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9255|回复: 122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林峰(第二十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3-4 19:50 编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林 峰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No.19>>>林峰

600x800_nihejun201403.jp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召 集 令



○书艺公社自2002年正式创建至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论坛注册会员超过十万名,总贴量近200万!书艺公社经过十年的稳健发展,已形成在书画专业媒体网络平台、书画艺术品交流交易、艺术杂志编辑策划出版、书画展览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书艺公社书画街成立于2008年4月9日,自成立以来,现已发展为书画、文房交易的重要在线交易平台,书画街依托书艺公社的强大媒体资源为广大书画家、收藏家、画廊搭建起重要的桥梁。经五年多的发展,现已具备60家店铺的规模,并呈逐渐上升之势。

○由书艺公社网及中国画坛网联合推出的新文化书画杂志——《涉事》杂志于2010年9月出品,目前已成功出版六期,总发行量达18000册,《涉事》杂志迥异他媒,以刊发书画篆刻家、评论家之艺术发微、争鸣、生活、杂感等文字为主旨的一本新书画刊物。杂志秉承精良的印刷技术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业界博得良好口碑。

近几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推出大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该批书法家也随着“国展”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熟知,同时由于宣传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具有极高创作能力的“国展”作者未能广泛为大家所熟悉。介于目前所存在的情况,书艺公社推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

一、参展条件
1、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届展”或“兰亭奖”展览中1次(含1次)以上获奖作者;
2、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奖”(如隶书展、行草展等)展览中2次(含2次)以上获奖作者;
3、由中国书协主办冠名的的全国性质书法大展(如邓石如奖、王羲之奖)中获奖3次(含3次)以上书法作者;
4、具有相当高创作实力的书法作者。


二、评选方法
1、网站成立评定委员会,对主动报名的作者进行集中评选,最终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作者;
2、网站邀请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及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该推广活动;
3、由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嘉宾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书法家推荐作者,经审核后决定该作者的参与权。


三、推广形式
1、书艺公社论坛专门开设【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以专题的形式以月为单位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及生活状态;
2、书艺公社书画街将免费为参展作者开设(至少为期一年)以书家名字命名的“专柜店铺”——从书画街首页点击书家名字专栏即可进入,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由书艺公社统一负责,全面打造书家交易的平台;
3、《涉事》杂志将开设“书家推广”专栏,每期刊载当月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暂定每期一个版面,如艺术成就突出者还将增加版面;
4、拟定每年适时将在北京(或省会城市)举办书法提名展,并全国发行展览作品集。


四、具体操作细节
1、

①报名参与推广的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本人身份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个人艺术介绍(300字以内)。
②报名作者提交代表最高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图片20幅。
③作者提供相关评论文章一篇及一篇以上。
④所有资料发送至贺进邮箱:
690399460@qq.com
⑤栏目联系电话:13931605209(贺进)
2、参与推广活动的作者请提供4件代表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以回报网站,作者提供的作品将精选1~2件刊登在《涉事》杂志以统一宣传。
3、【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以作者资料收稿先后顺序发布专题介绍。
4、作者享受权利:
①凡是参与的作者均享受成为网站长期合作书法家。
②《涉事》杂志将不定期邀请作者刊登书法作品及系列专题介绍。
网站将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书家出版《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中青年最具收藏潜力获奖书家推荐系列》大型系列丛书,拟定每人一本,每本32页,每位作者将可以以极优惠的成本价享受到最专业设计制作出版印刷。
④书艺公社书画街特别为作者搭建作品交易平台,同时网站将联系收藏家及画廊,代理或专营作者作品。


五、其他
1、本实施计划解释权归书艺公社论坛。
2、本实施计划从即日起实施。


书艺公社
www.shufa.org

20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榜·人物志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殷旭明(创刊号)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6712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8992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9578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谢少承(第四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741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钱玉清(第五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843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吴 勇(第六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951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李 明(第七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043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方建光(第八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108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刘京闻(第九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217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倪和军(第十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3000-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叶华洲(第十一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3975-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彭双龙(第十二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4903-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胡紫桂(第十三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6065-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曹向春(第十四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719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王增军(第十五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8553-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万 力(第十六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9605-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杨 雯(第十七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2049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原立军(第十八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21272-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雅森(第十九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21778-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油菜花开时在学校门前1.jpg
林峰
男,1971年3月出生,浙江瑞安人。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溫州会文书社成员,温州市书协副主席,瑞安市文联副主席等。曾获2008《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家书法创作学术提名,2011《中国书法》当代书坛中青年60家提名,浙江青年书法20家,温州市政府文艺创作金鹿奖等。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
全国首届“翁同和书法奖”(获奖提名)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铜奖)
浙江省第四、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浙江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
第二届中国兰亭书法节42人雅集。

有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温州书法百家百集系列丛书——林峰作品集》刊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3-9 19:02 编辑

书法的“标签”——林峰书法艺术摭谈

贺进

书法是一门讲究的艺术,书法家则也应该是个“讲究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我们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观赏一幅书法作品,在不确定书写者姓名的情况下,我们单纯对作品进行审读时,很容易能辨别出好与坏,评价的标准五花八门,这就涉及到审美倾向的问题了,好不是美,当然坏也并非丑,从欣赏的作品中我们能揣摩到作品中的各种信息,比如专业性的评价如字法、章法、墨法等等,非专业的评价诸如气息、连贯等等。所有的信息汇聚在欣赏者的头脑中那就是作品无论好坏,总归要照顾各种关系,既然需要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得讲究,书写者呢,当然也需要“讲究人”才能做到。因为书法作品留给观者的不仅仅是技术活儿,更主要的是气韵及书写者传达给作品的人文情怀。“讲究”是需要书法人做到对书法作品的关照,这种关照因人而异,但其用途是一致的。

