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蝈蝈微笑

超强【书风 】之特邀 周俊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书法真力十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4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_120:} {:1_120:} {:1_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_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俊杰先生的隶书和行草书最有味道。耐读,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八  周俊杰

傅德锋


(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周俊杰兼具书法家与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因而人们更习惯于将他作为一位“学者型”书家来看待。周俊杰书风独特,精于草、隶,且著述颇丰,当代很多书家的评论介绍都出自其笔下,他既是“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又是“中原书风”的主将,同时又直截参予了近三十年以来的中国书协主办的所有展览和理论研讨。因此可以说,周俊杰是新时期书法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位见证人。

周俊杰的这种特殊经历促成了他在书法的创作与理论方面的非凡识见,也因为他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故而让那些或只谙理论而疏于创作者和只长于创作而不尚著述者为之汗颜。

周俊杰在书法上出道很早,且早年以隶书擅名。他隶书取法汉《开通褒斜道刻石》,取其拙朴、雄浑、大气之质。与此同时,他广泛参悟《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广武将军碑》、《三老读书日记》等。汉碑的雄迈大气与奇肆开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代表着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学隶书而若流入纤巧柔媚一路,则在格调气度上与汉隶的基本精神相去甚远。摩崖碑刻所呈现出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历史沧桑感与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互为合拍,而周俊杰先生作为中原书风的骨干人物,他对汉代摩崖碑刻的情有独钟,恰好是他作为理论型书家自身个性好恶的一个极好体现。他的隶书集浑厚、质朴、灵动、奇肆、开张等因素于一体有一种很强的时代特色和生命意识。周俊杰隶书作品在用笔上尤富特点,点画线条具有一种明显的体积感,重笔静如山岳,力透纸背,轻笔动若脱免,灵动而不浮滑,在笔与纸的互相抗争中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象。他在结字上也有别于其他擅隶者,或方或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皆因势生变,随形就势,出之自然,少了很多安排与造作,通观全幅,动静、轻重、虚实、开合、浓淡、枯湿对比丰富而不失和谐,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周俊杰早年除善隶书外,其行草尚处于措索阶段,气息较弱,亦无甚个人面貌可言。20世纪90年代初,他由章草进入行草书研究,以陆机《平复帖》为基,参以汉魏简帛、残纸以及碑刻韵致和明清人行草笔意,几经辗转,竟很快创出自家行草路数。我们观其行草作品,结体生拙,用笔厚重丰实,线条刚柔相济,开合自然,章法上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十分强烈,墨色变化丰富自然,汉碑的淳厚,章草的古澹、魏碑的倔强、旭素狂草的奇逸和明清人的诡异尽含其中,亦古亦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周俊杰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加之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书法活动家,见多识广,自己在创作方面又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因此,他在创作方面既保持着基本风格的稳定性,又注重不断在技法技巧和书法本质精神上的锤炼提升和渐变。

一般而言,凡理论与创作兼擅的书家,大多在创作方面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周俊杰似乎更为注重在创作方面大幅度提升自己。他近年来主动求变,隶书方面广泛采用草书的结构和笔意,一改往日严整而规矩的布局手法,笔法更富动态,一派通透空灵之感。行草书则更趋于变化,诡异奇崛,气势开张,汪洋恣肆,已是狂草的气象和格局。他的这种生拙狠辣的狂草风格,在示人眼球以别样而新鲜的刺激的同时,也因碑派笔法(即方折用笔)的过多使用,其笔墨线条虽不乏奇肆倔强之味,但却失之于牵强与生涩,其作品虽看上去颇具大草的气势,但却没有了大草理应具备的那种圆润与畅达。由此可见,某些技法的过多采用,虽可以很快形成自我风格,但也会因对传统狂草笔法的过度扬弃而降低大草的品格。倘周先生在守常与求变之间加以适度的取舍,假以时日,其狂草作品应更为可观。




