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6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6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第一现场】“九势问道”——李多宽、左铁、何济洲书法展在恭王府开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左铁书法作品欣赏
画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左铁书法作品欣赏
画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左铁书法作品欣赏
画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左铁书法作品欣赏
画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左铁书法作品欣赏
画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装.jpg
何济洲
字进之,又名何释,号心斋一觉。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专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金钥匙》杂志主编,兼《海关文学》、《书画视界》主编。为中国海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海关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
编读之余,酷爱书艺,以楷、行、草诸体见长。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曾得到林散之、赵朴初、启功等书法大家的指点和叶培贵、邱振中、王岳川诸先生的亲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曾多次参加中日、中韩书法交流展,五次荣获特等奖;书法作品被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博物馆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剑长戟森相向
汪兆骞


韵律,是一切生命的特征,也是文学艺术共同之灵魂。
书法艺术犹讲韵律。汉江之畔,普陀之滨,曾有幸多次观济洲君挥毫泼墨,见识了其落笔惊四座之“风神骨气”(孙过庭)。但见济洲君凝视素纸良久,俄尔提笔蘸墨,其双目已炯炯然,突以石破天惊之势,携排山倒海之力,提、按、使、转,点画回锋,一笔三势,依笔锋而用墨,应气韵而变化,“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苏轼)。笔走龙蛇,“快剑长戟森相向”(杜甫)。那笔势的千变万化,那情想无碍,天人合一的书写状态,是艺术家内在的情感和思维的律动。调动自己之全部感觉,捕捉到主客体契合之韵律,悠悠意绪,便进入“放松的自控状态”,即“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蔡邕),横扫素缣三百尺。墨迹飘香,“点画皆有劲骨”(颜真卿),让观者如闻天籁,似饮天醪,不能不对济洲君刮目相看。
识君日久,常见新作,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济洲君作品,笔力爽利挺健,体势俊逸潇洒,古气弥漫,清气袭人且多创意,富秀润风雅之气,神、气、骨、血、肉皆备,更蕴禅静入定之韵趣。一日,在济洲君处议事,见室内有其新作,以王羲之笔意书《心经》六条屏,军旅作家郝敬堂将军爱不释手,惊叹:“噫呼哉,得王右军真精神也!”遂婉意索求,济洲君慨然相赠。将军裱后悬于厅堂,观者莫不称奇也。
意者以为,济洲君天假异质,携陇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风骨,凡所涉猎,自有所成,博大之气,非常人可逮。自幼研习书法,临池躬耕,跌荡于翰墨之囿,砥砺勤勉。麻毛蘸泥习字,苦抄汉魏碑帖,遍习颜褚苏米,上追魏晋,独钟二王。博观而约取,慎行而守拙,师古不泥古,求变不求奇。手披目视,口咏心记,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又得书法前辈之默化真传,而立之年,便修得功底深醇,有大气象。近又拜师当今书法界泰斗欧阳中石先生,受大师耳提面命,济洲君功夫大进,已见“自成一家之体”之端倪。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晁补之)。济洲君多才多艺,学识广博,不仅好读经史,又善赋诗文,且通晓武术、音乐。喜游历,遍访名山大川;爱交友,广结各路神仙,得天地之灵性,开宽阔之胸怀。此乃功夫在书法之外,亦如欧阳修云:“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也。济洲君对佛学也颇有造诣,深谙佛陀“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之妙谛,遵循“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而禅定神通。学问之相间相通,不言而喻地影响其书法艺术,久而自悟,遂得其中三昧。观赏济洲君书法,洋溢广涉博学之面貌,见高古情怀和不寻常的审美能力。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刘熙载)。中国历代书法艺术推重人品,书为心画,艺为其人,人为其艺。济洲君为人平和质朴,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乃真君子也。心正则笔正,故济洲君书法有方正之“骨气”存焉。此乃书之至高境界耳。
艺海无涯,唯不断求新求变,方能博大精深。抄录李可染大师句:“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生劳瘁。”如此,定能修得正果。愿与济洲君共勉。
喜书法而不懂书法,略陈门外管见,失当之评,济洲君不必介意,离题荒谬之论,方家哂之可也。

