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7300|回复: 4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7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天  柱  逸  韵
                                          川 夫

    山东平度有座天柱山。

    1800多年前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山上就有了摩崖刻石,铁画银钩,遒劲凝炼,尽显大汉气度。当时,这座山还不叫天柱山。

    北魏武帝永平四年(511年),天柱山有了自己的名字,也真正迎来了她的辉煌。荥阳望族郑道昭时任光州刺史,当时的光州辖今胶东半岛全境,州治在今莱州城,郑道昭是一州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俗,徜徉于辖境内的名山大川之间。光州任所正南50里有一座山峰,“孤峰秀峙,高冠霄星”,似擎天一柱,雄踞胶东,郑道昭便将此山正式命名为“天柱山”,大笔一挥,山阳留下了“此天柱之山”刻石。山阳有一块3米多高的天然碑状巨石,稍加琢磨之后,郑道昭为其父郑羲主持刊造了长达881字的大型摩崖刻石《郑文公碑》,浑穆凝重,字字珠玑,为一时之冠。山巅东北侧有一天然石室,郑道昭登临之后,写了一首四言铭赞,石室北壁上便留下了《东堪石室铭》刻石,结字舒展,灵动飘逸,有“魏碑书势第一”之誉。山上有一个南北向的豁口,俗称“秋千口”,此处北望,40里便是光州州治南部的天然屏障云峰山,大概是想在回州衙的途中到云峰山小憩,郑道昭在秋千口的西壁上留下了“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刻石,用笔方折,笔画瘦硬,令人叹为观止。

    50年之后,郑道昭的儿子郑述祖又来到光州出任刺史。先父遗泽自然是他追寻的目标,天柱山是必须要去的。北齐天统元年(565年),郑述祖在天柱山上用隶书题刻了《天柱山铭》和《天柱山颂》。父子同为一州刺史,都是书法家,在同一座山上留下了精美的刻石,为天柱山平添了一段千古佳话。

    一州的最高长官频频光顾的地方自然是风水宝地,也最容易引起民众的观注,可以想见当时这里的繁荣。东魏武定六年(548年),一心向佛的善男信女留下了一处造像石窟。在天柱山西与福禄山之间的通衢东侧有一巨石,中间被掏空成一洞穴,北面留一出口。洞内石壁上有大大小小的造像44尊,西壁上有一处造像题记。据专家考证,这是胶东地区唯一的北朝造像石窟,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曾任莱州知府,天柱山上的《郑文公碑》、《东堪石室铭》、《天柱山铭》收进了他的《金石录》。赵明诚嗜金石如命,莱州州治距天柱山仅50里之遥,估计赵明诚不会放弃到天柱山访碑的机会;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代词人李清照是赵明诚的夫人,按旧例是应随夫君住在官邸的,尽管未见著录,她极有可能随赵明诚到过天柱山。

    从此之后,天柱山开始沉寂,直到清代乾隆、嘉庆之后,碑学兴起,天柱山摩崖刻石才迎来了复兴。阮元、包世臣等人振臂一呼,确立了郑道昭刻石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后来,叶昌炽、康有为等人扛起了尊碑抑贴的大旗,《郑文公碑》被确定为北朝书法的代表作之一,郑道昭也被尊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称。当此之时,魏碑被奉为圭臬,天柱山终于成为人人向往的书法名山。

    上世纪前半叶,西风东渐,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遭到前所未有的冷落,逐渐衰微。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书法艺术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天柱山上的郑述祖《天柱山铭》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愚昧的村民破石毁掉了。直到八十年代,全民书法热兴起,天柱山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988年,天柱山北朝摩崖刻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山声名鹊起,不仅国内专家和书法爱好者前来访碑,日本、韩国书法家也蜂涌而至。刘海粟先生曾随乃师康有为学过《郑文公碑》,遗憾的是没有看过原碑,垂暮之年,他专程前来膜拜,即兴题写“瑰玮博达,绝壁生辉”八字,了却了一生宿愿。

