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论坛总务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2010.1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化裁古籀出新意
——刘颜涛先生访谈
            

谷国伟


谷国伟(以下简称谷):刘先生您好!伴随着书法活动地开展,您不断在全国大展中折得桂冠,成为中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的杰出代表,并作为全国56位名家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提名参加“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这是您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果。能否介绍一下您的书法之路?
刘颜涛(以下简称刘):在我很小时候能喜爱上书画和后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应该得益于读过私塾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祖母,虽然当时并未跟她老人家具体在技法上学习更多,但至今我更认为祖母是影响我一生的关键,也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在“墨海弄潮百人集”个人作品集的自序中曾写有“我曾无知无畏地梦想:什么时候自己也有一部能称得上是‘作品集’的《作品集》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为别的,就为那一串串蹒跚跌爬留下的脚印,就为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瘦削身影,就为那为禁用词语劳一生的祖母……”的句子。每当我想偷懒或稍有懈怠时,我都会想起刻骨铭心的当年,都会泪流满面地想到困顿中祖母节衣缩食,甚至把她远在沈阳的外甥女寄来的看病钱让我买书、买墨的历历往事……
进入初中时,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介绍我认识了设在乡镇上的安阳县第三中学的退休美术老教师王本立先生。在初中和高中读书的六年中,王本立先生在书画和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大帮助,在临终前把他收集多年的石涛、齐白石精美印刷画页和他珍藏多年残存不全的《芥子园画傅》以及《曹全碑》、《华山庙碑》字帖留给了我(当时在乡下几乎见不到任何书画资料)。上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先后拜识朱长和、刘顺等先生为师学习书法,也是从这个时候,主要精力兴趣由书画集中到书法上来。朱长和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教育工作,其行草崇尚“二王”一脉,楷书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诸家功力深厚。他尊崇传统,坚守法度,勤奋严谨,一生临帖日课从未间断。刘顺先生是四体皆能,尤以甲骨文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富有才情,修养全面,在历史、文学、诗词、古文字、文物鉴赏等方面造诣颇深。追随这二位先生多年,对我以后在学书过程中注重文化修养,注重传统,注重基本功扎实训练以及治学态度上有着重要影响。党相魁、朱现魁、吴培泉等老先生们在我古文字、古诗词和文史的学习上都给予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很多领导和朋友在生活上、工作上都给予很大帮助,生活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书之路。所以每当提及我的书法之路,一幕幕的便都是这些提到和没有提到的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给予我指导、支持、帮助、关爱的各位亲人、师长、领导和朋友。


谷:以安阳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墟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文亦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 刘顺先生的甲骨文创作曾影响了一大批篆书作者,可惜刘先生英年早逝,未能更加完善自己的创作。毫无疑问,一个成功者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您的篆书创作在全国都有很高的评价,并担任着安阳市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对于安阳篆书的地域书风乃至全国篆书的书风都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我在一次对丛文俊先生采访时,丛先生说的“全国的篆书书法创作,河南是大省、强省,而河南的篆书则主要受‘二刘’的影响:一是甲骨文受刘顺的影响,一是篆书受刘颜涛的影响。”安阳的书法作者写甲骨文有着极好的地域优势,安阳的篆书创作群体较大,外界亦有“安阳现象”的说法。在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上,安阳入选数量是26件,超过了许多省的数量,其中入选作品大部分是甲骨文和大篆作品。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刘:对于您和丛先生给予的奖誉,既深表感谢又愧不敢当。近些年来,写这种风格的作者日趋增多虽是客观事实,但除了全国展赛中直接临摹拙作者外,更多的我只是认为这是审美的趋同性而已。自己的追求能引起共鸣或遇到知音,在漫漫长路上能有几个志趣相投的旅伴走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坏事。但若多至拥挤不堪,乱哄哄一团甚至相互撞车,就需要扩建道路或相互避让了。
在八届国展上,安阳入展的26件作品中,甲骨、篆书达20件,正如您说的“安阳的书法作者写甲骨文有着极好的地域优势”,从殷商甲骨文到殷商金文,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张海先生在安阳主持书法工作时,曾聘请沙曼翁、苏白等先生莅安授学,之后以刘顺先生为代表的甲骨文、篆书书家群体的崛起,包括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支持下,市书法家协会对安阳书法打造的以甲骨、篆书地域特色为群体优势的定位,以及书法作者们近在咫尺的相互影响,出现这种现象也就有了其自然性和必然性。
历史上交通信息的局限,艺术上的地域流派特征更为明显。即使在所谓“地球村”的当今信息化时代,如四川、辽宁、江浙、河南等地域书风虽然朦胧和复杂,但仍依稀存在。地域流派的利弊得失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思考研究。但我想我们安阳的作者自身还是应该严于律己,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我们市书协在八届国展总结表彰会上,更多的是在成绩面前的冷静思考,找差距和不足,指出安阳书法作者整体上行草书体的薄弱。提出扬长(甲骨、篆隶)补短(行草、楷书)、以点带面的战略方针,把注重基本功的扎实训练和文化素养的学习提高作为共识贯彻在书协工作中。记得一句话印象颇深,大意是“当别人都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当别人都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愿与曾有过所谓“安阳现象”的安阳书法作者和各位朋友共勉。