                                                                                              周俊杰近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周俊杰先生聊天(已上全文)
书法家的视野与收藏家的视角
--兼答周俊杰先生(上)
汪 雷
艺术收藏与艺术评价从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对书法艺术价值的判断乃至于对书法家个体或群体艺术价值的认知,书家与藏家由于标准、目的、价值取向甚至利益上的差异,常常会表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同理,基于创作的艺术评论与基于收藏的艺术评论,如在观点上出现不重合、不和谐之处,则实在是非常正常的。
非常感谢周俊杰先生对拙文《河南方阵的投资价值与市场走势》的质疑、批评与点正(《<河南方阵的投资价值与市场走势>质疑》,《书法报》2006年第10期第16版。下称《质疑》)。周老师是我尊敬的学者型书家之一,其书学理论、书法创作都具有很深的功底和较高的水准。二十多年前,当我着手写学士论文《试论书法美》时,周俊杰先生等诸先学的书学论著就曾给我以学术启迪。笔者哲学科班出身,大学求学阶段受时风影响曾对美学情有独钟,又因瑗仲师的缘故而添了习书爱好,但笔者愚钝,于哲学、美学沉浸有年而一无成就,习书则自衬难成正果而成了纯粹意义上的业余雅好,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予之谓也。
《质疑》一文让我获益颇丰。感触良多者,一是周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是周先生对河南历史与河南书坛人物、创作水平、市场现状的熟悉程度,三是周先生溢于言表的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四是周先生虽过耳顺之年却仍然豪气干云的年轻心态。周先生于文中一再言及笔者“不了解”河南倒实在不是什么冤枉话,一则我与拙文中论及的河南书家没有一个有过一面之缘,二则与周先生如数家珍般的河南书法界述评相比,笔者唯有汗颜而已。周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于一篇短文中即展示了河南书坛的全景信息,为此,笔者谨向先生致以衷心的谢意。
但也许是笔者拙劣的文笔让先生对拙文的立意取向产生了莫大的误解。“对河南书法明在张扬,而骨子里是不屑一顾的”,这样的概括,周先生实在是言重了,笔者不会、不能、也没有这样的资格作如是想。完整地读过拙文的同好,我想无论如何也生不出如此感受的。甚至与周先生的猜测相反,近两年来笔者一直留意收藏河南代表性书家的作品,从张海、李刚田、王澄到周先生本人,从胡秋萍、李逸野、米闹到张建才,大凡符合我的收藏标准的,必欲购之藏之箱底而后快焉。行文前大致清点了一下数目,拙藏河南书家的作品总量已不少于三五十幅。笔者不过是工薪阶层中的一员,从嘴巴中省出这样一笔款子来购藏“骨子里不屑一顾”的河南书家作品,那是任谁也难以想象的。我分析不出周先生的逻辑推导过程,便只能作出这样的臆猜:或许是近年来社会上对河南过多的无端指责,让以维护中原文化声誉为已任的河南文化人在心态上失去平衡了(周先生莫怪,仅仅是臆猜。如臆猜有误,祈请海涵)。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着对周先生对拙文的质疑要点作出澄清与回应。
关于张海主席。我的“张海观”有三点:其一,张海先生是文化人;其二,张海先生是当今中国书坛创作水平最高的书家之一(这一点,据笔者所知,圈内有一部分书家与爱好者并不与笔者观点完全一致);其三,张海先生是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最适宜人选。说张海先生是文化人,一是指先生的确有较高的文化涵养与学术功力,二是指先生具备儒雅的文化人气质。中国书法是一门与中国文化契合度最高的艺术,不是文人或文化人没有资格担任这一组织的掌门人。历任中国书协主席人选中,启功先生是文人(有媒体称启先生为中国书法界最后一位传统文人),沈鹏先生与张海先生笔者认为可同列为文化人。说到张海先生的创作水平与创作能力,虽然不同的人自不同的视角对其书法艺术进行评价时存在着一定差异,但笔者以为,张海先生的创作水平位列国内书家一流高手当不存在任何问题。