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543|回复: 10

闲读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5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一 “学而时习之”就这么开心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到了知识,进一步巩固,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不亦说乎”呢?按夫子这个逻辑,那我就说:一日三餐,不亦说乎。想不通。
有朋自远方来,喝酒吃肉,当然是件开心的事。这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孔门弟子没必要把这种小事也捡到经典里吧?想不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闷气也。怎么又突然说起生气的事呢?
这下看明白了。
原来,老夫子说了这么多开心事,是劝人不要生闷气也!
所以我的心得体会就出来了:论语的这一条倒着读就很明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白话意译如下:
工作做出了成绩,学问有了长进,可是没有伯乐发现,唉,这不等于没做工作,没有进步嘛,气人!但你千万不可生气,一生气就不是君子了。只要你不生气,装出一付君子的样子,总一天,上级领导(远方来的)发现你有能力,有学问,哇,多让人开心。可是,什么时候才能等到这远方的人来发现呢?能装多久呢?孔子想了想说:那你就磨佯工吧,“学而时习之”,反正你已经学会了,再多学几遍也不辛苦,累不着您呐。噫,不是很开心吗?
三句话直译则是:别生气啦,等着吧,先干着。
当然,这句经典还有另外一个不生闷气的读法,贡献给找到不工作的“大学生”。将“学而时习之”的“时”字通假一下,认作“实”字,就皆大欢喜了。君子们学到知识然后又有“实习”的机会,一定很会开心。所谓:有工作、有朋友、不生气。

二 简单的“识人”之道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不知道这是谁说的,比夫子说得通俗易懂多了。我才不管你“仁”还是“不仁”,别到我旁边“无事献殷勤”就好啊。

三 人人都是圣贤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贤人曾子每天都会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做到了。
我们也应该向圣贤学习。于是我也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反省。结果发现我在这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今天没有机会为他人“谋”,略过。今天没有人“传”我什么,不必“习”,略过。今天倒是被朋友约了去喝酒,我答应了,不顾老婆的脸色,冒着风雨去了。贤哉。
歪解归歪解,但每天睡前反省一下确实是个好的生活习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一天又过去了,今天做了什么呢?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天,明天你会去做什么呢?

四 领导的境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孔子讲的做领导的方法,敬业,守信,节俭,关心别人,最后是“使民以时”。能做好前面几点应该是个好领导了。但这个“好”估计只是自评的“好”,老百姓会不会说你好呢?所以还得加一条“使民以时”。
使民以时,我粗浅地理解就是:不要瞎指挥。可以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使”理解成“指使、指挥”,即: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人。二是,把“使”理解成“使得”。即是一种结果,意为使得老百姓感觉到很舒服,舒服到自动上班,自动加班,一切都是自觉自愿地。到了这种程度,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了吧?难,好在 “道千乘之国”和我没什么关系,我在这里瞎理解,自作多情了啊。

五、你有“学文”的资格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是说一个人自从认识了字,就变得糊涂起来了。我一直没明白东坡这句诗的真实含义,但因自己真实的糊涂,也只好信了东坡这句,将所有的不明不白归咎于自己认得了几千个文字的不幸。读了孔子的这段话才明白,造成“糊涂”恶果的原因不是认识了文字,而是在于自己还没有“学文”的资格就冒失地“学文”了。
瞧瞧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学文”。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关心朋友,做事严谨而恪守信用。对不喜欢的人也能容忍甚至关爱。谦虚地向有学问的人看齐。这些都做到了还觉得闲,那就“学文”。想想,谁有认字的资格呢?怪不得认识字之后越来越糊涂——竟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了。早点读到《论语》不就早活明白了吗?

六,孝顺儿女的父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习为了个啥?


子夏认为:知道向高尚的人看齐,把所有的钱献给了父母,把生命献给了党,做人言而有信。哇,这样的大侠没有学习的必要了。这是子夏的看法。
不过孔子说过“书有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子夏“必谓之学矣”的东西能换来黄金万两,妻妾如云吗?小学以上学历的人都不会同意子夏的说法,而宁可相信他老师孔夫子的真理。所以,小学、中学、大学,留学······为了一个“学”字,倒让天下父母“事君能致其身”,事儿女已竭其力了啊!