谷:从您出道到现在,已经多次拿下了全国大展的奖项,称您为“获奖专业户”一点也不为过。张海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提出“让我们沉下去!”这个口号,目前,有许多书家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有些飘飘然,不愿再在传统上扎扎实实的下功夫。获得这么多的佳绩和荣誉,对于继续深入和发展,您是怎么做的?
刘:当今书坛的种种流弊:急功近利、跟风现象、基础薄弱、文化缺失、包装作秀、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等等,几乎所有症结都源于“浮躁”,而医治作为时代顽疾的“浮躁”,良方便是张海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让我们沉下去!”和树立关于代表作思考的经典意识。这在当时、现在以至将来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记得自己在年轻气盛时也曾有点进步和成绩便沾沾自喜,现在便非常羞愧自己当年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的无知,回头看来,才知道那时的浅薄和轻狂都不过是无知者的无畏罢了。在“墨海弄潮百人集”那本小册子的自序中曾感叹道:“虽说自己还算得上是‘用功不谓不勤’,日夜兼程地赶路,但愈向前行,那条充满**的忽隐忽现的地平线愈是向着遥远延伸。”说真的,现在不是说越学离“书法家”这个目标越近,而是越学越自卑,越学越觉得底气不足,越学越觉得离目标遥远。面对先人前辈们在墨海中筑就的座座灯塔,体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只是为自己浅薄无知的汗颜。每当自己躲进小楼面对满壁图书,我便心虚惭愧得挺不起腰,抬不起头。依我缺乏“童子功”的先天营养不足,后来在自学中又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意识到时,已悔之晚矣,记忆力、精力、体力都已不济,且过了求知进取的最佳年龄,而需要补的课又太多太多,自己哪里还敢再妄言什么佳绩荣誉而飘飘然呀。


谷:目前,您的篆书风格非常明显,也影响了全国一大批篆书作者。作为一名中青年书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对于自己的篆书风格和定位,您有何考虑?
刘:我非常珍惜您褒奖过誉我的“篆书风格非常明显”。做没做到但这的确是我的追求向往。“言为心声”、“书为心画”,风格的追求和形成决定于自己的性格、阅历、环境。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一种或文字、或音符、或色彩、或点划的语言表述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绪,风格首先要合乎自己的脾性,呼应自己的内心,在逃避现实的审美自由中不委屈自己才是。所以很难人为地设计和描述出自己以后篆书创作中具体的风格和定位。如果人生有大的转折沉浮,环境有大的突变,而随着情境变化带来的性格变化,则自然会有相应的书法风格上的大变化。但以我现在境况且甘愿就这样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我想书风还是应该遵循一条主线,脉络清晰而相对稳定并不断深化和完善。而且以我时下的篆书而言,还没有达到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框架虽基本***,但笔墨的精深和意蕴的丰厚上还有待慢慢的锤炼积累。眼下自己应该还没有感到无路可走的迷惘困惑,总觉得明天还可以比今天写的稍中看些。变与不变或变到什么程度,我以为还不是自己当下最要紧的,只要遵循“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度世金针,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提高,走到哪里算哪里吧。我现在很宿命,知道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所以也不去想那些当下做不到或不该想和想也白想的事情了。每天都有点事干,能不虚度和愧对“今天”,已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能做到这对胸无大志的我来说已足够的了。


