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叶武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读帖有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3-31 22:46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与孙伯翔先生 .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书风·个性美的意义
----再谈张志庆书法
文:齐玉新





       近十年,当代书法是一个多元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帖学一脉的书法,因为资料的丰富、因为有一些领军人物的开拓、也因为有了一个自由宽容的人文环境和艺术环境,使得对于魏晋书法的研究有了较之民国、清代甚至比明代更有拓展和开掘的进步。
        今天,南帖北碑的格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高度文明化,似乎已经被逐渐消融,我们所能捕捉的信息和痕迹,无非就是南北方人受生活欢迎所影响的审美习惯、性格的差异。仅从帖学书法而言,江南书风更加注重对于用笔技术细节的把握以及情调的舒缓表现,北方书风似乎更多的是格局的大气粗犷和字势的张扬。也因此,当代书坛有了所谓的“新帖学”之说,这个学术理念的提出、倡导的是对于以魏晋为主基调的行草书的技术挖掘在创作中的广泛应用。这种具有流行意味的书风,是当下行草书创作的主流,颇有当年南风北渐的情形。
        当代魏晋书风的诸多代表人物以及实力派书家,基本盘踞在江浙一带,而北方以小字行草书为主的书法家并不多且没有形成一种能够代表北方书风特点的导向风格。当我们总是带有一些遗憾来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张志庆出现了。作为一个山东人,他近年在魏晋书风的深度研究上,用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具有与时代书风和而不同的特点。他的行草书创作,植根于二王系统,后又对宋代书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一是借助于魏晋技术下探宋代诸家行书,以宋代行书技术来丰富魏晋书法的表现力;二是借助于宋人对魏晋书法技术的解读来进一步寻源上溯以求纯粹。尽管,这种方法也有人在用,尤其是一些江南书家也做了很多尝试,但南北方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使得张志庆的这种探索具有了与他人不一样的成果----比如,江浙书家更在意技术细节,他们在意线条的形状和魏晋人用笔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联;他们在意字势的姿态所表现的柔美和婉约。而志庆的行草书似乎更加在意率性的书写,他的用笔技术我以为更多的是手势与古人的“合”,手势与古人达到一致的时候,那么“自然”就是“笔法”对了。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法”,无非就是用手正确合理的使用毛笔的方法。具备“正确”与“合理”使用毛笔的特性,笔画的形状自然就与古人“暗合”了,否则书写永远依附在古人仅有的笔画形状中,靠“做”线条而赖以创作。从志庆的线条中可以感觉到,他的书写性非常强,而且线条具有“简净”的特点。所谓“简净”,就是简单、干净。书法中,能够做到用最简单的方法书写最干净的线条,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而做作和拖泥带水的让毛笔在宣纸上“做”形状,无疑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这也是削足适履。如果,回到最极致的想法,书法,在古代就是写毛笔字。那么,“写”当然就是最原始的初衷和原动力,不管今天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活动也好还是书法被艺术化了也好,“写”应该是书法永远不会改变的内核,失去了“写”,书法也就成为了别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志庆创作中能够抓住并坚定的追求“写”这种本质的核心,无疑就是最明智和最与众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魏晋先贤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基本都是手札(书信),一直到宋代,大量的优秀传世法帖也都是书信和手稿,这类作品其主要目的就是“写”出来的,不是为了创作也不是为了展览(展示)而完成的。至于,如何写、如何写出艺术性,这就是书写者高低的问题,“写”得具有艺术性,那就是书法艺术家,写的没有艺术性,那就不是书法艺术家。
        我不知道是否跟志庆是山东人有关还是北方人的性格因素,志庆的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坚强和爽利。一直以来,很多人片面的认为以二王为首的魏晋书风是秀美的、妩媚的,其实不然。仅以王羲之为例,他的手札如《姨母帖》厚重朴厚,《二谢帖》、《得示帖》华滋丰满,《丧乱帖》雄强悲壮,《十七帖》苍茫沉着,就是一眼看上去秀美到极致的《兰亭序》其用笔也是干脆挺拔如切金削玉一般锋利。莫非这就是同样作为山东人的一种性格契合还是共同的审美追求使然?!志庆的字没有妩媚气、没有因为求形求势而委屈自己、束缚自己的心灵和手的感觉,他做书完全是以气行笔、以气造势,用精熟的笔墨技术一任心灵的流淌,干净利落是他的书法风格。不唯小字如此,他的大字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统一和他所具有的审美趋向。