至于说到最适宜的中国书协主席人选,我想涉及到对中书协组织的功能定位问题。中书协肩负着组织、推介、营销(很抱歉,我仍然要用后两个周先生不太认同的词)中国书法的历史任务,掌门人是否具有组织才能,对这一组织的生命力与活力影响极大。而此方面能力却正是张海先生的优势。周先生不满意的是“张海以其非学养的‘字外功’一路狂奔”这种表达方式,并作了周先生式的敏锐解读,但那已不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张海以其非学养的‘字外功’一路狂奔”是一种事实陈述,这里既没有否认张海先生有“具学养”的“字内功”,更没有任何贬低张海主席创作水平与创作能力的含义,而只是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张海先生的组织才能对中州书风影响的扩大起着关键作用,并直接带动了河南书法的崛起;其二,张海先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竞争中最具优势的“利器”与“资本”是他无人可及的对书法的组织、推介、营销才能。张海主席固然有较高的学养与很高的书法创作水平,但那只是奠定了担任中书协主席的基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譬如在书学理论方面,张海主席就未必一定比周俊杰先生更为高明。“核心竞争力”是当今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竞争致胜的“必杀技”,我想书法的组织才能及实际成就也构成了张海主席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并坚信未来的中国书法在张主席拥有的这种“核心竞争力”带动下,能够创造更辉煌的明天。至于周先生说不能拿张海主席与林散之、王蘧常进行比较,我觉得也未必在理。首先是张海先生有资格与大师们作比较,因为他是中国书协主席;其次,因拙文的本意是要研究河南书家的投资价值,只有在作出纵横向的科学比较后,我们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张海主席作品的市场定位,从而为我们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关于文化底蕴问题。笔者在原文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走向精微的优势在江浙而不在河南,河南缺少这种文化积淀”,周先生解读成笔者批评河南没有文化积淀与河南书家缺乏文化底蕴,并由此而对中州的灿烂历史与书法底蕴作了系统的阐述。但周老师似乎将笔者认为的河南缺少精致(精微)化文化积淀与河南缺少文化积淀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同了,这种误读对周先生、对笔者都是致命的。自己自认为还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做学问起码必须坚持学问人的道德操守,情绪化与激情化的学问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所以,我一直是近年来社会上一度流行的“妖魔化河南”思潮的坚决反对者,而周先生的解说却会让人误将笔者归入“妖魔化河南”圈子,甚至会认为笔者是“妖魔化”河南书法的先锋或打手,岂不荒谬?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传承是有差异且有各自的优势的,就如陕北人一吼信天游就足可荡气回肠,而浙江人一开口“哭灵”就能感天泣地一样。文化传承是根,可以丰富但不能背离,就如陕北人觉得越剧挺动听,就将其拿来改造信天游,但你必须保证唱出来的是信天游而不是“哭灵”,否则陕北信天游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同理,河南书法可以精微,河南书家也可以走向精微,但这种向精微的靠拢不能以牺牲河南书法的“雄强”特征为代价。这本是笔者对河南年轻一代书家在风格选择上的建议,与周先生阐述的“但缺乏了三代、秦汉的豪气而走向轻柔、秀媚一路,河南书家也是不甘心的”立意完全一致,不知为何却招来了周先生如此的不满与批评?
