。但凡慎终追远者,非成大德不可。
彭:您的意思是要融通,不拘泥于一家一体?
张:是的,真草隶篆行是一体,圆融无碍。法相不同、表法不同而已。
彭:从学习过程来说,这种融通如何发生?
张:各种书体逐一地学,循环往复,各体关捩融合一起,便自成家。不期然而然,谓之大妙!相反,有意为之的都难臻大妙,如郑板桥之类,刻意糅合、起心动念攸关得失的,“有功德心便无功德”,故而不能自然融通。
彭:“通”是中国人的一种观念。回到文化命题上追问一下,书法和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什么?其中哪些可变?哪些是不可变的?
张:书法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好比海水和大海,好比白云和天空。彼此关系的核心是汉字,通过汉字相互依存。没有汉字,中华文化无从谈起,更没有书法可言,书法是汉字书法的简称。书法有其基本的书写仪轨,各种书体都有约定俗成的书写逻辑和方法;并非不能变,天人合一自然能变。但无论如何变,规律不会变。对书法而言,“推陈出新”是基本规律。书法的源在传统,其生命力在出新,也就是继承性发展。对于传统,如能全情无我走进去,出来就是集百家之长,那才是真正的出新。
彭:有人认为书法跟文化、跟“道”的相通体现在它是哲学的反映,最核心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书法的点画、包括它的整个体系无不以阴阳为核心指向。书法的“道”指的是这个吗?或者还有更高的“不可道”的东西?
张:不同的人看到的“道”是不一样的。阴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不是核心;阴阳从属自然,自然之道才是核心。书法的每一点划、包括它的整个体系无不以自然为上!书法的“道”就是中国文化的“道”,两道是一道:道法自然。面对弘一法师的作品,你有什么感觉?没有杂念,很安静吧,甚至周围都很祥和,观赏者身心沐浴灵光,仿佛置身清凉世界。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因为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道!这是华人特有的获得人类普遍认可的自然观:无欲无争,天下大同。没有更高的了,没有了,也就是“无”。“无,名天地之始也”。不生不灭,谓之涅槃。对于书法来说,“无”是什么?就是自然!无作心、无作意、无作态。自然是大道,是至高无上的。
彭:那如果是徐渭的呢?
张:徐渭让我们看到晚明时期人们的心态。张瑞图也是前无古人的。世相映照在他们的心地,心手相应就写成那样了。自然而然的。
彭:张瑞图用笔和结构上的变异,有人认为是有意“创新”,有意塑造个人面貌。而您认为这是他不期然而然找到的表达自己的方法。这是截然不同的判断,牵涉书法的一些内在问题,比如刚才的“书为心画”。事实是什么样的?
张:张瑞图应无创新之念,守旧还来不及那。他曾经装疯、甚至吃过狗屎,为了保命。那种生活绝非人们可以想象。对他而言活着才是最重要,书法上的面貌如何非他关心。但他无法控制手中的笔,因为心里仍有愤懑和失望以及委屈,这种心情下,他的字如何平和?我们看他的字,从用笔到章法和气息格调,都是一种无奈的呐喊。十分真实,很自然。对他来说是自然了,但我不认为很高级。包括徐渭的,我认为也不高级。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徐渭和张瑞图的画。他们的画能够放下一些东西;但书法似乎还都端着。
彭:那是不是说,书法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徐渭自称“吾书第一”,个中原由恐怕也在此吧?
张:就是啊。抒情达性是书法的基本功能,书法之妙就在它的莫名之玄,很多表达其实不容易被看出来。画是具象的,画什么就有什么。但书法呢,看不懂也就过去了。好像张瑞图那种写法,愤世嫉俗得很,但你能因此判他死刑吗?
彭:刚才提到弘一和徐渭,风格的两种极端。就您而言,是不是比较推崇“中”?也就是平和、安静,隐没了任情恣性的?
张:其实,“中庸”的意思并非“发乎情止乎礼”,更不是“隐没了任情恣性的......”,而是“喜怒哀乐皆未发,发而皆中节”;其实是无所不包,更是一种深刻但恰到好处。我推崇真诚而有底蕴、有修为的东西,不一定是“平和”的。
彭:从书法的审美范畴看,什么是“中”与“不中”呢?王羲之被誉为“中”的典范,那么,晚明那些书家呢?
