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檬楼

董水荣《视野与对话》出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2董水荣行书条幅2.JPG
23董水荣行书横幅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4签名.JPG
25签名.JPG
26签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书法乎,谈人生乎
张菊荣

我想到这样一个文绉绉的题目,是要说说我读了董水荣兄的几篇书法批评文章之后感言。
    水荣的文字,我一直是极喜欢的。只是平时读得的并不多,这一次水荣结集出版《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古吴轩出版社),我们有幸集中拜读。读惯了教育文字,沉潜于教育思考,偶然地抬头四野,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真是赏心悦目。
阅读中我能够感知水荣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用心的,他平静地思考背后涌动的智慧,思想深处的激越透露着锋芒,都蕴含在他善良的表达中,好像是很深很深的水底下涌动的充沛的精神。
想不到一本书法理论的著作,能让静静地读完这部它。我之所以喜欢水荣的文字,最重要的,就是我喜欢他的视野。他在专业性地谈论书法的时候,我每每会心动,因为如果没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人类精神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不可能写出这些文字来。我甚至觉得,把他的很多文字中的“书法”两字替换成“教育”,也往往得极为深刻与妥切的。
比如他说孙悦良的隶书,“我们在孙悦良的笔下,可以看到作者对隶书方正、静穆的一种持守,对隶书结构的驾驭,我认为这种持守是根本。很多书法家对隶书结构有较大的误解,认为当代隶书要有特色,变形是唯一的手段,导致了当代隶书风格无限变化,过度求新、求奇、求变,使当代隶书变得小气、怪气、病气,失之隶书特有的静穆、应有的铮铮质感,这是当代隶书的最大危险。”——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会惊呼:这是在写书法现象吗?比如他在谈吴继宏的书法时说:“不像有些书法家,对当代书法的创作漠然无视,一再标榜自己只以古人为师,做出卫道士的姿态,以示自己不同时流的高洁和审美的高标。但是恰恰从这些作者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传统和经典的感受能力的体悟水平低下,甚至是无能。说实话没有一个充分关照当代书法,深识当代书法的品质,就无法对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中,作出多深的理解。原因很简单,传统与经典是相对的,失去了当下的参照和需要,就失去了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坐标。”——这是在说书法现象吗?
几乎随便翻到哪一页,都会出现这样的令人惊呼妙句的文字。如,他在谈孙俊良书法时谈到“展览”,也是激发了我深刻的共鸣:“在展厅时代,书法作者的焦点就是展览,在展览中展示自己,成了书写的主要价值,书法也就简化成了展品。有没有一种书写,不需要展览的证肯,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答案是明显的,其实作品的好坏与展览没有关系。可以肯定,我们对书法与书写的冲动不是为展览。从书写的本质来讲,应该是为了表达,对美的表达,对情感的表达,书写才有了那份优雅和从容。”“我相信每一个从展览中退却下来的作者,都有过认真的思考,不在展览中,就意味着不再受众多书法同行的关注,人不能一辈子都在展览的途中。”“人不能一辈子都在展览的途中”啊!这是在说书法现象吗?
