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9277|回复: 192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谢少承(第四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11-1 12:51 编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谢少承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No.4 >>>谢少承
600x800_xieshaocheng.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艺公社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召集令

(2012.7)


○书艺公社自2002年正式创建至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论坛注册会员超过十万名,总贴量近200万!书艺公社经过十年的稳健发展,已形成在书画专业媒体网络平台、书画艺术品交流交易、艺术杂志编辑策划出版、书画展览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书艺公社书画街成立于2008年4月9日,自成立以来,现已发展为书画、文房交易的重要在线交易平台,书画街依托书艺公社的强大媒体资源为广大书画家、收藏家、画廊搭建起重要的桥梁。经五年多的发展,现已具备60家店铺的规模,并呈逐渐上升之势。

○由书艺公社网及中国画坛网联合推出的新文化书画杂志——《涉事》杂志于2010年9月出品,目前已成功出版六期,总发行量达18000册,《涉事》杂志迥异他媒,以刊发书画篆刻家、评论家之艺术发微、争鸣、生活、杂感等文字为主旨的一本新书画刊物。杂志秉承精良的印刷技术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业界博得良好口碑。

近几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推出大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该批书法家也随着“国展”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熟知,同时由于宣传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具有极高创作能力的“国展”作者未能广泛为大家所熟悉。介于目前所存在的情况,书艺公社推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

一、参展条件
1、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届展”或“兰亭奖”展览中1次(含1次)以上获奖作者;
2、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奖”(如隶书展、行草展等)展览中2次(含2次)以上获奖作者;
3、由中国书协主办冠名的的全国性质书法大展(如邓石如奖、王羲之奖)中获奖3次(含3次)以上书法作者;
4、具有相当高创作实力的书法作者。


二、评选方法
1、网站成立评定委员会,对主动报名的作者进行集中评选,最终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作者;
2、网站邀请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及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该推广活动;
3、由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嘉宾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书法家推荐作者,经审核后决定该作者的参与权。


三、推广形式
1、书艺公社论坛专门开设【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以专题的形式以月为单位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及生活状态;
2、书艺公社书画街将免费为参展作者开设(至少为期一年)以书家名字命名的“专柜店铺”——从书画街首页点击书家名字专栏即可进入,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由书艺公社统一负责,全面打造书家交易的平台;
3、《涉事》杂志将开设“书家推广”专栏,每期刊载当月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暂定每期一个版面,如艺术成就突出者还将增加版面;
4、拟定每年适时将在北京(或省会城市)举办书法提名展,并全国发行展览作品集。


四、具体操作细节
1、①报名参与推广的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本人身份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个人艺术介绍(300字以内)。
     ②报名作者提交代表最高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图片20幅。
     ③作者提供相关评论文章一篇及一篇以上。
     ④所有资料发送至贺进邮箱:
690399460@qq.com
     ⑤栏目联系电话:13931605209(贺进)
2、参与推广活动的作者请提供4件代表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以回报网站,作者提供的作品将精选1~2件刊登在《涉事》杂志以统一宣传。
3、【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以作者资料收稿先后顺序发布专题介绍。
4、作者享受权利:
①凡是参与的作者均享受成为网站长期合作书法家。
②《涉事》杂志将不定期邀请作者刊登书法作品及系列专题介绍。
网站将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书家出版《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中青年最具收藏潜力获奖书家推荐系列》大型系列丛书,拟定每人一本,每本32页,每位作者将可以以极优惠的成本价享受到最专业设计制作出版印刷。
④书艺公社书画街特别为作者搭建作品交易平台,同时网站将联系收藏家及画廊,代理或专营作者作品。


五、其他
1、本实施计划解释权归书艺公社论坛。
2、本实施计划从即日起实施。


书艺公社
www.shufa.org

20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11-30 08:42 编辑

风云榜·人物志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殷旭明(创刊号)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6712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8992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95786-1-1.html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10-31 21:26 编辑

2005年10月在家中创作.jpg

谢少承
1963年7月出生,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秘书长。1990年6月获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奖学金”; 2006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书法(篆刻)家”;2008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