关于书法评价标准问题。首先笔者要声明,拙文《方阵》主要探讨的是一个区域书法群体作品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是一篇市场分析文章,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书学论文,故无法阐述学术上的书法评价标准和范畴。因而,笔者只是借用了非常中国化的质、法、韵、意、力、野六字,作为区别河南书法与其它地域书法的感受性“标准”,而不是学术化的规范标准。笔者说河南书法非以“质”、“法”、“韵”胜,绝非讲河南书法无“质”、无“法”、无“韵”,无“质”、无“法”、无“韵”的书法不是书法,但河南书法吸引观众(还有收藏家)眼球乃至赢得大展评委们“更多的票”(周先生语)却不是“质”、“法”、“韵”,而是“意”、“力”、“野”。“意”、“力”、“野”是什么?意是一种博大的气象,力是“悍霸”之力,野是“雄强”之风。博大的气象+“悍霸”之力+“雄强”之风,造就了河南书法卓越的展厅效果,也是中原书风留给中国书坛的一笔宝贵财富,尽管它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天下没有那种书风是没有缺陷的。质、法、韵、意、力、野只存在风格的不同,在笔者这里绝无高下之分,但周先生如此的在乎质、法、韵与意、力、野的差异,并一再拒绝“悍霸”、“野”等词,恐在先生的评论词汇中,这六个词是有俗野高下之区别的。
关于河南书家作品的市场问题。感谢周先生给我提供了很多河南书家作品的市场信息,笔者学术之余,对艺术品市场兴趣颇浓,一直想致力于对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研究,期望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并奢望书法作品能于其中占据重要角色,惜一手资料短缺,故常作有心无力之叹。河南书法交易之盛,笔者早有耳闻,却未能获悉如周先生介绍的这么详细。周先生自己作品的市场情况,笔者的确是知之不详,亦感激周老师提供的一手交易信息。我作《方阵》一文所作市场预测,主要是根据拍卖会与网络交易市场的价格信息,而不大采信书家自定的润例与地方性市场的交易价格。在地方性市场上,本地书画家往往因地域优势而存拍价虚高现象,但将书画家作品放到网络市场上自无底价起拍,其最后成交价基本上就是该书画家作品真实的市场价。2005年,我曾在网络上购下数幅周先生与王澄先生的作品(1998年至2003年创作),价已不低,比较了时隔数年的作品质量后,擅自说出了“廉颇老矣”的感觉。其意大约是:一,两幅相距三五年的作品,拙眼未见线条质量有质的飞跃;二,因交易价已高,故思来增值潜力有限。因未见先生近期作品,上论恐为臆断,敬请俩位先生海涵。至于说到“南孙北胡”的投资价值比较,则笔者绝无贬胡仰孙之意。这有两个视角,一是绝对价孙高胡低,且市场上差距甚大,故笔者认为十年内胡难以追平;二是增值潜力,胡与孙相较因绝对价低,且有利于作品成交价上升的因素较多,故其投资潜力倒有可能比孙大。此二论,笔者并不认为存有周先生所言自相矛盾之处。
行文至此,应该打住了。只是有两点小问题,还须说明一下:一是对李刚田先生的预测问题。那是投资者的投资预测,投资总想控制风险,并总期望获取收益,故对影响风险收益的诸种因素作出预测是业内常见之事。预测相当于臆猜,故不敢以肯定语句见诸文字,而冠以“可能”一词自避风险。预测有误,则信者风险自担;预测正确,则投资者增加收益。扰乱“河南书局”、“干涉内政”云云,笔者是既无此主观故意也无此能耐的。二是周先生言及笔者的“直率”,我想这不是批评而是表扬。许多书法家都喜在书作上钤盖“率真”一印,但真要在圈中做到率真其实是很难的。师承、朋友、利益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书家评论书家的“率真度”。笔者不参加书法展事,不需要靠书法谋生,甚至连收藏家都不是,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故而论及河南河北张三李四,皆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直率”而议。周先生是长者,想必会海涵笔者的直率的。况先生有斋曰“挥云”,后学有斋曰“归云”,一眼望去,犹如孪生,逢此笔墨官司,亦为人生一缘也。                     2006.3.8  于归云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俊杰就当代书法理论问题答《书法导报》记者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访谈


