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8324|回复: 10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16册丛书《徐邦达集》前两册出版,堪称鉴考珍贵资料,预计明年内出齐
图一:徐邦达被尊称为“国眼”,与已经去世的谢稚柳、启功等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95岁高龄出16册文集自然十分欣喜。
  图二:刚出版的《徐邦达集》中《古书画鉴定概论》第一册。
  昨日上午九时,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著作首发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此时也正值徐老95岁寿辰。
  徐邦达被尊称为“国眼”,曾参与鉴定全国各大博物馆所有一级品和故宫全部一、二、三级藏品,与已经去世的谢稚柳、启功等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
  此套丛书命名为《徐邦达集》,除整理收录了徐邦达发表过的部分作品之外,主要是他从未面世的鉴考著作,书画鉴定界称之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全书共16册,分6个部分,分别为《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过眼要录》,《古书画伪讹鉴考》,《古书画家传记考辨》,《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重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
  本次出版的两册为《古书画鉴定概论》和《古书画过眼要录》第一册。据该丛书编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的赵国英博士透露,本套丛书的策划工作2004年3月已经开始,丛书原计划出15册,由于整理文字内容超过预计量,增至16册。一般丛书出版都是先全部清订再出版,但先生的书稿并不遵循常规,采取完成一部分就出版一部分的方式。因此,其余14册将在明年年底前陆续出齐。
  此套丛书的封面由中央美院负责设计,别具匠心。设计初衷是既要与众不同,又要体现先生的儒雅,还要有生日庆典的寓意。每一册书封的字画都使用故宫原裱的,因为先生主要的成就基本都保存在故宫。
  近期,徐邦达因病还在医院休养,因此未能到场。这在会议结束后两册新书会送给徐邦达过目。徐邦达夫人滕芳说,徐老现在虽不能说话,但是还能读书。昨天拿了一幅林逋《梅花书卷》赝品,让他判断,他还能清醒判断出摹本是否有价值。
  昨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主持了会议。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等均与会并发言。
  ■众评徐邦达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是“国宝”
  对徐邦达先生的重视,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国宝”。他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和鉴定方面的成就,都可称为大家。他的一生更是贯穿于新中国的文物事业的发展中,他过目过全国各大博物馆所有一级品和故宫所有一、二、三级品。现在故宫的学术研究已经八十年了,我们决定由故宫博物院陆续出版学术系列文库。徐老的成就很高,因此,把他的著作出版作为一个开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我把他称作“国眼”
  如果说代表国家踢球的叫“国足”,徐先生是书画鉴定界的泰斗,他是用眼睛去看的,因此我把他称作“国眼”。曾有评论界说,三大鉴定家中,启功先生是学术的,谢稚柳先生是艺术的,徐邦达先生是技术的。我不赞同这种说法。鉴定文物不只是技术性的工作,先生的鉴定方法是“鉴考结合”。鉴是说一个视觉的“看”,考就是学理的“论”,用这种方法得出结论才是科学的负责的态度。因为先生的观点是由亲眼看、亲自辨伪得来的。
  ●徐邦达夫人滕芳:人格决定命运
  以前徐邦达总是对我说,没有***,就没有徐邦达。徐邦达出身富家,按理说解放后很难被委以重任,但当时国家文物局力邀他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工作。他问你们为什么选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信任你。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你的为人———作为吴湖帆八大弟子之一,汪精卫做寿之时,老师让八人都写寿联,唯独你没有写,还说他是汉奸。”邦达说的这件事让我永远难忘,因此,我对邦达的感情还包含了对他人格的尊敬。