        志庆走到今天,能够慢慢蜕化、进化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他对古代经典书法的独到认识离不开的。他很在乎作品的墨色,这是他认真研究了大量的古人真迹之后的发现;他善于处理每行字的轻重聚散,这是对魏晋手札作品的梳理和归纳的结果;他重视章法的布构,这是对宋人尺牍的积累以及当时造纸和纸张使用规范的研究。一个书法家,只有更加重视古人作品笔墨之外的诸多元素,才能够获得更多别人所视而不见的东西,于是他也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受展览化创作的影响,很多书法家不能够特立独行坚持己见,往往为展览左右创作和书风的形成,于是他们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自我最宝贵的个性。而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艺术家,却总是有着出乎寻常的坚定与自信,张志庆就是这样。他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新帖学审美理念以及书法风格,他的这种书风,何尝不是北派贴学的一个代表呢!无论时代如何将地域的差异缩小和溶解,不同地域人的性格不会改变,地域书风也不会被消融。当时代实现大同的时候,个性,尤其是地域的个性显得尤为弥足珍贵。张志庆的这种书风价值,我想,慢慢的就会体现出非常具有参照和比较意义。

2013年7月16日凌晨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论坛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4-1 00:43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张志庆诗词八首
   
一、 登顶
(崂山北脉有峰,曰鹤山,在即墨境内,与诸友登顶而作此)。

都道鹤山殊,   
禅房映铁炉。   
南通为正脉,   
北过是平芜。  
前壁曾闻道,   
中村有法书。   
紫云呈碧海,   
祥气见灵图。
     

二、中秋抒怀兼怀诸友
念君北楼上,昨夜梦相随。
天意将圆月,人心已满时。
光华其不盛,宴赏亦云迟。
忽忽都来见,倾杯更有诗。



三、无题

(居京,独居一室,念汝,夜不能寐)。
秋至意慵懒,
惺忪忘早迟。
枕衾寻旧梦,
清月共谁圆?


四、游天台山古寺有感

    空空色色色空空,
    色色空空色色同。
    岁岁天天天又岁,
    一山一寺一禅翁。


五、赠学画青年

一青年向我求习书画,见其生活态度消极,无信心,作此诗以赠。
天地何其大,
泱泱任折衝。
孤心知出处,   
万物岂昏庸。
儒释无常类,
丹青有大宗。   
但能一隅执,
事业自从容。


六、钓景

秋来一棹钓鱼滩,
烟树茅庐三两间。
水深水浅东西涧,
云去云来远近山。


七、飘  
   
十年落魄足伤怀,
辗转京津客路迴。  
黄风昨夜愁成阵,
鸿雁侵晨唳尽哀。  
相思懒看帏屏画,
孤恨欲藏冰井臺。
迢迢前路斑斑鬓,
半纸功名枉去来。


八、忆江南


京城路,         
争逐尽雕鞍。     
宝马奔驰飚驶捷,
春来秋去一年年。
怎复共婵娟?



和女儿合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IMG_80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4-1 00:43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P122097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4-1 00:44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埃及之行 2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4-1 00:44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埃及之行 6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4-1 00:45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埃及之行 64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武 于 2014-4-1 00:45 编辑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埃及之行 6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张志庆}
读帖有奖






激扬文字三十载   为伊消得人憔悴
——记著名书法家张志庆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在当代中国书法家中,张志庆先生以擅长魏碑和行草著称,是久负盛名的“沈门七子”之一。在他30年的艺术生涯中,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笔耕不辍、以书为命,师承沈鹏、欧阳中石、曾来德、张旭光、孙伯翔、唐云来、赵伯光等艺术大师和书法名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书法作品多次荣膺全国性大奖,被公认为中青年书法家中的翘楚。
        
