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9290|回复: 183

【花草精神】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高质量回帖送书法集 限20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quote]
唐朝轶简历
四川金堂人。字知常,号图龙雕虫山馆主人,斋署镜秋书屋。中南大学博士生, 现客居北京,从事艺术管理课题研究。

  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在《中国书法》杂志社任编辑,期间同时担任大型书法史研究丛书、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全集》(108卷)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分卷《赵文敏》《李叔同马一浮》《赵之谦》《唐寅王阳明陈继儒邢侗》《明代名家》等。

  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大学艺术系书法艺术研究所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习。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学习。
  2007年9月始从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作艺术管理博士课题研究。
  2008年9月始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学习。

先后主编《这片画坛》《中国典藏》《神州国光-金石书画》多种刊物。
[/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关于朝轶的画
许宏泉
  

[fp][/fp]轶习画,可作“以书入画”一解,以其多年书法的学养而作画,可谓取法乎上。我想起老家的一句谚语,“秀才学医,好比笼中捉鸡”。当然,书画之道,虽谓同源,又自有取向,道分两路,不可同日而语。好在朝轶所取途径能恪守古法,追寻笔墨正宗,一本文心雅意。

说真的,今日由书家而转绘事大有人在,其中缘由不说也罢,书风日下,书道又毕竟太冷寂,写一手好字太难,画几笔逸笔草草的画似乎挺容易。起初,我即与朝轶以宾老批评文人绘画末流之语而共警醒。今人动辄以“文人画”自我标榜,远离笔墨正宗,信手涂抹,江湖习气泛滥,“文人画”与“市井朝市”同流合污。朝轶深明其中道理,远取白阳,下及虹庐、近师药窗,以书法用笔入画,力拔今人肆意涂抹习气,更从金石家绘画中体味用笔用墨的内美。故其先写折枝、清供,解决造型之不足——由读临而写生,不为院派造型手段所惑,一本古法,以白描而丹青,循序渐进。学时虽短,却一日一面目耳。

先说清供,朝轶多取江南名宿药窗吴藕汀之本,旧典新题,以金文用笔,有一种苍润稚拙的生趣,生,是其短也是他的可贵之处。设色晕染,则取宾虹老人积水之法,故能明快而清新,或使用笔也因此而显得沉静一些,以润而掩枯毫渴笔之燥,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当然,离虹、藕二老的沉厚朴茂之境则路漫漫其修远兮。有道是“人画俱老”,自不可一味速求的。每成一画,朝轶尤爱长题,这是他的长项,虽然书与画尚有差距,这恐怕也是书家初画难免的一个过程。可贵的是较之当今许多画手朝轶这一着恐怕是他们所不及的。

再说折枝花卉,朝轶心仪白阳,以水墨没骨出之,虽飘逸不及,却也别具淡雅之趣。较之清供勾勒强调用笔金石意趣此法则以墨韵见胜。更可喜者,朝轶能力追古法,不染时习,有一种极其自信的书卷气息。朝轶检其近作若干初次发表,嘱我写上几句,溢美之辞自不必多言,略述其审美倾向等等,与之共勉。
东篱把菊.jpg
东篱把菊-局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读朝轶的画
吴冠南

[fp][/fp]国画,尤其花鸟画是画学问,画修养,画人品,一生都要为此付出努力的事儿,况且还须天赋出众才行,朝轶具备以上诸素质,故朝轶可画。写意花卉直从书法出。朝轶能书,此为最重要之一点。传统传统,讲究传承,而朝轶画承宾虹老人出,路也走得对。如今真心用心铁心探求艺术真谛者已不可多见,如古人笔笔考究者更是稀见,而朝轶能不畏危途,虔诚治学,堪令人佩!

宾虹老云:画须熟后生,故求熟在先,求生在后,而后者自古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石涛和尚云:对花作画将人意,故所入画图者,亦决非眼之所见,关于如此这般前人的论,我想朝轶早已烂熟于胸,一切实践理论先行方不致盲目,这一点朝轶亦当然清楚!有如上所述各点,又能事画如事佛,朝轶岂愁不成?因此我为朝轶庆幸,庆幸他有学养,庆幸他有诚心,庆幸他有人品,庆幸他路子正,我敢肯定,朝轶所作必定会有一日之一日收获,一年之一年境界,我们大可期待着他的艺坛登极之日。
国艳天资1.jpg
国艳天资1-局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fp][/fp]轶出笔便脱俗格,尽得逸趣,此读书养气更兼先天气韵使然。作画贵有古意,康南海云:古意者有三,一曰真,二曰简,三曰朴。三者皆具自得古趣。朝轶笔墨由古人入,当是正途,书法立足,由此入画,笔笔写来,完成由书法到画法之转换,石涛上人有言:今人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朝轶力避俗径,从笔线中讨生活,领悟宾老诸前贤关乎笔线力学之教诲,自可入大明境界矣。

——程大利跋唐朝轶画
国艳天资2.jpg
国艳天资2-局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fp][/fp]贵有古意,康南海云:古意者有三.一曰真,二曰简,三曰朴.三者皆具自得古趣.石涛上人云:今人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朝轶深明此理,故出手见前人格致也。

——程大利跋唐朝轶画
国艳天资3.jpg
国艳天资3-局部1.jpg
国艳天资3-局部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从书法到绘画随感
唐朝轶