已丑深秋北京
(作者为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编辑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淡如菊
—关于何济洲书法艺术的禅意花语
                                                  

胡正良

与何济洲先生在丽江相遇时,正是秋菊烂漫的季节。此后,每每看到菊花,我都会想起他和他的书法。也许是花香弥散的久了,也许是流连忘返的醉了,我突然想把“人淡如菊”这则花环套在他的头上,并顺便摘下一片花瓣,品读着充盈其间的关于其书法艺术的禅意花语。
让一朵花富有禅意,那是自然世界赋予生命的绽放与修行;让一种艺术富有禅意,并以花语来释放如菊的恬淡与卓然,那则是社会生活给予人生的磨砺与启迪。作为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甘肃庆阳走出的书家,当东汉思想家王符、明代书画大家米万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姹紫嫣红时,禅意的种子已在济洲的生命和书法里孕育。只不过这种孕育,是以情意的蓄积、诗意的探求,为前提和铺垫罢了。
其实,在中国书法史上,以情意的浓郁,诗意的灿然,来达到人淡如菊的禅意浩渺者并不是太多。遥望一下灿烂星河,可以说,最早人淡如菊且释放禅意的是钟(钟繇)、张(张芝)、羲(王羲之)、献(王献之),他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以洒脱娴静拥抱喧嚣红尘,以落花无语,留下了阵阵幽香;渐次排列的是顔(颜真卿)、苏(苏东坡)、黄(黄庭坚)、米(米芾),他们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旅途中,以坚贞守望执着,以举重而循若轻,在繁华背后,释放了击节而歌的悲怆与苍茫。若把目光放之现当代,于(于右任)、林(林散之)、赵(赵朴初)、启(启功)或是最佳人选,他们或身名显赫而隔海望乡,或默默一隅而老列殿堂,或击破纷扰而仙风道骨,或痴迷书斋而清丽皇朝。
于是,有人惊呼,一花一世界,一点一乾坤。我在解读这些书法先贤们的如菊历程时,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突然云烟在眼: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情意的绿叶,诗意的枝干,去凸显如菊的花语,并最终以“禅意”来盛开不老的生命,最终走向走进了圣坛。作为后来者,这就有了“用一根线条去漫步”(保罗.克莱)、用一片花瓣去芬芳的参照系。
客观地说,能够走向这个参照系的书家,在当代其实是很少的。在书法院工作室名家大师多如牛毛的今天,在浮华浮夸已成时尚并被大肆追捧效仿的当下,以平淡对待名利,把荣辱诱惑挡在门外,以平和心态去彰显从容定力,进而修得人性人格的完善、人品艺品的升华,这是十分另类和罕见的。但济洲耐住了寂寞,守住了底线,没有随波逐流,做出了“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的卧薪尝胆式选择。这一选择,让济洲多了人格修炼上的炼狱体验,多了艺术追寻上的蜕变之旅。
如同田野的花需要泥土滋润一样,济洲书法艺术呈现的情意、诗意、禅意,永远是他脚下那片厚土的馈赠。在多年的花期孕育中,他曾以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苍茫气概,两千里路入京华,一骑执着追先贤,其“三意”释先贤的求索路径在当代中国已渐成风景、渐立气象。
在这组风景和气象里,济洲释放的情意,融入了庄老思想的朴素与超然,五十余载以临帖而求形像神似的描摹心路,或许最能证明这一点。在情意的花海里,他体味过篆隶的齐律之美,楷书的方正之美,行书的灵动之美,草书的飞天之美。耳濡目染间,以“结体的奇正、疏密、宾主、参差”为原点,完成了由线启情、由情启象的原始本体实践。这与苏珊.朗格所说的“艺术是人的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脉相承,只不过济洲舒展情意的参照是巨臂大师、名篇佳作而已。所以,当我驻足他临摹的兰亭序、祭侄稿等众多作品时,常常为他读懂了先贤的喜怒哀乐而感叹,更为他发现了“人性的不断觉醒”(王岳川)、进而“不断弘扬生命力的历史”(王岳川)而沉思。给情意添加怀旧的翅膀,让它穿越时空在历史里飞翔,米万钟要是泉下有知,也会为后辈乡党题词庆贺的。
