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25321|回复: 285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7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本专题设置高质量回复奖项:赠送5个斋号及赠送10本作品集。



唐朝轶艺术简历

唐朝轶,四川金堂人。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博士生,客居北京,从事艺术市场管理课题研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成员。
书法师从何应辉、刘正成、曾来德、沈鹏诸先生。先后主编《这片画坛》《中国典藏》《神州国光-金石书画》多种刊物。曾在《中国书法》杂志社和《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任编辑。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分卷《赵文敏》《李叔同马一浮》《赵之谦》《唐寅王阳明陈继儒邢侗》《明代名家》等。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作品及文章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画艺术》《神州国光-金石书画》《边缘艺术》《中国典藏》《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博览》《艺术跟踪》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出版个人书法专辑《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精品集-唐朝轶卷》及个人画册等。



阅读导航链接:

十载鸿迹
——唐朝轶京华十载学术艺术简历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22


>>>蠬庐文集
从书法到绘画随感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26


>>蠬庐文集
当代书法思潮臆说——由九届国展说起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27


>>>蠬庐文集
叩寂寞而求音——读沃兴华《从创作到临摹》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30


>>蠬庐文集
“泡沫”已破,还留下什么?——金融危机让当代艺术品泡沫体面破灭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31


>>蠬庐文集
近代文人墨迹收藏热正悄然兴起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33


>>>蠬庐文集
大雅久不作,其衰竟谁陈——略识曾来德先生书法小品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35


>>>蠬庐文集
马一浮、致谢无量札并诗卷考释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36


>>蠬庐文集
扑朔迷离的艺术品市场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fromuid=65980#pid1672937


>>蠬庐文集
张铁林尺牍收藏系列——赵之谦《论学丛札》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38


>>蠬庐文集
张铁林的书法情结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39


>>>蠬庐文集
中国画的道路如此艰难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0


>>蠬庐文集
中国书画何日叩开西方之门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1


>>>蠬庐晤对
傅申: 学术的顺境与生活的逆境
——乙酉傅申访谈录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2


>>蠬庐晤对
随缘放旷 任性逍遥
——郭子绪访谈/唐朝轶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3


>>蠬庐晤对
我固然爱我的故乡,但我深知她的短处
——流沙河访谈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5


>>蠬庐晤对
西方艺术已渐开始对人类文化的践踏
——石虎与唐朝轶谈当代艺术市场及其他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6


>>蠬庐晤对
故里寻旧梦  莲池话丹青
——石虎访谈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2&fromuid=65980#pid1672947


>>蠬庐晤对
孙伯翔纵论当代书法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0


>>>蠬庐晤对
王铁成访谈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2


>>蠬庐晤对
走近经典的文化书法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3


>>蠬庐晤对
文怀沙谈艺---离休家居  述而不作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6


>>蠬庐晤对
永远的青春    永远的***
——张目、谢芳访谈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7


>>蠬庐晤对
虞逸夫谈往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9


>>蠬庐晤对
张铁林笑谈书法与戏剧人生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60


>>蠬庐晤对
中西艺术家对话国际艺术市场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4&fromuid=65980#pid1672962


>>>影像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3&fromuid=65980#pid1672956


>>>书法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7&fromuid=65980#pid1673019


>>>国画山水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9&fromuid=65980#pid1673037


>>>国画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1&fromuid=65980#pid1673060



>>>国画花鸟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28172&page=11&fromuid=65980#pid167306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十载鸿迹
——唐朝轶京华十载学术艺术简历



题记: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回首客京十载岁月,真如飞鸿踏雪泥,年华如雪中指爪,悄然流逝,都市的繁华似乎都与我无关,我依然一少年来自山林,虽混迹江湖,心却常系世外,因而每读到吾家伯虎先生“神游独识天地外,那肯低眉谒王公”的诗句,都会引为知言。客京十载,在现实世界里并未留下多少痕迹,唯于书画,十年笔耕还留下些许指爪,幸得诸师友之鼓励,聊慰胸怀耳!

2000年
10月,入《中国书法》杂志社任助理编辑。居恭王府多福轩,开始京华从艺生涯。
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参与中国书协主办“千年书法系列大展活动”。

2001年
在《中国书法》杂志社任助理编辑,协助校对,组稿工作,期间整理刘正成老师与多位大家对话与访谈录音在《中国书法》发表。

2002年
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荣宝斋出版社)。

2003年
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李叔同马一浮卷》《刘正成点评历届获奖书家作品选》(漓江出版社)。
负责“中国书法在线”网站工作,发表访谈文章《孙伯翔纵论中国书法》《张铁林笑谈书法与艺术人生》《任继愈说书法不是个技术问题》等( “中国书法在线—名人在线”)。
作品参加“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等。

2004年
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习。
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赵之谦卷》(荣宝斋出版社),《张铁林写生笔记》(荣宝斋出版)、《张铁林东京书画展作品集》。
作品参加“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成都首届国际楹联书法展”等。
发表《王铁成谈书法》等。

2005年
出任《艺术跟踪》杂志副主编。
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唐寅王阳明莫是龙邢侗陈继儒卷》。
发表 《我固然爱我的故乡,但我深知她的短处——流沙河访谈》(《艺术跟踪》),《傅申:学术的顺境与生活的逆境》(《边缘艺术》),《文怀沙谈艺——离休家居、述而不作》(《中国典藏》)。
作品参加“北京高校楹联书法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等。

2006年
入中国国家画院首届画家书法班(曾来德工作室)研修,开始转入对传统绘画的学习。
出任《这片画坛》杂志、《中国典藏》杂志(书画类刊物、双月刊)主编。
编辑《中国书法全集—明代名家卷》。
发表文章《苏立文即席访谈》(《边缘艺术》),《随缘放旷、任性逍遥 ——郭子绪访谈》(《中国画谭》杂志)。
书法作品专题发表于《中国典藏》杂志。作品参加“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毕业展”(首都博物馆)等。

2007年
入中南大学,随清华美院柳冠中导师修艺术管理博士学业。
与许宏泉先生共同主编出版《神州国光——金石书画》(四川美术出版社),《石虎书画艺术》(四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主编出版《中国典藏》(双月刊)杂志6期。发表文章《中国书画何日叩开西方之门》(中国典藏,2007年1期),《中国的道路如此艰难》(中国典藏,2007年2期),《新帖学,你将走向何方?——与许宏泉、一痴对话》(中国典藏,2007年2期),《当代书法缺少什么》(中国典藏,2007年3期),《闲谈和谐艺术》(中国典藏,2007年4期),《走近经典的文化书法——与王岳川先生对话》(中国典藏,2007年4期),《虞逸夫谈往》(中国典藏,2007年5期),《当代书法思潮臆说(上)》(中国典藏,2007年5、6期)。
其它文章发表:《近代文人墨迹热正悄然兴起》(《美术报》),《走近经典的文化书法——与王岳川先生对话》(《书法身份》,北京大学出版社),《故里寻旧梦、莲池话丹青——石虎谈艺》(《石虎书画艺术》四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品参加''微云起泰山——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师生书画作品展”(作品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书画展览”,(作品与文章刊载《中国国家画院2007年教学成果集》,四川美术出版),“南北书风精英展”等。

2008年
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研习。
主编出版《神州国光——金石书画》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主编出版《中国典藏》杂志4期。发表文章《张铁林书法情结》(《中国典藏》2008年1期),《扑朔迷离的艺术市场》(《中国典藏》2008年2期)。
其它文章发表:《马一浮致谢无量诗札手卷考释》(《中国书法》杂志2008年3期),《中国画道路如此艰难》(《美术报》),《书法“皇阿玛”》(《书法报》),《金融危机让当代艺术品泡沫体面破灭》(《书画艺术》杂志),《叩寂寞而求音——沃兴华先生新著从创作到临摹》(《书画艺术》杂志),《西方艺术已渐开始对人类文化的践踏——石虎与唐朝轶谈当代艺术市场及**》(《中国书画商情》杂志)。
《书法报》发表”唐朝轶书法专题”(马啸撰文《遗貌取神——唐朝轶的捷径》)
“中国书法网”发表“唐朝轶书法专题展览”(王子庸撰文《第三条道路——唐朝轶书法的启示》),“书艺公社”发表“唐朝轶书法展览”(丁剑撰文《气息的坚守——唐朝轶印象》)。
作品参加“北大110年校庆暨蔡元培先生140周年诞辰国际书法展”(收录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书画集》),“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收入《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作品集》)等。

2009年
应邀赴巴黎参加“第三届中欧**论坛—巴黎中欧组长碰头会”,为期半月,参观卢浮宫、奥塞、毕卡索等各大博物馆,并专程往巴黎郊区拜访熊秉明先生夫人陆丙安女士,与陆老师一道赴熊老墓地拜祭。
主编出版《中国典藏》杂志,发表《从书法到绘画》《金融危机让当代艺术品泡沫体面破灭》(《中国典藏》2009年1期)。
其它文章发表:《重回失落许久的艺术净土——金融危机让当代艺术品泡沫体面破灭》(《中国书画》杂志),《大雅久不作、其衰竟谁陈——略识曾来德先生小楷书法》(《曾来德小楷书法集》,人民美术出版社),《清代碑学思潮与当代书法发展》(《北朝碑刻摩崖与当代书法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书画艺术》杂志刊载“唐朝轶书法专题”(发表《唐朝轶书法集评》及谢权熠撰文《参得古意妙、任笔亦逍遥——唐朝轶其书其人》)。《中国书画博览》杂志刊载“唐朝轶绘画专题”(刊载程大利诸先生跋及近作花鸟十余幅,并印制单行本,随刊附赠)“书艺公社网”发布“唐朝轶花鸟画专题展”。
作品参加“中国三联书社第一回书法展”(中山公园),“第二届泰山书法论坛——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 “漫斋新墨”三联书社第二回展(印制新年台历)等。