  ■小传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蠖叟,祖籍浙江海宁,1911年生于上海。徐邦达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18岁时他从苏州画家李醉石学画山水,同时又从赵叔儒学古书画鉴别,后又入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吴湖帆门下。1950年到国家文物局工作。1955年转入故宫博物院。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顾问等。从事中国书画鉴定70多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有“华夏辨画第一人”的美誉。曾发现国家级珍品唐代临摹的怀素《食鱼帖》、郭熙《窠石平远图》,他所过目的《高呼与可》与《出师颂》等都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图: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16册丛书《徐邦达集》前两册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图:徐邦达先生九十五寿诞暨《徐邦达集》出版座谈会现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松冈云岫图 镜心 设色纸本
作 者: 徐邦达
类 别: 中国书画 > 绘画
尺 寸: 104×53cm
估 价: RMB 60,000-60,000
成交价: RMB 121,000
HKD 114,151
USD 14,632
公司全称: 上海新世纪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名称: 第101届书画专场拍卖会
拍卖日期: 2005-0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苏士澍:《徐邦达集》出版座谈会发言
苏士澍:徐邦达先生九十五寿诞与文集出版座谈会发言
——敬意与祝愿的共鸣
 浩瀚银河,星斗灿烂,能有几颗最明亮?人海茫茫,又能有几人出类拔萃,可称俊杰?邦达徐老,似星斗之最明者,为人才中最佳者,能与先生交往,聆听教诲,亦是三生之幸事。乙酉盛夏,天气酷热,时有清风雅雨增喘添福,值此徐老九五寿诞之日,谨代表文物出版社全社同仁表示发自内心之祝愿,惟祝徐老健康长寿,比东海,似南山,福寿绵绵。
  “一片清江水,中涵万古情”,徐老自海宁起步,历尽人间眷色,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博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经过时光隧道中的探索,孜孜不倦,卓未成家,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威信,可谓遐迩闻名,何止海隅?
  春风大雅,桃李无言,先生风度翩翩,谁不钦羡。先生在近百年的岁月中,练就慧目,在鱼龙混杂的书画世界中,辨真伪,评优劣,一言九鼎,令人赞叹,先生自任职故宫以来,喜逢盛世,显肝胆之恍意,待人温谦,忙于鉴定、讲学、著述,今日桃李齐芳,藏品有序,谁不念先生之头功。然先生一派沉醉东风之态,从不溢于言表,如高风亮节,实令我辈深思而学习。
  自古以来,人人期盼长寿。秦始皇也曾派人去沧海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药;各朝帝王也曾烧炉炼丹,以期长生,然事与愿违,皆未能如愿。先生不曾炼丹求药,却近百寿之喜,如果我们一定要探讨其中的原因,也不难发现,先生豁达,可谓心胸坦荡,一片静谧,一片洁白,虽“冰心玉壶”也难比拟,先生潜心书画,别无杂念,如此定然排除外界干扰因素,身心皆畅,邪病难侵,怎能不长寿康健?
  在此祝寿之际,除了表达祝贺之外,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与祝贺之情,形成共鸣,徐老的健康是我们文博事业的幸运,愿徐老再植桃李,喜结硕果。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这是宋人张孝祥在《西江月》里的词句,正是徐老人生襟怀的写照或者是对他业绩的赞颂,谨以此做为对他老人家九五寿诞的祝愿。
                      文物出版社社长 苏士澍 2005.0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痴情“半尺”鉴人生——访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
徐家小少爷
  