完成情意的蓄积,就一个人或一个书家而言,只是走过了一段复印历史的路。把或浓烈或悲怆或激昂的情意升华为诗意,那则是人格的完善,艺术的第二次飞跃。济洲从情意走向诗意的过程,与他地域层面的流转息息相关,与他师承的接续紧密相联。陇上的黄土赋予他线条的稳固,黄河的浪花赋予他结体的飞溅,京华的烟云赋予他墨色的凝重,而这些属于表层的意蕴,最多只能看作激起情意、催生诗意的外部因素。而起主导并相互贯通的,则是林散之、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等方家的教诲与启迪。那就是让章法在接受了线条、结体、墨色的洗礼后,找到了绽放的土壤,并初步开出菊花的式样来。这期间,济洲“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在燕园旁放逐了属于诗人气质的浪漫一面,在诗意境界里一砖一瓦地修筑着展示活体汉字的韵律大厦。逡巡在这座大厦的周围,看思索的线条涌出诗意的花语,这难道不是“二王”法书的千年一谭,难道不是“二王”潇洒魏晋后一抹起自北方的“抽象冲动”(沃林格)?
从情意的花海发出诗意的花语,济洲走了五十多年。也许是这一路的风景过于变幻无常,让他看淡了风花雪月,看惯了世事沧桑,看清了红尘眷恋,在迈入天命的门槛时,他突然有了禅意的向往。我在长久审视他最近完成的《心经》、《道德经》、《金刚经》等诸多小楷长卷时,看到了他从儒释道聚集思想内核,开始对书法本体“不疑不悟,大疑大悟”的美学反思。这种反思,我把它称为禅意向往。其实,在禅意的流变里,不论是秦汉立宗、魏晋登极,还是唐宋尚法、明清标意,走的都是一条回归苍茫、虚无自我的逸世之路。正在路上的济洲,此时是超然的。他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再作青春时的喷薄冲动,有的只是一份淡在骨气之内的寻常坚守。这份坚守使他即便离开故乡再远,也时刻留有陇上的温度,使他即便沉潜再久,也能散发饱含诗意的一缕温馨。因为,他已经站在了历代书法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远望禅意的风景。
济洲正在追求的禅意,源自汉字的力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基因,他在近乎无我忘我的境界里,用线条讲述着中国故事,用墨色释放着中国声音,用思想传递着中国气象。这期间,在长安街不远的地方,他以一份浩淼心胸与心斋小我的豁达和超然,以那种“修到梅花”后的孤绝,把佛前那株受人膜拜的定式青莲,在经历了时光的多次拷问后,孕育成一种风骨、卓绝为一道气韵。如果要借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比,济洲找到了情意之第一种境界、诗意之第二种境界、禅意之第三种境界互为流转的基元。可以说,济洲在传递和点燃的思索中,走上了连锁突变的文化自觉之路。
其实,作为一个书家,传承先贤衣钵,处处充满艰辛,时时面临陷阱。有的人在情意里挥洒后,忘乎所以,表现形式上的滥情和虚伪,掩盖了求索路上的真实自我;有的人在诗意里陶醉后,走上极端,过分的修饰和雕琢,肢解了书法本体的原有韵味;有的人进入禅意的门槛后,悲观遁世,远离现实生活,其梦一样的所谓回归,再也无法使艺术的本性把“存在着的真理将自身置入”(海德格尔)。这既是做人的悲哀,更是为艺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情意、诗意、禅意之三种境界无法形成流畅的回路,无法构成互为因果的价值实现形式。一般而言,情意融入的是书家创作意向的客观选择与描摹,它贯穿在书法创作实践的初级阶段;诗意凸显的是书家创造组合的艺术追求,它伴随在风格形成的中级阶段;禅意诠释的是书家的心路历程,践行的是“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穷”(张怀瓘)的最高境界,它奠定书家在书法史里的位置。
如果要给济洲的“三意”勾画出一条轨迹,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情意阶段的济洲,以为人的热情奔放,衬托着书法艺术的天马行空。他在广泛涉猎后,试图以苏、黄的养分来滋养自己的园子,构架自己艺术天空的雏形。诗意阶段的济洲,以做事的金石之气,添加着艺术的魏晋风流。他在博采众长后,借助着欧阳中石先生的阳刚之气,向着“二王”的经纬款款走来。禅意阶段的济洲,以学养的摄入与丰厚、以佛学的感悟与觉醒,不断地滋补自己、淡然自己,他不在寻求个性的张扬,而把信仰深深地植入骨髓,不惜让肉体千百次地下地狱,而精神却始终向往着艺术的天堂。这让他在浮躁的当代中国书坛,有机会成为一道静谧的风景,有机会成为文化复兴视野下的一则书法注解。
把一个人读成一朵花,是需要时间的。把一朵花读出一个人和一种艺术的禅意来,是需要思辨的。人淡如菊或许不适宜当下的语境,但就艺术的锤炼而言,它是必须走过的孤独之旅、殉道之旅。正如人类思想史上,许多先行者倒在了思想的路上一样,济洲也不一定能达到那个终点,但他已执着地走在了路上。