张:晚明的书家除了黄道周很少能够做到“喜怒哀乐皆未发”的,大都是喜怒形于色的。但那也是“中”的一个过程,假以天年,也许可能变成八大或弘一那样的也说不定。当然,即使那样也不一样,只是退一步说而已。平和是喜悲之后的淡定。有人担心都平和了,没有看头。其实不用担心。八大和弘一都平和,但都不一样。苏东坡何尝不激越?却比晚明的平和很多,这就是修为。《黄州寒食帖》之所以高级,原因在这里。不如意的境遇之下,笔道还能如此醇厚、饱满,用笔还能如此沉着,真气还能如此充盈,岂是一般失意者之所能为?但就书法而言,最高的还是王羲之和颜真卿。他们的东西不能简单以平和与否论之。两人有一共同点,就是很宽、很博大,他们的平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彭:也就是说,“中”或“不中”不只看表面的情绪平和与否,应视其内在的品格和气度?
张:是的。跟作者的文化和修为有至大关系。苏东坡是通儒,佛学修为不一般,出手自然非同凡响。
彭:谈到文化和修为,再进一步了解一下:您认为书法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何以考量高下之别?书法作品成为经典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张:书法的评判标准如果有,也是相对的。每人都有标准,我的“标准”是立足本体。一是书法本体,二是人的本体。书法本体以书体为依归,擅长某书体便是该书体的专家;精通各体及史论的才是真正的书法家。还得看他在另一本体上的修为如何,也就是为人为学等。考量作品的高下,只有高人能为之。但有“标准”也未必“考量”得出,高人之见亦常相左。但最高“标准”定在气息和格调上,应该没有问题。至于能否成为经典,只有时间能决定。技巧不是经典作品的主要内涵,经典本身已经超越技巧,决定高下的是作者的天份、阅历、心性、境界、学养和创作时的发挥。苏东坡被贬多次,但士人之心没有变,颜真卿八十多岁还能死国!没有这些东西,技巧再好也是小我。小我之物也有经典,但不是主流。
彭:这个“大”与“小”值得讨论。作为“人”自当大气磊落,但艺术贵在自由,人性与经历不一、审美情趣各自有别,能以气节作为艺术评判的指向吗?
张:当然不能,那只是一种解读罢了。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王镛,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气节”不是艺术的指向,“自由”也不是;除了作者本人的心性之外,艺术没有任何指向。达致“自由”境界无不须经“必然”之阶段,“必然”便是不自由。比如临帖就是“必然”,虽然人们认为临帖会约束创作的发挥,但非经此路何来创作的自由?再如,学养更是一种“必然”,但人们却以为读书太苦且与创作无关;然而,少儿手笔岂不更具天机,为何终非大家之作?缺少学养故也。同理,气节也是一种“必然”,没有内在精神的提纯,受人景仰便是空话。综上所述便知:其艺毛也,其人皮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古人有“精神万古,气节千秋”之说。
彭:前面多为传统范畴内对书法的解读。进入当代视野,您能接受书法作为“视觉艺术”这样一种身份的改变吗?
张:书法首先是“视觉艺术”,但它仅仅是“视觉艺术”吗?也许可能不仅仅只是“艺术”吧。正如有人说,书法首先是写字,我看没什么是或不是。对我来说,书法并不只是艺术,是一种生活元素,平常如穿衣吃饭。我不知道书法有什么身份,无论谁给书法什么样的“定位”,书法本身与其“定位”都没有关系,书法什么都不是,就是书法。谁要把书法弄成别的,那是他的事情,与书法无关。
彭:如果从发展的方向探讨,如中国画及当代艺术的发展融汇了时代审美和西方语素那样:书法的出新是否也可以融合这样一些因素?
张:说实话我不知道。可以或者不可以,谁说了算?没有说了能算的主体。在这个问题上,也许连政府说了也不算。因为艺术是很个人的,听由每人心性的导引。而每人的自觉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需要主动创造、突破一些固有领域,因此出了一些新东西,甚至促进了某些改变。但有人也许不这么认为,甚至担心所谓的“融合”会削弱书法本身的属性。无论如何这是各自的宿命,他们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补充,沿着各自的路子从不同方向相互感应:有缘的会相互鼓励、相互成就;无缘的终为陌路,互不相干。但书法还是书法,书法并不因为他们而改变。几年后、几十年后可能这是一段佳话,也可能是一段笑话。一切皆有可能。
彭:是的,非常之事需待非常之人。重要的也许不是哪个方向,在于最后的高度和深度。接下来谈谈您的书法。您的审美理想是什么?是如何逐步实现的?
