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7070|回复: 173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倪和军(第十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3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5-1 22:19 编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倪和军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No.10 >>>倪和军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召 集 令



○书艺公社自2002年正式创建至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论坛注册会员超过十万名,总贴量近200万!书艺公社经过十年的稳健发展,已形成在书画专业媒体网络平台、书画艺术品交流交易、艺术杂志编辑策划出版、书画展览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书艺公社书画街成立于2008年4月9日,自成立以来,现已发展为书画、文房交易的重要在线交易平台,书画街依托书艺公社的强大媒体资源为广大书画家、收藏家、画廊搭建起重要的桥梁。经五年多的发展,现已具备60家店铺的规模,并呈逐渐上升之势。

○由书艺公社网及中国画坛网联合推出的新文化书画杂志——《涉事》杂志于2010年9月出品,目前已成功出版六期,总发行量达18000册,《涉事》杂志迥异他媒,以刊发书画篆刻家、评论家之艺术发微、争鸣、生活、杂感等文字为主旨的一本新书画刊物。杂志秉承精良的印刷技术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业界博得良好口碑。

近几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推出大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该批书法家也随着“国展”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熟知,同时由于宣传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具有极高创作能力的“国展”作者未能广泛为大家所熟悉。介于目前所存在的情况,书艺公社推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

一、参展条件
1、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届展”或“兰亭奖”展览中1次(含1次)以上获奖作者;
2、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奖”(如隶书展、行草展等)展览中2次(含2次)以上获奖作者;
3、由中国书协主办冠名的的全国性质书法大展(如邓石如奖、王羲之奖)中获奖3次(含3次)以上书法作者;
4、具有相当高创作实力的书法作者。


二、评选方法
1、网站成立评定委员会,对主动报名的作者进行集中评选,最终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作者;
2、网站邀请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及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该推广活动;
3、由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嘉宾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书法家推荐作者,经审核后决定该作者的参与权。


三、推广形式
1、书艺公社论坛专门开设【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以专题的形式以月为单位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及生活状态;
2、书艺公社书画街将免费为参展作者开设(至少为期一年)以书家名字命名的“专柜店铺”——从书画街首页点击书家名字专栏即可进入,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由书艺公社统一负责,全面打造书家交易的平台;
3、《涉事》杂志将开设“书家推广”专栏,每期刊载当月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暂定每期一个版面,如艺术成就突出者还将增加版面;
4、拟定每年适时将在北京(或省会城市)举办书法提名展,并全国发行展览作品集。


四、具体操作细节
1、①报名参与推广的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本人身份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个人艺术介绍(300字以内)。
     ②报名作者提交代表最高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图片20幅。
     ③作者提供相关评论文章一篇及一篇以上。
     ④所有资料发送至贺进邮箱:
690399460@qq.com
     ⑤栏目联系电话:13931605209(贺进)
2、参与推广活动的作者请提供4件代表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以回报网站,作者提供的作品将精选1~2件刊登在《涉事》杂志以统一宣传。
3、【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以作者资料收稿先后顺序发布专题介绍。
4、作者享受权利:
①凡是参与的作者均享受成为网站长期合作书法家。
②《涉事》杂志将不定期邀请作者刊登书法作品及系列专题介绍。
网站将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书家出版《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中青年最具收藏潜力获奖书家推荐系列》大型系列丛书,拟定每人一本,每本32页,每位作者将可以以极优惠的成本价享受到最专业设计制作出版印刷。
④书艺公社书画街特别为作者搭建作品交易平台,同时网站将联系收藏家及画廊,代理或专营作者作品。


五、其他
1、本实施计划解释权归书艺公社论坛。
2、本实施计划从即日起实施。


书艺公社
www.shufa.org

20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4-30 23:11 编辑

风云榜·人物志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殷旭明(创刊号)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6712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8992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9578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谢少承(第四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741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钱玉清(第五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843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吴 勇(第六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951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李 明(第七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043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方建光(第八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108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刘京闻(第九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2171-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倪和军1.jpg


倪和军
别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师从刘宝纯先生、王友谊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岳印社社长。