(备注:何济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海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正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中国国学院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到梅花
——关于何济洲先生
张渝

“修到梅花”修来的与其说是功成名就后旁若无人的孤绝,毋宁说是无意争春的梅花品格。在各类门派与主张遍地风流的当下书坛,何济洲却梅花一般地“怕愁贪睡独开迟”,缓缓而又认真地开卷自己的花,由于各种原因,济洲的花有时难免“故作小红桃杏色”,但是,即便是在这故作的桃杏色的“小红”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尚余孤瘦雪霜枝”。而这也正是我要用梅花来比喻济洲书法并愿意为此多说几句的原因所在。
济洲书法来自东坡却又别有不同。如果说苏轼将二王瘦硬的风神化为肥厚的气度—墨猪—的话,那么济洲则将苏轼的“墨猪”向着瘦硬的风神还原,这种“还原”的努力在我看来就是上溯源头的精神。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水,一定在水的上流活着。
其实,关于苏轼的笔法,前人亦有微词。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坡公多偃笔,亦是一病”。而所谓的“偃笔”便是僵硬之笔。然而,作为宋代四大家之首,苏东坡的书法自有其不同凡俗处。这不同凡俗处用苏轼本人的话说便是:“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也许,正是在这里,何济洲领会了苏轼书法的真谛—破茧。尽管济洲的笔墨中还非常明显地存有苏轼的形与神,但是,济洲刻意追求的不是对于所谓“苏体”的形似或神似,而是如何从这些必要的形似与神似中生发出从容的风度或气度。
从目前的努力看,济洲致力的与其说是笔法墨法的更新,毋宁说是心态的调整。在济洲的作品中,我首先看到的不是笔墨的精妙,而是心态的从容与淡定。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文中赞扬济洲的原因所在。而对时下风头正劲的“流行书风”,济洲既不言从,也不愤怒,他只是努力而又淡定地做着自己的书法功课。因为他有着自己对于书法标准的理解,那便是“古雅”。然而,在对古雅的追求过程中,济洲应该警惕两个字,那便是“小气”。《随园诗话》中说,“鸟啼虫吟,沾沾自喜,虽有佳处,而边幅已狭矣。”尽管济洲的从容中不无大气的笔墨,但我还是担心一个人若在书斋里坐的久了,会不会狭了“边幅”?
修到梅花,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也是一个目标。当下书坛,能用这四个字来为文描述的书家,我以为只有已经过世的启功先生,也只有他才当得起这四个字。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用这四个字做题来讲述我对济洲书法以及济洲本人对于书法的理解与努力。之所以要如此地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因为济洲的淡泊与严谨。淡泊,我就不说了,因为那是个人在滚滚红尘中的选择与坚持。我这里要说的是他的严谨。我与济洲是朋友,因了这层朋友关系,我就给济洲出题,请他写一条幅,我要求他书写的内容是:生肖属龙,于今,连变一条蛇的奢望都淡了。短短的一句话,济洲却写了十几年,而且至今没有交卷,原因当然是他一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毕竟,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蕴涵了人生已无事的心绪,实在是不好布局的。因此,“修到梅花”在本文之中便不是一册资格论证书或者某种荣誉证,而是从容而又淡定的心态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目标,一种努力。
(作者为著名青年艺术评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纵心奔放   翰墨风流
——何济洲先生书法浅识