周俊杰先生是理论与创作皆能的书法界著名的“双栖人物”。中国书协主办的主要大型展赛,如“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中青展”、“全国届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等,他都做过评委,这在国内是少有的。应该说,他见证了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目前,周俊杰先生担任着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5月15日,本报记者黄俊俭前往周先生的寓所,就读者关心的有关当代中国书法理论诸问题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中国书协主办的“书学讨论会”是国内最权威的书法理论会议了,您作为评委,每一届都参与其中,能谈谈“书学讨论会”给您的总体印象好吗?
周俊杰(以下简称“周”):从1986年在烟台中国书协成立学术委员会,并召开全国书学讲座会至今,每届会议我都参与了评选工作。应该说,这二三十年是我本人与河南省书协同道共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书法的复兴运动一起走过来的。同时,我们见证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作为历届书学讨论会的评委,还参与并组织了多次其他全国性的书学讨论会,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应当说是较为熟悉的。对全国书学讨论会总体印象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来稿数量一届比一届多。第一届至第四届的“书学讨论会”来稿数量比较少,从数十篇到百十篇,到第五届的数百篇,到了第六届、第七届,来稿达到了一千多篇,数量的增长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热心于书法理论研究的人在不断增多。
第二,内容越来越丰富。前几届书学讨论会,来稿主要角度是关注当代书坛,主题是对近几十年书法的得失进行总结,并始终伴随着中国书法的创作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因为书法创作始终是书坛关注的焦点。其内容也多围绕继承、创新这一永恒话题。传统是什么?怎样继承传统?怎样进行创新?这是一二十年前书法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另外,在历届“书学讨论会”中,书法美学也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那场美学论战有了较多的篇幅,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可以说,那场美学论战,从艺术观念上,基本改变了当代书法界对书法的认识,把书法艺术从最简单的按照《辞海》里面的“写字”,提升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门核心地位的艺术;从简的一点像一块石头、一竖像一棵树种被列宁称之为“愚蠢的唯物主义”的解读书法美的观念提升到以“人”以“心”为主导的具有“意象”和“魂象”的高度和深度的层次之上。在那场美学论战中,中国书法界对书法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并且直接影响了当代书法创作。直到现在,有不少书法美学方面的文章还在这方面不断地深化。到了第六、七届,关于书法与大文化的关系问题增多。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当代人们已认识到,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写字艺术。林语堂曾说:“不懂中国书法就很难懂中国整个大文化。”熊秉明先生也说过:“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他们对中国书法这么深刻地理解,绝对不过分。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它既代表着中国文字,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文化最重要的符号。这种符号惟独中国延续了五千年没有中断,在中国文字里面蕴涵着非常丰厚的文化思想,包括哲学思想、审美观等。这些内容在近两三届“书学讨论会”中成为为人瞩目的重要问题。这是理论本体的方面。另外,史学在近几届中占了很大部分篇幅,好文章也多,我想这是由于高校中涉及书法的教学重点多在文献与考据。所以,出了一些有史学功底的书法理论人才。而纯艺术理论虽取得不少成就,但相对还是薄弱些。此外,还有部分书法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近几论文无论深度和广度都较前几届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至于研究方法。开始的几届多在一般性的论述,充满激情而论证不足,逻辑性不强。尤其前几届,还有一些热衷于外来名词轰炸而对西方艺术理论生吞活剥的情况。当然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借助于某些西方的观念研究中国书法,我想也是必要的。中国汉、唐时期包括书法的整个文化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心胸宽广,对外来文化没有任何隔膜和阻力,不是排斥,而是接受。并且,接受以后没有完全照搬,而是融会之后予以同化。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应当具备这样的心胸,不要对外来文化一概排斥。几千年来,西方在哲学、美学等方面对艺术的理解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我们书法界的研究方法越来越规范。多少年来,在书法理论界一直分为考据与阐释两在派别。考据就是对古代某一家、某一派、某些作品进行认真细致地考证工作。这个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它只能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手段。研究史学要有一种史观,全面地关照书法历史,把中国书法放在一个大书法、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关照。这样,就不会只见一枝一叶,而不见全树了。阐释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流派,对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艺术的形态,书法艺术和其他大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比如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所以,考据派和阐释派应当说是互为独立又互为补充的两个大的派别。作为真正的文艺理论家和书法理论家,这两种研究方法都不应该排斥。每次评选这两个派别基本上分成两大组:史学组、理论组,另外加上有关教育的内容再分一组。为什么这样分?说明我们在当代书法研究上已经是全方位地对书法进行观照和研究了,比起二三十年前,这是一个超越性的发展。