2010年
作品参加“艺海八仙----南北笔墨书画展”(王岳川先生主持学术研讨会,并为展览作品集作序),“翰墨华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书法学术邀请展”(作品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
国画网、中国画坛网、书画国际、书坛网、芥子园书画网相继推出“不与时同、大有古风——唐朝轶山水画展”(耀文星撰文《不与时同、大有古风——唐朝轶书画小记》)。
唐朝轶在巴黎卢浮宫.jpg
2001年,与正成师访季羡林先生.JPG
2001年,与吴冠中先生.JPG
2001年,熊秉明先生八十寿辰宴会上。.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朝斯暮斯,写意游戏。           
——韩玉涛为唐朝轶书法集题词

>>>蠬庐文集

从书法到绘画随感
唐朝轶



中国画在近一个世纪的“为**服务”“题材创作”以及各种西方思潮冲击中已渐远离传统,伪传统的“土狗”和迷恋西方的“哈巴狗”在这片画坛大行其道,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早已荡然无存。近来,一些有识的理论家、画家提出“以书法来拯救国画”“一流的国画大师必具一流的书法水准”的理念,我认为正是医治中国画上世纪以来形成的痼疾之良方,上世纪国画更多是“中西结合”而疏远了与书法的互补。正因为远离了书法用笔,中国绘画才离传统渐行渐远,日益脱离传统绘画之正脉。而书法用笔恰恰是连接传统的纽带,就如吴冠中所说的风筝不断线的那条“线”。

书法是最能承载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其哲学文化意义自不可言,单就对笔墨精神之传载,书法用笔之精妙是最可彰显笔墨精神的。强调书法于国画之重要,实际就是强调笔墨之重要。黄宾老有言“书画之道,不外笔法、墨法、章法三者,其中能得笔法已是名家,墨法用笔中来,无笔墨虽有章法皆庸工也。”正是说明笔墨之关乎国画之命脉。

在绘画中强调书法用笔并予以运用,大约从东坡始起,至元代赵文敏及元四家发挥到极致。之后,举凡绘画大家也必是书法大家,如唐寅、沈周、文征明、徐文长、陈白阳、董其昌及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无不如此。然而当代的画家,却鲜有擅书者。举目画坛,多笔墨荒率之作。也难怪丁剑兄要高呼以书法来拯救国画了!因此,我以为现在极有必要来探讨如何以书法入画法。

中国书法之用笔技巧始于使用毛笔之初。自秦汉而下,历数千年,随书写字体之演变,书法之用笔也日益丰富与成熟,但其用笔虽千变万化,在不同书家笔下幻化出多姿的艺术形式,概括说来也无非提按、绞转两种笔法技术运用而已,它道尽了书法中一切笔法之奥妙。对于画家来说,如何将书法用笔运用于绘画,不是简单的将此种笔法运用,而是应透过训练用笔达到对毛笔的熟练驾驭,体会使用毛笔的亲和之感。目下,由书家而转绘事在书界悄然成风,其中缘由不说也罢,书风日下,书道又毕竟太冷寂,写一手好字太难,画几笔逸笔草草的画似乎挺容易。虽然有许多习书者出于各种原由开始转攻绘画,但一位优秀的书家是否就必然能成为优秀的画家呢?我看不然,书法与绘画用笔虽然相通,但却需要找到技法转换的津梁。

书法用笔尤其讲“筋骨”,讲骨力洞达,即中锋运笔渐提渐按而形成的既饱满而又圆劲挺拔的点画质感,这在帖学一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自二王到宋四家、赵文敏、董其昌、沈尹默无不沿续此用笔之正宗。这是需要画家所细细领会的,我们常说的“风骨”“庙堂之气”“书卷气”正是此用笔之表现。而在清代自邓石如而下,郑谷口、何绍基、康有为等书家为求得线条中段之丰富,有苍茫生辣之感,便使毛笔绞转,不段改变运笔方向,使线条毛刺不匀极具金石之趣味。这一路使线条表现逐渐由文变野,透出一股“山林气”“丈夫气”。至当下的艺术书法,吸收绘画元素入书,横涂竖抹,完全不计古法用笔,唯形式效果至上,而远离了传统用笔之法。所以,以书入画,首要是区别何谓正宗之书法用笔。

当下,许多所谓“以书入画”的书家,其实严格说来,他们并称不得书家,多是未谙书法用笔之道,片面跟逐时下书坛重视展厅效果之风,所谓“以画入书”,用绘画眼光来“画字”,岂是我几千年书法用笔传承之道也。在我看来这群人可以说既不是书法家,也不具备画家起码的绘事能力,而是妄想借助在浮躁书界博得的书协会员名义,混入画界再博取个画家头衔而已。王原祁论画云“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此处所谓书卷气,则是从传统中流淌出的文人之心性,是一种由心静而发乎笔墨的沉静之气,此沉静在画中何求,就是传统用笔中之骨法用笔,笔笔留得住,不轻滑,故可稳当,而后静也。如若时下一味求效果而不顾线条的自然挥运,随意涂抹者,焉求沉静,更复何求书卷之气。

今人动辄以“文人画”自我标榜,远离笔墨正宗,信手涂抹,江湖习气泛滥,“文人画”与“市井朝市”同流合污。书法界悄然形成的习画之风,确实给画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学书者习画,往往下笔不俗,随意几笔,就能格调高雅,别具韵致。却也难免因技法不熟而谋篇布局捉襟见肘。其实,技法不足尚不可怕,只要能潜心绘事,久之自可明理并期于大成。可怕的是有许多人初涉丹青,却自视甚高,以为寥寥几笔就可傲视古今,再找几位评论家吹捧,四处办展忽悠,蒙骗画商,愚弄观众,实在令人可嗤可鉴!

艺术不仅需要出众之天赋才情,更要深厚之传统积淀。国画中画家之绘画本领,自是首位,要成为国画大家,其绘画之能力是基本,也是摆在书家面前首要攻克之难题,线条质量、格调固然重要,倘一味于情趣,只会落入文人画之末流,江湖市井之荒疏!中国书法与绘画本出同源,皆是笔墨线条的艺术,书法家先天具有对线条书写和笔墨品格之良好把握,但要完成从书法到画法之转换,尚需细细体悟其中奥妙,掌握技法之津梁,方能通于大道。

2002年6月,熊秉明先生回国参加好友杨振宁先生八十华诞纪念.jpg
2002年,在无锡博物馆与《韭花帖》亲密接触.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子常来京,倏忽五年矣。书艺大进,已自名家。其书敦厚而灵动,平正中笔锋每有玄机出之。夫书有法必依,又每有无法处。由气而引,由气而生,又所谓气息也。梁昭明太子云,文无气不立。书岂有异哉!松竹梅花堂乃治学之地,子常治学之余,忽而兴起,或行或草,皆有文气氤氲之象。观此行草手卷,笔生草草,张弛之间,动人心魄,可以称妙耳。

——刘正成跋《怀素上人草书歌卷》

>>蠬庐文集

当代书法思潮臆说——由九届国展说起   
唐朝轶


颇受关注的九届全国书法展览已拉下帷幕,花落谁家、尘埃落定。如今随着网络媒体参与报道,展览评审进展几乎同步公诸于众,远较以前要在评审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等待专业报刊来发布消息,给参赛作者带来更多刺激,牵动其神经——“玩的就是心跳”!因此,在展览之后自然看到更多的谩骂与攻击,当然也有褒扬。于展览之得失,评论已多,不容我多言。对于一个数万人参加的展览,纵使各方工作做得再好,也未免能一碗水端平,意见不一是难免的。展览前夕,当我见到有五六万件作品参加评选,书友参与展览的热情空前高涨时,我还乐观地以为又将掀起一股新的书法潮流,因为我以为这是新主席执掌书协以来的首个全国书展,或许有新的气象,然而在浏览过评出的获奖展出作品后,不免又一次失望。

我近来颇关注当代书法的发展潮流与趋向。网上在热评“刘正成时代”,对胡传海先生提出“刘正成时代”意见不一。其实所谓“某某时代”,亦即是说领一时代潮流者。刘正成是“中青展”书法潮流的领袖,如称“刘正成时代”亦固无不可,只是以个人来划分历史,往往易落入到“个人主义”或盲目“领袖崇拜”的文化老套。

梁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开篇即专论“时代之思潮”,把一思潮之流转比为佛说之流转相“生、住、异、灭”,划分为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以为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吾以此观近三十年来中国书法之发展,亦经历—思潮之流转,而此时,正是这一思潮之衰落,另一思潮之萌发期。