• 入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 入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
• 被评为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十佳』
• 入展第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 入展全国第六届刻字艺术展
• 入展纪念老子诞辰二五七八周年全国书法展
• 入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 入编《中国篆刻百家•倪和军卷》
• 入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
• 入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家书法精品展
• 西泠印社60后社员作品选拔展获『青年社员优秀作品奖』
• 入展全国邓石如奖书法篆刻展
• 入展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
•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获优秀提名奖
• 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获优秀奖
• 第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

• 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 第二届全国篆书展获优秀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5-4 15:38 编辑

漫谈倪和军篆书

文/贺进

篆书与篆刻历来为同一“道”,“道”其文,“道”其法。自古先贤于篆书和篆刻是同修的,因为习篆必通解汉字之始,汉字之源,案头“所骥”之物必有典章、文论之类读物。习篆为苦差事,日夜以笔求刀自然少了些许行草之畅快、洞达的情趣。宋之上篆书,多为刻碑,以笔求刀,以笔锋求刀锋,必然是习篆者应掌握的技巧,而篆刻则以刀为上,用刀刻印似以刀刻碑,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自古以来,习篆之人多嗜好篆刻,已为书坛之昭昭之象。而篆刻者也以习篆为日课,于篆书之演绎法则寻求篆刻之风格,以至于以后,无论是印人大成还是篆书大成者,两者均平分秋色。如丁敬、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等等,所以说,篆书与篆刻正是以一“道”为名,更多书家均将二者同修。

近年来,似乎在二者兼修的概念中,所从者聊聊,习篆抛却篆刻,篆刻摒弃习篆,此为时风所致。说此,未有褒贬时人之意。当多人沉浸于行草书的酣畅意趣中,尚有人以静和之气养篆书之气,已然难得。近些年,书法大展的兴盛,造就了诸多擅于篆书书写的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风格越来越丰富,挖掘古人的“稀奇”之物也越来越多,很多习篆书法家将历朝历代之文物都“搜刮殆尽”,力图以一种新面目示人,也确实为当今书坛之新现象,然而对于其中某些作者,其文字功底似乎还未成熟,对于篆之演绎尚未通透,势必把自己作品的格调降低下来,于他们中得篆刻之意态者,也寥寥无几。中青年篆刻家中,能将篆书的笔意发挥得尚有“可观”之水平者也为数不多,由此,我们似乎觉得在当代,与古贤士相比,我们要逊色得多。

和军兄多年来浸淫于篆书与篆刻的同修中,似乎在当代书坛来看属于“稀罕物”,因为在同时代的书法家或篆刻家中,他能够将二者同时“拾”起来,实属难得。

倪和军之篆书,无疑是小篆的体系,在他的篆书体系中,将秦汉乃至宋元、明清之篆书都有所涉及,当熟悉整个篆书体系之后,又以“秦汉篆”的风格表现出来,着实说明他有过人的思想。我曾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过这样的观念:篆书以秦汉为大成,宋篆可学,清篆可观。我们面对篆书种种之风时,会有这样的体悟,那就是清篆风格化严重,这种具有强烈的个人面貌的篆书作品,很容易掌握,无论是字态还是笔法,因为其规律性很强,掌握规律比掌握线的动态更容易。秦汉篆则是以线的弱态丰富性取胜,字势无太大变化,用笔也不会锋芒毕露,然而面对这样的篆书,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去思考,所以秦汉篆更难掌握。然而大成之境最终要趋于秦汉篆。倪和军的篆书完全把握在秦汉篆的丰富变化中,他对于秦汉篆的理解来源于宋或清的篆书体系,照搬不是学习的法则,需要“内化”,需要“演绎”与“升华”,对于清篆,他显然是下过功夫的,清篆的意趣变化在他的篆书中有所体现,然而他去掉了过分的个人面目,无论是杨沂孙、邓石如还是吴昌硕,他的篆书中不会出现任何强烈面貌的个人化用笔,去掉“强烈化”的用笔后,他就是“内化”,内化清篆的核心用笔,将这种用笔保留下来运用在秦汉篆的学习中,对于学习清篆的体系,对于掌握秦汉篆的方向有很大的帮助,倪和军是以清篆的用笔方式参入到秦汉篆中,尤其是用笔的干练与干净,这在他的篆书作品中有所呈现,他的篆书用笔永远是韧性十足,流畅畅达,这无疑是清篆带给他的某种意识观念。