七,处世 学问 交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是什么意思不容易说明白,但“重”的反义词“轻”的意思却很好把握。君子在为人处世上不能轻浮,在做学问上不能轻浮。在为人处世上不轻浮就是要“稳重”,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这样才会有威信或是威望什么的。想想孔子的另一句名言就不难理解君子“持重”的意义了。“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狎,远之则怨。”这世间,女子占了一半,小人又占了男子中的绝大多数,君子如果没有“持重”的处身之道,就只有混得个“怨声载道”。
做学问要深入,要专精。所谓的“有学问”是指在某一方面很精通的意思。博学多才往往是学问的大敌。我们在读小学,中学时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没有人认为我们有“学问”,倒是那些大学里的“博士”,比如物理学博士,化学博士,他们只精通一门,大家却认为他们才是有学问的,并尊称他们为——“博士”。
有位教育家讲,如果有人每天把论语读八遍,坚持读三年,那么三年后他就是古汉语的专家。不知这位贤人讲的是真是假,但我是不会兴趣把论语每天读八遍的。
“无友不如已者”直译是说,交的朋友都胜过自己。但这样译是说不通的。简单逻辑一下就知道了:你比我强,我想和你做朋友,可是我比你差,你不想和我做朋友。这样人与人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其实这句话直接理解成“不交恶友”就可以了。有一付很有名的对联说:交友得三益,藏书富百城。交友能得到哪三种利益呢?其实这个对联估计也是从论语的句子里化出来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朋友能真心指出你的过失而不只顾你的面子。“友谅”,朋友见到你的过失而不轻视你,很给你面子。“友多闻”,朋友会经常告诉你什么股票会涨停。交友当然要交这样的朋友啊,这就是“无友不如已者”的意思。如果相反,朋友什么都不如你,连喝酒都喝你不过,那你将是多么寂寞和悲哀。好在这种情况无论如何不会出现。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找个比自己差的人,其实很难。
发表于 2009-4-1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em4 em4 em4 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b]八 孝子满天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父亲活着时我们看他的志向,父亲死了以后我们看他的行为,三年了,志向与行为还没有改变,可以称他为孝子了。按照夫子的这个标准,现在的孝子可谓满天下也。父亲活着的时候随心所欲,父亲死了以后为所欲为,真是有爹没爹一个样子,这不正是“可谓孝也”的标准吗?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
其实,现代社会不怪无孝子,只怪无严父。因为孝与不孝的关健不在于子,而在于父。父在观其志,这个“志”其实是乃父之志。子的志向符合父亲的要求——孝子;子的行为符合父亲的要求——孝子;父亲死了但子的志向与行为都不曾改变——是真孝子。古人的父亲从严治儿,立的是什么志呢?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的又是什么内容呢?读读弟子规也就明白了。
现代的孩子在父母的宠溺之下虽然得到了童年的快乐,但整个社会却因此失去了很多。孩子们对自己,对父母和社会都缺少责任感,这难道是孩子的过错吗?故某乙曰:孝者,教之半也。不教而孝者,未之有也。3.23

九,礼的作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作用不会有人不知道。“礼多人不怪”,有“礼”走遍天下。可是,古人的礼与现代人的礼有了繁体和简体的不同之后,连作用都大相径庭了。
据某乙分析,古人的礼是精神享受,而现代人的礼却是物质享受。根据专家解释,礼字的繁体写法,左边代表神灵,右边代表供台和祭品。也就是说古人送出的礼基本是用于拍马屁的。而收礼者也只图个精神享受。拍神灵的马屁——一个猪头几枝香;拍领导的马屁——万岁万岁万万岁;小老百姓间的作揖赔笑更是不花成本的礼尚往来。昭君出塞就是古人以精神享受而收礼的典型,千年来传为美谈。在古人的眼里这些都是“以和为贵”的先王之道。目的也只是维持个“面子”。
古人的礼送出去就送出去了,是肉包子打狗的战术——求和。现代的礼送出去还要拿回来的,是欲擒故纵的手法——求利。
现代人的礼重实质,不重面子,也可以说根本是不要脸。从送礼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证明出“只要质不要脸”的结论。礼的内容——多多益善,礼的形式——暗箱操作。可见决非脸面上的事。


十,道是什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某乙猜想,文革时的先进青年读到这段时一定会有这样的批评:“孔老二这个反动派,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居心叵测地如此忽悠贫下中农。”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房子住,还不让说怪话,这种好学的君子学的是什么呢?某乙深信圣人的话一定是正确的,某乙之所以不能理解,一定是因为没明白这句中的“就有道而正焉”是什么意思。夫子的“道”是深奥的。别说用“食不饱、居不安”来换,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都十分划算。
夫子之道,何之谓也?谁能告诉我。