我以为,近三十年来书法思潮之“正统”,当是刘正成主持的“中青展”思潮,其参与追随者最众,所影响亦可谓最广,一时书界才智之士,莫不为“中青展”风向所指,以获奖为尚,不入展为耻。“中青展”使书界各方才士聚集,相与砥厉书艺,蔚然成一时风气,极大地推进了近世书法的发展。在当时主持“中青展”的刘正成,可称为此一思潮的盟主,“中青展”的评委,则是这一思潮全盛时期的代表。

“中青展”思潮初启蒙于舒同、启功、陆石等人,于文革后对百废待兴的近代书法重新拾理,继而刘正成主持的“中青展”将禁锢已久的传统书法观念彻底解放,开创一新的局面。而自刘正成退出书协的历史舞台,当代书法则随之进入到蜕分期,以王镛、何应辉等主持的“流行书风”“艺术书法”,继承了“中青展”的创新,却偏重于书法的形式表现,沿续康有为碑学之主张——“尊碑抑帖”。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了三、五年(2000年——2005年),继之书协新主席团组阁提出“新帖学”,以及中国美院主导复古的“二王书风”,北京大学王岳川主张重视书法人文精神之“文化书法”观念等等,使“中青展”思潮逐渐由蜕分期转向衰落,并开始酝酿新的潮流。

那么,新潮流将是以复古的“二王书风”,还是“新帖学”或者“文化书法”启蒙呢?我以为,新的潮流还在潜动之中,酝酿一股新的潮流必须要有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同时也必要有大的历史气候成就,所谓“风云际会”是也。历史之发展,人之努力、意志固然重要,但历史之发展亦固有其必然,非一人可以主导之。且看当下书法之发展已远非昨昔。上世纪,我们常常感叹书法之人文环境不再,计算机的出现将书法与日常书写彻底决裂,而现在,网络的出现,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场书法思想的革命。目前,书法网站是所有艺术类网站之首,网上参与书法探讨的人数也是最广。随便一个大的书法门户网站,注册人数也有数万之众,每天的点击率也达万次。因此,现在学习书法,对书法的认识已远非几年之前。十年前,一位书法爱好者,想要亲见一位名家讲演,作示范,是非常不容易的,能看看名家书法光碟已是条件优越的了。而现在,足不出户便可以尽览天下书展、古今墨迹,了解各派名家书写技法、精彩言论。眼界得以打开,书法爱好者对书法之体悟、认识便愈发自觉,有自我独立之思想。网络的自由与民主之探讨氛围,自会逐渐形成一股新的书法潮流,此亦是我今日书法发展之机遇,不过,此机遇尚需高明之引导,谁能主此番潮流之沉浮,尚且静观以待。

以我看来,在网络促使书法之“民主自由”之今日,学书者对各门各派技法相信早已烂熟于胸,且有自我之体悟,有自我之评判标准,将更有科学之眼光来看待今日各种之书风,以及即将形成之新思潮。那些江湖炫技的玩门道、花样,是不会轻易吸引住网上学书者的眼光。大家势必会对有所积淀,具有书卷气息和深厚传统功底的作品更为欣赏。孙晓云、陈忠康一路书风在网上广受追崇,即是例证。但也有些“伪二王”在网上具有相当的粉丝,他们口口声声称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来,甘为二王门下狗,实际上学的都是时人,以博得时誉。他们所推崇的“二王”,实非“二王”之精神,顶多可以称为“国美二王”,或评委中习二王者,孙晓云、张荣庆、张旭光二王可也。而一些踏踏实实从经典中去吸取二王,寻绎二王风神者,往往却不为人所重,因为他们的面貌尚不够成熟,也不为评委“熟悉”,于几天之内快评数万件作品的评委,自然不能体察到一位书家背后的艰辛和执著的艺术追求。就像今人多知近世沈尹默、白蕉习二王之功,往往以为传二王衣钵,那知马(一)浮谢沉(无量)乃真得魏晋风神,深契二王神韵也。

如今,网上所衷,展览所向,无不以二王为尚,“二王书法”风行天下矣!但其多以“伪二王”充斥,倘起太宗于地下,想亦必会龙颜大怒。既如此,我们何不来场痛痛快快的复古,揭穿“伪二王”之皇帝新衣,高举复古的旗帜,以“复古”来根除渐形成的浮华、肤浅之弊。有清一代学术,以“复古”之经学解放宋元以来渐入空洞之理学,我们何尝不可以复古二王,及至秦汉商周。以科学之精神对历史所形成的书法思潮作一番新的审视。不迷信“圣贤”、“经典”,什么“二王”“苏黄米蔡”俱当先“解放”而后快,则我书法复兴有望!不然,书法之现代推进,只能停留在口头,一纸空文。五四以来的近代思潮,于文学、史学、哲学、科学以及中国画均产生了影响,惟独于书法不曾波及。虽然对五四思潮,目前尚有争议,但其“科学与民主”的主张,我认为是正确的,其推进人类思想进步之功,绝不可泯灭。用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来重新审视书法之历史,才是当代书法之出路,而只有抱着这番科学的态度,我们才能戳穿当代书法中各种“伪书法”“伪二王”“伪经典”的丑陋面目。当我们通过复古从解放当代做起,继而解放前人中一切“伪书法”;通过复古了解真正的前人之精神,去除其糟粕,我们才会获得一番新的认识,书法的现代发展,亦无复可忧!

丁亥九月望日于古枣书屋南窗

2003年,到国图拜访任继愈馆长.jpg
2003年,赴天津访问孙伯翔先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朝轶书法天趣横生,笔老质朴,直抵古人心,它年必入辣拙老境,余深信不疑矣。

——程大利

>>>蠬庐文集

叩寂寞而求音——读沃兴华《从创作到临摹》
唐朝轶

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位学书者成为书家的必由之路,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创造者,不需要临摹便可完成天才的创造,而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摸到创作之门,困死在前人创造的法度之中。沃兴华新著《从创作到临摹》提出“从创作到临摹”的观念,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对待传统、发现传统,从而如何去超越传统。力避时下只顾眼前、着重技法的临习之风,而以创作的眼光,去认识传统中可改造之处,发掘经典中所遗忘的亮点。

我对沃先生素来尊重,十年前,曾邮购先生内部发行的著作《从临摹到创作》,从中大受教益。相信那时候也还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学书的过程中获取了不少营养。尤其给那时的书坛,在理念上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但遗憾的是,该书幷没能得以广泛传布,影响极其有限。湖南美术出版社素有张扬艺术创新、发现新锐之传统,此番独具慧眼约请沃先生将该书重新整理、补充与完善,从秦汉金文刻石到历代名家法书经典,以沃先生独特之视角进行解析,幷配上大量临习作品“现身说法”,实在是一大幸事。

近二十年来,关于书法理论的书层出不穷,但对当代书法创作真正产生影响的著作却为数不多。在我看来,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是对近二十年来书法的复新在不同时期有过重要贡献的著作。熊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如一阵春风,给封闭了数十年的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之,他又在北京先后通过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书技班、书道班、书艺班,传播他的学术思想,王镛等一批当时书坛的中坚力量都是其中的学员。某种层面上说,当代书法的复兴即发轫于此时,熊先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思想启蒙导师。但熊先生的理论,仅为我们解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解放了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而在理论上将熊先生思想进一步推进发展的是邱振中,邱先生受熊先生启发写作了《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用西方解剖学,视知觉、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观念来对中国传统书法进行全新阐释,吹响了当代书法全面复兴的号角,许多书法革新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邱先生理论的影响。遗憾的是,邱先生却未能在创作中给其理论以最好的诠释。而沃兴华这本《从创作到临摹》,是其几十年学书体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思想与创作并举,无疑将对当下及以后书法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沃兴华在当代书坛是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他游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是“流行书风”、“艺术书法”的倡导者之一,相较于**三位主持人,在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上,他都要走得更远,对传统的反叛更为彻底。而相较于一些搞现代书法而远离书法本质的人,他又更加传统,对传统的深入,所下的工夫在当下书坛也是罕有人可比。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把握就如吴冠中所比喻的“风筝不断线”——在书法的现代性探索上飞得很高,但却又能始终维系着传统这条脉线。

《从创作到临摹》选入了大量沃兴华意临古代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用构成意识去观照传统,将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艺术原素运用到书法中,“以时间节奏来表现音乐性,以空间关系来表现绘画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将两种视觉形式结合起来,让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而且也是时间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让书法成为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融音乐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把书法的视觉表现发挥到了极致,让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书法”。而当我们震撼于沃兴华书法艺术空间无限的张力与冲击时,你会发现他用来架构空间的线条,无论是结字与章法,于书法的传统经典中都还是有迹可寻,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善学者以此或可悟出书法之三味矣。