倪和军还汲取瓦当、权量、碑额、汉砖等篆书风格,比如《秦诏版》的丰富用笔在他的篆书中也有所表现,倪和军的篆书用笔更加的轻松,将长线条无意中进行分段式完成,比如纵向用笔,无论是竖划、撇划还是捺划,他会在这类笔画中找一个点,在点的两侧完成整条线,这样的用笔我们在《秦诏版》中能够找到原型,以点带面,以点成线不失为习篆者的学习方式之一。他在《学书感悟》一文中曾提到“要创作时出新意”,其实他是在点点滴滴中汲取古人的精华,出新意不能苦思冥想,也不能闭门造车,任何个人面貌的形成都不是异想天开,总归要延续古人的影子来进行再创造,倪和军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在也说要“吸取古人的风神气韵。”

倪和军在这些年的篆书体系学习中,他掌握到了学习篆书的窍门与方法。这种方法绝不是是墨守成规,面对先人留下来的佳作,必须要食古而化,倪和军的篆书俨然在篆书的最高境悠游,他的取法是最高的,势必会让他的篆书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更高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感悟

倪和军

清钱泳《书学》如是说:“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我学习小篆确是从李斯的《泰山刻石》始。《泰山刻石》是秦“书同文”政策带来的小篆在文字应用上首批典范之作,在风格类型上它承袭了秦系文字,尤其是《石鼓文》的体式、笔法,而在秩序上表现的更为严密、平正、装饰、排叠、工稳、整饬、匀称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帝王之气,而带给人们的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在我学习临摹之时,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但只是在结体造型上得知一二,却苦苦不得其解的是难以得其笔法和气韵。后得师友点拨,须临习汉《袁安碑》、《袁敞碑》,可得小篆率意之笔。果不然,通过反复临摹,渐悟其宽博温雅,骨力遒劲的气息以及行笔的使转起收,如见墨迹,历历可寻。笔画繁与减、直线与弧线,笔势强健遒劲,起笔转折皆有起落提按,充分表现出毛笔的弹性,使字形更为飞动,让人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块然自足,临习的快乐不言而喻。

清末民初篆书第二次昌盛繁荣期,对我的篆书学习影响甚大。初期,我大量投入了精力去临摹吸收,感悟到了邓石如把汉隶的结体和笔法运用到了小篆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赵之谦把魏碑和隶书的结体用笔,成功融合,形成了自己篆书的面貌;杨沂孙将大小篆融合为一体,自成一家;吴让之使篆书变宽博为紧密、瘦长,有玉树临风之态;而王福安把二李合之,更加稳妥,把秦汉篆书再一次推向了极致。在临习中更让我有感触的是邓散木,他完全把汉代篆书碑帖的宽博之气发挥到了极致,如二石阙、汉碑额、砖瓦等铭文与作品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不俗的效果。吴昌硕的石鼓文更不必说了,其篆书作品气度非凡,无与伦比,自出新意。通过临习,感知清代篆书大家可谓众若星汉,但他们无非是用自己的学识、修养来理解、感悟诠释古典,不断创新,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因此我似乎在这一时期找到了创作的主线,那就是回归到秦汉这篇沃土之中,大量并有目的地吸收我所需要的养分,把秦汉篆书变成自己的书写表现形式。

每每驻足在《泰山刻石》前,看到默默耸立在岱庙东御座里的秦?李斯小篆时,虽然被岁月冲洗的只剩下了了了数字,但仍散发着雍容大度,气势袭人,一统天下的帝王之气所震撼着。《泰山刻石》,代表着皇家汉字标准规整的一种,比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和后来宋代摹石的《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对后世影响巨大。另一种则是广泛于秦社会各层所书写刻制的如诏版、权量、砖瓦、印章、镜铭等,其各具艺术特色,自然朴实,奇趣多姿,参差错落,极具艺术表现书写意趣。