谷: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篆隶笔法”对于**书体创作的重要性,但是许多篆隶书家的行草书都比较弱,您怎么看?
刘:学书者必以篆始,习之而后攻他,庶免弱、俗、荒、斜之病,所谓“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体淳古,使转劲逸”。(明•丰坊)篆隶书法对其它书体的文字渊源规范及线质的沉着质朴的确有重要作用,而点画能沉着入纸正是任何书体都需要的审美要求。然而,篆、隶、楷作为正书是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是法多于意;行草书却是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是意多于法。这在书写技法上毕竟是两大不同的派系,有了楷书或篆、隶的基础,并不能替代行草书中以使转为特征的笔法符号化和更注重提按的基础训练。而且行草书对篆隶书的活泼生动和笔法丰富也有很大帮助。真正的书法家,虽难以做到四体皆精,却应做到四体皆能。如果篆隶书作品的落款以拙劣的行草书出现,也直接降低了作品的品味层次。所以篆隶书家同样应该认识到“行草笔法”的重要性。善将篆隶与行草相融通,则意法相成,不善则意法相害。当然篆隶书家行草多以章草和与之相匹配的碑派或碑帖结合的学者型行草、行楷书法出现,若我们徒以魏晋**的“二王”帖系行草形迹作标尺衡量篆隶书家的行草书,则未免有失偏颇和公允。


谷:您的篆书写得很有装饰性,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装饰效果,有可能造成程式化,再往前走会越走越难,在装饰性和风格塑造上,您如何把握?
刘:早年习画时,先生曾训:先繁后简、先工(笔)后写(意),先寻规蹈矩、后率意自由。所以,我习篆也是由清人导引至秦汉小篆、至石鼓,至西周中晚期以“篆引”秩序为西周礼乐文化精神渐趋整严的《墙盘》、《颂簋》、《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金文,而喜爱上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那些充满跃动着原始生命力的铭文,只是近几年的事。以我个人好恶,恰恰并不喜欢“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偏离篆书主脉的绚丽华美装饰性“鸟虫”与古文科斗等地域文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金文字形虽然还保留着图画性较强的象形基础,“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其仿形线条虽有唤起联想字形意义的绘画感,但其形体美仍服从于整个文字体系,是具象与抽象统一的意象符号,并不失书写的简洁、质朴、自然。依我看来,这正如沈尹默说的“字的表情”,是如诗如画的气韵生动。所以从《殷周金文集成》的众多早期金文作品中,只能让我们感觉到其浪漫自由、大朴不雕、自然生动和神秘奇诡的文化气息,却没有令人厌倦的什么程式化,如果有一天我的作品让人感到因装饰性而衍至程式化,只能说是自己对古人,对厚重的传统学习理解把握的不够。但这却是对我今后篆书创作提出的很珍贵的警示,非常感谢!