作品获奖: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综合素质考试第一名);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被评为获奖作品(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作品展览三等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
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优秀作品奖;
“鱼水情”全国首届双拥书法展一等奖;
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铜奖;
全军第五届书法展一等奖;
全军廉政文化书法展一等奖。


作品入选:
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等六十余次全国性权威展览。


被邀请参加故宫博物院“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作品展”;“走马岭南”全国获奖军旅书法家十人展;“辛卯上巳·曲阳雅集”;“中日自咏书法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各类有影响的展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11-1 20:35 编辑

“守”与“破”的真谛
——浅谈谢少承其人其艺


文/贺进

今年的中秋是与少承兄一起度过的。

中秋前夕,我赴苏州吴江,工作忙完后还有些许闲暇时间,便于南京的几位师友联系,欲意前往南京一日,后赴山东。联系好后便启程前往苏州站,无奈车票紧张,只能买到下午5时的车票。本意是上午抵达南京,中午会客,下午前往少承兄处,在此情况下只能推脱了几位朋友的盛情,少承兄极力邀请我前往南京共赴晚宴。坐在飞驰的火车上才想起来原来是中秋夜,方觉此日打扰少承兄实在是不妥。下了火车,少承兄已经安排好就餐地点,在当晚中秋月圆之时,南京的出租车已经是寸步难行了,几经转折到达就餐地点,此时已经7时许,少承兄笑颜迎接,晚餐当许颇有几分愧疚感,少承兄则大度秉持,与我谈笑风生。好一个热闹难忘的中秋夜,少承兄摒弃家人团圆之乐,与我对坐聊天,可以欣欣然矣。

初识少承兄是我在南京求学之时,在一次展览中与少承兄见面,当时少承兄已经是蜚声书坛了,我则是区区一小书友,冒昧与少承兄接触,他则与我亲近无间,恍惚间如前世相识。后来在南京期间,我们多次在书法展览抑或书法活动中照面。在我毕业北上京城后,联系或断或连,但他的印象却没有泯灭,总是能记起他儒雅之风。前年在河南商丘,我们又一次见面,那是“中国书法七子”展期间,我们聊得话题很多,从那时起我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也许是机缘巧合,与“中国书法七子”的展览越来越频繁,后来在徐州、青海等我们都在一起,从此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

很多人认识谢少承,大多是以一个“国展获奖作者”的身份来了解他的。谢少承的书法艺术为全国书友所熟知也是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当时的展览是分书体来打分的,每种书体按分数高低评出获奖作者,谢少承在行书组中综合素质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摘取桂冠,自此也奠定了他的书法发展道路。在此之后,他屡屡摘取全国书法展头筹,为书坛翘首以待的书法新秀,时隔多年,荣耀似乎在他身上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他精进的行草书越来越为人所欣赏。有时候国展其实是一个怪圈,在国展中折桂的作者历代不少,然而在折桂之后潜心研修书艺的却为数不多,正是应了某位评委的那句话,有些人是让国展给害了!此话当然不中听,却也颇有几分道理,面对既已成型的书法风格,摘取光环后进行深入研究的人着实不多,因为大家都乐意“满足”,唯恐“变”了之后大家不买账,或者不认识这个人了。我们细数历届获奖作者,在历经几年打磨之后越来越被人佩服的真是寥寥无几。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守”与“变”的关系,犹如我们朝圣前贤一样,面对传统,我们如何突破?应该“守”还是“破”?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已经过去快十年了,在这十年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谢少承的作品始终在突破,无论是突破传统还是突破既有风格,他一直在不断摸索前行,这是最令我感到佩服的。前段时间在青海的展览中,我看到他最近尝试的隶书作品,他说这种作品很少拿出来展览,但是自己一直在坚持。我倒觉得未必非要藏着掖着,固然作品有瑕疵,但是努力突破永远没有坏处。

