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77|回复: 2

[求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哪位高手知道叶胥原?
发表于 2005-11-2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

档案里的抗日风云之一——鬼子来了!
                  肖正德
  长期生活在和平、安定、幸福环境中的人们,大概很难相象,如果身陷那颠沛流离、惊惶不安的日子,你将会如何度过?南通有一位老人用他的笔真实地记录了他和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小城,发生在抗战初期那段难忘的历史。
  这位老人叫叶胥原(1898-1992),字仲膴,号觉庵,又号田田居士。他记了一辈子日记,他用毕生的心血浇铸了这部长达几十万字的16册《觉庵人间游记》(以下简称《人间游记》),目前保存在南通市档案馆的是它的复制件。这部不可多得的日记,从老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生一直记到他90年届九旬的1987年,90年的所见所闻,90年的所思所想,堪称一部研究南通地方史的十分独特的第一手材料。《人间游记》的第五、第六册则是抗战初期那段腥风血雨历史的真实记录。
  不少南通人都认为,日寇对江海平原的入侵是从1938年3月17日姚港码头登陆开始的。其实,在日寇的铁蹄踏上南通这块“崇川福地”之前,日寇的飞机就已经多次“光顾”通城上空,扔下许多罪恶的炮弹,犯下了滔天罪行。请看《人间游记》中1937年8月的记载:
  16日通海上空有敌机盘旋,闻青龙港被炸,海门震动。
  17日余以海门既受敌机滋扰,通城亦有被炸之虞,先夜雇舟一艘,是日上午预备解缆。十时许,敌机忽来投弹,初炸大生副厂,厂房损坏一小部分,继炸城西基督医院之全部房屋,弹声雷响,全城惊惶,四散下乡,一切不顾……仓皇登舟,舟中已为熟识之李、周二家老幼二十余口挤满一仓。不分宾主,插足而下,离岸东行。见水陆二路尽是逃难之人,其时不识战争有立体作用,加以畏日影响神经,一闻轰炸,争先逃命。
  《南通市志》对1937年8月17日日寇对南通的轰炸也有记载:“日军飞机轰炸南通,炸毁基督医院病房楼及全部设备和邻近民房20多间,炸死20多人,其中医护人员12人,炸伤多人。同日炸毁城南白塘桥附近民房数十间,造****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市志的记载无疑是权威的、理性的,而《人间游记》的记载则显得更具体、更带有感情色彩:
  且看轰炸后的通城街景:“沿街行人稀落,大概至乡村避难,存在家中者亦不出门。及至长桥南望,街清如洗,不见一人。”
  第二天晚上,叶胥原又乘夜班航船进城。日记中写道:“船身极大,铺位多张,帐席整洁,金通夜航之条件至佳。其时,月明如昼,秋色未吟,芦苇之间虫声闹耳,不得入睡,思潮起落,无所起迄,理想上之国难已在开始,值此风雨飘摇,国家前途如航行于大海波涛中,正不知如何终止也!”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在那动乱之秋,叶胥原作为一个身在金融业工作的小职员,还得挣钱养家,艰难度日,他每天冒着被飞机轰炸的危险,穿梭于城乡之间。请看他1937年9月1日的记载:
  ……自敌机来扰后,包雇一船,每日上午离城下乡,下午3时后回城开始办理业务,避免轰炸之时间。各银行皆如此行动,以至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以后各行建地下室,以避炸弹。城内居家,亦在建造,余亦在前天井中雇工包挖,其材料以寿木十余段,阁在柱上,盖藏坚固,可坐五六人,以防万一。
  想不到,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寇飞机的轰炸,为南通城里“造就”出一幅家家户户“深挖洞”的“景观”!而叶胥原为挖防空洞,竟然动用了家中老人的“寿木”,人不到万不得已时,是决不会出此下策的。