谷:风格在高度稳定并成熟时,有可能就会面临着僵化的到来。您认为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在风格成熟后仍然能避免僵化、具有鲜活的创作性?
刘:成熟的书家既不能如川剧绝技的“变脸”,没有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漫无边际的东碰西撞,人云亦云,也要避免僵化成一潭死水。然而正如您说的风格在高度稳定并成熟时,有可能就会面临着僵化的到来。现实中风格稳定成熟而又充满新鲜活力的书家的确不是很多,足见其为之艰难。人在年轻时虽有不识愁滋味的幼稚单纯,但却青春朝气十足,而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成熟时,又多暮气太重,老气横秋。能历经沧桑而又不失赤子之心,保持一颗不泯童心至为重要。亘古不变的太阳周而复始地每天从东方冉冉升起时,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千古传诵的诗词经典也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永远以婴儿新奇的目光,以初学者求知的心态去看待取法的碑帖经典和创作每一幅作品,“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刘勰《文心雕龙》)便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老心红”、痴心不改、***不减、吐故纳新,从传统中源源不断地接纳活水补充营养当为至要。
个人影像011.jpg
作品0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刘颜涛书法三人谈
周德聪
戊子春月,顷接颜涛惠寄的《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刘颜涛卷》,展读再三,兴味盎然。
颜涛是河南有影响的代表书家,也是中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的杰出代表,一系列高规格展赛的披金摘桂,足以证明他在书坛的地位。我无意在此历数他在书坛的业绩,只想在读罢新作这后谈点个人真实的感受。
颜涛在书法上,以篆书为主导,辅以行草,气质变化之中见出性情学养。出生在甲骨文之乡的安阳,使他先天地便与甲骨文字有了某种因缘,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与书法兴趣的日增,甲骨文、金文也就与之如影随形。古文字的变化多端,赋予了书法艺术的诸多潜质,而识篆、写篆与用篆,又必须用学问家坐冷板凳的精神与毅力去钻研。这是一对矛盾,是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一个书法艺术家必须解决的矛盾。要想在篆书这一古文字中驰骋艺术的想象,精骛八极,视通万里,必须在文字学上有所作为,弄懂弄通其渊源与流变,知其形、诵其声、释其文,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将篆文用于书法的创作,并寄托其幽微的情思。
颜涛长于侪辈的写篆能力,正是缘于他对古文学的慧心研究,在当代书法大展上,不乏用古文字创作书法者,但大多局限于对联集字的范围,而其鸿篇巨制则少得可怜。然而,颜涛的篆文书法除了较少的绝句、对联之外,大多则是洋洋洒洒的屏条,或四屏、或八屏,因文而异,设若没有古文字应用权变的能力与书法创作形式构成的语言,意境生成的通会,断难诞生文字众多、篇幅硕大的书艺精品。
他在笔墨语言的锤炼上,是下过“笨工夫”的。也即使说,他将取法的范围圈定之后,便在这一系列传统的经典中心摹手追,几欲废寝忘食,这在他的多篇学书心得里屡屡提及。当今**,**多多,沉迷甲金,三十年不移其志者,唯颜涛也。——一种明显地带有颜涛意味的甲金文字,也由稚嫩逐步走向老辣。
他篆书的线条,始终保持着中锋用笔的一贯特色。圆劲浑朴之中,是力的疾行与涩进。甲骨文的方折与瘦硬,金文的圆转与厚实,都在颜涛长期临池的过程中羽化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坚劲而不乏柔秀之美,苍茫而深含润泽之姿。
他篆书的结字,取法广泛而融会贯通。或修长,后方正,或扁平,皆随意生发,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整饬之美——平稳端庄之时不乏奇正互渗,意蕴绵密之中亦有潇散之趣。用笔的不激不厉与结字的疏密开合相得益彰。
他的篆书章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严谨。但是这种严谨确表现得十分通脱,使人观之,赏心悦目,加上颜涛以二王为根基的行草落款,遂令满幅意趣横生——正欹相映,疏蜜互衬,其黑与白,共生共荣。
颜涛的行书,过去只在篆书的款字中见到,而今收入集中的行书约五、六件,写来亦不乏魏晋**,于此可知,他在行草的取法与借鉴上,也是深具慧心的,亦犹其篆书,他不拘泥某一家法,而是在某一派系中上穷下探,灵苗自生。钟王为其本源,辅以米、黄、张(瑞图)、王(觉斯),遂成其当下面貌——笔致洒落,结字绵密,骨力俊爽,气息高古,有文人书卷之气,而少时风侵袭。
集中还收录了部分绘画小品和诗文,我想这些都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赋与灵性,修为与勤奋,有道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料颜涛在艺术的道路上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
书道漫漫,渐修渐远……