总之,“书学讨论会”紧跟着时代的创作,紧跟着时代的大的思潮不断地提出新的课题、解决新的课题、研究新的课题。应当说这几十年书法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历代。
记:请您谈谈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特点,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特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面非常广。从书法与大文化、书法美学、书法本体、书法技法、书法史学一直到书法教育,几乎书法所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在当代书法理论界都有所反映。可以说,当代书法研究面之广是历朝历代所达不到的。
第二,论述方法的多样化。在研究方法上,从阐释派到考据派,从大的艺术观念、史学观念到非常具体的某一个时代、某一个非常细小的东西都进行了研究,几乎把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都借鉴过来了。这是历朝历代,包括民国期间的书法研究都未能做到的。现在,我国的书法教育非常发达,从幼儿、中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开展了书法教育,几乎是全民来关注书法。翻开书法史,尽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很精辟的著作,但是在数量上、人员上远远没有当代数量大。书法与社会、与经典、与历史、与人本体、与中西大文化,以及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说,人们已经在做,并且很有成绩,这首先表现在全国书学讨论会的入选及获奖论文上,还有一些大部头的学术著作,都让人们窥见了书法作为艺术更深层的东西。
另个,当代书法研究也存在着不足的方面。目前,虽然出版了比较系统的《书法学》,不下数十种的《书法史》,但是,到目前为至,还没有一本真正从中国大文化,从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审美等方面,将中国书法本体研究地很透彻的一部著作。实际上,中国书法是中国大文化当中的重要一环,黑格尔在《小逻辑》曾经表述,任何事物有大环和小环,环环相扣。书法也这样。中国书法需要真正精通中国传统经典及书法本体的学者来研究。一部系统的、自成体系的、逻辑性很强的《书法学》到现在还没写出来,这是我梦想的一部书。另外,《书法史》当代也出了不少,近几年,江苏的七部头的书史最为系统,但由于每人写一个断代,在研究方法、选取内容、文字表述上有很大差异。作为通史,似嫌不足。过去的多部《书法史》往往缺少大的书法史观,要么非常琐碎地罗列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或者罗列一些书法作品评述;要么就是一种简单描述性的东西,没有将中国书法和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这个时代书法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变规律非常深刻地进行论述或者描述。让人感觉到尽管有这么多著作,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最近,听说上海又要做一部书法史,基本是史论式的,有别于以前所出的任何一部。但愿能早日看到。
记:您对今后的书法理论研究有何期望?
周:第一,我希望书法理论研究有更多的人来参与。作为艺术如果要达到一个高度必须出现艺术运动,不要把“运动”当成坏事。古今中外,历史上文学艺术的每一个高潮出现都是都是作为一种运动来开展的。现在,我们有成千上万的书法创作者,但是,只有成百上千的书法理论工作者,而绝大部分还是业余的。所以,尽管我说了理论研究方面的稿件一年比一年多了,但与创作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如第七届“书学讨论会”有一千多篇论文,而“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的投稿作品有5万5千件之多。当然,书法理论研究本身和创作相比绝对不会拉平。但是,我仍然希望有更多人来参与书法理论研究。搞书法创作的人,即使不研究书法理论也要关注理论。现在,艺术理论的重要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时代及一个个人,如果希冀出现艺术高峰,那么,必须要有相应的艺术理论做基础,否则,这门艺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走远,甚至会很快走下坡路,以至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包括曾经具有其灿烂文化的古希腊,后来因本身文化思想的衰弱从而缺乏支撑,便一步步走向了衰亡。一门艺术与一个国家一样,需要思想力的支撑,否则,便会走向衰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列宁在《哲学笔录》说:“要把观念的东西转变为实在。”没有“观念”,哪里会有新的“实在”的艺术显现?现在,很多人的书法创作上不去,不是由于他不勤奋,而主要是他在书法观念上上不去,对书法本体的理解上不去,对书法史的发展不清楚,对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书法不了解。没有一个指导其转变为实际行动的思想观念,从而永远只能在低层次的艺术圈中徘徊,这种教训太多了。
第二,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属于真正中国书法研究的体系。首先,这种体系应该根植于中国书法的理论,包括中国人的审美观、哲学观,以及整个中国的大文化之中,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同时,要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融入到中国书法的研究中来。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包括文论、画论等,基本都是感悟式的,没有过多的像西方的逻辑性的东西,这在大概是中国所有经典著作的共同特点吧。西方的文艺研究方式,共逻辑性非常强,比如美学,有多种流派可供我们借鉴,而史学就有不下一二十种研究方法。以中为基础,中西结合,建立起当代能容古今中外的大的书法理论体系,现在看来,已不是梦想。