张:我喜欢日日新的感觉。进步是一种发现,本质上是一种退步,心要往后面靠。发现不足才能有所进步。我喜欢纯粹、自然、古典的东西。就写字而言,书体和史论为两大体系。比如写到王羲之,无论行草楷书,都要打通。就书体来说,比如楷书,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各家的楷书都是要过的,我提倡全体系。一个阶段一种书体,不断重复。有时会两种书体结合着写。几十年基本是这样的状态。现在仍然觉得有无尽的东西值得探寻。另外,书法之外的东西对书法的启迪非常之大,不可思不可议。
彭:书法史上哪些人或作品对您的影响较大?假如书法史上没有这些人或作品,会怎样?对书法史可能影响不大,但对学习者而言呢?
张:没有那些人和作品是不可思议的,对书法史与后学都是不可思议的。我没有能力想象这件事情。我七岁开始学写字,小时候学过的东西特别杂,什么《峄山碑》、《石鼓文》、柳公权、赵孟頫、米南宫、王羲之、文征明、祝枝山、怀素等等,甚至还有钱南园和伊秉绶,十六岁以前专挑帅气好看的;十六岁以后才接受颜真卿、孙过庭、张旭、于右任、徐生翁、沈寐叟和章草;十九岁开始写碑,一发而不可收。影响至深的有《石门铭》、《爨宝子》、《爨龙颜》、《石门颂》、《张迁碑》、《西峡颂》、《礼器碑》和《峄山碑》、《秦诏版》,还有摩崖和墓志。我的架子搭在汉碑和摩崖上面,当然还有锺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和褚遂良;《曹全碑》我很崇敬,喜欢它的纯净;《石门铭》、甲骨文和秦诏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笔法上是甲骨文解放了我;而根本影响我的字法和结构的是《秦诏版》、《散氏盘》与墓志;《石门铭》和《石门颂》给了我气息;摩崖和汉碑让我自在,尤其是《泰山金刚经》和《张迁碑》、《西峡颂》等。另外,我的字受汉印的影响很深很深,尤其是封泥和瓦当,上世纪末特别喜欢有金石味的东西,近十来年有所收敛,有不同理解和表达,但仍劣迹斑斑。
彭:您的书法有些特点,比如用线较细、结构上多用“断”、运笔速度很慢等等,这些方式跟您的观念或者想要表达的审美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张:二十年前我的运笔非常之快,不知道为什么就慢下来了。也许感觉慢了之后舒服,就成了习惯。但是,我也能快,只是不愿意了。我喜欢用长锋,笔锋长了藏锋太难,越长越难,有挑战性,很好玩。小楷除外一般站着写,除了笔锋以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与桌面或纸张发生关系。站着写的感觉很享受,有一种独立于天地之间的得意,你也可以试试。我不喜欢缠绕的写法,感觉有点“小人常戚戚”的意味。但笔划之间的“断”不是有意的,坦荡荡地就这样了。写字的时候我常有为人之思,要厚道,要圆满,要留有余地,要含蓄,不可粗荒草率,要四两拨千斤,我尊崇的都是做人的一些道理,用在写字上蛮有意思的。
彭:最后一个问题。您现在为大家所常见的作品面貌或者说风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今后还会从哪些方面做尽善尽美的完善吗?
张:不知道别人如何看我,我觉得自己还没有风格,写着写着就这样了,自然而然的。二十几年前差不多也就这样,没太大变化,最多是微小的差别。因为一直都是各种书体轮换着写,而每个时期的体会和表逹略微会有不同,所以,会呈现出某种差别,这应该是有的。未来我的字可能会更自在、更简单。但最终如何我不知道,现在还很不成熟。  
(彭再生根据录音整理,发表于二零一二年四月份下半月期《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人物”专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部分:书法作品
1IMG_43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部分:书法作品
1IMG_43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