书法史上流行的一个词儿叫“风格”,到底啥是风格?专业词汇有解释,在这里也就不赘言了,泛泛而言,我认为“风格”就是区别于他人的元素。举个例子,为啥我们一局别齐白石、吴昌硕、康有为?那就是书法人特有的风格,说齐白石与吴昌硕不一样,你总得说出缘由,譬如线条的质感、结字的疏密、用墨的枯湿浓淡等等,这就是每人掌握的“风格”倾向。如果这样理解“风格”一词,似乎要比书面理解的要容易多了,那么“风格”似乎就与“标签”画上了等号。我们去逛超市,货架上摆放着一大排牛奶,如何挑选出你最喜欢的那一款呢?看“标签”,“标签”上注明了品牌、生产地点、保质期、特色等等信息,在你不了解所有牛奶的口感时去选择,只能靠“标签”去选择了,这就是“标签”的作用。书法也有“标签”,书法家也要创作属于自己的“标签”,你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儿的?你的作品好在哪儿?你的作品传承关系是啥样的?这都是“标签”赋予你作品的价值。

书法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书法要讲究传承顺序,需要从古人那里汲取养分。闭门造车式的书法空想,纵然不会有过人之处。所以书法家都是因循古人的面目去“再创造”,这一点与西方艺术完全不一样。那么“风格”从哪里来呢?当然还是要回归传统,从传统的艺术形态中去深入学习,透过各时代的经典佳作凭自己的头脑去组合、贯穿,形成自己的面目、特色。当你的作品贴上了“标签”的时候,应该让欣赏者去分析,你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一直认为书法五体中最难的就是行书,因为行书既讲究近乎楷书的平稳、方融,又讲究草书上的意象表达,介乎动态与静态艺术之间的行书,如何掌握这个分寸是一个大问题。林峰的行书我看的比较多,其实透过他的行书作品我们是需要佩服的,佩服他对于行书技法的掌握,佩服他行书中结字、章法的表达。林峰的行书既是中规中矩的传统表达,也是具有自己“标签”的再现表达,所以对于林峰来说,他所谓的“标签”其实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深度价值体系。
林峰的行书作品具有古典文人的那种学者气息,这应该是他的一个“标签”,犹如一位身穿灰色大褂、眼带圆框“五四镜”、手捧经典著作的学者一样,他的行书作品庄重、大方,这取决于他的用笔,我没见过他挥毫,所以也不知道他的工具到底是啥样儿的,但是通过作品来看,无论他使用什么样的毛笔,他用笔的动作一定是轻盈的,当然更主要的是应该了解提按的丰富变化。林峰书写小字行书居多,所以他的字的尺寸应该都在2公分之内,在这样的大小下,其实如果讲究行距、字距的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看林峰的近乎尺牍的作品,在大小、穿插等关系处理上是比较高明的,这种关系参之以笔锋的弹跳、结字的疏密及墨色的变化,纵然使得他的作品在小天地中包含了更多的元素,这样的小作品雅致而庄重,也不缺失灵动与大气。在当今书写小字行书的时代,林峰绝对具有一眼就能区别于他人的“标签”,林峰曾写过关于临摹的文章,他提到临摹的精准性,其实他自己确实是做到了,临帖讲究精准,那么对于创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林峰行书从传统中来,带着浓郁的古典范式,那么在风格取向上有又自己的想法,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是书法人应该具备的,那么在所有近似作品中,他的作品也是一眼就能跳出来的,这就是林峰的“标签”。

我曾跟林峰说过,其实他的大字行草也很精彩,他很含蓄地说不好。看来他真实谦虚,我曾在去年的“行草十家展”中见到过他的几幅八尺条屏行草书作品,酣畅淋漓、意态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我觉得真正的写小字行书的作者,如果创作大字作品是很有难度的,我想林峰不是天天伏案写作品的人,他一定是收与放相结合的,不然大与小的转换关系是如何掌握的呢?


书法要讲究,讲究传承,讲究变化,当然也要讲究风格特征,当所有元素都掌握之后,在自己的作品中深深烙下属于自己的“标签”。林峰是个讲究人,那么对于他的作品当然会做到充分的“讲究”,所谓的“标签”我想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20140302_09593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随感
林 峰

关于风格  
近些年书坛大概有三种现象:一种是传统功夫不深,凭自己的才气、聪明,便急于琢磨所谓的风格个性;一种是有传统基础,讨得古人的一些影子,然后不断重复,到重复得没了古人的影子全是自己的习气时,便美其名曰风格个性;第三种则为深入古人某一家,力求完全复古,最终完全没了自己。
继承是为艺的态度,创新是为艺的勇气,一个没有风格要求和风格建树的艺术家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家。而当前我们所缺的不是创新的勇气,而是缺少真正深入挖掘、广泛汲取传统的态度和决心。在传统的大河里沉浸得越深,其浮上来的力量也越大,而此时的风格便不求自得,水到渠成。
经典碑帖浩如烟海,碑帖的选择,关乎审美取向和今后风格的建立。任何人学习书法,都得看自己的个体条件,特别是手性、笔性和心性。要扬长避短,不要取长补短,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关于形式  
由于学的是美术专业,一直来形成这样的欣赏习惯:不管西画国画,凡是好画远看整体感一定很强,细看又有很有意味的线条、笔触、墨韵、色彩等局部细节,令人品味无穷。我觉得书法更是如此,古代经典法帖,不仅能远看,而近看细看,甚至每一点画都是那么令人回味,更不用说格调、气息和神韵了。而现代作品,很少有能近看或拆开局部慢慢品赏的,大都只在整体上夺人眼球而已。难怪金鉴才先生极少去看当代人的书画展,而赵孟頫展竟在湖州住了一周。
很多人忌讳谈形式,以为那是做作,很低级,其实是对形式的一种误解。古代的大家哪位不是形式大师?王羲之、米芾、王铎,甚至赵孟頫,只是每人通过形式最后所表达出来的意象、内涵和风韵不同罢了。而我们大都把形式表达得过于直露和表面。