曾广
当今的书坛风起云涌、**激荡,参与书法运动者不止百万大军,这本当是好事。然而世风日躁,凡事讲究包装运作,能耐得寂寞而真正执著于书法艺术的人似乎不多,能坐得冷板凳而虔诚地去深究大篆的人则更少。然也有个别不识时务,不随波逐流者。刘颜涛便是这其中之一。他以一片静雅之心,独独钟爱高古的甲骨、大篆,并以多年的积累,写出了自己的艺术个性,成为当代大篆书法的代表书家,影响着当代的篆书书坛,多年来各种全国展赛中临摹和学习他篆书而入展甚至获奖的众多篆书作者便是佐证。新近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则是凝聚了他多年墨耕心血的结晶。
站在历史的审美高度,将毛笔伸向历史与艺术的心灵深处,把古老文字激活,把历史与艺术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坦露出来。笔法与结构、章法与幅式,被点、线、面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又千古如新。更有那鸿篇巨制的大铺排,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独领**。颜涛长期临摹三代吉金。并以其眉下别具之慧眼,多方位的融会贯通,多方位的实验磨合使之在笔下汩汩而出。如此大视角、大纵深地放笔大篆精华,如此这般多层面、多方位地去传承民族之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这些大作品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颜涛深厚的笔墨功底和驾驭古文字的超凡能力。
记得一位美学家说过,如果仅仅以写得像不像来衡量作品,那是最低层次审美。颜涛笔下的大篆,无论是条幅、条屏,还是对联、横披。一幅幅既有古老的铜锈斑驳,又有时代的血肉脉搏,性格鲜明,表现丰富,线质苍润,超凡而又入群,古拙而又热烈,融观念、修养与技艺为一体,给人以难以捉摸的远古、幽深、神秘和梦幻感,并含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性,寄寓了人生的理想,蕴含着生命的真谛。这种生命既是他作为个体的真诚执着,也是他作为艺术的傲然自立。
长期以来困扰着篆书家的是工与匠之间的取舍,取之不当,难免匠气,难以自立。细观颜涛近期的大篆之作,既有笔墨的古厚与静雅,又有意趣的灵动与飘逸,兼融着“金石气”的厚重古拙和“书卷气”的儒雅蕴藉,有创造性在里面,又有想象力在里面。颜涛十分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嗜书如命,爱书近痴,作诗作文,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主张。这也是他二十几年在书坛长青不衰的重要支撑点,而且这种支撑点是十分艰定的。
当今书坛,所谓的“名家”不在少数,有显赫地位者也不在少数,但能靠作品艺术本身立足于书坛并具有学术价值和史学价值者却寥寥无几。颜涛从来不想当书匠,但也不像一些无知无畏的轻狂之士那样,只是把“大家”、“名家”、“创新”、“超越”喊在嘴上,他只是如勤劳的耕夫一样,埋头做自己的事,干自己的活儿,躬耕于自己的砚田。这种聪明人又肯下笨功夫的方法和态度,恰恰正是第一流的书家所应具的条件。颜涛不仅诗书,而且画印,更重读书养气。古代的书家,大都是文人兼书家,做好一门学问尔后做书法家。颜涛具备这样的潜质。他画画、刻印、作文章,他读诗词、读曲赋、读古文、读历史,与艺术沾边的他都喜欢,且注意积累,更能道出其中好处和不足之处。评论当代书坛、印坛、画坛、诗坛,言其优劣得失,他都能一语中的。他不会因某人名大如雷贯耳而盲目崇拜,也不会因某人位卑无名而视其长处不见。同时也不忘提醒自己提高自己。“功夫在诗外”可不是一句戏言。颜涛为人踏实低调,做事踏实认真,功力与天份俱佳。我多年前就曾预言过:也许当别人山穷水尽之时,颜涛却会如三峡行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因为当时很多书法家忙于出成果,忙于争位子,忙于捞票子,忙于创新,忙于各种操作、各种作秀。而颜涛却忙于打基本功,忙于做自己的“日课”。现在我的话已经验证了。颜涛不是后来居上,他从来就没有“后”过,“**肯落他人后”,他是“厚积而薄发”,他积得厚,随便发一点,便不同一般“薄积”的人。“薄积”的人全部发出来,也厚不过“厚积而薄发”者的“一粒沙”“半瓣花”。
颜涛正年富力强,如日中天,他有如此这般的全面基础,如此深厚的功力,又有如此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其心其书,来日无可限量。




