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说的基本功,也就是看家本事怎么获得?答曰:按书法艺术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严格训练。 如何训练?先定下一种您所学的字体,如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五体书中任何一种,再从中找一种个性不强的经典法帖,坚持临一年、两年、甚至一生地研究、临写。为什么从个性最弱的入手?因为它包含的风格因素最丰富、技巧最完整,临好后可以再根据自己的个性向多方面拓展。就像学美术要画多年石膏像一样,将造型基础打牢。若是学习草书一开始就是怀素的《自叙》,保准失败。写智永《千字文》,虽然个性不强,但是草法非常准确,草书的基本结体、用笔非常完整的体现出来,一直写到熟练地能以此运用于创作,之后,根据个性再选择其他风格的法帖,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如果学隶,先写好《礼器碑》、《乙瑛碑》就够了。楷书的话写好褚遂良、欧阳询、张猛龙等。一直将之写到精熟,这就是看家本事,这种基本功我敢说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具备。好多人虽然写过,但只是能临个皮毛,写不准,而一说就是意临,自己害了自己。陆维钊先生六十多岁时才感到《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经典性,便发奋临此帖,现在看陆先生临的《圣教序》可谓神形兼备。在美术学院带研究生的大书法家都一直还在临帖,我们这些书法界的芸芸众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陆先生真可谓当代之大家也。我们再看被后人称为"后王胜前王"的王铎,他"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多年坚持不变。当时要他的作品的人很多,但他今天创作应对社会需要,第二天则整日地临帖,他到老都是这个样字,这就是作为大师王铎的成功要诀。李可染先生学二胡,在冬天的时候,他的老师让他把手插到雪地里面,一直到冻僵,然后开始去拉最基本的练习曲,而不是二胡名曲,最后直至满手满身都是汗,这样下基本功,恐怕当代艺术界、尤其是书法界是很难见到的。齐白石从十几岁开始一天画十几张画,一生当中有三天没有画画,是因为母亲去世等大事,第二天又补上,极其勤奋。徐悲鸿说:"曲不离口,笔不离手。"这些大家都是非常刻苦,并且都是下足了功夫,基本功极其过硬。现在有些刚入选全国展的年轻书家,偶尔取得些成绩,便自以为了不起,再也不愿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多少年就是入选时的老一套,因为作品也可以换银子了。这些昙花一现者,亦如流星一样,稍一闪光便消失在茫茫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