第三,要写出一部大部头的著作,仅靠一两个人来做,恐怕完成不了,需要一个组织来完成,比如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可以去做,高等院校可以去做,甚至更高级的单位都可以做。
第四,除了定期地举办全国性的“书学讨论会”之外,也可以定期地举办各省的“书学讨论会”,各地市都来抓书法理论研究。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哪些地区书法家协会抓了,这个地区的书法理论研究就上得快,成果就多。
第五,专业报刊应辟出版面进行理论研究。《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报刊,除了关注书法创作以外,应当辟出一些版面专门进行理论研究,甚至多给一些版面来刊登有关书法研究方面的成果。《书法导报》创刊20年来专门辟相当大的版面作为书法理论研究阵地,应当说贡献非常大。据说,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研究》要停刊了,这么有实力的出版社还难以为计,说明书法理论研究确实不容易,这是书法理论研究在当前的悲哀。
另外,希望出版社对书法学术菱给予大力支持,从经济上资助,而不要像出版书法作品集一样大多都要作者掏钱。出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会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和地位。当然,出版社也有出版社的难处。但真正有价值的理论著作我坚信是有市场的,这些年来全国出版的好的书法理论著作大有供不应求之势,销得很好。
记:像您这代人不仅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而且也非常重视书法的创作,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吧,而且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当前的书法界,却出现了重创作而轻理论的倾向,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周:这种现象恐怕是个现实问题。目前,搞创作的人在整个书坛毕竟占比例很大,而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人相对要少得多。客观地讲,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去搞理论研究。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要求每个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去关注书法理论研究。一名优秀的书法创作家,他即使没有理论上的著作或者什么论文,但他肯定在理论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其实,关注书法理论研究本身也是在关注自己的创作。一个连书法理论研究不关注的人,即使在创作上一时会取得小的成绩,但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绝对不会成为大家。
记:您怎样看待目前书法评论文章有偿化?在写评论时主要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周:首先,我赞同书法理论界撰写的文章与润格挂钩。这也是艺术走向市场的一个必然趋势。书法家创作一件作品,如果别人买去,不管高低,它是有偿的。很多年前,书法理论家写某个人的评论文章,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应当说这是不公平的。写一篇好的文章所下的功夫不会比创作一件好的作品少,可以说更辛苦。我觉得书法理论家写纯学术性的文章,如果报刊发表了应有相应的稿酬。如果出版了,出版社也应付报酬。依次类推,为某个人而撰写的书法评论文章,我觉得这个人也应该给书法理论家相应的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当然,书法理论家给人写评论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有艺术家的良知。不能随便吹捧,因为捧人和棒杀一样,可以捧杀人。目前,一些很多书法评论文章是不实在的,或者说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应该说更多地将被写者有意无意地拔高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有时候亲戚、朋友、老师、学生等找你写,你不好批评他吧。但是,即是如此,你也不要忘了评论家的良知。我们要在书坛树立起“书法批评”的正气,要将被评论者置于历史的、现实的、美学的语境下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研究,肯定其优点,也要敢于批评,指出被评论者的不足。当然,也希望被评论者能够理解理论家的苦衷,当你的水平一般而被夸大的时候,受害者一个书家,一个是评论者。我也很希望被写的人有点自律,不要给评论家提过多的要求。当你的书法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先不要找人给你写文章,应先提高自己,达到一定水平时再找人写。另外,即使别人写你的不足,也应当允许,别人写你不足的也是对你的帮助。
当年,我为沈鹏先生大作品集写序,我问可以不可以批评,沈先生不假思索地说可以。而当我问有些人同样问题时,有一些人也很直率地说不可以。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不可以批评则不写。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我写了几十年的文章,除了对古代一些大书法家外,对当代,包括20世纪的书法家都没用过“大师”的称谓。我觉得在20世纪有“大家”而没有“大师”。所以,现在我就很反感有些报刊上动不动就给人戴上“大师”的帽子,甚至给刚刚有点名气或者书法写得俗不可耐的人冠以“大师”的称谓,从而败坏了当代书法评论的风气。我趁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当代写艺术评论的人坚决不要用“大师”称谓当代一些人。启功先生几次声明:“我根本够不上书法大师。”季羡林先生也写文章坚决反对别人说他是“大师”。我们不要再用“大师”、“巨匠”来给当代书法家,尤其是还好好地活在世上的人冠以这样支撑不起来的头衔了。启功、季羡林还不敢冠如此头衔,当代书坛谁还有权利来冠这个头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25位著名书法家2011年最新润格》沈鹏 张海 欧阳中石 孙晓云 何应辉 李刚田等   
关于“周俊杰 润格”的内容