张波
刘颜涛的书法作品、人生经历、人生追求和艺术理念,常常触动我的心弦。
体察刘颜涛,关照他的习书、从艺和奋斗轨迹,便愈发惊异他异于常人的品性。当下,多几个书法家与少几个书法家,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刘颜涛的存在,印证了人与艺术、人与审美的深刻关系。而且,在甲骨、大篆书体,刘颜涛已成为一位不可或缺的“风向标”式的代表书家。如果说甲骨一系书法从晚清、**是发微之始,那么“书法热”兴起至今的二十余年,则是其形成风貌之季。刘颜涛可以说是为书法而生的,至少在甲骨、大篆一系的书法上可以这样认为。在这样个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逐渐衰落的时代。人们都奢望追寻一种精神魅力的标志,书法的创作亦不例外。而真正的书法创作应是书家的目的性行为,为直抒胸臆而书,刘颜涛通过他的书法创作提示了这种精神魅力。如果泛泛的用“写得好”之类的话语去形诸刘颜涛的书作,未免是一种多余与苍白之举。其书作中那赋寓生命律动的线条,极具自然但又不乏表现因素的墨象,宣示了他非凡的书法艺术魅力,一步步地展现了他的书法创作目的,这是一种艺术追求与人生感悟的双重奏。
在充满浮躁与功利的当下书坛,书法已被同化,其更多的只是一种装饰手段,或是一些附弄风雅之辈炫耀的标志、卖弄的本钱。刘颜涛就是在此种书法大环境中挺进书坛,高蹈独标地进行着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与探求之路的,这是一种定力的展现,更是毅力的考验。在物欲横流的当世,刘颜涛以一介书生驰骋于砚田,与一些拥有车子、票子的“大腕”们相较,在物质上可以说是甚为匮乏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丰富的精神与内在自信。在大多数人以金钱、物质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时候,刘颜涛的存在,说明了丰裕的物质并不能给人带来全部的精神快慰。唯有渗入艺术的、精神的元素于其中,方可形成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个人思维体系。而且,刘颜涛以他的书法创作、书法作品,宣告了书法存在的个体价值与**价值。
刘颜涛时下正从事着专职的书法工作,书法既是他的本行,亦可说是他的主业。而更多的时候,刘颜涛在书法创作中已超越了“职业”、“业余”的范畴。其根源在于他的生命中有一种对线条、黑白、空间的感性的***冲动,这是他书法艺术表现的原动力,并一直贯穿于他的书法创作中,使得他书作的魅力愈发的感人,这是一种书法的艺术精神,或曰“书道”。
从书法美学的范畴来体味刘颜涛的书作,其无疑是属于内美型的。无论从点画的形式、结体的样式还是布局的方式,都不具备时下书坛甚为流行的张扬的风尚。但这种内美的、含蓄的书风并不妨碍他的书作在各类权威性的书法大展中屡屡折桂,这是一个奇迹,亦是必然,也正是刘颜涛书法作品特征之所在。当下书坛,真正具备特征的书家凤毛麟角。大多的书家,其创作俱是为了迎合展览的需要,为使作品能上展而创作书法作品的现象,甚为突出。而作为“这一个”的刘颜涛书法的特征性,在当今时代便愈发显示出其难能可贵。
作为一个感性与执著的书家,刘颜涛的思维与观念一直都是甚为敏锐的,因而他善于将自己的书法语言以一种质朴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宣纸上用墨迹还原他对书法原始的感知,这又暗合了古贤所谓“技进乎道”之理。刘颜涛以业余的出身在书坛辛勤笔耕二十余载,今已在高手如林的专业书家群中跻得一席,个中艰辛,虽不足为外人道,却是不言而喻的。
感性的书家,作品总是呈现一种强烈的个性,这在刘颜涛的书作中随处可见。从早年的甲骨、金文到近年的帖系行草,一线贯穿,说明了他的书法创作一直以表现天性和感性冲动来完成的。在书法的美学范畴中,这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这种感性的形态让人称许,那么长久以往,其是否会逐渐形成一种“程式”?但无疑,在书法的创作中,感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程式”永远是第二位的,感性无法形成,而“程式”却是可以形成的。从颜涛先生篆书的不断调整和深化,说明了他已意识到这一点。依他这种思维与观念的敏锐,以及从他善于反思自我、调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中显现出来的对自己艺术道路的总体把握能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入得更深、走得更远!
个人影像012.jpg
作品0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周俊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我们看刘颜涛的作品,有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他在技法的锤炼上自然下过很深的功夫,但他更是把书法作为一门学术、一种文化在追求,所以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的学识和修养、他的气质和性情。能强烈地感到一种历史的厚度、功力的深度。
  书法讲求对传统的继承、对个性的张扬,那是一个灵动的感觉。刘颜涛的篆书便是这种尊重传统与张显个性巧妙结合的典范,他的篆书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精华,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正好适应了当代的审美追求,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于每一个书法家来说,风格是其书***力的体现,也是其作品成熟的标志。对历史传统的吸收与借鉴,加上对时代审美追求的探索与研究,为刘颜涛张扬自我的艺术生命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正因如此,我们看他的作品,总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种生命力的勃发,一种对美的极至的渴求。
作品010.jpg
作品0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颜涛书画近作精选展
(2010.11)

作品01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