关于技巧  
解决笔法,用好腕、指是关键,特别是用腕。以前写米芾、二王一路小行草都以指动为主,笔杆晃得厉害,还自以为指活字活。读书论时对沈尹默“腕运而指不知”,何子贞每作一字大汗淋淋颇为不解。后来练篆,用指几不能成字,非用腕不能拉匀长线,始知自己线薄气短之弊的缘由,方悟林剑丹先生常教诲我们要习篆字的良苦用心。
温州已故老书家陈铁生先生《书学漫谈》有言:“书小楷亦如书大楷,须运肘运腕,而不可动手指。死其肘,不若死其指,小楷欲求其秀逸开张,当于执笔中求之,执笔不似,加以运笔不得窍,学一辈子字,亦不过经生书而已……赵书《道德经》,何以柔而挺劲?以余管见,实皆出于执笔‘悬腕,死指,直竿’,系赵书之基本关键。”实为陈老穷其毕生之所得,决非臆造!
要掌握笔法,二王是最好的老师,因其技巧最丰富、最复杂,手段多端,变化莫测。其笔法除了要熟练、准确掌握指、腕、肘等动作外,还要辅以正确的用气和用意,方能力足神旺。
一直有个困惑,现在有好多写帖的高手,其技巧实在已做到不让古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想技巧之外,还应有点其他的东西,技巧不应是书法的全部!
二王的高妙处在于笔法的精妙绝伦,字形的以势生形,随形出势。在自由挥洒间,通过构建各种艺术形式的对比、矛盾和冲突,再到调和、化解直至和谐,并达到心性才情的自然流露。而这一切又都在自然书写的状态下完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关于技术
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技术的难度决定艺术的宽度,而技术的高度绝不等同于艺术的高度。以体道为最高精神的中国书法更是如此,其品格和终极境界绝非技术的简单增益。
自古真正书家多以心灵为观照,其终极境界不仅是技术风格的创造和对顺乎自然的艺术秩序的感悟和体验,更是对人性与天道的求索和证验!
如一个时代以求技炫技作为艺术追求的时候,我们得警惕了,因技的泛滥必定减弱甚至舍弃艺术的文化品格,从而影响对精气神的追求。
今人作书重形式、重色彩,须知此应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令笔墨、形式、内容相得益彰,相互生辉,方谓高妙耳!
技术只是工具手段,如法度完备之下,宜求“损之又损”,直至超越技术法度,潜行密证人之天命之性,而臻艺术大美、大自由之境!

第二届兰亭展标前留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临摹的几个问题
林 峰


一、概 述
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书法必须要通过临摹,而且临摹要贯穿书法学习的全过程。明代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可以说临摹是书家一辈子的工作。
然而对于缺乏实践体会的广大初学者,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培训和理论,往往无所适从,虽下了功夫而收效甚微。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认识和技巧掌握都有一套普遍的原则规律和科学的方法要求,如果我们能把各种关于临摹学习的方法要求作一梳理,整理出一套从临摹、创作到风格形成等学书各个阶段的临摹方法,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限于篇幅和水平,只能述其概要,只期抛砖引玉。