故而我现在的篆书创作也承袭了小篆的这两种特点,一种是相对工整精细,一种是相对率意奇趣。然在不经意间,二者却在相互影响着。我创作的工整一路,极力去表现静中生动、熟能见生的效果;表现率意奇趣一路,让其动中生静,充盈其间。这就是我目前追求的艺术感觉。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到,神采为上,形之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种境界可能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达到,但我却一直追求着。在临摹吸收古人时,我注意到了篆书的“篆尚婉而通”以及“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和“用笔须如棉里铁,行笔须如蚕吐丝”等前贤们对篆书笔法的要求而作为我书写的指导,畅游在秦汉篆书的沃土中,使我笔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时而涉取李斯的整饬、婉转,时而吸收砖瓦铭的朴茂宽博之气,时而得沼版、权量的奇趣散漫之趣。明?李流芳说:“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故而我认为创作时,必须在不同阶段,吸取古人的风神气韵,让创作“时出新意”。
倪和军.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与必然

倪和军

泰山宛若一位静默深沉的老者,睿智而不事张扬,守护在华东大地。历经数十亿年风雨,熔铸了泰山独有的精神品质。文化伊始,就在泰山烙下了永恒不灭的印痕。七十二帝登封泰山,文人雅士风会此间,历史总是在无数个偶然中导向必然。从大汶口陶文到李斯碑,从经石峪石刻到纪泰山铭,一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和变迁史,就这样刻写在泰山的躯体血脉之间。泰山总在不经意处彰显着文化的厚重与博大,传承着文化的心脉。泰山蜿蜒东去,在泰莱交界处有一座九顶山,小汶河贯穿南北,将金井这个小山村一分为二,我就出生在这里。恪守祖训,耕读继世是山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族中在清末曾出过两位秀才,我的祖父幼时就在两位秀才创办的学堂里学习,说起来也是书香世家了。祖父对我格外钟爱,教我读诗吟词,弄墨图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我的绘画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深。参加工作后,我来到了泰城,这里的文化氛围已远非金井这座小山村可以比拟。工作之余,我依然沉迷在我的画家梦里,枕游山中观古松,坐对残碑摩心迹,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快乐。工会主席爱才,委我执事宣传工作,使我如鱼得水,绘画更加痴迷。于是接触的人和事相对就专业一些,渐渐的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人要画,总要题款落印,这时,书法篆刻成了我的拦路虎。为了装点门面,我开始涉足书法篆刻,购来字帖印谱,书从唐楷入手,直至米南宫;印以秦汉为宗,旁参明清诸家,初见成效。l991年,居然在《山东财会》上发表了我的第一件篆刻处女作。偶然的成功,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和信心。从此,泰山古盘道两侧的刻石,岱庙长廊内的碑版又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2年,在泰山桃花源新建山东省刘宝纯美术馆,专用于展览先生的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应友人之邀,为美术馆刻匾。在刻匾的过程中,我体会着怎样用今人的眼光与古人交流,怎样用今人的刀法传达古人的笔意,为我学习书法增添了一份宝贵的心灵历程。通过这次刻匾,我有幸与先生结识,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被先生收为弟子。艺术馆建成后,展出了先生的多幅力作。其中,先生的巨幅画作《空林》,给我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在这副作品中,满纸没有一笔色彩和渲染,书法中篆书的线质充斥其间,有玉著篆的流美,铁线篆的凝练,甲骨文的爽利,金文的苍茫,浓淡枯湿,燥润相间,笔墨的自由与老辣使我深深折服。我终于明白,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灵魂之所在就是线条,没有淳厚的书法功底,要想进入中国绘画的高妙精深、自由博大的境界终将是一纸空谈。于是,我下定决心专攻篆书,开始了大量的临摹,从《泰山刻石》入手,到《袁安碑》一上溯先秦两汉,下探唐碑清人,在书法篆刻的历史长河中畅游,用心领会传世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心摩手追,体悟古人的佳妙境地。