受父亲影响走上书法艺术之路

  1971年12月,张志庆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市楼子疃乡张家西城南村,父亲在乡政府当会计,母亲是家庭妇女。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举人,一生嗜好读书,家有大量藏书,是闻名乡里的大学问家。时至祖父这辈,由于战乱频仍家境逐渐衰败,到父亲成人时已成贫寒之家。他父亲张方高从小敏学好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刻章也很有名气,每年过春节时给乡亲们写春联,也是闻名乡里的文化人。在张志庆10岁时,父亲开始教他练习毛笔字,并买来欧阳询、柳公权的字帖,要求他看着字帖练毛笔字。张志庆回忆说:“在童年时代,父母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除了完成老师留下的家庭作业外,还要练习钢笔字或毛笔字,如果未经父母同意出去玩,回来就会挨打。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练字经历培养了自己对书法的兴趣,父亲也成为自己的书法启蒙老师。”
  1988年,张志庆考入山东省即墨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并选修书法课和美术课。书法老师名叫王恭民,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写出的魏碑体结字严谨、大气朴拙,对学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张志庆每天吃完中午饭练习一个半小时书法,晚上再练1小时,王老师每天给他批改一次作业。通过在该校3年的系统学习,张志庆基本掌握了楷书的笔法和结构,写出的书法作品初具风貌。1990年,在全国育才杯中学生书法大赛中,张志庆的书法作品荣获二等奖。正是由于此次获奖,使他有机会毕业后留校担任书法老师,也更加激发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天将一个罐头瓶装满清水,用毛笔蘸着清水蹲在水泥地上写,写一尺见方的大字,直到将一罐头瓶水写完为止。又经过一年多的刻苦练习,他已能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背着写,自己所教书法课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以后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碑体形成斜画紧结、厚重朴实的艺术特色

        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张志庆先生对魏碑体情有独钟。北魏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关键时期,当时的洛阳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称为魏碑体。在清朝康有为的大力推崇下,名声大噪,享誉书法史。魏碑体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经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二是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三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而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又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魏碑体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1000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20方最有代表性,被称为《龙门二十品》。除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外,洛阳还出土了大量北魏墓志,其中《北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怿墓志》《北魏高猛墓志》《北魏元肥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精品。此外,洛阳出土的北齐时代的《北齐姜纂造像题记》等也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
  1993年,张志庆考入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系,师承孙伯翔、唐云来、况瑞峰、顾志新、赵伯光等书法名家。孙伯翔先生是全国闻名的魏碑艺术大家,将行书笔法融入魏碑之中,字体既浑厚朴茂又生动有趣。他告诫张志庆说:“练书法如同吃苹果,不能每个苹果咬一口,要吃完一个再吃一个。对于临摹历代碑帖,要花大力气逐个吃透,做到烂熟于心,千万不要贪多嚼不烂。”赵伯光先生擅长隶书和帛书,每次写字时调墨要花很长时间,调墨方法有独到之处,写出的字不仅雄浑苍劲,而且具有高雅之气。唐云来、顾志新和况瑞峰擅长行草书,放笔书来潇洒自然,性情表达极为通畅,令人赏心悦目。在这些书法名家的指导下,张志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书法艺术造诣与日俱增。他在熟练掌握了方笔的基础上,又熟练掌握了圆笔。方笔就是按笔,易铺豪泼墨、腕豪其力、沉实稳健;圆笔就是提笔,笔画的柔韧度显著提高,既雄浑刚劲又富有柔韧性,达到内柔外刚的有机融合,写出的字更加生动有趣。
  1995年,张志庆先生从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又回到山东省即墨师范学校任教。在教课之余,他练习书法更加刻苦,下大力气临习《始平公造像》、《张猛龙碑》等碑帖,每天坚持站立写4个小时以上,字径15厘米左右,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张志庆的魏碑体形成了斜画紧结、厚重朴实的艺术特色。1994年至1997年,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楷书展、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世界华人书画展。