二、关于碑帖的选择
对于初学者而言,从他接触书法的第一天起,首先面对的就是碑帖范本的选择。面对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碑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初学者往往见异思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到最后一事无成、徒费岁月。所以选择字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认为选择字帖除了要选择版本经典、印刷精良的范本外,还必须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个性化原则。碑帖选择,关乎审美取向及今后风格、个性语言的建立,所以一定要分析自己的个体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审美爱好、笔性和心性等等,要扬长避短,不要取长补短。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学习中,特别是每个关键的学习阶段,都要慎重地做好范本选择。
第二、经典性原则。“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眼光决定取法,取法决定品位格调,品位格调来自经典,对经典的学习是任何艺术提高眼光的不二法门。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有其相对封闭独立的发展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整个体系犹如一棵大树。以行草书为例,二王系列是行草体系的根脉和树干,而孙过庭、米芾、赵孟頫等有如各部位的枝干。如果取法一些个性强烈,风格怪异的所谓经典,则相当于在大树的细枝末节上汲取营养,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而如果直接取法当代不入流的所谓名家书法,或直接抛开传统和经典搞所谓的创新,这样的学习则无异于在大树旁边的野草或荆棘上汲取营养,这已完全脱离整个系统,定将坠入野道和魔道。所以学篆必称秦篆清篆,学楷必称唐碑晋楷,学隶必称秦汉,取法乎上,旨趣高远,方能出入风雅,轶俗超凡,此中道理不可不知。
第三、顺序性原则。从字体学习来讲,从楷书入手,再到行,再到草,所谓先立后行再跑。这种由易到难、先静后动的传统的学书顺序是我们一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亦可不拘于这一顺序,如有初学者特别不喜欢楷书而喜行书,一定要其习楷则可能会灭其兴趣而最终学不了书法。不妨先投其所好由行书入手,再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到一定水平后回头再补楷书应也未尝不可。总之选择顺序要与学习中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相结合。
另外关于静态书体中篆隶和楷书学习先后的问题。作为初学者其首要目标为熟悉工具、纠正姿势、改变习惯、体会用笔等,特别是尽快掌握毛笔的中锋、铺毫、调锋等动作的敏感度和稳定性,及熟悉笔墨纸的性能特点是能否有效深入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从篆书入手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篆书笔法简单,以中锋平动为主,结构也相对单纯,这能让初学者在最基本的技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篆书基础后,再到隶书或楷书,则可解决笔法的丰富和变化。如隶书是在平动的基础上加上摆动和转笔,楷书则在此基础上再强调提按。这对以后再选择适宜自己的主攻方向直至最终个性风格的形成,便是有了重大的发展意义。这也符合笔法发展的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三、关于临摹的方式
从临摹的方式来看,不外乎摹和临二大类。摹有“双钩”(勾填)、“嚮拓”(影书)、“硬黄”(蜡本)等法;临有实临、意临等等。
所谓摹即以半透明纸蒙于帖上,按字依样写出,俗又谓之“描红”。所谓“双钩”,即先用细笔钩出空心字,再填墨,又谓之“勾填”。所谓“嚮拓”,即人坐暗室中,纸蒙帖置于窗洞上,借反光透射摹写,俗又谓“影书”。所谓“硬黄”即将黄蜡在纸上涂匀加热,冷却后罩范本上摹写,俗称“蜡本”。由于摹相对繁琐,故当前书法学习对于摹的功夫很少有人去下,即便摹也是以描红的方式摹其大要。其实摹是书法学习中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摹除了在初学阶段易于使初学者把握字法、字势、章法,可较彻底地纠正原有的书写和结字习惯,同时因以较少的精力去关注字形、字法,而可以有较多精力对点画的外廊线进行观察研究,体会古人用笔动作的细微变化,为以后深入临摹积累细致入微的形象信息。
所谓临,即置帖于左边或前方,对帖临写。主要有忠实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和综合临摹等方式,这是书法学习的主要方法。而临和摹在学习中亦各有利弊,姜夔说得很清楚:“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故学习中最好能根据需要结合运用。
四、关于临摹的过程
临摹的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有哪些要求?学习书法必须对临摹的流程有所了解。我们认为对初学者而言最重要最有效的临摹是忠实临摹,这里重点说明一下忠实临摹的流程。
第一为准备环节。首先要根据范本准备相应的书写工具,特别是纸笔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范本的风格特点准备适宜的纸张和毛笔;其次为了尽快进入与古人对话交流的状态,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书写姿势、心态情绪,尽量做到放松、专注、闲适和从容。
第二为分析环节。做好了以上准备,不能马上操笔就写,一定要在落笔前做好认真的分析,亦可称读帖。分析的内容可根据临摹的目的进行,如果是解决基本笔法和字法的单字临摹,可遵循整体观察、局部分析的原则进行单字分析。即首先观察单字的整体特征,如整体的粗壮、纤细,字形的方圆、宽扁,字势的纵横、倚侧等。有了整体的概念后,再进入点画的局部分析,如曲直、粗细、长短、斜正、疏密、虚实等。最后再分析每一点画的用笔特征,特别是要仔细分析点画轮廓线的细微变化,从而体会古人在完成这些点画所运用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铺毫、调锋,甚至速度、节奏等动作。如果侧重于作品整体气息和章法的临摹,也要遵循整体观察、局部分析的原则。首先要感受通篇的风格特征,如整体的厚重、飘逸、恣肆、古雅等,如章法的茂密、疏朗、跌宕、平和、虚灵等。再分析构成这种感受的具体特征,如字形的大小、粗细、倚侧等,字与字连接的疏密、开合,轴线的连贯、断开、摆动等,行与行的穿插、避让、收放等细节特征。。
最后为下笔和调整环节。有了以上的分析,下笔便能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这时只要把分析感受到的尽可能以适宜的工具、准确的技法表达出来即可。当然这种表达不可能一触而就,所以调整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整便是对照、再次分析、再次体验、纠错修正、再次对照……,无数次地进行下去。所以这便是书法技巧从生到熟、从难到易、从生硬到自然不断锤炼的过程。当你的肌肉、手指控制毛笔的动作能自如地表达你所感受理解的细节和特征,并且这些动作又能溶入你自然书写的时候,这时便是我们为之向往、努力的理想状态!
五、关于临摹的阶段
书法学习从初学到自由创作,最终到个人风格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临摹方法。关于临摹阶段的分类有很多说法,笔者将其归类为四个学习阶段、四种临摹要求,并针对学习中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提出了配合临摹的四种创作方法和要求,列表如下。
第一阶段为无我阶段。即初学阶段。主要目的为熟悉各种书写工具,掌握正确的姿势,纠正、摒除原有的书写习惯,同时建立关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要素的初步概念,能较好地进行集字创作。
此阶段的临摹为忠实临摹,要求书法主体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尽量防止自我意识和原有书写经验的介入,强调唯帖是从,有古无我。所以临摹方法上可采用“描红”、“双钩”等摹和实临方法相结合,力求准确,肖似。同时选择相对与古人接近的书写工具,注意对范本笔势笔意、速度节奏、墨法神采的体会,尽可能做到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让主体完全融入帖中。这是个异常重要,但又相对艰难而长期的阶段,很多初学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认识,或中途放弃、或急于创作,导致了各种学习问题的产生。
为了增强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为了避免以后出现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建议已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的初学者,可穿插一些集字创作的训练。集字创作即把确定好的内容逐个从字帖中找出,碰到字帖中没有的字,也尽量利用其他字的部首进行组合(当然也可借助工具书、集字字帖等进行借鉴,但不能完全依赖)。创作时除把单字逐个临准,特别还要注意整体章法、行气及墨法、节奏的表达,初步建立对完整书法作品的审美感受。
第二阶段为有我阶段。经过较长时间忠实临摹的锤炼,学习者原有的书写习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眼、脑、手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对范本临摹的精确性和熟悉度有了较好掌握,并能进行相对熟练的集字创作,主体意识的介入开始有了较强烈的要求,此时可进入有我阶段的学习。有我阶段的临摹为分析临摹,分析临摹还是以忠实临摹为出发点,是忠实临摹的进一步深入,即对范本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达到拓展临摹深度,而最终达到对原帖烂熟于胸、信手拈来的目的。同时可以原帖的风格特征、气息格调进行较为熟练的临摹创作。
分析临摹中主体以理性的分析介入书法学习,比忠实临摹提出更为严格和苛刻的要求。主要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总结等方式对范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另外还可通过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特征面貌的分析、归纳,了解变化统一的规律,从而拓展艺术视野。
随着对范本的精确临摹、熟练程度和风格特征把握的进一步加强,此时相对应的创作称之为临摹创作。即对于任何诗文内容,基本能以范本的笔法、结字、章法进行摹仿性创作,虽个别结字、章法不完全等同于范本,但作品的气息笔意则完全是所学范本的面貌,对原帖的技巧和风格把握已娴熟流利、运用自如。
第三阶段为自由阶段。此时已不满足于寄人篱下的书写状态,书法主体的自我意识日益膨胀,临摹由忠实摹仿开始转向主观理解与体验投入的印象临摹。这是寻找自我的临摹阶段,是迈向自由创作最终建立个人艺术语言的开始。所以此时印象临摹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书法主体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性格气质有意识地对范本做出调整和变化。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其取法的对象不再限于某家某帖。此时的兴趣和视野将努力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展开。所以此时也是书法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走向将取决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审美修养,阅历情性等,所以在学习中不要仅限于技术的操练,更要加强对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美学等各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审美的品质和格调,而不致于在寻找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中迷失方向。
伴随印象临摹的是自由创作。这时的创作已到非常自如、随意变化的自由境地。创作中则会明显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特征。如在创作中夸张或减弱原帖中的某一特征,而营造不同的气氛和格调,开始尝试锤炼自己的审美样式和语言。从创作能力来讲已是一位相当水平的书法家了。
第四阶段为融通阶段。这是书法学习的最高阶段。临摹不是目的仅是手段,而最终建立自我语言来表现自我、创作自我则是书法艺术的旨归。正如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所以艺术风格、个性语言的建立是所有艺术家的毕生追求。
我们认为风格的建立不是一种蜕变,是一种渐变,更是一种融通,是书家在追求形式美、风格美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而达到法与意,情与理,形与神,面目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是入帖出帖、自立面目的过程;是一个增损、裁剪、洗筛、汰练、熔铸古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博返约、融铸百家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当然这时候的临摹不同于初学时临摹,这时可以自如地运用各种不同的临摹方式,进行有明确指向和目的的临摹,我们把此阶段的临摹称之为综合临摹。综合临摹是指除了常规性的忠实、分析、印象等临摹外,还可进行非常规的临摹,如局部临摹、重组临摹、破坏临摹、溶合临摹、选临、跳临、小字大临、大字小临、楷书行临、行书楷临等等,以最终完成自我风格语言的建立。而此时的创作则必定是围绕风格建立的风格创作,这可以说是一项异常艰难的过程,需要书家投入全部的智慧、勤奋和才情。当然书家风格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除了技术上对传统法帖的不同取法和融合外,还要受社会变革、时代环境、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个人性格、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这时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技巧语言的继续锤炼外,更需要精神和境界层面的修为,即所谓字外功的修炼,这将最终决定你艺术价值、风格品位的高下!
六、结束语
以上关于书法临摹的碑帖选择、临摹的方式和过程、临摹的不同阶段等问题,仅为笔者在书法学习中的一点肤浅体会和认识。清人蒋骥言:“学书莫难于临古,”临摹是书家一辈子的功课和任务,如果我们真要把书法作为我们毕生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作品融入绵延几千年的书法长河,并努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将其继续引向未来,那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遵循书法艺术的规律努力前行。关于临摹的话题还有很多,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书友来共同研究这一书法学习的永恒话题