我想谢少承是理解传统的含义的,所谓的传统并非只局限于魏晋隋唐,我们看到宋元恣肆的烂漫,明清无法无天的游离,甚至民国儒雅的表白,都是传统。我们面对前贤的佳作,首先需要静观,而后在思索,最后才评论是非。这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一上来就劈头盖脸指责的人无非就是“庸才”,所以我一直觉得面对他人的作品,无论是圣贤还是当世作品,应该首先要有“朝圣”的虔诚,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理解之后再做评判。谢少承的作品以行草书居多,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两个谢少承,一个是狂徒,一个是书生。他的书生气有儒雅的一面,如我们常见的小字行书作品,涓涓细流,别有洞天。将魏晋风度把握地极为到位,在这样的风格中,他善用线性的变化,尤其是长短线的变化,极为丰富,长线多为纵向,短线多为横向,这种横纵交错在作品中行云流水,点线成面,刻画出魏晋之精研,在某些字的处理上则将魏晋延伸至宋元,夸张魏晋法度,字形的变化加之意态的表达,将书法的多元素结合起来,酣畅不失法度,显然是即在法度之中,又在规矩之外。谢少承的狂徒心理,多来源于他的大幅行草书创作,天然去雕饰般的任意挥洒,他将魏晋的法度导入到明清调中,或者说将明清书风融汇到魏晋法度中,不做作,凭心性去表达,这样的作品酣畅淋漓,沉着洒脱。谢少承善写手札式的小品,这类作品他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分寸,在巴掌大的天地内将字的空间处理地很是到位。我们看清末或民国的文人手札,大多是以意趣取胜的,这种意趣不仅仅是每个字的到位,更是对章法的充分表现。谢少承的信札小品正是迎合了这种审美标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儒雅与狂徒的两面性。

前段时间与少承兄吃饭,席间,他单位的同事说道,他最佩服谢少承的是他能将几何构成的理念运用到书法的理解中。其实谢少承心里很明白,他明白自己的创作思路,更明白他自己对待书法的那种情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认识到他已经在“守”与“破”中理解到了书法的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三日曲阳雅集应制
辛卯上巳,书界群贤,应约于恒山之阿,交游论道于曲阳,睹景思物,作此篇。


谢少承

淑景暄风晴絮飞,
溪声莺语趁芳菲。
曲阳濡墨云霓起,
兰渚流觞风俗微。
应共冠童濯禊去,
如何春服舞雩归?
逍遥欣此有樽酒,
一洗从前万事非。
1988年12月在无锡梅园写生.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循序渐进  濯古来新
——帖学发展之我见

谢少承

汉末以来,帖学便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智慧,成为东方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轴与正脉!这种趋势虽在清代中后期被打破,但是,由于帖学特有的审美,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中的丰富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是碑学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帖学的回归便具有必然性。近二十年来,这种回归的势头尤为明显,对帖学的探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我们是随波逐流,任其自然发展,还是有意识地思考些什么,再做些什么,有必要做一番的思考。

一、梳理帖学审美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让帖学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有完备而科学的理论作为根基。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作为帖学艺术发展的两翼,理论研究较之帖学实践,尚处在一个浅层次、非理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状态,缺少整体的、联系发展的理论研究层次。
这有它的历史原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家学渊源”使帖学理论不能流播后世。在许多历史时期,书法之道,被当着“家学”视为私有,束之秘阁,只传子弟不传外人。作为一代书圣的王羲之也不例外,他在《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中开篇就谆谆告诫儿子王献之:

“今书《乐毅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这种弊端,导致历史上大量有价值的书法理论失传。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的书法理论非常少。特别是东晋,它是我国帖学实践的高峰,理当有与之相适应的书法理论产生,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不过是片言只语,这是极其失衡的。而唐之后的帖学理论尽管不少,但说得清,道得明,有价值的寥寥。另一个原因是前人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表述,习惯用形象化和诗化的语言,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这种类比,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理解,得出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表达的意思一旦含混,想像空间就大,差异性也就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的帖学理论应该是以逻辑推理和量化的方式,准确地展现一个具体而客观的概念。
目前,帖学理论研究最主要存在:一是研究无系统、范围较狭窄的问题。二是缺乏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研究,研究深度不够。三是缺乏对当代帖学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刻反思与总结,指导性不够强,学术含量偏低,提出一些指导性概念不准确。
由于对帖学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不完整性,导致帖学审美还存在着误区和盲区,有必要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究竟怎么去做?个人认为,光靠个别理论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事帖学实践者的广泛参与,从帖学的方方面面,继续破解前人尚未解读的密码,积累真知灼见,再由理论家从大艺术的范畴,梳理帖学的共性,定位个性,辨别出哪些是属于审美范畴的,合乎审美的规律的,哪些伪审美的,误人视听的,揭示出帖学的根本规律,由此引导对帖学理论的更深入的发掘和利用。