  徐邦达先生1911年出生于上海,因祖籍浙江海宁市,所以他自称为浙江人。
  先生是其父在生有一子的前妻死后续弦的孙氏所生,母亲生了二子五女,而一子三女均早殇,存活下来的一子就是先生,所以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当时先生的父亲在德国人办的连纳洋行丝绸部任经理,收入颇丰,家道殷实。所以家人对这位小少爷徐邦达更是宠爱有加。
  
  父亲在其五岁时,便在家中设立私塾,命先生与其大姐一同读书。私塾的老师姓朱,是个前清秀才。从方块字如人、手、足等到《大学》、《四书》,年幼的先生虽然能流畅地诵读却不知其意,如同鹦鹉学舌。
  
  就这样过了二、三年后,朱老师死了。父亲又为他请来曾是李鸿章幕僚的席老师,席老师执教极严,所教的《古文观止》,每篇都要求他流利背诵,这对于当时年仅八、九岁的先生来说,由于先生喜欢画画,常常手拿画笔忘了背书,为此,掌上着实挨了不少戒尺。在先生十五年的家塾读书中,曾经受教于四位老师,时至今日,每每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先生仍会充满深情地说:“席老师对我的帮助、影响最大!”可谓严师出高徒。
  
  这期间,父亲还让他跟在上中学的哥哥学英语,但先生学了两年便放弃了,他不感兴趣。反而对传统文化的那种亲和力,使得他宁可继续受席老师的戒尺,继续跟席老师学习《诗经》。在先生十四岁那年,席老师眼睛瞎了,离开上海回到了杭州。几年后,父亲听说席老师病重,便带着先生到杭州去看望病中的老师。先生永远也忘不了家涂四壁的老师躺在唯一的一张破床上,瘦弱的身躯裹着褴
褛的衣衫。老师见自己教过的少爷学生来看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讲道这儿,徐先生的眼睛再次红了。师恩难忘啊!
  席老师走后,父亲半年多没觅到良师,便让先生到亲戚家就读,好在亲戚家离徐家不远,也就是从那时起,先生方可独自出门了。
  
  直到后来请来了原在北平名画家金北楼家中执教的钮老师,重新回到家塾的先生对钮老师业余时间与他谈及的画坛见闻非常感兴趣,并以此为乐。两年后,先生曾为钮老师仿绘了吴芝英的《青绿山水》扇,落款“夫子大人诲正,丙寅三月,受业徐荃谨绘。”
  
  其实,先生对画的喜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喜欢收藏当代名家的翰墨,与吴观岱等一代画家交往频繁,以画会友,于植满盆景的家中赏画品书。先生朝夕受熏于书画的氛围中,自然喜欢上了书画,这让父母欣慰,这么多儿女中只有先生一人继承了父亲的嗜好,所以常常被父母在亲友间夸赞的先生,愈发勤奋地作画。
  
  三、四年间,先生虽能绘形绘色,但尚欠理法,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赵叔孺这位当代著名的工笔画、篆刻、书画鉴赏家,他不仅让先生在绘画上茅塞顿开,更为先生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书画鉴别。从此,先生开始研读画传、著钅录书,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流传的经历,聪慧颖悟的先生倍受赵老师的便爱。
  
  赵老师善鉴古书画。周湘云、林尔卿的藏画大多请赵老师经眼,以此得了许多佳品。尔卿谦和温敦,他很喜欢先生的好学,每次得到佳品便借给先生临摹。
  赵老师对先生的要求极严,每幅临摹至少三遍,皴法的脉络,用笔的正侧,墨色的枯湿,章法的构成,不烂熟于胸不能作罢。正是这苦练出来的扎实的基本功,使得后来先生为故宫修复沈石田、恽寿平山水花卉残幅,书情墨意,与原作如出一手,让人叹服。
  
  十六岁那年,徐先生第一次收藏古画,买了一幅他喜欢的清初画家王原祁的画,拿给赵老师一看,是假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求知欲,反而更加让先生去努力研究学习对古画的鉴定。后来他一口气买了六幅王原祁的画,这些画有的捐给了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的在解放前因家境败落、货币贬值,卖了。
  
  先生十八岁时拜李醉石为师,他的临摹已达到了只下真迹一等的水平。由先生临摹的明·唐寅的《落霞孤鹜图》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三十岁左右的徐先生在上海的鉴定界已经小有名气了。组织画社,主编艺刊。解放前,上海美术馆成立时请徐邦达先生担任上海美术馆鉴定委员。
  
  徐先生的童年虽然尽享父母的宠爱,但礼节颇重的家庭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少爷失去了应该活泼、与游戏为伴的童年的快乐。而与此同时,先生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为他艺术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就是命
  
  徐先生二十七岁时,在由他协助举办的“上海文献展览会”上,为了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小景》卷,他天天跑去看,流连忘返。为此,他找到此卷收藏者张大千兄弟,软磨硬泡,最后以3500银元买了下来。
  
  解放后,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徐先生到了北京,从事收集流散在民间的文物鉴定工作,成了专职的书画鉴定家。自此,他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进去,从而放弃了画画。曾有人问他放弃画画后悔吗,他回答说不后悔!徐先生说他很幸运,看到了大量的真迹,当然也有假画。凭着特殊的记忆力,先生的眼光可谓一日千里。几十年前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几十年后再见时,依然记忆犹新。先生七十岁时,一次他在看两个手卷时,只从装手卷的两个盒子上,便知那一字一画是董其昌的作品,题目、内容,几十年前在哪儿见过,如数家珍。前不久,其助手尹光华先生在帮他整理《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时,上千张照片,古手卷后的题跋、某位画家的某张画,照片没有了,都向他询问,只要将题跋和题的人的名字组合起来,他就能知道是宋代某人的画或元代某人的画,甚至有的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先生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以至于一九九一年在台湾办画展时,被台湾媒体称为“徐半尺”。
  