冬日郊游.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 道 从 容 ……

刘贤斌

昔读陈伯玉诗有“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之句,着实让我称羡了一把。此诗末二句又云“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这样的朋友深情,不独有挥手相别的壮美,亦不乏男子柔情。看来,“潇洒的走,让泪水流”,应是古今一脉,情味悠悠啊 ……
与林峰兄的朋友之情当然不似千数百年前的唐人情愫,况且,如今虽山水阻隔却可如咫尺相洽。对林峰兄的情感更多的是在其行迹,其思虑及与其交游之中,积存起的理解与了然,因为心会,愈见真切。林峰兄于我可称益者,恰如孔仲尼之谓 “友直,友凉,友多闻”。作为朋友,林峰让我可以伸此感喟。
与林峰兄的交往中,他的谦逊曾让我感动。因为他的真诚,这种谦逊便真正具有了美德的人格魅力。他有一种空卑的心境,始终求解着人人都可能遇到,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坦诚示人的“困惑”。无论是面对师长还是朋辈同道,仿如一泓清泉,澄澈而涌动,使人乐而与之交。并从与他的思维碰撞中激活思辨,开掘思想,让思考绵延。
林峰书法亦恰如其情性,温恭之中乍见灵透。其多取宋人意旨,尤于米元章处颇能笔墨随心。但似已不在“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之中相遣返了,而变得或轻松净静,或意度飞扬。近时,有对魏晋风韵的悉心追摹,其作品中又已添得一段萧散简远之气。此之谓雅逸者也,林峰书法斯当如之。
林峰作书极具整体观照,于内容、形式以及章法、材料,皆各自调停使之和谐而成于赏心悦目。尤其章法,纵则随情造势,横则顾盼生姿;间以粗而不重,轻而灵婉,变化节奏;再或整饬以密致,或参差以跃动。对宋人“尚意”书风的理解和把握,在他上溯源流,于阁帖及二王手札之中感悟魏晋风流,寻绎自我心性阐发的时候,以其“心不厌精 ,手不忘熟”之勤苦,而获“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洞豁之快。此孙虔礼之谓,林峰书法岂非仿佛!其书亦可如画读, 诸多笔墨与情感元素的拆解与重构,浸润于纸,陶染于人。这是林峰兄情致焕发,遣虑优游的书家情怀。
七、八年来,林峰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的作品,虽以行草书为主打,但章法多样,形式丰富。他追求笔法精致,其大字却不乏浑劲苍厚。在以典雅隽永称著的浙江书坛亦渐次显山露水,在浙江书法的检阅中连续高奖加誉,声名日高。
林峰亦染涉丹青,并身兼中学美术教师之职。然在西洋塑描和明暗光影的师生授受之余,于国画更好之乐之。不管是四王之熟,四僧之生,还是元明高士之逸,师其法,追其境。故林峰笔下,山水孤高,村树疏寒。我素喜倪迂画境,往往作此联想。偶见其作写意花卉,墨彩飞扬而韵致弥漫 …… 又想,此兄亦当是纵情之辈,否则何以能放怀于纸上云烟!
近年来,其书作在全国大展中多次获奖入展的同时,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北上求学参加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以“优秀创作奖”的成绩结业。以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坦荡的胸襟在同道师友之中广撷百纳,从善如流。窃以为林峰此等人生境界是可成就修为的。古云“积水成渊”“累微以著”,林峰兄谦恭秉性之后的儒雅气质,常使我有“与善人交,如品芝兰”之慨。
乙酉孟秋,笔者曾有温州游历,还记得在江心屿的漫步;在玉海楼的寻访;在温洲街头的逗留,是轻惬,更开怀。与林峰兄等的几日相聚不仅收获了友谊,还有心灵的触动。温州一地,经济繁荣而且文风如炽,以书法而论,更是人才活跃。尝读其 《 会文书社 》 专刊,书文灵秀,气息温润。林峰兄生于斯长于斯,尽得陶染而又能通变化合,假以时日将昭示更大的艺术才能!  
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又传来了关于林峰的好消息。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国美术学院2008艺术硕士书法专业考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了艺术深造与升华人生追求的机遇。回望此前备考时对英语、文、史、哲及书法史、书法美学、篆隶楷行草、篆刻等书法专业技艺的强记博取,几多寝馈其间,青灯独对的艰辛,在欣慰中涤荡而风过无痕。记得那晚从电话中传来林峰似乎平静,却也掩饰不了的激动话语,将我从梦中唤醒,又装点了我的那一夜好梦。

