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310|回复: 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0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watermark]
北京   季良  

  2004年,在“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20片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殷墟甲骨,亮相上海希尔顿酒店,这是上海艺术品拍卖以来规格最高的拍品。中国文字之祖的“殷契国粹”甲骨在国内外任何的拍卖会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是海内外首次拍卖甲骨文。7月4日,20片“天津孟氏旧藏殷墟甲骨” 从580万元起拍,经过10多轮竞拍,被一神秘买主以4800万元拍走。此事轰动了文博界、史学界、收藏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甲骨文研究专家李先登表示,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拍卖。这场拍卖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拍出了4800万的天价,而是甲骨文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宣传,大众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甲骨文,这是一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机遇。
  同年12月在荣宝2004年秋季拍卖上,一幅丈二尺的郭沫若书法价格越过一百三十二万,再次刷新其个人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虽然郭沫若是以甲骨文著称的大师和著名学者,但迄今未见甲骨文书法作品面世,无不使人感到疑惑?同时,一些商家和藏者渴望能在拍卖会上领略到郭沫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风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厚望。
  甲骨文是指我国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1100年)使用的古文字。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称为甲骨文,或称卜辞、契文。甲骨文字具有应用性和艺术性,她可称得上是汉字和汉字书法的鼻祖。由于甲骨文埋藏于地下3000多年,无论“书圣”王羲之,还是张旭、怀素、颜、柳、欧、赵,都没有见到过甲骨文字,因而甲骨文书法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
  甲骨文1899年出土,因遇文字考释的困难,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研究与创作尚未涉及。清末民初,金石考古学迅速兴起,大量金文著录的出现、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汉晋简牍的重见天日,为书法领域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书写甲骨和锺鼎石鼓的学者异军突起,震动书坛。打破了清代碑学、帖学分庭抗争的格局。随着甲骨文的破释,许多尊碑和崇帖的书家转治大篆,研讨古文字,并从甲骨卜辞中获得浆液。这不仅改变了书法家队伍的结构,而且改变了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结构,丰富了书法家的艺术语言,推动了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发展。一批优秀的甲骨文书法家迅速崛起,其创导和开山人物首推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后寄居江苏淮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为甲骨 “四堂”之一,著名学者。其《集殷墟文字楹帖》是辛丑年(1921)年,用契文写楹联编集,初有百联,手写上版,嗣后又有续集。对甲骨文考订贡献甚大,精通鉴赏,尤工卜辞、是甲骨书坛一代大师。
  王襄(1876—1956)天津人,字纶阁,斋名簠室。著名甲骨学者之一,为最早收集卜辞者之一。曾任武昌湖北国货陈列馆长,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史馆馆长。书法厚实,常以小篆笔意作甲骨,线条圆韵粗缠,将契笔神工藏入笔下。其甲骨书法金风神韵,超凡脱俗。
  丁佛言,(1878—1930)山东黄县人,名世泽,字佛言,号松游庵主,清贡生,留学东洋。曾任北京《亚西亚日报》主编,北京民国大学文学系教授,著名学者。精鉴通古,书法各体兼备,善篆籀刻印,尤擅卜辞书法。善用焦墨作甲骨,笔力千钧、气度非凡。著有《说文古籀补 》、《古称初释》等。
  叶玉森(1878—1939)江苏镇江人,字镔虹,号葓渔。嗜好金石,精研契文,以笔为刀,追求殷人神韵,墨迹流传不多,善写扇面甲骨,其作品茂密遒劲,同好叹为观止。著有《殷契钩沉》,《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
  丁辅之(1879—1949)浙江杭州人,名仁,号鹤庐,为八仟卷楼丁松生后人。著名甲骨文书家,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抗战后,长期居住上海,家藏书画量多而精,名震东南。其卜辞书法别出心裁,格调高古。其甲骨长篇游记诗《观水游山集》响誉书坛。
  柳诒徵 ,(1880—1956)江苏镇江人,字翼谋,号劬堂。清光绪间优贡,历任南北各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其甲骨稚拙敛逸,内藏生机、一派大家风范。简经纶(1888-1950)广东番禺人,字琴石,别署万石楼主,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书篆隶楷行草无不工,篆书雄迈大度。其甲骨怡然天工,名重当时。