  坐在面前的徐先生毕竟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在同记者谈了近一个小时的话后,记者不忍心继续缠着老人,后来的采访便是由其助手尹光华先生代述的。
  
  发现、收购国家一级文物是先生的职责。许多被别人当作处理品的书画,因被徐先生发现,才得以重又见了天日。从而,先生为国家保护了许多重要的一级
文物。解放前,许多珍品书画被***带到了台湾,还有一部分流落在了民间。
  徐先生主持从民间收集了许多书画珍品,被派往故宫工作时,他带去了3000多幅。
  
  解放初,徐先生受邀到河北保定去鉴定一批书画。偶然路过莲池书苑时,便走了进去,一进门,远远看见大厅墙上高挂着许多书画,其中的一幅画让先生眼前一亮,当即,先生就肯定那是幅宋代的画。当接待他的农会的人将那幅被他们认为一般的画取下来时,证实了先生的眼光没错。先生便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要知道这可是北宋郭熙亲自落款的《窠石平远图》,全世界也只有两、三幅由
他亲自落款的画。
  
  五十年代。一天,徐先生又到北京琉璃厂寻觅,走进“宝古斋”,一个小店员拿给他一张清单。先生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随即砰砰直跳,这上面列的可是元代赵孟的《水村图》啊!此画上有元至明五十个人的题跋,被清宫收藏。没想到如今竟流落到了东北吉林省一个山沟里的采药老人手中,想必是宣统皇帝被抓去苏联时,许多文物流失在了民间,现在,老人把家里的几幅画列成清单,拿到琉璃厂来卖。想到这儿,徐先生马上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作了汇报,同时,请吉林省博物馆出面,去向那位采药老人购买。没想到,老人见公家来找他,害怕了,不承认自己家里有这幅画,他拿出的是一幅从碑上拓下来的山水图。
  徐先生收到后,笑了。他不死心,他相信采药老人家里一定有《水村图》。于是,先生又去了琉璃厂,这次,他请了另一个文物店的一位名叫靳伯声的精明能干的老板前去东北。半个月过去了,采药老人依旧称自己没有他们要的《水村图》,靳老板无奈准备回京,然而徐先生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便写信给靳让他继续等下去,所需费用由他们来承担。就这样,靳每天到老人家里去,请老人喝酒,陪老人下棋,又几个星期过去了,最后,老人终于被感动了,拿出了那幅赵孟的《水村图》,上面还盖有乾隆的图章,这幅画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次求画后还有个小插曲,那位小山沟里的采药老人在得?8000元后买了两块手表等物品,没想到引起了当地公安机关的注意,在那个年月,手表可是贵重物品,何况是在农村。后来,在徐先生为其出具了证明后,才为那位采药老人免去了一场麻烦。
  
  徐邦达先生的一生算是幸运的,除了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遭受了逃不过的下乡改造生活。那时,他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参加劳动,家人不放心他的身体,便托亲戚去看望他。亲戚见到他时,他正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穿着个大靴子站在水里干活,当时天已经很冷了,他的一只靴子陷进了泥里拔不出来,他索性就不
拔了。
  