当下书坛,刮起一股复古之风,以复古来替代创新,大讲临摹之功,满足于学书的貌似古人,尚工夫字,什么“复古二王”的新古典主义,在某个学书阶段或有其意义,但从长远看,实际是有碍书法艺术发展的。为此,沃兴华在书中说他对经典的学习是“六经注我”,“书法传统就是我们对历史的能动选择,它因创新的需要而被重视、解读和阐释”,“书法临摹就是为思想感情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符合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从原作上剥离出来,通过文、理,变为自己的风格语言。”等等, 都是沃先生理解书法的经验之谈,处处透着他过人的睿智与才思。
未来书法的发展,究竟朝什么方向走下去?沃兴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觉得碑帖结合的探索如果沿着沈曾植的路子发展下去,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开辟出一种与传统帖学和碑学截然不同的局面,今后的书坛,很可能碑帖之争在碑帖融合的潮流中沉寂下去,最后都归入没有新旧差别的传统范围,而讲究构成关系的现代书法悄然而生,与碑帖传统对垒。”沃兴华用他的这本著作为我们规划与展示了一条他心中未来书法之路,向我们道出了一条确乎可行之途。

叩寂寞而求音,道者不孤也,相信此书定能引来更多的赏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朝轶首先是位书法家,而且是一位由学养朝着学者型提升的书法家,朝轶对待艺术的态度很虔诚,很单纯,很投入,而且比较彻底。他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相同的印证,他的书法经历过狂野、张扬个性的阶段,现在又进入到一种内敛醇厚,往内心世界深入的阶段。很早以前,我就感受到朝轶身上优秀艺术家的品质,我坚信朝轶在书法上会获得惊人的成就,我更期待他大器晚成,经历应该经历的丰富的人生过程。

                                                   ——曾来德


>>蠬庐文集

“泡沫”已破,还留下什么?——金融危机让当代艺术品泡沫体面破灭
唐朝轶



即将过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的大悲大喜后又迎来了百年难遇的经融海啸,当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的哪一刻,许多人还沉浸在后奥运时期的欣喜之中,并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寒冬,书画市场的寒冬即将来临。从雷曼总裁夫人等许多收藏当代艺术的经融机构在欧洲各大拍卖行纷纷抛售藏画,到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拍卖行秋拍的成交结果来看,书画市场也如现在的气候一样进入了寒冬。

且看国际各大拍卖行在金融风暴的寒流涌来之时的表现:
2008伦敦佳士得秋拍“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天价王”张晓刚的《父亲和女儿》无人问津。然后在国内,香港苏富比10月4日和5日的秋拍上,47件中国当代艺术品,仅成交28件,成交率59.57%,总成交额1.17亿港元,不到最低估价的一半。诸多中国当代艺术大腕的作品遭遇流拍,方力钧的7件拍品有6件流拍;岳敏君的代表作《飞翔》也流拍。另外,一些当代艺术知名人物的作品成交也不理想,如苏新平4张作品有3张流拍;刘小东4张作品有2张流拍;徐冰4张作品有2张流拍;最惨的是马六明,作品全部流拍。**如张洹、季大纯、郭伟、毛旭辉、朱伟、申玲、邱志杰、毛焰、刘国松等均有作品流拍。(雅昌艺术网)

10月18日开槌的菲利普斯夜场拍卖,中国当代艺术无人问津。这次夜场拍卖中一共有4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分别是张晓刚2002年创作的《血缘系列:男孩》,估价为20万至30万英镑;曾梵志2004年创作的“乱笔”系列的《小女孩》,估价为40万至60万英镑;岳敏君的雕塑作品《当代兵马俑NO.7》,估价为50万至75万英镑以及严培明1992年创作的《无题》,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这4件作品被安排在全场中间的时段位置拍卖,但是最终都没有逃脱流拍的厄运,4件作品无一成交。(中国证券网)
11月中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原定于9点半开场的拍卖,入座率不到一半。拍卖率为51.96%,总成交价2585.7万元,近半作品流拍。下午的“中国油画及雕塑(下)”专场,成交比率54.16%,总成交价2606.7万元。(东方收藏网)
与今年春拍相比,北京各大拍行除了北京永乐的总成交额翻了一番以2850万成交外,其余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北京华辰从1.2947亿略跌至1.06亿,北京诚轩从春拍的2.1678亿跌到9989.14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嘉德更是从春拍的9.935亿缩水至3.6035亿。(上海证券报)
。。。。。。。
 
综观经融风暴以来国内外拍卖行的交易情况,当代艺术受到了重创,而中国古代书画及近现代书画依然坚挺,具体说,以前借助国际资本运作的当代艺术起落巨大,不可再生的传统经典作品,依然广受藏家的追捧。曾经创造天价神话的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频登流拍榜首。而一些古代名家如八大山人、董其昌、金农等人的精品力作,以及近现代名人墨迹、古籍善本却行情看涨,有些成交还是经济环境大好的形式下都很难超越的。其实,艺术市场对于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金融危机下,大部分的藏家还是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只是更加谨慎。尤其是对存在过多炒作的当代油画与书画艺术持一种观望态度。

中国书画艺术在经历了上一个世纪的中西结合之后,依然未能走出国门。中西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隔阂的。我曾与石虎先生请教,他说中国艺术品在海外的真正市场实际上还是在亚洲,不是在欧美,因为这其间存在一个艺术思维差异的问题,中国人要想让西方人了解我们的艺术思维,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不是近一二百年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在本世纪初,这种境况却似乎有了峰回路转之势。以张晓刚、岳敏君、方力均、王广义为首一批油画家在海外广受热捧,屡屡创造当代艺术的拍卖神话。通常国际书画市场运作需要几十年的周期,而中国当代艺术却在近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就像华尔街商人的贪婪,通过次贷把以后几十年子孙的钱都提前赚去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则是西方艺术市场链条中的次级贷——是泡沫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这种在短时间内炒起的泡沫一触即破了。其实,如若没有这场危机,泡沫大了,也自然会破的,只是金融危机给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泡沫破灭一个体面的理由!

随着奥运在北京的举行,北京798,草场地等许多艺术区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国外许多知名画廊进驻北京,在北京频频举行当代艺术盛会,当代艺术的中心大有从巴黎、纽约转向北京的趋势。这场危机却把所用当代艺术青年的梦想打破,当代艺术不再延续其神话,798不再是艺术淘金之所。当代艺术的热捧并非真实,只是国际投资者看中了快速发展中国人鼓鼓的钱包,略施伎俩将大量热钱投入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就如股票市场一样,在抬高市场后抛出,套牢了喜欢附庸风雅的国内暴发富。正如每个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经济过热而膨涨的问题,上世纪日本经济最发达之时,就有大批热钱在日本运作,他们吹捧梵高的绘画,然后将价值最高的梵高作品依旧套在了日本人手中,至今无人问津。相信,张晓刚、刘晓东等人创造天价神话的绘画作品现在依旧是被一些盲目跟进的中国买家所接手。





经融危机对于收藏家,对于过分火爆的书画市场,对于日渐壮大的拍卖行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在这场危机中,诸多弊端直接暴露出来,我们在大叹艺术品市场的严冬来临之时,是否想过我们书画市场本来的体制是否完善,我们市场运行的机制是否合理,书画市场的土壤是否健康?等等。突如其来的经融危机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给了我们将过去不合理的机制推到重来的可能。这场危机,势必会导致相关各行业的优胜劣汰,一些实力不济,贪图暴利的拍卖行、画廊甚至相关的行业诸如为火爆的书画市场宣传炒作的民间杂志,画商、以及许多借机炒作的书画家,凡是在此间投机经营者,都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重新洗牌与重建。君不见798艺术工厂每天有画廊黯然撤出,京城的秋拍少了许多无名的拍行,民间的杂志似乎一夜间销声匿迹,画家的府上忽然间门可罗雀。我们要感谢这场危机让书画界骤然安静,重回失落许久的艺术净土。
金融危机让大众消费的热情骤减,大家捂紧腰包,束衣节食,做好了安度酷冬的准备。商场夜店生意冷清了,奢侈消费降温了。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奢侈品,因而书画市场的冷清也是情理之中的了。现在书画界的情况是一片萧条,以往到年底,是书画市场最为热闹的时候,稍有点名气的书画家都忙得不亦乐乎,而今,恐怕除书协美协的部分领导有点活干,大部分书画家的砚台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块了吧!不过,这对于书画家们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对于那些一年到头忙着制造艺术商品而渐丧失了艺术独立个性的画家来说,却是个难得反省与调整自我艺术的时机。

艺术要发展,需要艺术家不断创造有独立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市场也要运作,让艺术家的价值得以体现。如何能使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成为商品在市场流通,而又不左右艺术家自我审美之表现?让艺术家既能独立于市场之外,不问市场风向,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对于一位艺术家,以及画廊经纪人,书画市场制度决策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金融危机让我们见识了市场“泡沫”的厉害,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炒作既可以充分展示艺术品之价值,同时又能足以摧毁画家的审美追求。但我以为,当今之世,还是需要适当的炒作。不是说漫天胡吹,买卖双方都要更趋理性。吹过了会既要了买家的命,同时也给卖方难堪。据闻,时下某些知名画家的门前,挤满了画商雇去退画的人,令画家极其难堪。有甚者还要对簿公堂,只怪画家当初个个要拍胸脯保证他们的画每年能以成倍的价格递增。当初的画跟斗翻得比孙大圣还快,如今跌得也如坠深渊,真是到了谷底。许多画家的画不是五折,就是一折也乏人问津!