我是书法的门外汉,也是书法批评的门外汉,但每读水荣的文字,不管是这本著作中的,还是以前拜读过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教育也是这样的!人生也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屋居”里谱妙章
读董水荣《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一书有感
李宗洪
  金秋十月,松陵气候宜人。董水荣先生《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新书一出版,他就送给我一册,那一缕新书特有的幽香飘洒着,让人久久回味。大凡搞设计的人总是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设计者陈淑艳,是位知名的设计专家,以淡雅、朴素的风格来定位董水荣的这本著作。封面上那一抹淡墨痕,隐现作者本人书写手迹,让人温暖的鲁公体,过目不忘。
  董水荣《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如钢琴曲以五大章节展开:批评构想、回望经典、对话书坛、现象透视、书法夜话,徐徐展开,有严谨的专业思考,有对当代文化视野的关切和展望,当然还有充满温度的友朋之前的书法交流。
  作者在自序中道:“批评不是一种定论,而是一种思考。”我认为这一句,最能概括整本书的主题思想。我们在好多时候容易对某件事物做各种定义或者定论,却缺少思考,更缺少思考的深度。也正是因为这份思考,让我对这本著作着迷一般地阅读与品味。“批评构想”一章用了作者十余年艰辛的努力。我惊讶于一个喜欢寄情山水田园的作者,对于书法批评的写作却是十分理性的。艺术家感性与理论家的理性并存于他的体内。
  “艺术崇尚一种静的生活,才能凝神深思,给予艺术深度。艺术同样向往一种慢节奏的悠闲,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和自己心灵对话,才有相对耐心地品味咀嚼自然与人文的精华。”这样精妙的句子,常常会出现在他的思考与表达中,这也是作者享受着痛并快乐的过程。书中对当代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警示,比如书法家的拜金思想,比如缺少精神的追问。书法现在沦为盲目的炫耀技术,追求视角的表面而漠视文化内涵,会让当代书坛付出惨痛代价。作者感慨地说:“宁愿清贫一点,就想守着心灵上的一片净土。”《视野与对话》一书中可以读到作者这种清晰的追求。
  董水荣的文章大多关注当代,但在“回望经典”一章中,分别对伊汀州、八大山人、王右军、傅山、王铎、怀素等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展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分析,面对这些殿堂级的大家,作者和他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的解读为当代书坛提供了很多新的视点,有很多有价值的解析。有专业技术的剖析,也有充满想象和自己对经典的体悟。
  “对话书坛”一章是他对当下“吴门”较为活跃的书法家进行的一组书法评论,这些书法家大多是作者的朋友,但作者在感情因素之外,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人文思想方面的深度剖析,理性和感性并存。大凡搞理论的批评者,面对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在面对与自己有深交的书友之时,有没有站在学术角度,用学术的勇气说出真话,这分寸很难把握。但董水荣先生真挚的情感之下还是真实地道出他们的书写状态,这是难能可贵的。
  “现象透视”一章中,董水荣先生从对福建长汀书法的思考,到对苏州书法现象、吴江书法现象的思考,写成了一组地域性很强的地域书法发展的思考文章,很值得读者进行深入阅读。比如《吴江书法将有自己的声音》一文,就吴江而言,解析了在最近几年里吴江书法快速发展的原因。吴江每年会有数十人次入选国家级的大型展赛,一个城市书法家有了目标有了追求,它就有希望。“标杆的支撑与引领,延伸的平台,另一种发展的方向等”,从中可以读到当代地域书法发展的捷径。
  “书法夜话”一章是作者为某晚报撰写的一组书法短评,有几稿被几十家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转载,很能说明其“批评力度”。其中《书法创作中的“丑书”》、《书法家还是写手》、《非草书》、《书法是不是手工活》等很贴近书法圈人的生活,很值得一读。
  “叶屋居”是董水荣在吴江的家,而他的家乡在福建古汀州叶屋村。山水相滋,民风淳朴,文化气息浓烈,这种情怀从他的笔下显现,干净用笔,清白家风,没有半点风尘味。文中他写道:“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就成了我努力的方向,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种构想是一种空想,但空想也比不想要好。”喜欢这样天真的句子,往往朴素的句子是惹人爱的。我坚定地认为水荣的构想不是空想,而是一种文化的担当,一位书法评论家的担当,对当代书法发展的责任感。
  董水荣先生说:“现已临近四十的自己,常常所做的事,不是肯定和宣传自己,而是怀疑与反思自己。在此过程,确实可以看到自我很多的不足,也许这是终生都无法变更的一些不足和缺憾。是不是古人所说的四十不惑,不惑就大量地发现自己的缺憾,让自己的希望在坚硬的现实中破灭,让自己有更多的无奈。”这是真实的批评家董水荣,在其新作《视野与对话》出版后,他又开始马不停蹄地为下一本著述辛劳。我对他有着更大的期待,诸如,如何在时代和经典的挣扎中思考,如何在专业和人情中突破,等等。但愿我的期望就在不远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决定商业目录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