在取法上,我忠实于古人要求的精度与纯度。通过对传世经典作品的大量临摹,学会与古人对话,从精神的本根上理解古人,不断从传统中摄取养分,努力使自己做到意与古会,神与古融。经过传统的洗礼,我的艺术之路逐渐由宽到专,由专致精,书印结合成为我的专攻之路。书法与篆刻在我的临摹与创作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怎样在书法作品中体现篆刻的线质,写出金石趣味,怎样才能做到印从书出,刻出有笔墨意蕴的线条,从而达到刀笔相生互融的境地,产生古拙朴茂,灵动雅逸的艺术效果,是我所执着追求的。我认为进行创作,不但要有对展现作品个性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要有在细微处体现对传统融会贯通的功力,让读者看得出出处,而又似象非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才是一副好的作品。


历史上大家作品中,随处透露着时代的气息,意识的前瞻性和定位的准确性,是其成功的基石。笔墨当随时代,我思索着怎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使古与今融,古为我用,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我终于明白单靠闭门造车,是永远也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于是,我北上燕京,南下杭州,求学访友,广增游历,视野和心境日渐开阔,书法篆刻初具模式。在书协和师友的指导鼓励下,我开始投稿,多次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举办的展赛中入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踏出了我艺术征途的第一步,这应该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一种结果吧。


泰山给了我丰厚的养分,使我在书法上获益良多;刘宝纯先生给了我启迪,使我明确了人生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只是渺小的沙粒,匆忙的过客。在人的一生里,能够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实在是最大的幸福。当今书坛,是百花争艳,繁荣向上的局面,也是争名逐利,躁动不安的时代。如何与古贤相亲,传承经典,继往开来,是我们这一代书法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不是一个善于开拓的人,对于传统,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想,在传统这条道路上,还要继续走下去,戒除浮躁,踏踏实实的学习传统,做好学问,毕竟传统是我们的根本之所在。东坡先生讲厚积薄发,实在是太有哲理了,那些能够比肩古贤的大家,无一不都是深深根植于传统的。感谢泰山,感谢书法篆刻,感谢我人生道路上所有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在偶然与必然中交替出现的机缘,让我遇到了钟爱一生的朋友一书法篆刻。我书我刻,曾为心画,这是我的快乐。努力着,坚持着,期待着,我的艺术之路还很长,我将继续跋涉。

=倪和军于岱麓逸墨堂                                
二O O九年四月
SNV30338.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砚边习得

倪和军

予独爱小篆,由来已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与篆刻同进,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勤耕不辍,伴随时光推移,虽感不能终其精神,却也灯下阅文“八百”,砚边废纸“三千”,浸淫在小篆世界里,倍感澄心畅怀,自然多颇感触。聊作砚边习得,尚祈方家晒通。

纵观中国书法史,真可谓前人高峰林立,座座精神,逾越颇难,而自己只能望其项背,默默耕耘,因习好篆刻,寻觅着一条篆书、篆刻的小径,磕磕绊绊走到今天。习篆刻就要认识篆书,尤其是小篆,家居泰山脚下的便利,使我常观摩泰山刻石《李斯小篆》,由是从此入手。初学泰山刻石时,异常枯燥,只得其形,不知其意,难有书写之趣,真有放弃之念头。后得知汉《袁安碑》、《袁尚碑》笔意丰富且方圆兼备,自然开始对二碑留心用功起来,我深知“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用心去观之,用情去意之,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不同的字里行间,通篇的气韵,进行分析研究,笔耕不辍,手无倦怠。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逐步理解了二碑笔意变化,其书写之趣自然天成,更有一种淋漓畅快、轻松率意之感,得到了小篆在书写时提按顿挫与转折疾缓的浓厚书写之趣。


冬去春来,几年的习练和实践,师友们的指点与教诲,方寸之间,字划横竖初显章法,但却仍倍感骨力不够,这使我明白了习书法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欲速则不达”,随之,我便把学习的落脚点重新定位,放在了清代篆书的学习上了。在邓石如那里骨架有了提高,在吴让之那里明白了篆书的飘逸之姿,在赵之谦、徐三庚那里发现了个性的表现,在吴昌硕那里知道了什么是厚重,在王福庵那里证实了印从书入,书从印出的道理。就这样又是几年下来,终于领略到了篆书流派纷呈的发展规律。


