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884|回复: 1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叶华洲】碑帖互参的奥理——谈叶华洲的碑帖融合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3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
碑帖互参的奥理
——谈叶华洲的碑帖融合关系
文/贺进

在中国书法史中,对于“碑”和“帖”似乎永远有那种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

到底哪样为“碑”?哪样为“帖”?这是一个有关黑与白的争论焦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黑底白字就是碑,白底黑字就是帖,这是黑与白的颜色组合给大家的常态认识。那么对于碑帖的界定只有让颜色去“伯仲”?未免有些牵强。如以上的观点成立,那么对于刻帖到底是碑还是帖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复杂之处就在这是超越黑白关系的界定法则。于是又有人更加以大概念去界定碑帖,以书体去划定关系,无论黑白,无论书写材料,楷体就为碑,行草体就为帖,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刻帖的问题,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如此纷繁。关于碑与帖的关系太“暧昧”了,真是“理不断情还乱”!

然而对于更多的书家来说,在实际训练中将碑与帖相融合,这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关系,或者说擅于写帖的人能够兼擅写碑吗?问题反之亦然。我们都很清楚,历史上出现碑与帖的分水共有三个时期,一是魏晋,魏晋之前,尤其是秦汉,大多都是碑,大篆体系复杂多变,直至秦统一之后长达多年的统治,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是以碑的形式来呈现的,即使蔡伦发明纸之后,我们见到的墨迹作品也是寥寥无几,如果有留下来的墨迹无非也是糊涂乱抹的“戏笔”而已,而且其材料也多以布为主,所以在魏晋之前的几百年都是碑一统天下的时期。魏晋前后,帖开始盛行,直至南北朝之前,大量的手札作品让我们认识了帖的原始魅力,那种以毛笔的刻画所表现的书法艺术至今成为典范。南北朝之后,北夷民族开始以魏碑的形式又将碑发挥到极致,北碑又是碑的一个鼎盛期。此后,碑与帖互参,互相取长补短,鼎盛一时。唐是这一表现的重要时期,有唐碑,也有行草表现的帖,至宋,有刻帖的表现形式,正式刻帖的形式,混淆了碑与帖的关系。此后,至明清,大胆创新的书家开始研究碑与帖的互相学习,常年浸淫于帖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挖掘碑的独特魅力。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上出现碑帖分水的情况。我们再来回答此段开端提出的问题,对于大家来说,碑与帖兼得真的是很难吗?似乎也未必,对于有天性的书家来说,他能很明晰的去分来两个体系去学习,碑就是碑,帖就是帖,分开去研究、学习。也有将碑融入帖学笔法的,反之亦然,这样的训练方式让书法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出来。

我们来谈一谈叶华洲的碑帖关系,叶华洲是擅于帖的创作的,我们看他的作品大多以帖为主,尤其是行草书,他深研帖学之奥理,从二王手札到孙过庭《书谱》再到明清行草,他都是有所表现的,这种表现来源于他对帖学的系统学习,他将帖的精华融汇于自己的个人面貌表现中,以正统的帖学笔法来进行深入表现,这是大多数当代书家所采取的形式,这是由于他对帖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认识,所以在他的笔下有相当自信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点画还是章法布局,都很精到,完全深入帖学体系去创作对于叶华洲来说不是难事,以至于他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点画位置关系的表现,我们看他的行草书作品,尤其是单个字组的表现,都能将帖学的粗细表现、长短线关系、墨色变化等关系都能运用自如,从正统的帖学中来,又为我所用,这是熟练的训练达到的效果。所谓熟练,一是原来大量的练习,二是对帖学的深入研究,这两点他都达到了,所以他能以精准入帖,又能以真准出风格。

对于帖学表现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么对于碑的表现他照样有自己的深入理解,通过他的作品能够看出,他对北碑是有一定的掌握能力的,尤其是《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爨龙颜》等北碑,他一定是有过长期训练的,除此之外,他还将唐的褚遂良、欧阳询等碑刻有自己的训练方法,在这两种碑学表现中互相关照,将唐碑之细腻用笔运用在魏碑笔法中,开创出一种既有苍茫又有精准的用笔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有几分味道。这种味道还来源于他能将帖学的笔法运用在碑的笔法中,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刚才说到他将帖学融入到碑学的学习,那么对于叶华洲来说,他是否能将碑的用笔运用到帖的创作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看他的行草书作品,当然是以帖的表现来完成的,但是仔细去看的话,他的用笔不仅仅是帖的用笔方式,他能将碑的用笔完全运用在帖的表现中,这种方式让他的帖更加厚重,摒弃了大多数书家写帖的那种浮漂的用笔,也摒弃了单一用笔的表现形式,所以叶华洲在某种程度上深入理解到了碑与帖的用笔与表现,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了更加高级的表现。

碑与帖这两种体系,完成了对中国书法的诠释。我们需要理解的只有对这两种体系进行深入体悟,只有深入才能为变,为用。我不敢肯定的说叶华洲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最起码他明白这两者的关系,他的这种方法不失为其他书家提供了一种学习方式,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15-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