[fp][/fp]国画在近一个世纪的“为政治服务”“题材创作”以及各种西方思潮冲击中已渐远离传统,伪传统的“土狗”和迷恋西方的“哈巴狗”在这片画坛大行其道,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早已荡然无存。近来,一些有识的理论家、画家提出“以书法来拯救国画”“一流的国画大师必具一流的书法水准”的理念,我认为正是医治中国画上世纪以来形成的痼疾之良方,上世纪国画更多是“中西结合”而疏远了与书法的互补。正因为远离了书法用笔,中国绘画才离传统渐行渐远,日益脱离传统绘画之正脉。而书法用笔恰恰是连接传统的纽带,就如吴冠中所说的风筝不断线的那条“线”。

书法是最能承载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其哲学文化意义自不可言,单就对笔墨精神之传载,书法用笔之精妙是最可彰显笔墨精神的。强调书法于国画之重要,实际就是强调笔墨之重要。黄宾老有言“书画之道,不外笔法、墨法、章法三者,其中能得笔法已是名家,墨法用笔中来,无笔墨虽有章法皆庸工也。”正是说明笔墨之关乎国画之命脉。

在绘画中强调书法用笔并予以运用,大约从东坡始起,至元代赵文敏及元四家发挥到极致。之后,举凡绘画大家也必是书法大家,如唐寅、沈周、文征明、徐文长、陈白阳、董其昌及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无不如此。然而当代的画家,却鲜有擅书者。举目画坛,多笔墨荒率之作。也难怪丁剑兄要高呼以书法来拯救国画了!因此,我以为现在极有必要来探讨如何以书法入画法。

中国书法之用笔技巧始于使用毛笔之初。自秦汉而下,历数千年,随书写字体之演变,书法之用笔也日益丰富与成熟,但其用笔虽千变万化,在不同书家笔下幻化出多姿的艺术形式,概括说来也无非提按、绞转两种笔法技术运用而已,它道尽了书法中一切笔法之奥妙。对于画家来说,如何将书法用笔运用于绘画,不是简单的将此种笔法运用,而是应透过训练用笔达到对毛笔的熟练驾驭,体会使用毛笔的亲和之感。目下,由书家而转绘事在书界悄然成风,其中缘由不说也罢,书风日下,书道又毕竟太冷寂,写一手好字太难,画几笔逸笔草草的画似乎挺容易。虽然有许多习书者出于各种原由开始转攻绘画,但一位优秀的书家是否就必然能成为优秀的画家呢?我看不然,书法与绘画用笔虽然相通,但却需要找到技法转换的津梁。

书法用笔尤其讲“筋骨”,讲骨力洞达,即中锋运笔渐提渐按而形成的既饱满而又圆劲挺拔的点画质感,这在帖学一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自二王到宋四家、赵文敏、董其昌、沈尹默无不沿续此用笔之正宗。这是需要画家所细细领会的,我们常说的“风骨”“庙堂之气”“书卷气”正是此用笔之表现。而在清代自邓石如而下,郑谷口、何绍基、康有为等书家为求得线条中段之丰富,有苍茫生辣之感,便使毛笔绞转,不段改变运笔方向,使线条毛刺不匀极具金石之趣味。这一路使线条表现逐渐由文变野,透出一股“山林气”“丈夫气”。至当下的艺术书法,吸收绘画元素入书,横涂竖抹,完全不计古法用笔,唯形式效果至上,而远离了传统用笔之法。所以,以书入画,首要是区别何谓正宗之书法用笔。

当下,许多所谓“以书入画”的书家,其实严格说来,他们并称不得书家,多是未谙书法用笔之道,片面跟逐时下书坛重视展厅效果之风,所谓“以画入书”,用绘画眼光来“画字”,岂是我几千年书法用笔传承之道也。在我看来这群人可以说既不是书法家,也不具备画家起码的绘事能力,而是妄想借助在浮躁书界博得的书协会员名义,混入画界再博取个画家头衔而已。王原祁论画云“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此处所谓书卷气,则是从传统中流淌出的文人之心性,是一种由心静而发乎笔墨的沉静之气,此沉静在画中何求,就是传统用笔中之骨法用笔,笔笔留得住,不轻滑,故可稳当,而后静也。如若时下一味求效果而不顾线条的自然挥运,随意涂抹者,焉求沉静,更复何求书卷之气。

今人动辄以“文人画”自我标榜,远离笔墨正宗,信手涂抹,江湖习气泛滥,“文人画”与“市井朝市”同流合污。书法界悄然形成的习画之风,确实给画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学书者习画,往往下笔不俗,随意几笔,就能格调高雅,别具韵致。却也难免因技法不熟而谋篇布局捉襟见肘。其实,技法不足尚不可怕,只要能潜心绘事,久之自可明理并期于大成。可怕的是有许多人初涉丹青,却自视甚高,以为寥寥几笔就可傲视古今,再找几位评论家吹捧,四处办展忽悠,蒙骗画商,愚弄观众,实在令人可嗤可鉴!

艺术不仅需要出众之天赋才情,更要深厚之传统积淀。国画中画家之绘画本领,自是首位,要成为国画大家,其绘画之能力是基本,也是摆在书家面前首要攻克之难题,线条质量、格调固然重要,倘一味于情趣,只会落入文人画之末流,江湖市井之荒疏!中国书法与绘画本出同源,皆是笔墨线条的艺术,书法家先天具有对线条书写和笔墨品格之良好把握,但要完成从书法到画法之转换,尚需细细体悟其中奥妙,掌握技法之津梁,方能通于大道。
国艳天资5.jpg
国艳天资5-局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国艳天资6.jpg
国艳天资6-局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国艳天资7.jpg
国艳天资7-局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国艳天资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草精神】
唐朝轶国画作品网络展
(2009.5)
国艳天资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