《25位著名书法家2011年最新润格》



沈鹏 张海 欧阳中石 孙晓云 何应辉 李刚田等





沈     鹏       15000元每平方尺
张     海       15000元每平方尺
欧阳中石   12000元每平方尺
王学仲        10000元每平方尺

孙伯翔      8000元每平方尺
陈天然      8000元每平方尺
孙晓云      8000元每平方尺

李刚田      6000元每平方尺
何应辉      6000元每平方尺
韩天衡      6000元每平方尺
尉天池      6000元每平方尺
林    岫       6000元每平方尺
刘    江       6000元每平方尺
言恭达      6000元每平方尺

周俊杰      5000元每平方尺
陈振濂      5000元每平方尺
曹宝麟      5000元每平方尺
l8 _6 R

石    开      5000元每平方尺
王宝贵      5000元每平方尺

张荣庆      5000元每平方尺
王冬龄      5000元每平方尺
周俊杰      5000元每平方尺
华人德      5000元每平方尺
王    澄       5000元每平方尺
朱关田      5000元每平方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书法真力十足!
六步斋 发表于 2011-3-25 11:23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雅聚——周俊杰访台湾随笔之二
时间:2011-04-14 18:08   来源:大河报

  人生需要朋友,朋友多了聚会就多。聚会形式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大抵性格、爱好、地位相同或相近者易成为朋友,所谓“人以群分”者是也。相聚免不了高谈阔论,或人生、或社会、或文化,此乃情感交流、扩大知识面最好的机会。当然,聚会也有雅俗之分,而雅聚则应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何谓雅聚?不妨以笔者所见所闻道来。


  近期两次访台,首次是随文化代表团在台湾各大城市走马观花,绕了个大圈。第二次是个人应邀访问,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集中在台北市。在台北期间,除了与老友杜教授及道中人交流外,又结识了一些朋友,由此了解到,在台北,有一个仅有六人的“读书会”,会员全是退休女教师、研究员。会长名叶甦,已过耳顺之年,知识面甚广,曾到过上百个国家,遍访了联合国确认的所有世界文化遗产名胜。两年前,她在北京遇到台湾的几位女士,在品评所感所闻时颇有共同语言,于是便商定成立一个高品位的读书会。大家认为她的名字很好,借“甦”与“书”的谐音,便称之为“叶书会”。


  第一次聚会在会长家,主题围绕《文学家的美食地图》及《岛屿的餐桌》两本书,这是以作家的眼光评述世界各国及我国台湾烹饪的高文化品位的著作。同时每人烧一两道菜。酒菜摆好后,要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这道菜的特点、意义及所蕴涵的情感内容。随后,则展开广泛的话题,如某道爸爸最爱吃的菜,其独有的口味是妈妈从几十年生活经历中特制出来的,它浓缩了这个家的历史,表现了家庭的亲情,它又是纯东方或者说属于纯海岛风味的。每个人还要围绕菜和两本书讲故事、谈感想,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世界各国,并在酒杯碰撞中将气氛引向高潮。此后,她们每月聚一次,大多以书为内容,基本上是由会长确定书目,一个月内看完并写出读书感想,然后在聚会中畅谈自己的感受。


  我了解这些情况很偶然,在参观台北世界花博会时,杜教授给我安排了他的学生陈丽文为我当导游。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轻,并酷似邓丽君。她说她已不年轻了,前年已退休。她又约了另外两位朋友,一位是研究员,一位是教师,在游览中她们偶尔提及读书会的事,便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详细问了她们活动的情况。她们的爱好很广泛,但以文学为主,每月选一本书作为讨论题目,如《安徒生童话》、《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等,此外还涉及绘画、书法等。台北经常有名作展,如梵?高绘画、日本名画及各种大型古代书画展等,她们集体参观,然后聚会讨论。有时她们还到大陆进行专题浏览,曾到过敦煌、新疆、上海、北京等。我对这六个女子的聚会深感兴趣。这种文化品位如此高雅的聚会,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当然,她们的每次聚会都会选不同的地点,也都要以美酒佳肴相佐。那天我们参观、浏览了花博会、于右任先生的故居和北投温泉,使我认识到,也只有博大、精深而充满睿智的中国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高雅的中国女性。


  临分别时,她们说,再过十几天,她们雅集的题目将是讨论《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希望我能参加。我说:“太遗憾了,后天我就要飞回郑州。其实我对契诃夫的作品是下过大工夫的,年轻时不仅读完了中国所翻译的他的所有作品,还购买了汝龙译的20卷《契诃夫小说集》,很愿与你们交流心得。尽管不能参加,但我将会把你们的这种形式和精神带回去。”我这样说,也打算这样做。我与朋友、学生每年都有多次的聚会,并未有过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讨论,从新年伊始,我也将每次的聚会变成关于书法及有关文化的研讨、品评会,增强“雅”的内容。如果能落实,也算访台的收获之一吧!(周俊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