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袁武•吴玉珩书画作品集》高清晰作品全放送--
书神画韵尽风流 —序《袁武·吴玉珩书画作品集》
邢万生
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譬如书法,自有文字始,从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大篆、小篆,直至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将文字的功能由阅读、传播延伸到创新、欣赏,发挥到极致,从而成为独立的艺术,绝无仅有,举世无双。中国画更以其特有的笔墨宣纸为原料,绘画山水、花鸟、人物,或工笔,或写意,皴擦晕染,纵横挥毫,使大千世界跃然于纸上,令世人瞠目。书画艺术,已然成为中国的“国粹”。古往今来,大家辈出,当今盛世,更见习学书画者,如过江之鲫,春潮涌动,大有弘扬我中华传统艺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雄风烈慨。然而,书画毕竟是一门高雅艺术,精深学问,真正能于此成大气候者,凤毛麟角。 且说我们北国江城吉林,钟灵毓秀,于书画艺术上,则多有贤达。早如宋小濂、成多禄、徐鼐霖,近如金意庵、刘乃中、段成桂等,皆伴秀美江城而闻名天下。当今又有两位英杰才俊,一名袁武,一名吴玉珩,二人生于江城长于江城,少年相交,研习书画,友谊甚笃。后来又双双走出吉林市,袁君专攻国画,曾入军界,官至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大校军衔,现为鼎鼎大名的北京书画院副院长;吴君则进政界,兼习书法,现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无论政绩还是艺术成就,均如日中天。如今,二君各自遴选出若干幅代表性作品,联袂推出这本《袁武·吴玉珩书画作品集》,邀我为序,作为朋友,我不揣浅陋,欣然应命。 我曾不止一次地接触过袁武,他儒雅精干,冷峻中透出真挚,孤傲中不乏实在。他的国画作品,多以人物为主,无论今人古人,初看去大都画得粗犷浑厚,如金镂石雕,沉雄有力。虽然缺少一种外在的美感,甚至面目可憎,但就是在这种粗犷生辣不媚世俗中使人感受到其作品非同寻常的力度,经得起千凿万击的坚韧,厚重诡谲。而通过画面的被袁武称之为“强化”的局部放大特别是人物面部表情,尤其是对眼睛和嘴唇的细腻描绘,你又会进一步发现“丑陋”之中隐寓着的人物心灵,那种饱和着的智慧、博大、善良、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 看《观沧海》这幅曹操诗意图:洪波涌起,怒浪拍天。曹公立于碣石之上,红色的征袍随风飘扬,捻须的曹公豪情满怀,诗兴大发,望辽东盼一统江山,观沧海抒豪情壮志,他身边骏马嘶鸣,宛若乌色的龙驹,卫士在用力勒住丝缰。图画磅礴壮阔,令人缅古怀今,顿生侠肝义胆,豪情万丈,宁不效魏武挥鞭,慨当以慷,把酒临风,横槊赋诗乎!虽然画面上那曹操略显肥硕,那马的后腿略嫌壮直,卫士的双腿又似与躯干不在一条线上,但正因为这样的视觉效果,才避开了自然主义的写实,使那画面更加宏阔壮美,更具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而《抗联组画·生存》,更是一支响彻云霄的绝唱。画家选取的是冰天雪地中抗联战士的行军。雪野皑皑,朔风凛冽,在北满零下三四十度的奇寒中,抗联战士为了破碎的山河去战斗,他们的队伍虽然不整但很威武,环境恶劣却斗志昂扬,他们身上是冻硬的冰雪,帽子上是冻硬的冰霜,脸庞胡须眉毛上是雪粒甚至冰凌。抗严寒,斗冰雪,在林海雪原上驰骋抗日的就是这样一群热血男儿,中华好汉。我们再来看那几幅局部图,战士那满脸冰雪,那坚毅果决的表情,那被雪几乎蒙严的眼镜,那张开的露出残缺牙齿的嘴巴,怎能不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生存、牺牲与发展,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抗日联军整整十四年不屈的生存、牺牲和战斗,本身就是一支浩歌,就是一部催人泪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史诗。 袁武正是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在努力开掘人物心灵与内在之美,让你在巨大的反差中细细品位与阅读。翻开厚重的书画册,可见画家以满腔的激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大气磅礴的力作。真可谓大象无形,下笔有神。 而吴君玉珩之书法,正可与袁武君画作相媲美,书画相间,交相辉映,书情画意,相得益彰。玉珩1987年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其后屡次参加国内外书法赛事,频获大奖。亦曾数次举办个人书展,好评如潮。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或刊评论,或拍摄专题片,对其书法艺术,中肯绍介。几家出版社独具慧眼,力推吴玉珩书法专著。吴玉珩书法艺术,真个是炉火纯青,其真草隶篆皆能,不止一端,飘逸空灵而老到,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书界同行赞许,亦曾深得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的首肯和嘉勉。
吾观玉珩书法,其篆书多为大篆,取自甲骨及金文,深得其中三昧。如所书刘禹锡《陋室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