我所谓之炒作,首要选取有实力的中青年甚至老年尚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他们在**的边缘,没有处在中心的艺术家炫目的光环,却有着他们远远不及的天才创造。就如股民要选取具有良好实力体制健全的企业股买入,收藏家也当别具慧眼。真正大师的作品属于未来的市场,这是艺术市场的规律,关键是看收藏家如何选择了。而炒作切不是艺术家本人去忽悠,需要专门的画廊经纪人去完成,通过画廊几年的培养,被学术界藏家所认可,然后精选其代表力作进入拍卖行。如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如此纵使经济波动中画廊的地位也不易被动摇,画家的作品更具“抗跌性”。而目前国内的艺术市场并不规范,不少艺术家直接跳过一级市场,通过个人的炒作进入拍卖行,由此出现了许多有名无实的高价位艺术家。从另一个角度看,金融危机确也是件好事,可以挤掉以前艺术市场的“泡沫”,留下真正货真价实的书画作品,从而健全艺术市场。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艺术家们应用心磨砺自己,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是一次洗牌,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书画市场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日益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与书画相关的产业所带来的市场效益,也逐渐令许多人受益。据说深圳有个布吉镇大芬村,是国内最大的行画销售市场。那里,广东和港澳老板经营的画坊、画廊及艺术公司星罗棋布,每年都有数百万件油画作品经包装后销往世界各地。尤其村里有近2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画家、画师驻扎,其创造和带动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国内类似这样靠艺术产业,从事书画制造、交易以及教育的人群,大约估计也有近千万人吧(未作具体统计)。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的输出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小。而我们向国际输出了什么?创造了何种收益?现代电影,电视,多媒体制作,西方国家已走在了前列,我们自无优势可言。而我们的国粹,多已濒临拯救的边缘,昆曲、古琴等民间工艺几成绝响。那么,我们如何来经营自己的艺术产业呢?

书画市场在国内尚属新起的行业,艺术品交易成为**经济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对我们甚至国际上来说都是全新的。对于艺术市场之发展、研究、管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始有学者关注,尤其是书画艺术市场,以经济学之视点来观照研究,更是一门新兴之学问。近年来,艺术市场如此火爆,却鲜有科学、理性之分析,就连国内一些著名拍卖行高层的负责人,也坦言他们对市场没有研究。大专院校专门的研究机构也很稀少。因此,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都是杂乱无体,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才导致艺术市场今天之畸形发展。那么,如何来建立规范有序的书画市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是需要我们来讨论与关注的。

戊子冬至后六日应《书画艺术》杂志之约急就于京华仰山镜秋书屋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知常所书殷商书契,能得其瘦硬遒拙之趣,沉着稳健,有宾翁金文书法遗韵。力避时人书甲骨文浮滑仓促之弊。若能在浑朴清苍中涉跋,是谓大气成矣。
——吴蓬跋《甲骨文条幅》


>>蠬庐文集

近代文人墨迹收藏热正悄然兴起
唐朝轶


从去年梁启超、刘半农、胡适、郁达夫等文化名人的墨迹在拍卖场高价拍出,到刚刚结束的嘉德四季拍卖文人书法作品全部以高价落槌,一股文人墨迹的收藏热正悄然兴起。

近年来,书画市场的火热恐怕是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新创刊的《收藏俱乐部》杂志《王冠军日记》写到,一位地方官员收藏的字画便可以出几大本专集(“2006荣宝秋拍”专设一位过去文化部的大官员收藏书画拍卖专场,从唐伯虎、八大、徐渭、石涛到近代傅抱石、谢稚柳等名人字画样样皆有),这位地方官员随时随地都带着他收藏的字画影集与人探讨研究。从一方面可以看出民间收藏的普及与火爆。想必现在官员们的鉴赏水平,不会比学院的教授、博物馆的专家们差多少吧!

一部书画收藏史,其实更多是对名人书法的追捧。王羲之为老妪书扇,在白衫上题字被众人撕去珍藏,太宗派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然而近年我们的收藏界却有一个怪现象,便是“重画轻书”,书法成了收藏的冷门。书法界最有实力的一流书家的字却卖不过三流的画家。细细想来,这或许并不是收藏家的错。上世纪末的书法群众运动,造就了大量的“书法家”,每一位拿起毛笔来写字的书法爱好者,几乎都可以冠名为“书法家”,“书法热”使书法由“贵族”走向“平民”,由文化**之中心逐渐边缘化。现在的藏家恐怕都会写写书法,也许还自诩为“书法家”,自然不会掏钱来收藏了,而将钱投入到看似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容易看得懂些的绘画。

遗憾的是,当代的绘画市场混乱,太多的操作,太多的泡沫,忽悠了不少“以耳代目”的“藏家”,使他们栽了大跟斗,付出了惨痛代价。但随着更多的人群关注,进入到书画艺术品的投资,书画市场也逐渐开始趋于理性。现在的藏家不再“认头衔”“用耳听”,附庸风雅,有了自己的主见,逐渐对风险较低,更为保值的名人书法青睐,尤其是对五四时期活跃的文化名人尺牍、手迹广为追捧。胡适、郁达夫、梁启超、周作人的书法价格就远远超过了其同时的书家沈尹默、白蕉、谢无量、沈增植等人。

五四文人书法为何有如此高的人气,主要还是因了他们的名气,他们作品中的历史文献价值。收藏者往往是他们的“粉丝”,收藏其作品除了玩味书法,更是受其人格魅力之感召。留云草堂主人溪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五四时期文化名人墨迹几乎网罗殆尽,不仅如此,更有将近二百年名人手迹搜罗结集出版《管领风骚两百年—近两百年文人墨迹》之宏愿。溪先生只要寻得钟爱文人的一纸书信,都如获至宝,悬之书房,邀三五友人来反复品赏,仔细研究。影视表演艺术家张铁林先生也非常热衷于文人手札的收藏,曾斥巨资收藏赵之谦尺牍以及钱镜塘、吴省庵所辑名人信札,他的**影响,无形中带动了文人墨迹的收藏热。但他却未有闲情将尺牍挂之高堂来欣赏。想必“皇阿玛”是后宫佳丽三千,却置于深宫无暇宠幸。于溪先生的痴迷,较早投入于名人信札收藏的张铁林先生不无深意地说:文人信札收藏是会上瘾的。

的确,文人墨迹的收藏会令人上瘾,斯人远去,但文人的精神、思想依然从墨迹中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其生命气息在墨迹中脉动,与后世之“粉丝”对话,娓娓道来……

2004年,采访王铁成先生.jpg

2004年,赴合肥拜访丁敬涵先生,请教关于《中国书法全集-马一浮》卷编撰.jpg

2004年,赴合肥拜访丁敬涵先生,请教关于《中国书法全集-马一浮》卷编撰.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知常所书殷商书契,能得其瘦硬遒拙之趣,沉着稳健,有宾翁金文书法遗韵。力避时人书甲骨文浮滑仓促之弊。若能在浑朴清苍中涉跋,是谓大气成矣。
——吴蓬跋《甲骨文条幅》


>>>蠬庐文集

大雅久不作,其衰竟谁陈——略识曾来德先生书法小品
唐朝轶


中国书法经历了殷商的发端和秦汉的开拓,到魏晋时始大量用毛笔在纸帛上书写,起初多是书函往来,短札尺素,尽是小幅,今日所见遗留较早的墨迹,如索靖《出师颂》、《三希堂法帖》、《二王手札》以及天下三大名帖无不是篇幅短小。何也?一是造纸技术所囿,二是欣赏形式之异。其时书法多为士大夫案头把玩,书写形式也限于手卷与册页,方便于案头展阅,而条幅、对联这种形式要到了明代,随建筑风格之转变方应运而生,书法被张挂于厅堂壁间供人品评。而书法的审美风尚也随之改变,渐由雅静醇和的书卷文人气息变为个性张扬的狂野山林之气。

至今日,书法更是从文房请到了展厅,书法之形式表现有甚于明末,唯以新、奇、怪、大嚇人,而非浸透人之心灵,让人驻足品味,留连观赏。书者,达其性情,抒发胸臆耳。书法之美术化倾向于今已蔚然成一时之风,刻意做作,搔首弄姿,以炫耀技法为能事,大悖传统书法之精义。于其时,虽有回归二王帖学正脉之呼唤,但又往往被展览操纵,被评委之个人喜好所牵引,流于空洞之形式,苟有二王之形貌而无二王之神韵。书法之人文精神已荡然无存。

而今之书坛,其病莫过于西化之风盛行,江湖纵横之气泛滥,难得儒雅醇厚之清凉境界。世人动辄作巨幅大字,而轻蝇头小楷。小幅书法于当下浮躁书坛不啻是一贴清凉剂,从人文精神上契入,领悟二王精神之蹊径。吾与来德先生言及此,先生深许并诺愿以其实践行之。余初不以为意,不料先生在短短一月时间内就创作出近五十件风格各异的小楷精品,着实令吾叹服!