二、从碑学乃至其他艺术门类汲取营养
帖学与碑学以及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存在着许多审美共性。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启发,彼此借鉴,甚至于彼此融通、融合,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阔视野。艺术视野的广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艺术思维的深度。我感到,要深化帖学,必须克服视野的狭隘和思维的惯性,必须把帖学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量。有了系统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我们就拥有了“俯视”、“鸟瞰” 帖学和整体把握帖学的能力。运用推理和综合,把众多姊妹艺术的经典范例进行抽象和嫁接,“由此及彼”、“大道归一”,探寻对帖学本质和规律的揭示,由此进行扬弃和创新。
前面谈到的碑学,从存在的时间、技法的丰富性等诸多方面无法和帖学相比,但它也有天然的优点,那就是自然、浑朴、淳厚、刚劲、苍茫等,这是帖学无法比拟的。学碑可有效地矫治笔力薄弱之弊和媚俗之态。而碑书缺少的也正是帖学所具有的优点,如清秀、美观、温润、典雅、生动、流畅、圆融等。正因为二者各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就需要二者兼容,互相弥补。
再如,书法与音乐分别属于视、听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但两者均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纯粹性,而且,音乐与书法,两者之间其实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妙处。在创作上,书法和音乐都讲究对称、呼应、节奏、韵律。书法与音乐的技法处理上,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感情上有紧张有松弛、有高潮有低潮,完全与音乐相同。音乐中有休止,乐段与乐段之间有间歇,书法作品也是如此,它通过字里行间的布白和虚实,来营造这种休止和间歇。所以,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把书法艺术称为“无声之音”,即表达了书法与音乐所具有的相通性。古希腊毕达哥斯派的哲学家们认为: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复杂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中国书法自古以来也强调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力戒那种字形结构毫无变化的写法。孙过庭也指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既对比鲜明,变化丰富,又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如此之多的艺术门类如果能作为帖学的补充,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生发,帖学定会迎来一个更有前途的成长发展期。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帖学的自身调整
当今,书法艺术在国际范围内还没有普遍的认同感,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古老的帖学必然会加速与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融合,并将经受优生劣汰的严峻考验。是随潮流而动,还是在潮流的变化中被湮没?我们应该有这种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帖学探索必须适应并利用这一变化,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这里要求我们既要大胆摆脱以往旧有程式的羁绊,重新认识、消化和吸收历史留下的丰厚的帖学遗产,又必须谨慎地把握帖学延续数千年的艺术规律和文化底蕴,把它作为原始积累,依照它的审美原则,在“不变” 与“变”之间,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前瞻性地做一些后来人即将要做的事情。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日本书法在这方面就开辟了先例,他们从适应当时的世界艺术潮流着眼,树立新的“近代”艺术观念,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艺术观念,创新书法形式,应运而生了“墨象派”、“汉字少字数派”、“新假名书法”和“近代诗文派”。虽然各自表现不同,但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生活样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相适应。尽管末臻完善,而这种大胆的探索还是值得嘉许的!
未来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会造就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会以现代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帖学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打破旧有的模式,再造一个崭新的帖学概念,它一定是渐进的,与传统帖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体系。
帖学作为书法艺术的支柱,它的未来一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也将会被世界所认同。
_DSC01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移模写  以古为新

谢少承

临摹之于书法犹写生之于绘画一样重要,是书法创作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捷径。因为作为抽象艺术,书法不像绘画那样依靠自然物象提供创作素材,而是以点线为基本元素幻化出的具有审美功能的黑白艺术。因而供我们借鉴和启迪的书法艺术元素只能从前人的作品中去寻找,也就是要从临摹古代书迹中去获得。