  有人曾劝徐先生移民海外,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应该有两个自尊,一个是民族的,一个是自我的。他曾因师兄的移民而与其长期断绝了联系。在他心中,为国家寻觅、鉴定书画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大地》  〔2002年  第18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从徐师学画琐忆
2003年9月,海宁徐邦达艺术馆开馆之际,我曾应嘱返回祖籍故乡,向徐师致贺。一日的隆重艺术庆典,使我回想起数十年的往事,历历在目,萦怀在心。
  徐邦达是我姑夫徐鹤龄的堂房侄子,排行第八。我称他八哥,他叫我七弟。虽70多年前住处彼此相近,我住上海新昌路二德里,他住懋益里,我在拜他为师以前,从未来往,因为他长我11岁,我还年小不懂事,但知道他是位画家。
  我住在表哥徐继昌表嫂封仲玉家里。有一年,我画了一把摺扇送表哥,他俩对我毛笔字称好,我的确很想有学习字画的机会。一天,表哥说要介绍我去懋益里拜徐邦达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我喜出望外。不多天,他俩带我正式上门向徐邦达先先拜师。当时按旧法跪拜后,徐先生给我开了树石等课徒画稿。先生勉励有加,可惜我因生计艰辛未能恳习,但只要有时间就照着临摹,自学不辍,因为书画是我的爱好。
  徐先生平时社会活动多,我也不常去。有一次,先生画山水,是为一位陈姓长辈画的一两株松树,画得真好,我知道山水当中松树是一种主要“角色”,所以我就多作请教,他则细细指点。
  徐师在懋益里的画室是一间西厢房,布置典雅,红木家具,“心远堂”三大字匾额高悬,一幅中堂山水,由张珩葱玉先生题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米襄阳行书体十分潇洒,这件作品现藏故宫,是徐师临摹的唐寅原迹乱真抚本。我拜师之后,得到指教,但不忘自学。有一次,我去南京路成都路口的“中国画苑”看画展,不期与徐师相遇,是一位女画家的山水画展。先生除问我近况外,看了我手中拿着的自绘摺扇。女画家有一轴仿作是钱杜的山水,我扇上仿画的同样是钱山水,先生事后对我说:你比她画得好。这出乎我意料之外,但他也指出我临本中的不足之处。先生对我既表扬亦批评,使我戒骄戒躁不断取得进步。徐邦达师由沪晋京后,不再画画,专心古书画鉴定工作和著述,直到年事已高后继有人时,才稍应各方所求,偶亦重理画笔兼及法书。有人问起“对过去抛弃绘事专做鉴定有何感想”,他总是笑笑说:“我无怨无悔。”的确,先生是位淡泊名利的书生和学者,这在书画界和鉴定界中可以称得上是有目共睹的。
  邦达先生的画作,陆俨少先生称赞是“浑厚华滋”;上海文史馆书法家、诗人周退密先生,有诗颂徐先生的诗书画成就:“高馆穆如一大师,蠖叟三绝亦多姿。”徐先生的书法,是从倪云林、李北海、孙过庭等各家取法。他于诗词也擅长,我手头有他的《李菴诗钞》。
  徐先生眼光好,他对陆俨少的赞佩自上世纪40年代即始,这不是偶然的。有一年,在陆先生家里,陆师交给我一个手卷,嘱我转交给徐邦达先生。手卷是陆师为徐先生写的《心远草堂图》,用黄鹤山樵笔意画的,这是中年时期俨翁的作品。在拖尾跋文中,徐先生赞曰:“风流儒雅是吾师”,足见徐先生是敬佩陆先生的。又听前辈同事候湘说过:徐邦达只赞成一个陆俨少。联系题词,感觉是真实的、真诚的。
  1956年秋,我到陆俨少先生门下继续受业,是在徐师由京来沪收购文物时玉成的。先生给我看了黄大痴的山水。在他下榻的国际饭店里,他说要为我介绍老师。后来,陆先生来了,房间里共四人,先生和我,陆先生和张葱玉先生,徐师对陆先生说:“纪千去美时留下一个学生李源泉,交我带他,我现在不在上海了,我有个学生表弟诸光逵,想托你带他继续受业。”陆先生说好。徐先生叫我行礼三鞠躬,说:“现在新法了。”这样,我又成了陆先生的门生,但徐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永远不忘二位老师,不忘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好心人。
  1976年,我把珍藏着的陆、徐两位先生当年予我的课徒稿,请陆老、徐老为我题言题诗,徐师诗中云:“蒹葭玉树惭相形,敢说恽王事再成。今日重看旧粉本,白头绝倒对门生。”这真是新版的“恽王谦让”故事。徐师自谦比作“蒹葭”,把陆师喻为“玉树”。
  回忆往事,徐师健安,陆师已作古人,自己也垂垂老矣,但总觉得师情同于亲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自成一家的徐邦达书法(图)

图:行书自作词《临江仙》斗方

薛永年 《中国书法》
  书法——写字,本来仅仅是作为表达心意之用,到后来,才把书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创作,那是人类生活进化的表现。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书法热”持续不断,不但在党政军工农商学各界涌现出众多的业余书法家,而且活跃于各地书协和书画院中的专业书法家也大有增加的趋势。
  