曾来德先生的这批小楷书法,面目多样,用不同的纸张与不同的笔法,表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或用生涩的画笺纸,或用特制的熟笺,或用陈年的旧纸,在他的笔下都运用自若。抑或是钞录同一首诗与同一篇文,他都能用不同的笔法与形式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意境。如书右军《兰亭叙》,一篇以轻柔曼妙的笔法,三张画笺连写,一篇则书写在整幅熟笺上,以魏碑敦厚浑朴的笔姿出之,一端严,一优美,虽是小幅书法却表现出阴柔与刚健的多样变化。

东坡云:“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小字常显局促,大字难于结密。小字书法贵在能小中见出大气象。历来善草书者,往往兼擅真书,乃有大气局也。王右军、怀素、黄庭坚、徐文长、祝枝山等,无不如此。曾来德亦以草书名世,下笔作楷,亦如作草,笔底如挟风雷,迅疾如飞,而点画停匀,精美周到,真不激不励,风规自远也。

小楷难在有出处,又难在有自家面目。自钟繇、右军而下,习小楷者,难有脱出其藩篱者,颜鲁公、黄鲁直、赵文敏、文衡山、王雅宜、黄道周等均未敢越雷池半步,至清季碑学昌盛,赵之谦等兼融碑意,略有新貌,却又难免刀砍斧凿之痕,不得圆融自然之趣。古人尚且如是,当下获得自由书写的小楷更是罕见。曾来德先生的这批小楷,以魏碑取势,不拘泥于碑刻之斧凿,也不囿于帖学之陈规,无拘无束,灵秀不羁,可视为楷,也可视作行;可视为碑,也可视为帖。不依傍古人,却笔笔从古人出。唯我“曾家样式”,独步于今日书坛。

溢美之辞,不再多言,还是马啸哪句话“请看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知常所书殷商书契,能得其瘦硬遒拙之趣,沉着稳健,有宾翁金文书法遗韵。力避时人书甲骨文浮滑仓促之弊。若能在浑朴清苍中涉跋,是谓大气成矣。
——吴蓬跋《甲骨文条幅》


>>>蠬庐文集

马一浮、致谢无量札并诗卷考释
唐朝轶

(一)
与湛翁书法结缘于编辑中国书法全集《李叔同马一浮卷》,之前,对湛翁书法知之甚少,只晓他是一代儒宗,与梁漱溟、熊十力并称“现代儒学三圣”。后来,便见到湛翁各时期书法面貌,还有幸到合肥拜访湛翁弥甥女丁敬涵女士,得睹湛翁书法原迹,被其清雅超逸之魏晋风神深深打动,尤其是那批与啬庵的书信唱和,令我暗暗钦佩两位学人的友谊,更是勾起心底那份对文人风雅的向往。

丁亥小暑前,京城闷热如蜀地,忽有凤桥先生携《湛翁致啬庵札并诗卷》过留云堂,把卷展阅,清气四溢,又蒙赐借敝斋晨夕捧读,摩挲再三,令凡心渐入清凉境地,忘却营营俗事。
此卷两纸,皮宣,一纸纵三六厘米,横一○七厘米;一纸纵三六厘米,横二三厘米。未署名款。但从墨迹看,老笔纷披,孤神超逸,一派魏晋风流,非湛翁书莫属也。
啬庵,即谢无量。谢无量与马一浮先生是总角之交,一生诗文唱和甚夥。仅丁敬涵处所藏湛翁致啬庵诗手迹就有百余通,纵览二老通函,言语间殷切呵护,读之无不动容,感佩良久,此亦现代诗歌史上一靓丽风景也。
札中提到“曲阜之游,深以不获相偕为憾”,据丁敬涵编《马一浮先生年表》“一九五七年”事记:五月,赴京开政协会,途经曲阜,谒孔庙、瞻孔林,作《阙里行谣》……”,又“入夏苦雨”,是知此信当作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之后。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老曾往京开政协会议,有过十日之聚,但两人因“牵于酬酢,颇乏优游”,故相约在次年政协会后再“一登泰岱,兼谒孔林”,但却以“不获相偕为憾”!湛翁游曲阜归来得此五言,自觉不佳,便未即寄啬庵请正。适遇啬庵来信见问,方示此诗并阙里行谣求正,以慰远怀!诗云:
弱植慕朝闻,千圣仰一德。
岱宗久遥跂,阙里今始008。
絃歌虽已隐,俎豆犹未绝。
庙堂留洒扫,日月照蛮貊。
坏壁想金声,列柏馀铁色。
端门启汉制,毖000实滋惑。
世降有追封,于礼嗟已忒。
堦天胡可升,超海终沦溺。
小儒穷拟议,007氓从钓弋。
将圣示无知,至神良不测。
六艺乘空文,百王何损益。
几深谢词22?伐树令心恻。
游鹤尚巢松,潜鱼无听瑟。
踽踽念周行,008008仍适越。
徘徊不能去,咏叹于此毕。
吾道犹醯鸡,原言齐语默。
当代学者吴小如先生为此卷题耑并跋云:
右马一浮先生致谢无量先生遗札一通,后附阙里行五古一首及近体诗,惟近体诗已佚,故札丰款识亦不复存。幸五古犹为完篇也,一浮先生一代鸿儒,吉光片羽,幸留人间,藏者其葆爱之。丁亥夏  吴小如谨跋
湛翁作此札已是七五高龄,丁敬涵言湛翁晚年心脏一直不好,每遇初夏梅雨,便不胜寒湿胸闷呼吸促迫, 于是,入夏便借灵隐僧舍避暑直到中秋方还湖上,有作《灵隐消夏》《云林山寺雨后作》《中秋自灵隐还湖上》等诗。有《苦雨》诗道:
朝朝时雨变愁霖,朱夏翻成白昼阴。
树下悬谈终杜口,岩间宴坐强安心。
九天寥廓星辰没,万国江湖纲罟深。
竞说羲和调玉烛,穷檐犹有子桑琴。
(丁敬涵《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
入夏“朝朝时雨”,典型南方的“桑拿天”,湛翁对此深感不适,心绪不宁,以至“少食嗜卧,不能凝神”。翁亦自言其疾乃内壮火食气,心脉不振,故药宜就幽阴,目疾亦喜阴恶阳。时湛翁住杭州苏提定香桥蒋苏庵之别墅“香严阁”,自庚寅从玄亭移居至此已七载, 于香严阁, 湛翁在《香严阁日谱》序中有记:
庚寅夏四月望。移寓苏堤定香桥蒋氏别业之香严阁,主人所目为西楼者也。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东界苏堤,槐柳成行。西望三台,南北高峰迤逦环侍。唯北背孤山、宝石山,不见白堤。避喧就寂,差可棲迟。南湖一曲荷叶,田田若在。庭沼俯槛,游鱼可数。今日湖上园亭寥落,此为胜处矣。
阁临西湖而建,环境自是怡人,最适静养修身。但也因近湖而入夏更为潮湿闷热,为寒湿所困。次年入夏,为避暑计致书陈毅,提出“湖上苦热”,“病010几殆”,从蒋庄移就杭州饭店避暑。暑热一直困扰着湛翁晚年衰弱的身体,一入夏,便不耐酷热,曾五至莫干山避暑养疴,留下大量《遣暑》诗篇。
或许是就避暑问题致书陈毅,并未受到重视。一九六○年三月,湛翁再度至京开政协会,又提出避暑问题。马湛翁与陈仲弘(毅)交情甚笃,马陈相交,缘于谢无量的绍介,谢夫人陈雪湄是陈毅的姑妈。“马老在四川出生并度过童年,言语有四川口音,陈毅也是川人,所以他们很谈得来, 马老有什么困难也常求助陈毅,曾通过陈毅的关系把马老岳父汤寿潜先生之孙汤彦森从海上调到杭州。”(杨际开《马一浮先生事迹摭遗》)他们也时常诗书往来。金陵萧平先生处藏有湛翁致陈仲弘札(1),札是一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作,但未提及避暑事。



(二)
丹崖,即张颐(1887——1969),四川叙永人,字真如,号丹崖,哲学家,主研德国哲学,曾代理四川大学校长,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谢无量与张丹崖同是蜀中哲人,马老与谢札时常问及丹崖,在与丹崖诗文唱和时也常致意无量,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时,张真如执教的武汉大学也因避寇南迁到乐山,离书院很近,故时相往来。马老曾邀张真如到书院作哲学讲演,“辛巳(1941年)十月,张真如莅学院讲苏格拉底知行合一之学,听者动容”(《复性书院日记》王培德遗著,丁敬涵点注)。
张真如在湛翁与书院执事者有隙时,还热心致力其中斡旋,为马老出谋献策,为书院力任化缘,马老于此很感激,也很见重张真如之意见,时与商议院中大事。在一九四一年致谢无量札中言及张真如抄示书院所议,“舍事而言人,览之殊汗颜”!见书院人事颇有不足以为外人所道者。复性书院后来不得善终,其实于湛翁也是早有所料。在建院之初曾言“书院亦是不得已而后应,事至浅薄,且古调独弹,每为俗耳所诧”“既有违俗之嫌,亦深寡助之叹”,以见马老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显其一代儒宗风范。但在今日,马老此番书院教育模式正益受时人看重,其必将得以宏扬。
湛翁与丹崖常有诗文酬唱,一九五七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张丹崖七十寿辰,马一浮从杭寄诗《寿张丹崖七十》:
墨辩驺谈世并传,同时显学数君贤。
朱颜长驻青春好,且喜耄年似少年。
湛翁对丹崖之哲学造诣予以极为举重。是年,湛翁亦已七五高龄。但此时,于年届耄耋的老人,没有什么比青春更显重要。此时湛翁衰病侵寻,自感来日不多,故有“朱颜长驻青春好,且喜耄年似少年”之感喟。次年又改定《自题墓词》,亦是一证。