  在接下来的日记中,充斥着“隆隆炮声”、“保定、固安沦陷”、“战事日非”、“上海国军退守刘行”、“常州被炸”、“南京沦陷”、“杭州、济南先后陷落,华北、华东全为敌人占领”、“扬州继之陷落,苏北亦遭铁蹄之蹂躏”这些滴血的字样。
  到了1938年3月17日,日寇的铁蹄终于踏上了南通这块“崇川福地”。《人间游记》当天作了如下的记述:
  清晨,卧床未起,闻机枪发弹及飞机摩顶之声不断在耳,急促和儿起身,左右邻居阒寂无声。潜至门前探望,则门口陈、姚二店无人在家矣。街上靴声杂沓,类有军人行动,心知不妙,乃与和儿整装键门,以身穿长衫、头戴小帽之二人由教场巷向东行。及至巷口,转向博物苑路朝南,忽闻北河边大声止行,返视何人,则有军队架枪南指。当时以为守城之我军,乃退回家中……片刻复出,改由大街向南,见人丹胡子之军人在街行走,余仍以为我国陆军,并不恐怖。二人医校小巷往东,见灰布军人一在巷内,一在图书馆前,尸首二具偃倒在地,路无行人。行启秀桥,遇监犯为敌军占领后释出者问话,方知敌人入城已久,方悟河边架枪街中行动者均为日人,而我尚在梦中……
  读着这60多年前的文字,还真为这父子俩的命运捏一把汗!
  接着,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记录了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过三元桥、通明宫,经东门后街,由吴家庄小石桥而及东门板桥。路上逃难之人踵步相接。龙王桥上有日人站立,盘问行人。余等由板桥河向北,途遇于敬之先生率领通师学生多人,安步当车,下乡避难……”
  人们总以为,迁到乡下就可以过安稳日子了,其实不然。请看《人间游记》对下乡避难生活的真实记录:
  初迁异地,环境生疏,加以城陷后,风鹤频惊,每晚四乡有土匪抢劫,鸣锣不已,夜睡难安。
  在兴仁度日如年,紧防日军下乡,以便回避。有时敌人自金沙赴城,过兴乡间,一见黄衣者跳跃而来,人尽戒备,妇女尤须避开,以免受辱。张宅有一夹弄,可藏十余人,以致一日数进弄中。白天过去,黄昏来临,又愁匪徒将至,锣声与犬吠杂作,恐怖空气笼照[罩]乡村四周。等于无政府之混乱时期矣!
  其地已作日军之行辕,每见路人行过,站岗日军强之鞠躬,否则挤之下河,令人愤恨。
  是夜,住在老家,曾闻捶后门有声,余不之理。闻时有日军闯入,劫掠财物,侮辱妇女,思之可怖而又可恨……
  读到这里,我们不妨掩卷默想,当年生活在战乱中的老百姓在日寇的铁蹄下是怎样地度日如年啊?城里不太平,乡下也不安稳;白天怕飞机轰炸,夜里又怕土匪抢劫!这还是正常人过的日子吗?
  老百姓整日提心吊胆,惶恐不安,那些有守城之责的当官的又跑到哪里去了呢?《人间游记》同样记下了他们的行踪:
  闻南通守城有责之专员葛覃闻警以后,毫未抵抗,非常快速逃往掘港,并恐日军追来,又由掘港逃至巴斗山小村落。至于副专员彭龙骧方赌钱未散,手丢纸牌而遁。以此辈昏聩失职之庸夫,安可寄以百里之命,言之可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的F•B无能和老百姓对他们“不抵抗主义的愤怒与谴责。
  当然,我们在《人间游记》中读到的不仅仅是逃难和血泪,也读到了中国老百姓坚持斗争、战胜日寇的信心:
  抗战前途,方在发轫,艰难困苦,来日方长,人心坚定,准备长期应付,不难坚持到底也!”“本年(1938年)开始回问时,增以十六字曰:日寇敉(mǐ音“米”)平,中国强盛,众生不争,世界大同。
  如今,日寇早已“敉平”,中国越来越强盛。但是,我们可千万不要忘记觉庵老人的遗愿,不但要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还要抓紧建设“众生不争”的和谐社会,走向“世界大同”的美好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

谢谢浩川版主对资料馆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