行草形成融碑入帖、苍润自然的艺术风格

  1997年,由于长期站立书写,站立姿势也不正确,张志庆的右手手腕出严重的炎症,颈椎也出现严重的骨质增生,吃饭时连碗都端不住,经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万般无奈,他只好暂时放弃练字,经过3个多月的休息和治疗,才逐渐恢复健康。
  次年,由于不能长时间写魏碑体,张志庆的书法创作转向行草,写行草比较轻松,单幅书写时间较短。开始写行草时,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和感觉写,收效甚微。赵伯光先生告诫他:“写行草要从临帖入手,逐步掌握历代名家字帖。”遵循赵伯光先生的教诲,张志庆从唐朝孙过庭的草书墨迹范本《书谱》练起,一练就是4年。《书谱》的篇幅长、文章精、笔法妙,笔法承接王羲之和王献之,最大限度保留了“二王”的笔法特征。张志庆说:“要在行草书方面有所成就,首先要解决笔法问题。有人问,行草笔法为何不直接学晋代书法家?晋代书法墨迹除王珣所书《伯远帖》信札外,其它俱为摹本,看摹本学笔法如同雾里看花,笔法悬隔,不适宜初学。唐、宋书法多为真迹,在各大博物馆里有时还能见到,推敲其书写的方法,有着比学习晋人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恢复其原来挥写状态相对容易一些,而对笔画的观感较晋人法帖更直接,因此理解其笔法时也相对容易。”张志庆每天从《书谱》中选取3段,每段约5行左右,白天反复观摩,晚上取其几个字,用极慢的速度临摹和体会,非求字形,但取笔法,笔法通则字形立。
       在反复临摹《书谱》的基础上,张志庆又上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的信札,下追宋元时期苏东坡、米芾、康里子山、鲜于枢等名家的行草字帖。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完成了从魏碑到行草字体的演变,同时也催生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像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这样优秀的书法家,行草达到顶峰。王羲之的草书有《十七帖》,行书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张志庆认为,“二王”的笔法与人手执笔书写的生理特点达到一种高度契合状态,既儒雅浑厚又舒畅自然。宋代米芾、苏东坡个性太强,冲淡了很多书法的规律性。
        张志庆先生具有深厚的魏碑功底,再加上魏碑与行草在视觉和用笔上的反差较大,很快便掌握了诸家行草的笔法、结字、气韵和章法。他临摹行草字帖的线条非常有质感,能很快贴近原帖;对单字结构的空间对比十分敏感,对字体松紧节奏的掌握也得心应手。经过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完成从魏碑体向行草书的转换。其行草笔法有一股从容洒脱的韵致,但很难确切指出是专学哪一家哪一派。这种效果既体现了对古人作品反复临习揣摩而获得的技巧和把握能力,也反映出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还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没有被古法所束缚,并从中摸索和强化个人习惯乃至风格特征。他以前也曾临摹过《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但总觉得别扭,而此后临写感觉笔、手都顺畅了,整篇作品显得更加灵动和富有神韵。
  张志庆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学习书法如同走路,正确的临帖方法如同远行找对了路,路走对了,即便再遥远、再艰险,也总能到达目的地。如果路不对,路途越好走,走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书法是最吃功夫的一门艺术,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有时一句话的体会,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付出,才能总结出来。挂出来的字,有时看这张比那张好一点,可能就要差几年的功夫。书法境界一定是技巧、学识、思想、气质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任何缺陷都会影响所到达的高度。”

师承一批艺术大师和书法名家

  2008年,张志庆到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研究班学习,学制两年。学员主要来自各类书法国展中的获奖作者,是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也是目前各类国家级书法展览中最活跃的中青年书法家。该课题班由艺术大师沈鹏先生担任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兼书法篆刻研究院院长曾来德先生担任执行导师,张旭光、胡抗美、王家新、刘洪彪、曾翔、周祥林、张继等书法名家任教。沈鹏先生为书法课题班制定的学习方针是:“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沈鹏先生的草书闻名遐迩,而行书、楷书诸体也都写得灵动活泼、出类拔萃。他是一位学养丰厚的学者型书法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学者的睿智和视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书学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以原创性作为书法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力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样式,进而形成符合个人精神特质的艺术风格。他讲课像讲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声音不大,但很有穿透力。沈鹏先生告诫张志庆说:“很多人练字重视技巧操作性,往往忽视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没有文化不可能成为书法家,更不可能成为标榜史册的艺术大师。”曾来德先生认为,书法家要有大书法的观念,不应总在书斋里写字,要审视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背景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不仅要视野开阔、海纳百川,更要放眼世界、了解社会、服务于民,不断提升文化、道德和艺术修养。
       2010年,张志庆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艺术硕士,师承欧阳中石、王元军、叶培贵、解小青等艺术大师和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告诫张志庆:“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认真学习历代古籍文献,高度重视书法技巧的训练。以王羲之为目标,吃透王羲之行草书的真谛,并注重临摹历代名家字帖。”王元军先生也告诫他:“要注重博览群书,人到中年后,书法要靠学问支撑。”