                           (三)
自乾嘉以降,大兴碑学,帖学日趋衰微,碑学大家层出,而以帖扬名者希如凤麟。近世帖学名家,论者往往首推沈尹默、白蕉二人,以为可传二王衣钵。实不知“马浮谢沉”二公乃真得魏晋神韵者。沈白学二王徒有形似,气格不高,失之呆板,虽白蕉略见神气,然也未可超脱。而马谢以碑直接魏晋气韵,再兼取《兰亭》《圣教》之神秀,开帖学之新境。时下有谓“新帖学”,马谢实其祖师爷矣。“新帖学”在“流行书风”式微的背景下提出,却一味“复古”,只在形式上翻新,搞些“棺材货”,毫无神采。而当下书坛的发展,实际还是承续乾嘉以来碑帖结合之风。“新帖学”应该在崇尚二王一路帖学基础上兼顾到对秦汉碑刻的吸收,在“碑帖结合”中侧重于帖,突出书法的“人文性”。而马谢之书,实可为“新帖学”之旗帜。然此中深意,有几人味欤?
湛翁书法论者甚多,往往不得要旨,兹不妨从其论书中窥及一二。
其自题《维摩诘经佛道品》云:
痴儿不解事,强分帖与碑。
吾逢郑道昭,携手追繇羲。
矫矫云峰势,濯濯兰亭姿。
墨林有真契,不许野狐知。
此无异自作书赞,后世有具眼者将无惑于斯言。湛翁书不强分碑与帖,兼容并取,一任自然,既有郑道昭《云峰刻石》之矫矫气势,又具《兰亭》明朗清俊之姿。取精用宏,自能抉择。但湛翁书法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同时之沈寐叟的影响,不过先生善学,未囿于沈书之形式。
湛翁曾自言:“人谓余书脱胎寐叟,此或有之,无讳之必要,然说者实不知寐叟之来踪去迹,自更无从知吾书有未到寐叟,甚或与之截然相反处?”此言不仅见湛翁学书之渊源,更可以此知湛翁学书之法。沈书之结体古朴静穆,始从晋人来,非时人常见二王之俊逸,固魏晋名士风流已非寻常所见——魏晋书家墨迹遗存唯见摹本,难睹真迹。所谓“魏晋书风”已是“唐人法度”矣。沈书不取二王帖学之法,直从《二爨》中汲取养份,以成自家风貌。湛翁深谙于此,存魏书之古朴,又渗入自我对魏晋之独见。以沈书为法乳,扬晦涩,存奇崛,又辅以二王之俊逸清新,兼收并蓄,书写自然畅达,潇洒出尘,正是魏晋之风神。香光之后,最得二王风神者,湛翁也!斯正是湛翁学书高妙之道。
湛翁对其书很自信,曾云:“昨为张知白书一联,略无笔墨痕,直是神品。何子贞一生不能到此境界,伊墨卿庶几近之,然犹着意。何书结体本好,只是太着意,吾书乃了无意。。。。。。”可见湛翁对写意之推崇,论书以“无意超妙而自然超妙”最不易到。其书出无意,而自得孤神超妙,乃先生学养襟怀高人一等也。
虽然湛翁主写意,但也少见“旭素”癫狂之大草,或是其理学观念太重之故。对此,先生也颇不满,自论其书“沉着有之,痛快犹未也”。综观先生书迹,以《散氏》《毛公鼎》《云峰刻石》为体势,得其厚重苍茫,兼取《兰亭》《圣教》之俊逸,少得潇洒,犹未可称痛快矣。但此并不妨碍湛翁书艺之成就,鄙意以为近世书家堪列为逸品者,马浮谢沉可当矣!

注1:湛翁致陈仲弘札文:“浮老尊鉴:先生此次来京,我因病未能聆教,深以为怅!病中时展咏先生题《稧帖诗》和先生前后寄我诗作,佩服!佩服!尊作不仅典雅且有醇味,弟最爱读,希时以新作惠我。现病好转,尚需时日方能解脱,匆匆致谢并敬候起居佳胜!弟陈毅顿首。四月二十六日。”