关于临摹的方法,古人和当今的书坛高手们说得很多,我想谈谈个人的理解。临摹前选帖很重要,选帖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说临什么帖就临什么帖,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书计划和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碑帖,这样能临得进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临碑帖的印刷质量也很重要,购买时应选色彩还原真实,细节清晰且未经修饰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汉魏碑刻,由于磨泐漫漶,风蚀严重,好事者在出版前为恢复碑刻“原貌”,按自己的想象修饰笔画,结果是弄巧成拙,反而失去了作品原有的风神韵致。第二,读帖。读贴是临摹的重要补充。临摹过程中,我们关注的大多是碑帖的局部,读帖就应多从宏观上解读帖的精神实质,揣摩作者书写的心态,甚至作者所处的人文历史环境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分析作品与其同一时代主流书风的异同。关注不同处,其不同处可能是严重的习气,也可能是大放异彩的精华之所在。对原帖整体的章法布局和节奏进行比较甄别,由此再细察笔法和墨法。对其中的妙理进行深入剖析和规律性探寻。帖读进去了,临摹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便不会盲目。读帖的时间我一般放在工作休息之余和一些零散的时段进行。第三,临摹。我的临摹方法是临——摹——临,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分解过程。“临”是学书时常用的方法,也是许多人采用的唯一方法。这里为何强调“摹”?因为人的眼睛有一定的欺骗性,常常因主观意识先入为主,而将原作错误解读,这是视觉偏差,有必要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以“摹”来校正,不然因结构或笔画的偏差,就有可能忽略原碑帖的很多信息。第四,尝试性创作。经过一段时间临摹后,对碑帖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这时有必要强化记忆理解。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原碑帖的笔法、墨法和结构章法特点和精神特质进行尝试性创作,借鉴所临碑帖的创作模式,尽量避免过去的创作套路,减少创作惯性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从来不敢想像的笔法、章法神奇地展现在笔下。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便可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

临摹时我注意抓两极。两极就是风格鲜明、结构夸张、字体及尺幅较大的作品为一极,如徐渭、王铎的行草书。相对来说,这一极因风格特立,结构点画强调明显,临摹起来更容易把握特点规律;风格平和含蓄、字体相对较小的作品为另一极,如“二王”、赵孟頫、董其昌的行草书。这一极风格中庸,笔法精到,结构形态变化微妙,需仔细体味。将它们放在一起,交叉临摹。两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其中的优势互补是明显的。创作时可左右逢源,收放自如
2006年7月,与军区业余美术书法创作班成员合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壁廿年破壁飞

王冰石

谢少承是这几年在书坛脱颖而出的新生代书法家,八届全国展摘得“行书状元”桂冠,首届全国青年书展又名列金榜,被世人所关注。

谢少承曾学过中国画,人物画得很好,但鲜为人知,原因是他在部队任宣传干事,诸事繁冗,画画时间极少,作品不多,后来便改弦易辙专攻了书法。1984年随我学艺,随后又在南京艺术学院深造,得到黄敦、徐利明、陈积厚等诸位老师指导。他天分高,有艺术细胞,对汉字的造型,点线的质感,水墨的韵味和书法中丰富的美学思想,有灵敏的感悟,通过长期磨练,终于形成清奇恣肆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行书上。学习行书大都以晋人为不二法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遒媚劲健、清真潇洒书风被唐太宗誉为“尽善尽美”,深受后人尊崇。学习王字能否领悟其韵味,并在笔下传递其信息是一个学书者才与不才的关键,谢少承对晋人法书情有独钟,他牢牢抓住晋人法书的审美特征,实践中不断地体悟与表现,有了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