丁亥夏至前日一稿 ,戊子谷雨续于江汉之畔
               
(作者系著名青年书法评论家、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

看儿子涂鸦.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漫漫路

陈思义

四月的温州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是清明的郊游和谷雨的播种。温州南有瑞安,陆游写的《过瑞安江》曰:“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一个有文化出才子的地方,郭沫若到这里看了,一挥大笔写下“玉成桃李,海涌波澜”,瑞安人视为墨宝。这里有玉海楼和利济医学堂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温州鼓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不久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瑞安为千年古县,在经济市场化民营化程度最高的温州,瑞安被称为“书香门第”。这里的人在一种文化沉积和传承中创新和发展,林峰是其中之一。
林峰是白净净的一介书生。与我,是如水般淡淡的君子之交。四月某日林峰开车接我去他的书法工作室。一路慢车,轻把车舵,林峰偶然说上一句话,仍是谦和平实的样子。
林峰才三十七岁,在书法界已初露头角。他让我翻翻《行草十家》,说自己列入其中是书友师长提挈。这个群体组合为书界瞩目,十家都是全国书坛有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他们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行草十家展”,约定每年一次。他们以擦亮“行草十家展”品牌为己任,他们的联合与行动,“表达了一种文化思考和在这个时代下生命的自觉。”林峰于“行草十家”中列第九,我翻至九十六页便见林峰一辑,有陈纬《温和的力量》,写得像一幅林峰的素描,使我不禁读出声来:
“烧一壶茶,围炉夜坐。前几年,在平阳时,林峰君时常涉江来访,话题总是离不开书法与文化的话题。也许林峰并非不善言辞,他总是以一种谦逊的形象衬托我的孟浪与浅薄。我好夸夸其谈,将他待作可以任我放肆的谈资对象,他温和地顿首、真诚地附合,却自折射出一种温和的力量。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几年,林峰悄悄地获奖,频频在全国各大书法展览中亮相,却始终是温和着谦逊着,给我以深深的思考。”
林峰把车子停下来,我才发现他竟住在“城中村”。这叫东门,旧村拆了,一片废墟之边上有两三幢七八十年代的民居,横七竖八,毫无章法。走进其中一幢的二楼是林峰的“平石斋”,乃是另一番天地。穷书生大抵都是这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窗外的杂乱与喧嚣没有打乱林峰的心境,“他有一种空卑的心境,始终求解着人人都可能遇到,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坦诚示人的困惑。无论是面对师长还是朋辈同道,仿如一泓清泉,澄澈而涌动,使人乐而与之交。并从与他的思维碰撞中激活思辨,开掘思想,让思考绵延。”(刘贤斌《行道从容》)
林峰的儿子才七岁,拿着毛笔涂。听林峰说过,叫一羽的儿子说自己是一老师,说月子里的小姑有两个奶瓶,说鸡被人杀了太可怜而不食鸡肉。与儿子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一地的宣纸,练过字的。一排书柜里,大都是文史和书法的书。桌特别大,便于铺纸练字。妻子远远地看儿子弄笔,微微地笑。