附:丁敬涵集《马一浮致谢无量诗手迹目录》
马一浮与谢无量诗手迹目录
                             丁敬涵  辑
一、无量还蜀自峡中寄诗见怀,作此答之,并示其弟希安三十韵。  1910年稿
二、奉怀(在诗集中改为《寄怀老友谢无量》……以后诗集中题只在括号中出题,不作说明)。1939年信
三、有人抄示见怀诗次韵奉詶(次韵答无量见怀)。1939年信
四、或传东坡海外之讯,疑而作此,今奉一笑(或传无量顺化,因作此诗,……  )。1939年信
五、见与敬仲书方知无恙,喜而作此,即以奉怀(见无量与敬仲书,知其无恙,前有人谓其已逝者,讹也,喜而作此,并前诗寄之)1939年信。
六、病起得啬庵道兄书,并示南温泉见怀诗,用此代简,谢赐序《避寇集》兼速枉教(病起得无量书……)1940年信。
七、。。。有空警,再次前韵奉简()1940年信
八、迟见枉久不至,率尔奉简(迟无量久不至却寄)1940年信。
九、奉怀啬庵道兄成都二首(寄怀无量成都)1940年信。
十、喜得惠诗再次前韵率尔奉寄(喜得无量惠诗……)1940年信。
十一、奉詶还自桂湖贶答之作并谢写示近作,聊志叹美二首(九日再答无量)1940年信。
十二、再詶贶答之作(再答无量)1940年信
十三、啬庵道兄见枉乌尤,忆昔年同憩焦山海西庵,江天云物,仿佛相似,而世事已非,吾二人者亦老矣,犹得执手于患难之余,焉能无感?因作此诗以寓宿昔共抱蝉蜕尘埃之志,老而不改。史迁爽然于屈贾,晦翁讬慕于《参同》,得其意者,亦无间于古今也(喜无量见枉)1940年信。
十四、啬庵道兄见枉山中,留止旬日,以将如青城,遂返成都,别后却寄(无量见枉)1940年信。
十五、见和长篇、三復增叹,怀不能已,忘其鄙拙,因复成短律奉詶(无量见和长篇,因复成短律奉詶)1940年信。
十六、率和见示青城二律(无量见示青城二律率和)1941年信。
十七、寄怀啬庵青城(怀啬庵) 1941年稿。
十八、再答啬庵 1941稿。
十九、奉和啬庵道长山中杂题二十二绝(和啬庵山中杂题二十二绝)1941年信。
二十、再詶啬庵道长六首(再詶啬庵只其中两首)1941年信。
二一、辛巳岁寒啬庵道长重枉濠上虽杠应蹔如玄旨弥畅,别后将捨针艾寻窦子明旧隐,因用此聊寄鄙怀(辛巳岁寒啬庵重枉濠上,别后将寻窦子明旧隐,用此聊寄鄙怀)1941年信。
二二、或言啬庵已自窦  还成都将就北郊白龙堰养鱼卖字,以此讯之(简啬庵)1941年稿。
二三、期万慧法师不至,用前韵再呈啬庵兼慰慧师,1941年信。
二五、次前韵再詶啬庵道长兼送令弟万慧法师还锡(再次……)1942年信。
二六、奉简啬庵道长(简啬庵)1942年信。
二七、用前韵再简啬庵(再詶啬庵)1942年稿。
二八、再辱贶答前韵,兼蒙赐和江村遣兴十二章……率尔更呈二律(詶啬庵)1942年信。
二九、九日寄怀啬庵兼谢贶答之作(九日寄怀啬庵)1942年稿
三十、啬庵道长书来,谓春深当出游,未有定向,因以此奉简并乞示教1942年信。
三一、向荷来教念及山中盐酱,今偶忆此,戏作衲僧语奉酬(戏寄啬庵五首)1942年信。
三二、再答啬庵道长贶酬之作兼述怀仰(答啬庵)1942年信。
三三、蒙贶示飞仙亭诗,讽咏反复使人泠然有御风之想,叹其难为嗣音,顷寒夜静处,穆然神游,忽思属和,遂率尔下笔……(次韵和啬庵飞仙亭诗)1942年信。
三四、啬庵寄示游窦  山及哀独秀二诗,辄题其后即以为答四首1942年稿。
三五、向寄啬庵道长诗,至而旋失,索为重写,既如来命,因戏呈二绝博笑1942年信。
三六、将鬻字刻书,以告啬庵道长,戏呈小诗博笑,兼谢赐和书怀之作。1942年信
三七、奉和雪后见寄韵1942年信。
三八、简啬庵1942年稿。
三九、辱荷见答人日之作,再呈一首以志怀仰,兼以为谢(得啬庵人日见和诗再答一首)1943年信。
四十、喜得啬庵道长和诗,率呈一律再呈1943年信。
四一、写拙作奉寄啬庵,再呈一首1943年信。
四二、仰答来韵三律(次韵答啬庵三首)1943年信。
四三、再谢啬庵惠诗1943年信。
四四、闲居即事寄啬庵1943年信。
四五、草堂水涨坏堦,拾石以补其罅,因成是诗,仍用鱼字韵奉寄啬庵1943年信。
四六、再用前韵奉简啬庵道长(简啬庵用鱼字韵)1943年信。
四七、答啬庵惠诗1943年信。
四八、山行独归有怀啬庵道长(山行独归忆啬庵)1943年信。
四九、辱中秋日贶和之作,复成二首奉正(得啬庵中秋日见和之作再詶二首)1943年信。
五十、赐和十诗超迈无伦……辄赋短章敬志嘉贶1943年信。
五一、复成二首并呈(以上两题在诗集中合而为一,题为《再谢啬庵惠诗三首》)1943年信。
五二、庭中杜若盛开、有怀啬庵1943年信。
五三、奉答啬庵道长立秋日贶怀之作,仍用鱼字韵1943年信。
五四、奉詶啬庵兼答尹默1943年信。
五五、奉答立春后见寄二首(答啬庵立春后见寄、次来韵二首)1944年信。
五六、春暮寄啬庵1944年信。
五七、雪后寄怀啬庵,兼谢贶和消寒诗1944年信。
五八、岁暮简啬庵1944年信。
五九、除夕得啬庵和诗奉谢1945年信。
六十、简啬庵 1945年信 (附有《猛虎行》《寄生草》)
六一、和啬庵即事二首,次来韵1945年信。
六二、夏日简啬庵1945年信。
六三、和啬庵《舟行》 1945年信。
**、喜啬庵和诗至,再詶一首,1945年信。
六五、岁暮得啬庵和诗,喜其超妙,再酬二律1945年信。
六六、人日寄怀啬庵1946年信。
六七、还杭后僦居西泠,徂暑述怀寄啬庵1946年信。
六八、秋日简怀啬庵1947年信。
六九、敬酬沪上见怀之作(答啬庵沪上见怀)1948年信(附有《雨夜》《玄亭初感二诗》)
七十、奉詶啬庵道长别后车中见怀之作(答啬庵别后见怀)1948年信。
七一、玉皇山紫来洞书所感寄啬庵1948年稿(全诗共24韵,但诗稿缺最后四韵)
七二、詶啬庵雪中见怀1948年稿。
七三、岁暮闻啬庵将返蜀,道阻未获往别,寄此赠行(诗集无“岁暮”二字)1948年。
七四、寄怀啬庵1950年信(附有答苏庵一诗“幻住随流共一真……”
七五、喜得啬庵和诗却寄1950年信。
七六、敬和成都雨后作二首(和啬庵雨后作二着)1951年信。
七七、再成一首并简(信中裁下成独立诗稿)1951年。
七八、述怀奉答秋日见寄之什(答啬庵秋日见寄)1952年信。
七九、九日葛岭登高有作寄啬庵1952年信(与上题共一信)。
八十、谢啬庵惠近影1953年信。
八一、中秋寄怀啬庵1953年稿(信中裁下)(另有《九日作》)
八二、至日寄怀啬庵兼谢见和鄙什1953年信附《  头渚望太湖》、《惠山秦氏寄畅园古木森蔚,三百年物也》。
八三、詶啬庵见贶之什1954年信。
八四、再答啬庵即以为寿1954年(与上题共一信)。
八五、次韵詶啬庵甲午除夕见怀1955年信。
八六、和啬庵移居四首1955年,(另有谢先生附诗原信)。
八七、和啬庵有见一首1955年信(与上题共一信)。
八八、啬庵见和近作,叹其绝伦(希有)仰詶一首1955年信。
八九、去腊北游喜晤啬庵,别后奉寄1956年信(另有谢先生和诗之信)。
九十、啬庵示却老针药答谢1958年信。
九一、以予制题墓辞寄啬庵附诗申意1958年信。
九二、以题墓辞附诗寄啬庵未见答因自和一首,1958年信。
九三、答啬庵见怀1958年信。
九四、啬庵见和《飞箭行》有良禅客问钦山一镞破三关语,喜其善喻,与今天文家三重宇宙之说巧合,因题篇后,以志赞叹1958年信。(《飞箭行》有手迹,如有谢先生和诗则可三诗合一了)。
九五、人日感兴寄啬庵,兼谢贶和《飞箭行》后韵1959年信。
九六、啬庵自小汤山见和逭暑诗赋谢1959年信另附《  台山老树歌》。
九七、岁暮简奉啬庵道长(简啬庵)1959年信,另附《万慧法师迁化印缅垂四十年,末后卓庵于仰光之宝井峰,兹闻示灭,信众为就山建塔,远征题咏,寄此以志悲仰》。
九八、答啬庵1960年稿。
九九、春日奉怀啬庵道长(寄怀啬庵)1962年信。
一百、啬庵见招北游,病未能应,用此代简1962年稿。
一0一、高阳台啬庵见和秋感赋谢1960年稿。
一0二、啬庵迁化,不能已于言再成一律志感(啬庵迁化志感)1964年写好之条幅。
一0三、闻将更入青城深处奉次见答韵1941年信(此诗未收入诗集)

2004年,应邀为《无字悲歌》剧组作书.jpg
2004年,与陆丙安女士、韩玉涛、邱振中夫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朝轶尝以出世自居,念想世外桃源,在闹市里长吁短叹,殊朝轶不知十年笔耕,在京城所获甚丰,已然非当年川籍小生也!朝轶以出世之思,行入世之实践,书画已见青火之势,同龄一辈皆羡,朝轶来日有望,自不在话下。

                                                        ——张铁林


>>蠬庐文集

扑朔迷离的艺术品市场
镜堂


刚刚结束的嘉德四季拍卖,古代书画作品异常抢手,一件“老村头”款署唐寅之赝品(假得离谱),从一万起价,居然有数人竞拍到五十七万,署名八大的山水,风格面貌绝不相类,也可拍出二十几万。何绍基、于右任等名人书法伪作也无一流拍。最可笑的是连屈原的草书也上了拍场,还有怀素、鲜于枢等大家题跋,如此滑稽之作,竟然也能拍出。收藏已非看重作品之固有艺术审美价值,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各怀心思,有些买家明明知道是假,却买来送人,或再送拍,从中牟取利益。如此,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艺术品交易,,也助长了拍卖行的不正之风——只要能与知名拍场挂钩,将作品送入拍卖,就可从中获利。

然而,作为代理画家作品的最直接的渠道——画廊,在过去一年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画廓应该是艺术品市场之一级市场,而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业如此红火,出现“跳级”现象,正暴露艺术品市场之不成熟。拍卖市场的火爆与画廓市场的冷清,反映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一种畸形之繁荣。艺术品交易成为**经济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艺术经济学乃是新兴之学问,对于市场之发展、研究、管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方始有学者关注,犹其是书画艺术市场,以经济学之视点来观照研究,更是一门新兴之学问。近年来,艺术市场如此火爆,却鲜有科学、理性之分析,就连国内著名高层的负责人,也坦然他们对市场没有研究。大专院校专门的研究机构也很稀少。因此,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也就杂乱无体,导致市场之畸形发展。

  在此境况下,前面所述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当代书画市场被过分炒作、拨高,出现市场之泡沫,使许多藏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当代书画市场“有价无市”之时,藏家将投资的目光自然会转移到相对稳定的古代市场,而且,一件古代二、三流的名家作品价格远远低于当代所谓名家作品。因此,买到的哪怕明知是赝品,也不愿在相信那些忽悠“大家”了!

当然,当代书画市场的冷落,还在于如今画坛对绘画价值审美观念的混肴,画家受到时代和市场的影响,幷没能创造出多少经典之作,大多是为迎合市场的媚俗作品。

在传统书画广受欢迎,当代书画走入低谷之时,当代艺术市场又如何呢?前不久,卢山林撰写《次贷寒流逼近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文章,认为发韧于美国的次岱危机,在对全球股市和房市带来强烈震荡之后,已日益逼近国际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将对中国当代艺术以重创。而刚刚结束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上,刘小东、张晓刚、方力均等当代艺术的继续走俏,似乎推翻了此种预测。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是否是真实的市场状况呢?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以及各种的非艺术的炒作,藏家要做出自我之理性判断,方能在市场中获得先机,就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际投资者抱着对人民币升值目的,大量投入资金收集中国当代艺术品,使张晓刚、岳敏君作品在纽约、伦敦拍场广受追捧,而当大量的国外资金在撤离艺术品投资后,当代艺术下滑将是必然。刚刚结束的苏富比拍卖,只是少数藏家为守住自我利益的炒作。对于如此天价交易,就连画家本人也表示诧异。而中国传统之书画市场,将不会受到影响。中国传统书画市场,因为在审美上的差异,一直并未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长期以来都是国内藏家的孤芳自赏。在当代艺术在西方屡创新高之时,我们的藏家不要迷失了方向。有学者指出西方对当代艺术的投资,不排除是一种文化战略,混淆国人之审美,扰乱我们的市场从中牟利。在此情况下,我们更当珍视吾国之传统艺术,尽快建立起自我之市场体制,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出现更多的像项子京、钱镜塘、张伯驹这样的收藏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