    受天柱山书法艺术的熏陶,平度自古有学书传统,名家辈出,代不乏人。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书家,近些年频频在国展中亮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重视传统,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学习过魏碑,和天柱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柱逸韵,不仅倾倒过赵明诚,倾倒过阮元、包世臣、李瑞清、康有为、叶昌炽等艺术大师,也滋润着平度年轻的书家。

    孙建军幼承庭训,即随其父孙志斐先生临习《郑文公碑》,后融入《张猛龙》,方圆结合,高古雄浑,风骨凌厉,渐成自家风格。中国书协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杏花村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孙建军的魏书获楷书组银奖。面对鲜花和美酒,建军首先想到的是天柱山。

    崔传富学书注重传统,勤于临池。诸体均有涉猎,书风清雅,颇具文人气息。魏书尤喜《东堪石室铭》,反复临摹,深得其中三昧。留心古典文学及书法理论,有关云峰、天柱四山北朝刻石的论文,发前人所未发,颇有新意。

    王尧忠以小楷胜,下笔直逼魏晋,结字宽绰,气息高古,绝无纤弱的习气,显然也与他多年浸淫天柱刻石有关;近日习行草,笔画开张,与《东堪石室铭》暗合。

    杜西维诸体兼擅,又精篆刻,能绘事,是一个素养全面的职业艺术家。他所涉猎的艺事,不斤斤于一些屑小琐碎的细处和技巧,以大气和姿肆迥出侪辈。其实在若干年前的六届中青展上获奖的那件行书,就基本上定下了这个基调,这个调子与魏书的天然去雕饰又是何等相似!

    隋守训的草书气势奔放,下笔迅疾,纵横驰奔,一泻千里,点画奇诡,满纸烟云。他是深谙草书之道的,蔡邕“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守训谓“笔快则奇怪生焉”。岂一个“快”字便可就得,这“快”字是建立在“沉雄”的基础上,而“沉雄”是他浸淫《东堪石室铭》的结果。

    舒杰腕底有鬼,才气逼人,下笔不同凡响。正草隶篆均以隽秀飘逸胜,玉树临风,一如其人。这似乎与魏碑的雄强拉开了距离。但他的篆刻却取法古玺,静穆浑厚,气息高古,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种风格与《郑文公碑》相吻合,他多年临习魏碑造像,不知不觉间融入到了古玺印的创作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005年11月青岛市首届书法篆刻展开幕式结束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学术主持人谈到了地域书风问题,谈到了天柱山摩崖刻石对平度的影响。平度已初步形成了取法六朝以上,崇高传统古法,注重篆隶楷书,追求峻逸气势的小地域书风。有人指出,地域书风的形成不是靠学某一家、某一帖就能形成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已经偷换了概念。地域书风的范围有大有小,南帖北碑从范围上来讲就是因南北两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学术氛围而形成的最大的地域书风;当年的“广西现象”,则是张羽翔、陈国斌等对传统书法有着超凡理解力的先锋派人物积极倡导而形成的小地域书风。从地域书风的形成上分析,天柱山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平度,这种小地域书风的范围可能要慢慢扩大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建军,别署溢素轩主人、涉堂。1962年生,祖籍山东聊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平度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八届书法展、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展、首届“敦煌杯”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魏碑大展(二等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
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
孙建军 .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建军楷书对联
孙建军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传富,1965年生,山东平度人。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书协理事,平度市书协副主席。现供职于平度市文化局。作品参加山东省第三、四届书法篆刻展(获三等奖、优秀奖)、世界首届华人书画展、西冷印社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展、“煌煌杯”全国书法小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五届新人展、日本第二届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获青岛市首届书法“十佳”奖。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
崔传富.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传富临摹《东堪石室铭》斗方
崔传富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图片发错了。重发一次。
IK8W378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尧忠  1966年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共平度市崔召镇党委。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书画小品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首届“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获奖)、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书法展(获山东省群星奖一等奖)。
王尧忠.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尧忠行书条幅
王尧忠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守训,1969年生,山东平度市人。字止堂,别署南村书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平度市书协副主席。曾在全国楹联展、新人展、扇面展、中国兰亭奖书法展等展览中入展获奖。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
隋守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守训草书斗方
隋守训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