临摹碑帖是走向书法巅峰的捷径

     “临摹碑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离开临摹碑帖则书法不能进步。”张志庆先生说,世界上的各门艺术中,恐怕只有书法与传统联系的如此紧密,离开了对传统的正确继承,书法几乎不能前行。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创新”者,在推倒了传统之后,也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的时候就倒下了。聪明绝顶的米芾在45岁以前竭力集古字,临帖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45岁以后书法艺术风格才为之一变,遂成为标榜史册的书法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中年后,自己个人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以至于能熟练地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随意剪裁写成一幅,足见对阁帖的熟悉程度。当代写碑大家陆维钊先生,至晚年还临写《兰亭序》数百通。他感叹道:“如果能早一点临摹《兰亭序》,我的字还会更好一些。”临帖是很多名家的必修课,而成名后的自诩者放弃临帖学习,他们的艺术水准或停滞不前,或出现大幅度下滑,所以“有空多临帖”是走向书法巅峰的捷径。
       张志庆先生认为,临帖应先专后博,然后再专。先专是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集中精力花3至5年时间,日临夜读,仔细研究,达到闭目能诵的程度。以此为基础,对此系列书风前后各代的名家碑帖,做系统化的观摩与了解,不在精,而重在着于眼、会于心,各家形态各异,能明辨差别。但要注意这些形态俱为表象,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要在思想上形成对此类书风历史与现状的系统化认识,找准自己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再扩展到对书法史的全面认知,对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格与作品应如数家珍,然后再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此为博。经过上述专与博的首轮学习,大致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个方面能有发展,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所谓“知己者明”,此时便可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花大力气钻研下去,穷究所发现的每个问题,分析出原因,找到解决方法,评判效果如何,此为再专。人的一生精力十分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欲全面开花是不现实的。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碑学和帖学两大派别,这两派各有优缺点,学习任何一派的书风,都必然存在缺点,从另一派的视角来审视就会看得一清二楚。很多人临帖非常刻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抄帖而不是临帖。抄帖是漫无目的,没有思考,不加分析,翻开字帖就写,写完后大脑中一片空白,或只保留一种书写的感觉。精临是对一本字帖从字形、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做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最终做到形神毕肖。纵观历史上那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优秀作品的优点是那样依赖缺点,以至于当你想去掉缺点时,就会连优点一同扔掉。临习书法大家的字帖若不能做到形神毕肖,又怎能得其优缺点?临帖者要正视作品的优缺点,仔细区分,看哪些可以去掉,哪些不能去掉,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谨慎、合理的取舍。
       张志庆表示,学习书法的过程,亦是不断思考我与时人、我与古人关系的一个过程。书法技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年龄和艺术发展阶段,书法技巧的重点有所侧重,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样。书法技巧的训练是终生的,伴随于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

展厅和居室书法形成两种创作追求

       如今,展厅书法与居室书法应分离,这完全是因为展示环境不同所致。展厅书法讲究形式美,要求能在第一视觉空间里抓住观众的眼睛,继而抓住他的心灵,讲求色彩搭配、章法组合、线条质感的外在协调性,把形式美放在第一位,其他因素放在第二位。而居室是人们休息的场所,讲求安静舒适,能使人的心情放松,要写得高雅,有内涵,耐品味,过于狂躁和刺眼显然不合适。这样展厅和居室书法完全形成了两种创作追求。
      小字行草是古人最通常的书写字体,容易写得精致典雅,而不容易写出个性。小字行草书写具有以下几个难度:第一,书写的合理性,即合乎自然生理特点的书写,合乎古法的熟练挥毫,体验古人的书写规律,思考自己在现代环境下书写的视觉愉悦性。第二,用笔的精致化追求,即对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的精益求精的控制,对现代环境下新的书写材料的把握能力,以传统的书法样式呈现现代人的视觉审美。第三,个性化情感的注入和自我书写面目的确立,这是写小字行草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难的一环。张志庆说:“若离开古人,当代书法家无法前行。当代书法家只能把王羲之、苏东坡、颜真卿、杨维桢等书法大家的艺术造诣融合在一起,称之为创造。因为自书体的演变在汉末完成后,古人也是用这种办法进行创造,已经沿用了大约1800年,足以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在对所融合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否则会产生怪胎。”
       大字行草是指字径在20厘米以上的字,是为适应现代展馆的一种形式,大字难书,古人也没有写好,给当代书法家留下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这种探索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创造前人没有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二是以现代观念审视传统,对其作深入的开掘,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发挥。张志庆说:“大字行草既讲究气势,又讲究文气。气势易得,文气难合。大字不是小字的放大书写,而是具有自己的运笔特点和书写规律。大字容易写出个性,而难于写得精致古雅,若盲目为大而胡涂乱抹,只是浪费笔墨而已。我写大字更喜欢方形,因为在展厅里方形的样式更具有视觉感召力。”纵观当代大字行草创作,得气势者往往失去了文气,流于狂野;得文气者往往失去气势,流于柔弱。近年来,张志庆努力钻研大字行草书写的规律性,力求在大字的书写中追求既合乎古法,又具有自我艺术特色的书写样式。
      张志庆说:“我不喜欢矫揉造作、搔首弄姿的做作之态,喜欢符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自然书写状态,找到符合自己书写特点的个性化语言,营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书法作品多次荣膺全国性大奖