  得时而昌的专业书法家,一方面因“术业有专攻”,比前人更有条件“狮子搏象,全力以赴”,能够在书法艺术本体上“致广大,尽精微”;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时时以书法创新为己任,在争流竞秀中,平添了无穷的压力,失去了涵养书法的字外工夫。在这种情况下,得学问文章之气的学者书法,富视觉样式之美的画家书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在各种学者里,与书法关系最密切的学者是善于辨析风格的时代性与个性的鉴定家。在各类画家中,必须以书法题跋并理解书画关系奥秘的是中国画家。而晚号“蠖叟”的徐邦达先生,不仅是书法鉴定巨擘,而且也是造诣高深的中国画家。因此,他的书法兼有学者书法与画家书法的双重特点,具有独特的观赏、研究和借鉴价值。
  
  先生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自幼受环境的熏陶,喜爱诗词书画。十八岁拜苏州李醉石为师习画,又从四明赵叔孺、苏州吴湖帆学书画鉴定。他对书法鉴定的学习,固然不忽视文献记载的传记与流派,而尤其重视书画作品的风格与形式。对风格形式的把握,除去视觉记忆之外,他主要靠认真临摹。曾说:“因为要临得像,非一点二回的看,细捉摸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先生的书法最早从柳公权人手,但稍后为了锻炼鉴别能力的临摹,使他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早年临画的款题考察,其晋唐小楷、汉隶八分与宋元行书,均颇得古人神韵。四十以后,因为他投入了新中国的书画鉴定工作,书画便成了业余爱好。但因自书诗词和鉴画题跋的需要,行书一直不曾间断,终于在六七十岁之间,形成了清润娴雅跌宕风流的面貌,卓然自成一家。
  徐邦达先生自成一家的行书,行中带草,体圆用方,极尽笔法变态,又饶于字外情韵。大约以苏一轼一、米(芾)为主,取苏之态浓意远,米之尽秀极妍,上溯李北海而厚其气,下参董其昌以畅其韵。再以过目不下数万件书法名迹陶融滋养,于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家风貌。不过,在广取博收集其大成的过程中,影响先生书法体貌最大的一家是米芾。这可能因为,米氏不但是宋代享有盛名的文人书画家,而且更是别具卓识的书画鉴定家。他“尤工临写,至乱真不可辨”,又“精于鉴裁,一经品题,价增数倍”。这种历史的巧合,每使蠖叟有异代知音之感,亦不时以米颠自况。记得七十年代,文物工作上马,我多次因故宫流散书画来京请教大学时代为我们讲授书画鉴定的徐先生。一九七七年由于他的推荐,我得以从吉林省博物馆借调到文物出版社工作。从此时常和他来往,观赏他的书法诗词,聆听他的鉴定教言,得知先生在鉴裁与书法上主要瓣香米芾的渊源。
  
  徐先生在花甲重周之后,积多年的体悟和实践,在出入米氏并广泛采择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创造了自家格制,洗发出自家精神。一般而言,这种精神是娴雅而超逸的,格制是潇洒而多变的。书体是以行为主而略杂草法的,结字已汰去了米氏夸张作态的习气,务求圆活宛转而随心所欲。用笔亦减少了出入的按厌和转角的方折,恍如兰叶形态,突显了起落虚实中的腴润。至于点画使转则尤能互为形质性情,故而倍得回旋舒放和顾盼呼应的神趣。行气布局更善于有大有小忽断忽连的对比变换。行笔重处,忽计白当黑,如天际乌云;转腕轻时,又虚室生白,如月明星稀。节奏之分明,快三慢四,几如舞池蹀躞之曼妙:旋律之悠扬,仄仄平平,又如吟唱词曲之风华。近年,先生时代擘窠大字及巨幅作品,风格更于雅中含浑,秀中带苍,观之仿佛见善驭者控辔徐行,进退裕如。虽然其书法美属于“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古典风貌,但就造诣而言,已是心手双畅、人书俱老了。
  
  当前的书坛,群雄逐鹿,各派争雄,无疑是百年以来最繁盛的时期。然而,无论书家书法,还是画家书法,普遍尚自然者多,求以功夫发天趣者少;尊“四毋”者多,倡“随心所欲不逾矩”者少;讲视觉冲击者多,解书中意蕴者少。而徐先生作为身兼学者与画家双重身份的书法家,他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个性于精妙之外,发学养于翰墨之间,实在是识深见广和学有余之故。过去,苏东坡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而先生也正是个性鲜明心目手俱得之的当代古典书风的代表之一。惟其如此,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敛衽拜服。今当千禧之年即至,先生九秩大寿在望,乃有印行先生书法近作之举,以广布艺林,为喜好古典书风者赏玩借鉴。由于我是先生三十五年前的老学生,蠖师与师母命序于我,虽不胜惶恐,敢不遵命,乃成小引如上。
  