追随前贤,博览群书,通过对篆书的不断学习理解,对创作的理解逐渐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对小篆的基本程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创作的时间长了,作品的数量逐渐多了起来,却也认识到了小篆的创作路子其实很窄很窄,想尽抒胸中之意,却感笔端辎重难前,尤其是流美的“玉箸铁线”一路,前人已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使我感到小篆的创作只能是在继承和复制中艰难的发展。


世上本没有路,无路就要寻路。当今时下,有不少同仁高手从各方面寻觅小篆的突破点,集中起来,大都是在秦砖汉瓦、器铭文上下工夫者,很多颇有成就,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小篆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与同仁一道,也对此进行探索、吸收与整合,的确感觉有一种新鲜的味道,内心倍感愉悦。变圆转为劲挺,变修长为方整,变整齐为错落,更让我想尝试取法的是:秦汉时期任何一种字体如汉简、章草、碑文,甚至文赋等等的艺术表现,都已体现出来了那种宽厚、广博的气息与韵味。但对砖瓦器铭的表象形式,我认为在创作中不可生搬硬套,套搬外在的章法部局之形式,应把这种气韵进行吸收,融汇于小篆的点划之中,使作品在不经意之间把那种气韵显露出来,让字里行间出现从容无为之境,让识者得到共鸣。这种理念和想法,也将会指引注入到今后我的创作之中。


悲鸿先生讲:书之美在德在情。书法的美在于体现书法家的情操、人格,需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也许这种理念和想法还不够成熟,但学书之路还很漫长,至于今后对书法的理解和认知,以及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变化,还需进行艰苦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祈盼专家师友多加批评点拨。
SNV3058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谈

倪和军

在创作书法时,要通过书体形式表现出作品秉承的创作理念,那就是精美工整者要显其写意散漫洒脱之趣,写意奔放者要显其静穆精致稳觅之意。我在第四届兰亭奖创作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创作的理念。

清?王虚舟在《论书剩语》中说:“运笔须如棉里铁,行笔须蚕吐丝”。在《虚舟题跋》中说:“余作篆书,必心气凝定,目不旁睨,耳不外听,虽疾雷破柱,猛虎惊奔,不能知也。”平时在学习、临摹、吸收古代碑帖时,观其独特的形貌、意蕴,经过长时期理解与实践,融汇贯通于作品之中。在技法上须更注重沉稳、凝重,让笔墨不激不励,不温不火,充分表现出静穆之气。创作时,把碑帖的形貌淡化,遗貌写神,从而变现出古代碑帖中的气韵风神。平心静气的进入创作状态,把前期充分准备的笔、墨、纸和内容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作品气韵于刚中求其婉约,工整中求其散漫,使作品细腻精美的风格表现出灵动散漫的意趣,做到如东汉?蔡邕《笔论》所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创作心态
加入西泠印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手记

倪和军

每当夜深人静,独自畅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时,那种恬静、自然与静谧的心情是格外的舒畅,书写着自己的创作作品,聆听着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话语,惬意不言而喻了。

文境、环境、意境相交相融,才能有不一样的作品产生。我在书写作品时,总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注意到了时令、地域或气候的变化而选择创作作品的内容,春夏秋冬,墨天白夜,风雨雷电,都有所触动和感悟,这也许是孙过庭所说的乖与合的营造吧!


我的小篆创作主要取法于秦汉时期的碑、版、铭文。如李斯小篆的静穆与纯粹,秦诏版的散漫与逸气,汉碑额的宽博与洒脱。因此我的小篆作品一直追求的是笔墨的沉静,凝练,不拘小节,透散着一种简、淡、静谧之气,这种简,这种淡,虽然没有当今书坛的流行的个性张扬,却也是我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我想这也许是古代圣贤所说的字如其人吧!书法艺术应追其朔源,讲究个性,方可不落俗套。我认为朔源是根本,个性是释然,无论你个性是内向型的,或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外兼修型的,总之,书法创作所提倡的个性,不应都表现为一味的张扬,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然群体书法创作就没有了百花齐放,“美”也就无从谈起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应该是通过各种流派的展现,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态势,因此,书法创作应该要求每个个体都要有所不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流露出个人的真性情,产生不同的美,达到艺术的百家纷呈之局面。


壬辰春倪和军于岱麓逸墨堂
与陈威光先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