  近10年,张志庆的书法作品曾20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大展,先后荣获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书法作品三等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书法作品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最高奖、第14届群星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
  著名书法艺术评论家傅德峰评价说,张志庆书法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以法传情”和“以情驭法”之间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从他的作品里面既可以看到精妙的笔法,精准的结体,又能够感受到挥洒的快意与激情。他的诸多作品既有总体上的统一风格,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感觉。魏晋书风的简古萧散,唐人书法的情法兼容和宋代书风的意趣张扬,以及当代书法的形式美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用笔提按转折,应规入距,富有节奏感;结体随形就势,变化万端;墨色枯湿并用,空灵自然 ;章法虚实相生,悦人眼目;形式古今结合,清新雅致。他将碑意自然融入,笔底毫端便有了几许厚重,这也正是单纯学帖者所缺乏的。其作品没有矫揉造作之气,重在体现艺术共性和自我个性的完美表达。
  山东省青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风塘认为,技艺的娴熟支撑了张志庆书法的耐读性。他对书法技艺的探索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功,对魏楷、晋帖及清人的行草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临摹研习,技艺之道日趋娴熟,笔画腾挪如兔起鹊落、精准有致,让人感觉其书法的线条就像是体操运动员连贯的双杠动作,充满了力与美,张驰有度,极富节奏感。品位的高雅,使得张志庆书法艺术创作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临习书法从入手之初到创作至今,一直把守于古代书法的文脉上,未被当今浮华的书风所动。即便是书写浑穆的魏碑,也处处显示出钟繇的雅润;即便是挥洒恣肆张扬的清人草书,也渗透出晋人的韵致。在品读张志庆书法作品时,欣赏者会被作品中儒雅的气息所感动,其澄明之怀,仿佛是久渴之中突遇甘露,令人心旷神怡。
       著名书法家赵伯光先生评价说,张志庆善于学习,苦学靠毅力,善学用智慧,以此双楫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3000多年的书法传统经验已构成一部浩瀚的汉字审美巨著,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只有深入了解其精华,而且能体现当代审美取向和高度的人,才可能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通观当今书坛十分活跃的青年人,也大多是对传统把握比较深入和准确的实践者,张志庆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没有追随当代流行书风,而是一头扎进历代传统碑帖中,从学唐楷到学魏碑,继而研习行草书,此乃“入之深,出之远”。他采用双钩法拷贝古人作品,然后用投影仪放大,先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反复揣摩和分析“二王”诸帖的用笔方法,从每一个细节上来解读古帖,掌握古人书写的特点和方法,然后加以提炼和整合,从而能准确把握历代名家碑帖中的精华所在。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辛民评价说, 张志庆对传统帖学的理解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从他备受书坛瞩目的行草书来看,书风应归于“二王”一脉,在那摇曳生姿的线条旋律中无不荡漾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绝妙之处在于写出了艺术境界,写出了自我的自由精神。在他的笔下,浸淫着个体独特的审美情趣,在线条的快慢枯涩和墨色的晕润变化中,将自己的情感思绪寓于黑白线条的世界中。 赏读张志庆的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其字洒脱舒畅、凝练朴实,没有长期的对晋韵唐风心追手摹,决不会有如此气象。他的书法具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用笔凝重,下笔有由;二是不保守,不矜持;三是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张志庆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助教、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教育中心副秘书长、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书法系主任等职务;曾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参加法国、埃及等国家举办的中国书法展;创作并出版《沈门七子——张志庆》《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张志庆》等专著;40余幅书法作品被国内外艺术品收藏机构、外国政要和社会名流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