  徐邦达艺术简历:徐邦达先生,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号蠖叟。原籍浙江海宁,一九一一年生于上海。家中富收藏,幼年即接触大量古今字画。十四岁开始习画,从苏州老画师李醉石学习绘画,从赵时枫学习古书画鉴定知识。稍后,又入当时海上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进,年不及三十,即以擅鉴古书画闻名于江南。一九三七年协助上海市博物馆办理“上海市文献展览”中的古书画征集、检选、陈列之工作,受叶恭绰先生之托撰写《古书画提要目录》。一九四九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管会顾问。 一九五 O年,经国家文物局郑振铎局长推荐,调至文物局文物处工作。 一九五三年后,转至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工作至今。
  
  几十年来,徐邦达先生饱览清宫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及国内外公私收藏不可胜计。一九七八年起,受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之邀,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评骘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多卷,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和博物馆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八十年代以后,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考察海外流失中国书画并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取得多项学术成果。
  
  著有:《古书画鉴定概况》、《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
——摘自《中国书法》杂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徐邦达先生论笔法
 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在他著述的《古书画鉴定概论》中,着重谈了书画的笔法。
  
  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顿出来的线和点的具体表现法的简称。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急等等,写作者都有着不同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的同表现,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不同的人还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同一人的作品,从早岁到晚年,又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得比较厉害;但属于同一人的作品,也总还有一线贯通之处。例如,明代画家,吴伟早年作品,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大异于晚年的泼墨粗放之作;如果仔细捉摸他早年和晚年不同风格的作品,还能看出他的笔法始终是具有跳跃躁动的形式,即使局部比较工细,也不能完全变成含蓄浑穆。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
  
  笔法对模仿的人来讲,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西。每个书画作家,不管技巧高低,经过几十年的操作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笔法特点,换一个人要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把它完全接受过来变为己有,是不大可能的。除了比较工整刻板的线点还容易摹得像以外,稍为放纵流露作者个性的笔法,刻意临摹,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能和原作相像。同时,作伪者自己的一套笔法上的习惯特点,在临摹中极容易露出本相来。相反的笔法特性——朴拙和精工、滞重和飘逸等等,也很不可能出于一之手。作伪者如果勉强去临摹和自己的习惯笔法相反的书画,其失败更是注定了的。所以,笔法对作伪者来讲,是最难突破的一关,不像其它方面那么容易作伪。因此我们在鉴别书画时,把笔法放在首要注意的地位。
  
  要鉴别笔法,必须有个“样板”作为依据。每个作者早年、中年、晚年和笔法总有些变化,掌握了某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才能以之认识某人作品的全貌。所以,还要有不同时期的样板。但如果碰到孤本无证,那就难以依凭笔法来鉴别了。因此,笔法鉴别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过,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笔法究竟是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它能反映出画家各自的时代特征。鉴定笔法,即使断人比较困难(如孤本),但断代还是有此可能的。
  
  笔要依靠墨来体现在纸绢上,绘画还有色彩的施用。同时,墨、色也离不开笔,须三者结合起来谈。例如八大山人经常喜用纸作画,生纸上的水墨容易融洽活泼,能发挥他的笔法生动的特色。但一换熟纸,比如先裱后画的有了厚浆的册页,就大都显得墨色平板呆滞,笔调稍欠活泼了。石涛在生纸上的作品,大都画得比较奔放,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也就是“火爆”),和他画在半熟纸上的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也就不大一样。在这种因纸质不同而使笔墨形态也同时起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果死扣一种面貌、一个标准,鉴别真伪时就会出偏差。曾见恽寿平对题王翬画水墨山水小册,因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浓墨也不太黑,整个画面显得精神不振,以致有人疑为非真(此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关于笔、墨对书画作品所起的作用,鉴定时必须一一分析,掌握要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然后再下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5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国眼”徐邦达95寿诞出新书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