四月又一天的傍晚,天不再下雨,林峰老家的榕树绿荫浓密,绕着河塘与榕树可以找到儿时的记忆。林峰回忆说,自己出生在这里,二岁时又随父母到邻县文成一个叫龙川的地方生活。父亲是搞机械的,龙川的这个厂是后方汽车修配厂。我说龙川是赵超构的故乡,我慕名去过,也是清明节之后,印象最深的是,溪涧里的水哗哗地特别响,街巷流着山泉也叮咚有声。有的人家在屋后的水塘里养了红红的田鱼,听说为了客人一到便可抓鱼做菜,下厨待客。一座叫“同春”的赵家老宅的板壁上,至今留着用红漆写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赵老写杂文,笔名“孺子牛”、“牛之初”、“林放”,自喻是放牧林中之牛。赵老创办《新民晚报》,一生七次见到毛主席,人清正,光明磊落一辈子,龙川人以此引为自豪。林峰说,龙川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民风纯朴,那儿的溪流网鱼、牧牛晚归、夏日捕蝉是他不泯的记忆,他说那是只有快乐没有忧愁的童年,率真的东西会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父亲本希望他子承父业,可没想到三四岁的林峰竟喜欢画画。他在父亲的机械专业书甚至《毛主席语录》上涂呀画呀,到他五岁要回瑞安老家时,父亲的书已基本找不到空白的纸页了。艺术的种子,就在涂涂画画之中发芽抽叶。十几年后,林峰大学毕业去龙川写生,抽个空去寻访他的奶妈,去寻访他初学画画的屋子。他说自己很会怀旧,他带我去找他读过书的寨下小学,可能是搬迁了,找不到。
林峰的老家寨下地处温瑞平原,商业街上车水马龙,村里是沙沙的织带声,“温州模式”里的家庭作坊在乡村生生不息。他的堂哥邀我们去看看雕塑工场,工场不小,有不少正在加工的佛像,还有一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塑像。邻近的周田湾村建了个夏鼐纪念馆,堂哥根据夏鼐照片,正面、侧面、七分面的,创作夏鼐半身塑像。我问:上过美术院校吗?堂哥笑答:祖传的。是的,林家祖上三代搞雕塑,远近闻名的民间工艺大师。当年林峰一家从龙川回到寨下老家,生活清苦,六七岁的小孩喜欢一人跑到堂公家,看堂公搞雕塑画漆画,往往一蹲就是半天。他认真看着堂公用一块块泥巴塑出四大金刚、观音菩萨,塑出将军武士、马骑龙头,或者用一支笔在金漆家什上、花鼓桶上画出人物花鸟山水,自然对堂公十分崇拜。温州是南戏的故乡,产生过高则诚《琵琶记》这样的戏曲名作,这里的祠堂戏台是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祠堂大门上画着秦琼、尉迟恭,戏台的藻井做工精致,画的是戏曲和传说故事,还有吉祥图案,林峰看得如痴如醉。堂公见他欢喜画画,送他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从此,临摹连环画成了他放学后最乐意做的功课,画技也有所长进。他记得八岁时在舅舅家的大院地上用粉笔画马,引得路人围观,众人叫好,因而受到不少鼓舞,真切体验到画画得到的满足与乐趣,似乎见到有一只叫希望的手在拉着他,走在漫长的路上。
说起爱上书法,缘于爷爷为奶奶抄经书。奶奶一生吃素念经,那天在老家就见到了她,八十八岁仍目明耳聪,不停地手数佛珠。林峰告诉我,他九岁那年夏天,在林家老屋,爷爷光着膀子在煤油灯下抄经书,他在一旁摇着蒲扇为爷爷赶蚊子。灯光如豆,他发现昏暗的灯光下,笔舔着纸面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走动,笔端汩汩地流出一行行娟秀清丽的字:“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南无阿弥陀佛”,觉得很好玩。爷爷说,这是毛笔,写毛笔字的,写的字叫小楷,横平竖直,以前教书先生教学生写毛笔字,一个“永”字写几十次呢!林峰握笔试了试。
心有灵犀一点通。从此他爱上了这笔和纸的律动,爱上了书法。爷爷手头唯一的一本龙门二十品影印字帖,民国年代出的,便成了林峰临摹书法的第一个范本。懵懂少年有了练字学书的欲望,小学大字本上红圈圈越来越多了,不久敢为邻居写对联抄契约了,写了有一种惬意,发现写字也像画画一样好玩。他开始追求与努力,把心倾注于提按、顿挫、迟速、燥润、浓淡的毛笔运动中。

人需要一种抵达,从此岸到彼岸,而心是一条摆渡的船。
有了书画艺术梦想的林峰一直很努力,坚持用心练爷爷说的毛笔字,只是没有老师的指点,读中学了,学书法是任笔为体的自由挥洒,学画只是临介子园画谱,在旧的试卷纸背面画山水画。至今,林峰的老家仍有他中学时代写的对联和画的中堂壁画,嫩生生鲜艳艳地。林峰一再对我说,他所幸的是没受过一天正式西画训练的他,竟考上了大学美术系。在温州大学他遇到张如元、张索先生,两位大学书画老师口授手传,十分重视对学生书外素养的修炼,每每强调读书,为林峰树立了崇敬经典注重修养的精神典范。第一个暑期林峰住到一个太极拳教练家中,上午练太极拳,下午和晚上练字,选的是米芾的《蜀素帖》。古往今来书法家无不从临摹入手,林峰对此不敢怠慢,口读心摹手追,非常认真。面对米南宫多变跌宕的笔法和练字,充满生命律动的节奏和章法,他忽然真切感受到古人的审美趣味,情感见想,喜怒哀乐竟然物化为线条、墨色和节奏,他入迷了。两个月下来,一本米芾《蜀素帖》就翻烂了。正是在温州大学的文化氛围里,林峰拜上了名师,拓宽了视野,坚定了艺术的追求,有了“书法”的概念。
而后,林峰又得到潘知山、陈忠康、林剑丹先生的指点和传授,书艺不断进步,与书法界的交往不断密切,有什么讲座、书展,林峰都乐于参与其中。温州会文书社,有三十余人,分布于温州各县市,林峰是其中之一。会文书社宗旨,乃弘扬国粹,传承文脉,正身潜修,以文会友。每逢周日晚,林峰便匆匆驱车赶往温州参加会文国学班学习,聆听书法界先辈讲课,最大的体会是:学然后知不足。
先辈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风也传给了林峰。林峰在瑞安市职业中专教书,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校长说,林峰大度,和气,书如其人。也一直记着,一个入学考平均分238分的美术班,32个学生当年个个考上大学,其中11人考上本科。一天有往年毕业的学生提了一袋书法习作上门,这个当年有名的顽皮生恭恭敬敬地汇报说,他爱上了书法,一周练了一刀纸,请林峰指点。林峰善于诱导,蒙发兴趣,由此可见一斑。林峰在瑞安市书协当秘书长,一样样事都办得清清爽爽。中国书协会员、瑞安市书协顾问潘知山先生说,林峰不会夸夸其谈,总是那么慎思笃行,诚恳谦让,乐于默默奉献,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到安全、踏实和温暖。