何君济洲兄,体貌英逸,谦和怡人,钟情翰墨,于书法、文章皆有深悟。现任职于中国海关总署《金钥匙》杂志主编,兼任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海关总署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甘肃青年书协名誉主席等职。何君于艺痴情,与人笃诚,文质彬彬,君子风度,行事谨严,高谈裕如,曲直是非皆娓娓而道,不与人强辩,乃嚣杂尘世儒雅之士也。
何君生于陇右合水,曾职于兰州海关,兼任甘肃青年书协主席。君素有鸿鹄之志,得伯乐力荐,赴京中国海关总署之任,履职恪守,主编之《金钥匙》杂志,济洲兄倾注几多心血,杂志清雅大气,容海关人之人生感悟,纳海关人文学艺术之才华,已为中国海关人不可或缺的心灵读本。济洲兄于书法未因案牍之劳,生活琐屑而却之。1996年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生班,授业于 欧阳中石 先生,虔诚问学,启迪灵智,而视野开阔,书艺大进。
何君书法根植传统,先唐楷固根基,而汉隶而草书,于行草宗祖二王宅处探得良多,米襄阳、王孟津、董香光,皆入慧眼,功用情志,竟日不辍,示之多为行草,余为之激赏。君之行草,俊朗爽健,流畅灵和,结体入规应矩,内敛而不拘促,放达而不轻滑,劲利而不枯瘦,布局疏朗,墨法自然,线条圆融,无做作之态,有随性之势,秉情搦管,毫入灵俯,品之快颐。草书纵心奔放,用笔却不曾苟且,既契古意,又具时美,赢得时贤赞誉。
书法之本质文化也,乃文人之余事,古之士大夫之修身养性之属也。 何 君深识此理,岂居一隅而自喜。故而于儒义佛理禅道,体悟自修,颇有心怀,融入书迹,禅意已见,余深以为,以此静心守素之岁月,君之书岂以区区笔墨小道而誉之。
庚寅之夏,君携数十件精心书作,回故乡合水县板桥乡举办饮水思源书法展,并从市贾购得米面、被褥等实用生活之需,赠与父老乡亲之居贫者。善乎哉,为艺者,归于德修,善莫大焉,今日为艺者重技巧众矣,而好德修身者寡矣, 何 君济洲兄德艺双修,德进识高,余敬而感曰:

岁月神游往事牵,任情随性几多年。
故乡常入甜甜梦,大雁每为郁郁悬。
曾是春华称意气,而今翰墨叩心篇。
人生何处吟新曲,合水山风奏合弦。

尚 墨   2010年6月1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