  胡小石(1888-1962)浙江绍兴人。名光炜,号倩尹,夏庐,晚号沙公。北京大学卒业。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书学李瑞清,由北碑上朔王右军。篆隶雄健刚劲,自成面目。尤以涩笔书甲骨而自创一格,其作品气爽神迈,风骨超然。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号鼎堂,为“甲骨四堂”之一。一九一四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为研究甲骨文功绩卓著,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远取颜真卿,近学赵熙,善行草,世存甲骨书法罕见,弥足珍贵。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号彦堂,别署平庐,为“甲骨四堂”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对甲骨文断代分期研究成果最著。其甲骨文书法,落笔粗状如蝌蚪,收笔细,追求契刻的味道。原作多流传海外,大陆藏存较少,是倡导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
  商承祚(1902-1991)广东番禺人,字锡永,号契斋。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学研究室主任,授教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府。为现当代著名甲骨学者。以金文笔意书甲骨,古韵高远,风雅独步。
  潘主兰(1909-2001年) 福州人。祖籍福建长乐,1909年生于福州。1928年毕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 1937年以教书为业。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其甲骨文清雅刚正、直追古人,艺术造诣颇深。其代表作《字魂》为世人所赞誉,出版有《潘主兰甲骨文书法》等。
  胡厚宣(1911-1995)河北望都人。早年毕业北京大学史学系,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毕生致力于甲骨学研究,所著卜辞理论专著一百九十多部,其影响之大,蜚声海内外。是继甲骨“四堂”之后,又一位甲骨文巨擘。其卜辞书法取法高古、神韵超然。
  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泰国崇圣大学文学院院长。先生学贯古今,尤精甲骨文研究,其《甲骨文通检》等专著在甲骨学界有很大影响,善用散氏盘篆意书甲骨,契风独帜,享誉海外。
  秦士蔚(1922-1999)江苏淮安人,终生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研究和创作,为我国当代甲骨文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印章刀法爽利,浑朴奇崛,别开新面。卜辞书法潇洒超脱,大气雄浑。
  徐无闻(1931-1993)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手抄甲骨文字二十余万。工书法、善大篆、精研卜辞。法度严谨、用笔精绝,其契文书法名震川蜀。
  刘江,原名佛奄,号湖岸、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57年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专攻篆书,由秦汉碑版文字入手,上追钟鼎款识铭文、龟甲兽骨文字,下涉吴昌硕,杨沂孙、邓石如等。擅以石鼓文笔法写卜文,笔墨雄浑、厚重刚健。出版有《刘江甲骨文书法百幅》。
  柳学智,移锦堂主,1960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曾受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善山水,书法、尤擅甲骨文书法。首创“扁体”卜辞书风,喜用草书笔法表现卜辞的神逸意象。其章法迷离多变,匠心独具,是当代甲骨书坛极具创意的代表人物。著有《柳学智甲骨文书唐诗一百首》,《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
  纵观100多年以来,甲骨文书坛,群星璀璨。极大地丰富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他们既是品学超群的一代学者,又是技艺非凡的书法宗师。一大批中外书家,为甲骨文书法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很大贡献。
  九十年代中期,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先生,在台北中正机场意外购得董作宾先生一件甲骨文书法,喜出望外,至今藏于斋室揣赏。1999年甲骨文出土百年之际,董作宾之子董玉京先生,专程从台湾来到南京,将一件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原作捐献给江苏省甲骨文学会,这是一件凝结着两岸炎黄子孙骨肉之情的艺术精品。
  为纪念甲骨文出土一百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主办的“海内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展出,盛况空前。此次大展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对推动甲骨文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0年11月4日《美术报》为庆贺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书法周刊上整版刊登了题为“甲骨精粹,流芳百世”的文章,刊有罗振玉、赵绪成、徐自学、朱寿友、柳学智、刘江、王冰石、高桥苍(日本)、郑道准(韩国)的优秀作品。
  去年,甲骨文刻辞原片的拍卖成功。极大地激活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开启了甲骨文书法艺术收藏的新纪元。由于甲骨契刻原片属国家甲级文物,收藏极不容易。目前商家和藏者应该把眼光投向甲骨文书法名家身上。目前正是收藏初期,其作品价位不高,升值潜力极大。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延伸,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的收藏意义会更加凸现。
[UploadFile=p2_1139558028.jpg][UploadFile=02_1139558136.jpg]
[/img][/watermark]
发表于 2006-2-1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甲骨文书法收藏的意义

甲骨文在现代的运用和创新[iframe]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78&topic=555&show=75[/ifra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甲骨文书法收藏的意义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支持! :em56:  :em57:  :em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