林峰不久前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林峰作为崭露头角的温州书法后起之秀,他是在温州这块历史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领略到清正典雅的书卷之气,让我们看到了文脉传承的理想和希望。
林峰的书法前几年以学习米芾为突破口,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近年来致力于阁帖等 二王系统范本的临习,越发古雅醇厚而生机勃勃 。有人评论,“林峰书法亦恰如其情性,温恭之中乍见灵透。”“灵动而含蓄的线条,奇崛而舒朗的结体,自然而蕴籍的墨韵,稽古晕化,拂动着生命的气息,文化的韵味。”“他追踪溯源,将米字的风流纳入王字的庄严,从而成功地获取米家风格的真髓,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尽管是艰难匍匐摸索向前,确是义无反顾走向经典走向永恒。”
学书是林峰的至爱。林峰说:“因为有了艺术的梦想,令我的人生有了激情,更令我的生活情趣盎然。我一直不敢奢想沉浸其间能有何种结果和回报,只是每每拿笔在宣纸上宣泄挥洒时的那种陶醉和心灵的释放,令人心动、神迷。当然更多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某个契合点时胡迷茫孤独甚至痛苦,所有这些同样令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四月的又一天晌午,天晴了,林峰整理了不少文字和图片,打算发给《行草十家》之用。所有的动作和神态,都在表达他的认真和匆忙,他说约定的事不能迟了。

2008年4月
全家在开幕式上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古典主义的浪漫情愫
——林峰书法管见
齐玉新

(一)
书法作为一种抒情的艺术形式,每个人的作品无疑都在流露和传递着书写者的内心对美的追求和性情。作为一门古老的抽象线条艺术,书法所具有的古典魅力,永远都是那样的厚重有力和耐人寻味。

有人说,国学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就被割裂了。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断裂之后,所有依附在它脉络上的艺术也会随之断裂。因此,当代书法在经过几十年被压抑之后,书法自然也就历经了探索、喧嚣、发泄、自由、个性泛滥。然而,人类的精神总是在自觉地回归和自省,于是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书法也开始自觉地向古代经典回归,这不仅仅是对古典技术的回归,也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更是一种情愫的自觉回归。这种对古典的追慕情愫,我称之为当代书法的新古典主义。
书法家林峰作品中,很温和的渗透着这种情愫,这种渗透方式也是古典的。
(二)
温州群落中的书法家们,普遍取法魏晋帖学经典技术和神韵,这一点与陈忠康当年的探索和弘扬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二王帖学技术的经典解读与试验的成功,也为温州的书法家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经验和信心。林峰,自然是其中一个借今人攀登古人高峰的成功者,这应该是他个人资质、修为和修炼的结果。
前两年在河北廊坊的“行草十家展”活动中,某晚和林峰促膝而谈,以作品示我。那时候他的作品还带有典型的“温州味儿”或者“会文味儿”,但笔端的灵性与渗透出来的那种笔底情愫已经显而易见了,林峰对于书法的古典情调有着深深的迷恋。
随后每年一届的“书法兄弟连”(行草十家展后改名此),我都很关注林峰的作品变化,与其关注作品其实是更关注他的创作走向和那种性古典主义倾诉的变化。跟踪一个书法家的创作变化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需要分析、解读和等待。在这几年的关注过程中,林峰用自己的实力向国展证明了自己的追求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兰亭奖、国展获奖、青年展一等奖等等都不是偶然的。
任何成功都是有着各种因素聚集的必然,林峰的路无疑走对了,甚至越走越自如。
(三)
窃以为,书法在古代,应该是一门极具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的艺术形式。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结构塑形包括书写过程都是心灵的歌唱。

林峰以小字行草书见长,在以魏晋散淡、优美、文雅的总基调上,佐以宋代行草书的韵味,尤其是对于米芾与魏晋的再度复合,使得他的作品中处处散发着轻灵、活泼的意趣。观赏他的作品,总会有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路边有野花和蝴蝶间或逸出的欢快之感。书法,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其次才是让他人的审视和阅读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而书写者自己的心灵的那种优美,通过笔墨线条的流露,让他人也由此获得愉悦,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林峰的作品就让人产生这种感受。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变异的宣泄,也不缺少各种张扬的噪音和姿态,而那种低缓抒情的浅吟低唱似乎就会让心灵有一种淡淡的回归感,回到古代,回到田园,回到心的家园。。。。。。所以,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抒发给他人一种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路径,这或许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的一种表现吧。很显然,欣赏林峰的作品,能够找到这种感觉!
(四)
随着心路历程的成熟,林峰也越发书如其人----文静、儒雅而又彬彬有礼。他的用笔已经开始圆融,用笔的细腻度更加精准、笔锋线路更加隐蔽,如二王体系中的那种内藏笔法一样,只见其形不见其迹;细观他的每一根线条也更加圆劲与圆润,一方面这是技术高度熟练和自信的结果,使之能够做到信笔挥洒。另一方面,这更应该看过是内心对中国古典美的一种深刻理解所表露出来的形质----温刚。他的小字行草书,在结构上比较成功的将米芾的恣肆、率意和多变,反相结合到了二王的体系中来,字形或端庄或欹侧,或独立或连带,左右映带,因字赋型,顺势生发,如此观之通篇,已见其对于古代经典技术的熟练驾驭程度能够做到了心手双畅、抒己情怀的境界。
一个书法家,能够自由的书写,能够完美的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借助于高妙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似乎这就是“技近乎道”。因之纵览当代书法家们的创作,还有多少人徘徊在技术的门槛上信笔为体的挣扎、以狰狞状做斯文呢?!
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包括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热爱,这些人类精神中最美好的情怀都在其中。书法是含蓄的、优雅的、古典,书法体现的是中国经典的人文精神,林峰,他所追求的这种新古典主义书风,完美的体现了他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愫,这也是一种文人情怀和文化情怀。
欣赏林峰一件件书法作品,我有理由相信,他会成为这个时代书法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书家!
作品2010.915 0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