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冰山一来客

难道这是一部与山西广灵有关的碑帖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60
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61
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62
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63
6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这是一个碑刻上的刻帖呢,后面三部分是对主帖的题跋。现在搞清楚了,这只是一部集帖,并不是一块碑刻上的。虽然第一部分主帖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来龙去脉,但后面的三段面貌已经清晰了。三名作者:清嘉庆王利亨、明万历刘审问、清嘉庆朱休度,这三人都曾在山西广灵县任过知县,而且王利亨与朱休度的楹联和题诗都与广灵名胜水神堂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翰林——王利亨  

  王利亨是清嘉庆年间翰林,他的诗、书、画皆精,被誉为“三绝”。 :客家学权威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所述:“乾隆以后,客家诗人辈出,其最为时论所重者,有宋湘、伊 绶、李绣子、王利亨、黄钊等五人。 <<光绪嘉应州志>>说:“其诗养粹功深,与宋芷湾(宋湘)、李绣子(黼平)相仲伯”等人平列。王利亨的书画之精美,不仅为世人钦羡,连清华大学教授袁枚亦称誉不迭,对利亨的<<琴籁阁诗抄>>中之诗则推许尤至。他的墨水宝书法字画曾经上视台播出。
??王利亨 (1763——1838 )号竹航,梅县松源镇圆岭村人。他天资聪颖,长得英俊魁伟。幼年就读村中蒙馆,所读之书过目不忘,课业成绩常列前矛。深受塾师器重和族人的厚爱,在学期间由族中公尝出资读书。20岁赴嘉应州童子试,初露锋芒,中选秀才。
??王利亨父母都是平民,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家境贫苦,早年丧父,由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王利亨中秀才后,在家乡教书和潜心攻读诗书。他27岁那年,参加酉己科(公元1789年)乡试,孝上举人。他中举人后,在家乡以文结缘,结识了嘉应的文人名士人宋湘、李秀子、杨懋建等。他们之间的文章书画互相切磋,使他大开视野增长了知识。
??王利亨因家贫仍无力以赴京考试。后来得到宗族公尝和在江西经商之宗叔王祥凤解囊资助,他才如愿赴京赶考。
??赴京路上,请他雇请了一个书童随行,徒步担囊取道江西筠门岭北上。他沿途即景抒怀,登临揽胜,写下近百首诗篇,其诗有写景状物,叙事抒情,借物书怀各尽其妙。这年王利亨考中嘉庆辛酉科(公元1801年)进士,时年四十岁。官庶常,入庶常馆见习三年(庶常部翰林庶士之称),因成绩优异,授以“翰林院编修”。
??王利亨由翰林院外放后,先后任山西广灵县及衮陵县知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在本帖中,王利亨的题诗“空游鱼藻轩窗绿,到云三面奁镜一。风皆时见暇随景,无乐趣俗情自公。多触怀即禽鱼有。”怎么读也读不通顺。五言?七言?怎么念都无法调顺。

一天,在网上偶然搜索到相关信息:

据《古今联语汇选再补》(彭作桢编,北京撷华书局,民国22年版)所载清人所题【水神堂楹联】,——王利亨所题楹联两首:

轩窗绿至云三面;
鱼藻空游镜一奁。

即景无多,触目皆禽鱼乐趣;
自公有暇,随时见风俗情怀。

呵呵,这才恍然大悟,搞清楚双钩大字诗句的原意了。原来是拙笨的装裱工将原来的对联次序装错了,自作聪明的拼成上面这样的诗句,难怪这么长时间都觉得这些诗句不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出现了个地名“水神堂 ”,那么水神堂在哪里呢?

山西广灵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外,距离大同市100多公里。乘汽车到广灵县后,走出县城东南约一公里,名曰壶山。山下有泉水环山涌出,储满池塘以后,与壶流河水汇合,形成湖泊。广有一百多亩,湖水蜿蜒而东,流经百里注入桑干河。环池岸边筑有堤坝,沿堤信步行走,只见柳迎风摆绿,芦苇浮萍碧海摇烟,绿水微波清彻见底,鱼游鸭凫欢意盎然。往南游览,跨过白石小桥,迎面山石叠翠,水神堂之山门尽收眼帘。门额悬有清朝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小方壶”三字竖匾,喻意是此景可与山东蓬莱仙岛之“大方壶”相互媲美。向东观看,嶙峋怪石,高峻坚起,整座壶山巨石。均系晚期火山爆发时,喷出岩浆堆积之物,岩石呈褐红色、暗红色以及黑色。山顶为圆形小山包,外表如同日本富士山一般。平坦之处,于明朝万历年间建寺。山石之上,名人题刻甚多,惟以万历年间,广灵典史莫维康之《劝读书偶作》最为引人注目。顺堤转到后山,迎面巨石刻有“卧云钓台”。据传,此处为广灵知县朱休度垂钓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第三部分的草书诗句原先我还以为是与草书相关的内容呢,可是读起来也觉得前后文说不通。
循着作者万历刘审问的线索查下去,便查到了这一典故来源,豁然明朗了。
碑帖原文如下:《观留老草》“闻说迤耙疑未真,而今陈迹草如茵。去痕稍草均归上,回处草稍独下亲。留老良知原是性,感天异事终昭神。试观一会多增慨,羞煞人间不孝人。”
这是一段与广灵当地有关的古老的传说故事。
《留老疃的传说》
相传北朝魏国为节衣缩食,制定60岁以上老人活埋的法令。本县城南十里一村庄,有个叫袁吉的,其父年届六旬,袁吉乃用箩筐拉到南山脚下活埋。其子袁表亦随往。等祖父走出箩筐,立即拉箩筐而返。父问何用,答:“将来埋父使用。”袁吉叹道:“我埋父,子埋我,沿袭何世?”乃决定藏父于山上人迹罕至处。于是,父子二人便拉老人至山上,并为之搭一小屋,每天偷偷送水送饭,让老人隐居下来。时隔不久,京城出一妖物,貌似鼠,却大如牛,四下游窜,挖墙,啃物,吃粮食,损器具,百官无计除去。乃悬榜聘人除之。袁吉随将此事告父。父说:“虽大也鼠耳,可揭榜降之。”并告知其法。袁吉见皇帝时,妖物又出,袁吉袖里放出狸猫一只,猫蹲伏虎视,长嚎一声,妖物讯即逃离。此后家家养猫,妖物绝迹。皇帝赏赐袁吉,并问何以知其为鼠,袁吉泣告留父之事,并请恕罪。帝说:“老也有用,今后免再活埋。”袁吉乃将父用箩筐接回家中。为此将所在村改为“留老疃”,藏父之山改为“留老山”,其父所居小屋改建为“贤孝坊”。其拉父下山所经之路,草皆顺着拉箩筐的方向生长,人谓之“倒拉草”。明万历癸未年间,知县刘审问亲临察考,感叹其事,作诗一首,并刻成碑文,存于安坚寺墙体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为清嘉庆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写的《自题壶泉垂钓图》诗句

生来烟(?)本无华,
况复盈头戴金花。
当面少年休皆笑,
瘦于老鹤黑于鸦。

年年祈雨水神堂,
赢得篝车岁屡康。
一日雨澎更何事,
来游此地看云忙。

休终沧海任公子,
休认寒江旧钓徒。
山屋只应名退谷,
山泉也合号杯湖。

壶中日月常时好,
枕上功名不足多。
闲诵溪南诗老句,
适来适去付东波。

嘉庆元年夏月余将望翰诸学官弟子清留此图于壶山遂题四诗付之
六十五翁朱休度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