十一 , 一面镜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真理就是真理,有的真理说出来近似于废话,根本不给人以思考、辩驳的机会。完全不象哥白尼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那样难以服人。孔子说: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应该为自己不了解别人而担心。这话就真到近似于废话的程度。从各个角度都无法将其推倒。
某乙也曾说过:知人善用,知已屁用。因为,人有自知之明时,虽然比没有自知之明的傻子强了一些,但却完全却起不到作用。比如一个美女,她虽然不知道自已是美女,但她只要知道别人很喜欢她,她的美貌就已经发生作用了。而另有一个美女,天天照镜子清楚自己是花容月貌,可是她并不明白地球上的男人全是人妖,她的美貌在别人眼里只是“狗眼里的钻石”,有什么用处呢?所以,知人远比知已重要,只有“知他人之长短”才可能善用他人的长短,只有“知他人之喜恶”,才可能善用自己的长短。孙子读懂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创造了自己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也因此名垂千古。
从心态上看,“患人之不己知”与“患不知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只有被奴役的人才会担心不被主人了解和赏识。而做为主人呢?他只操心应该去赏识或是宠爱哪一个仆人。所以夫子的这句真理就象一面镜子,你完全可以从中照出你是主人还是奴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_193:}{:1_19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容载堂主人 发表于 2010-4-15 11:01



    em13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乙胡思乱想的闲文。版主加精,惭愧。em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某乙


    {:1_193:} {:1_19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的小经验

        我写《注解老子》并不是因为我对读《老子》一书有什么特别的心得,仅仅是写写读书笔记而已。有两个朋友看了我写的第一章,说看不懂。我开玩笑说,有没有必要把我写的注解再做注解?
         其实,书是不一定要读懂的。
        以《老子》为例,全书五千多字,如果读懂了几句,并对自己产生了作用,我认为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但如果相反,读完全书自己认为全读懂了,好象很有学问的样子,很牛的样子,但书中的道理却对自己不发生作用,这样的“读懂”其实浪费了时间。就象是读懂了一则新闻:某处发生车祸,死三人伤一人。读懂了无非哈哈一笑。有什么益处呢?
        我读老子第一章明白了一个道理:真理是不可能被语言说明白的,所以读书要有想像力,不能认死理。认死理就会死在言语之下。言语如珠,思考如线。没有想像力,任何言语都无法形成美丽的珠链。
        佛教中有个“指月”的典故,做第一章的注解十分适当。《楞严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大智度论》:“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指月”的目的,要人观月,而不是观指。如果把指头当成了月亮,这样即不可能明白什么是月亮,也不可能明白什么是指头。这样读书真不如不读的好。元音老人有段讲话说得更明白:“一切经文不过是标月之指,是指示月亮的指标,但不是月亮,只是指标我们明心见性的方向和路径。因此,我们听讲或看经文时要见月忘指、得意忘言,要了解和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摄取它的精义,从有言说证入无言说之境。而不要执著经文的名相语句,记言记语,更不要执着名相语句的玄妙,来专门研究它。不然就等于读书做学问,不是学佛了。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行,照着佛经所讲的义理和方法去实行,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所以,第一章虽然只提出了几个概念,但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要读懂并有用,确实不容易。

        读老子第二章明白了一个道理:善恶是相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善是相对于恶,恶是相对于善。但再进一步思考,善恶又是相对于什么的呢?相对于“自我”。因为有“自我”这个自私的角度,就产生了自以为是的“善恶”观念。所以善恶不是真理,因为它具有相对性。要想体悟真理,就得离善离恶,而不是趋善弃恶。
        明白了以上两个道理,并在生活中运用这两个道理,对我来说,《老子》一书就算读完了。老子怕我们读懂了道理,认清世间一切都是“相对”之后,变得不分善恶,消极遁世。所以,第二章里直接写圣人处世的功德。要求圣人积极“立功”。
        不执着于言语而有所得,并传播言语。这是立言。
        将读懂的知识转化为自我修养的行为。这是立行。
        将自我的修养服务于社会,这是立功。
        儒家所谓的“三立”也无非如此。而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法也把“三立”涵盖其中。
       我写的所谓注解确实有点执着字句,难怪朋友看不懂。继续写时只写“想像力”的部分好了。
10.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慢慢的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