但谢少承的行书绝不仅是以摹拟晋人风流这一脉传统为指归,而是在这脉传统里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解读他的书法,我们感觉到他的艺术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他追求书法韵味和品位,以魏晋风流为主调,兼取唐宋法度的精严与意趣。他平时临帖力求精微传神,用近于蒙童“描红”手法,潜心临习范帖文字的意态与笔法,把自己当作古人,如演员进入角色,目的是为了减少眼手之间的差距,使技能精深,游刃有余。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追踪到古代先贤书法美的姿影。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强视觉艺术给人的冲击力度,他摒弃汉字结构的平庸和均衡,追求单体汉字形貌的奇特和险峻。他善于将古代范帖、手札中具有这种审美特征的字进行演化和归纳,造出自家新样,使汉字形体脱俗峭拔,更具魅力和张力。在谋篇布局时,他除了注意通篇的完整性外,更重视篇中局部数字的优化组合。他常对我说,米芾某帖有数字组合非常精神,王羲之某帖有半行组合特别有味,《阁帖》中某帖数字组合如何如何……他把这种手段和样式运用到创作中去,犹如诗中之“诗眼”,画中之“画眼”,在作品里尤见情感激越,情兴毕现,有强大的震撼力。

除了行书之外,谢少承还擅长楷书和隶书,他学习石刻文字的目的是用来弥补一味写帖的不足,克服写帖不能写大字的缺陷,他多次参加全国展的作品大都是八尺巨制,元气淋漓,气魄宏大,体现了他充沛的精力和横溢的才华。

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江苏作为书法大省,名手林立,人文环境为他的成长起到阳光雨露的作用;二是新世纪以来,徐州书法军团的崛起,周围同道的砥砺使他对自身的奋斗有着明确的目标;三是他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悟能力在师友们的赞许下得到充分的发挥。谢少承正值英年,为寻求新的突破,我们期待他不仅着力于书法,也着力于治文、治诗,不断提高丰富自己,向更高的峰巅攀登
2008年11月与“走马岭南”全国获奖军旅书法名家作品展成员合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功性交臻  水到渠成
——谢少承书法印象


孟会祥

每每读到少承兄的书法作品,亲切之感就油然而生。这当然首先缘于少承兄的为人。少承兄文质彬彬,不卑不亢,是谦谦君子。他既有淳朴、厚重、真诚的一面;也有洒脱、倜傥、韶秀的一面,因而中正和平,可敬、可佩、可亲,与之相处,如沐春风,谈书论文,移时不倦。记得去年冬天,我到南京,去拜望少承兄,在他的书房观摩了他大量的力作,深为其勤奋多思所感动。少承兄不以名家自居,还殷殷让我批评。之后邀来五七同道,不免觥筹交错,无数次决定止酒的我,不知不觉中冉冉沉醉。乘醉游求雨山,仿佛梦中。现在,每当我看到在求雨山购买的高二适法帖,就会怀疑去了没有:没去,书从何来?去了,真耶非耶?而少承兄的芝兰之室,他兼有南北之雅的风采,却真切如昨,历久不磨。

书如其人,他的书法也同样淳正堂皇而又曼妙多姿,也同样兼有北方的朴茂端正和南方的风流自赏。他点画之间绝无轻佻,绝无诡异,笔笔实在,坚守书写性;同时展蹙跌宕的字法、章法,枯润相生的笔法、墨法,如天花乱坠,让人目不暇给,渲染出作品的云蒸霞蔚,这大概就是功性交臻,法备意足的境界。
我之所以每有亲切之感,还有个自私的原因,就是我学习书法的路径与少承兄相近。当然,套这种近乎,我有点僭越了。少承兄是南艺科班出身,我是游击队出身;少承兄是曾夺得“八届国展状元”、获奖无数的当代优秀青年书法家,我只是个爱好者。实际上,我每每在少承兄的作品中获得启示,步而趋之,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如果仍以碑、帖划分创作流派,则少承兄显然属于帖派。他取法的对象,也是帖学的不祧之祖:二王、颜真卿、米芾。千年书史,差不多就是帖学史;而千年帖学史上,除了二王,大概只有颜真卿能够别树一帜,几与二王分庭抗礼;米芾当然以山阴正传自居,贬着颜真卿楷书,也不能不承认“颜鲁公行字可教”,正是融会王、颜,才奠定了他的基本路数;王铎则一方面拓展了二王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尽撷唐宋名家之长,可谓集帖学之大成。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以尽人皆知的经典为师,就是大道,可能短期内的收成,没有选择偏僻书迹来得快捷,然而也只有“平常”的经典,才能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留给探索者的空间才大。因此,我对勇于在经典大师方向上持之以恒的开拓者,总是抱有敬佩之意。少承兄的行草书,取法对象基本上就是这个范围,然而他有耐久的毅力,也有敏感的发现,所以就有独到的收获。

他的点画毫不苟且。所谓笔笔送到,恰到好处,这看似平常,却并不容易做到。前些天到故宫看兰亭特展,也看了书画馆中的历代巨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苟且”。书写出来的点画、完美的点画,是一种真实,只有真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留为后人师法。描画出来的笔画,是一种诡诈;而不完美的笔画,也可能因美术的因素引人注意,但说到底是任笔为体、不足为训的。前天在网上看到陈丹青的画,他画了一些旧画册,其中也有旧字帖。像打开的《古诗四帖》,上面的字迹,在画家的眼中也是“物象”,像是写出来的,也像是画出来的——当然是画出来的。看到这样的画,我想到书法,很多人以笔迹效果为最终目标,注重了书法的空间性,却舍弃了书法的时间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书法的意义,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少承兄书法,点画的完整性是卓越的,这来自于严谨,更来自于他对书法的体认。他的点画(有些理论家说是线条),以颜为基础面貌,融会王、米。大书深刻,圆劲饱满,浑厚绵劲是基调,而随势生形、跳掷跌宕,自能“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他用笔杀纸,所以点画有老辣之感,这种老辣自然带来了用墨的变化,厚不觉臃,轻不涉浮,不事拿捏,水到渠成。至于行气和章法,其实也本于二王,一任挥洒中,副以笔墨变化,自然摇曳生姿。这在不期然中,暗合了王铎。不过,王铎的收放对比强烈,而少承兄比较含蓄,即使整幅作品极于动静变化,也不事长枪大戟。从这个区别看,说他没有学过王铎,大概也不错。其实,从元典、源头上下功夫,自然可以“一览众山小”。王铎学过黄庭坚,黄庭坚学过怀素,而王铎只说是学山阴,倒也不算错。

当然,少承兄的行草书,在融会二王、颜、米之外,也是有新意、有当代意识的。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结构上。他的结构有楚楚动人的因素,如不细心看,就会“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细心看,就会发现他注意横势,尤其注意偏旁错落。这来于他对楷书的探索。他的楷书除了取法晋唐之外,对《张黑女墓志》下过大功夫,化用于行草,以偏傍错落求趣味,以点画收放求神采,妙处甚至胜过他单纯的楷书。楷书虽后起于草、行,然而唐以后人无不先习楷书,因此,楷书风格往往形成行草书风格的基调。楷书有面目,行草书则有面目;楷书无面目,朝秦暮楚,行草书也往往不得根基。许多人写行草有年,终究是为别人打工,不能自立门户,原因在此。少承兄的行草书,亦以错落展蹙为标志,与古人、与今人拉开距离,取得了当代意味。这是自然生发、一以贯之所致,与刻意夸张变形的图式努力,大异其趣。

除了行草、楷书,也偶见其作隶书。这大概是为了贯彻执行孙过庭“熔铸虫篆,陶钧草隶”的主张。其篆书我没有见过,我揣测,私下也可能写过,只不过尚未示人耳。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里,大心力者才会有大成就,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去年江苏省书协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上搞“苏军”系列大展,轰动书坛,我曾在少承兄专题下踊跃留言:“少承兄之书,较之往昔,尤见笔圆而意胜。所谓笔圆,于点画,为得势发力,为逆顶涩进;于结构,为饱满鼓荡,真力弥满。放得极开,收得极稳,乃见胸有丘壑,气定神闲。而黍米之字,有径丈之势;擘窠之书,有丝毫之微。其举重若轻,挥洒云烟之概,彷佛得见。”而少承兄之书,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日再见,又不知更上几层楼矣
DSCN64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