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石棺床与祆教的关系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天水作为进入甘肃的第一站,有着重要意义。从丝绸之路带近中原的,不仅仅是西域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和魅力独具的西域艺术,宗教的传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包括起源于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又名祆教,俗称拜火教。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琐罗亚斯德创立。其经典为《阿维斯陀》,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上有光明和黑暗互相斗争着。祆教礼敬作为神兽的动物,如狗、骆驼、牛等,又重视人间生活,因此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
祆教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四大版本,原版是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印度版的巴斯教,中亚版的马兹达教和中国版的祆教。
祆教最晚在十六国时期已经传到新疆。公元五世纪末,大月氏与塞人在中亚地区建立的贵霜王朝被厌哒人灭亡后,各部族分别建立了许多小国。其中主要有:康、安、石、史、米、何、曹、火寻和武地九姓。他们自称其祖先来自昭武(今甘肃临泽),故称他们为“昭武九姓”。以“昭武九姓”为主的粟特人中既有商人,也有僧侣。有地利之便,往来于丝绸之路。粟特人信仰祆教,管理粟特宗教事务和西域胡商系商住民事务的机构就是萨宝府。十六国至唐开元间,中国的萨宝府逐渐成为一种“开府领民”的制度。萨宝府的最高领导称为“萨宝”,也做“萨保”或者“萨甫”。其下又有祆正、祆视、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
粟特贵族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祆教又重视人间生活,因此,他们创造了大量工艺精湛而宗教气氛浓郁的艺术品。现藏于天水市博物馆的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2年6月,在天水石马坪上水工程施工时,发现古墓葬一座。经过清理,墓为竖井单室砖墓,墓室正中偏后置一屏风式石棺床。棺床上有残存木棺痕和人骨痕迹。墓室中还有坐部乐伎俑五件,分列石棺床左右两侧。床上有石枕一件,金钗一件,烛台一件,釉陶鸡首瓶一件,铜镜一件,墓志石一方,志文用朱砂写于界格之内,志文不清。
石棺床为砂页岩,较疏松。通高123厘米,宽115厘米,长218厘米。由大小不等的17块画像石和8块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在屏风正面均以减地浮雕的形式雕刻反映墓主人晏饮、狩猎、出行、泛舟等场面和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建筑。床座正面凹雕六组壶们,分上下两组。上层为手执各种乐器演奏的男性乐伎,下层内雕双手上举的有翼神兽。屏风共11块,画像部分饰以红彩贴金,床座蓝底红黄两彩贴金,整体内容丰富,雕刻精湛,装饰华丽,极富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天水出土的隋代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是第一件结构完整的石棺床,因此,它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使早年流入美国、法国和德国多家博物馆的,在20世纪初叶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一组画像石和石条檐板拼合复原成为一座北齐时期的石棺床。
随着石棺床出土数量的增加和对其研究的深入,天水石棺床屏风上看似为日常生活的画像开始揭示粟特的祆教艺术。
其中有一块原来名为酿酒的屏风,其实是用粟特人以特大酒器——叵罗祭祀祆教神灵祈雨的场面。祆教有“得悉神”,中亚以酒祭祀。敦煌写本中有《安城祆咏》云:
板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
一州祈雨祚,万类仰休征。
苹藻来无乏,精灵若有凭。
更有雩祭处,朝夕酒如绳。
“雩祭”指祭神祈雨。祭神以酒,则是已金叵罗盛酒祭“得悉神”。流出美酒的牛头也是祆教艺术中的重要形象。在山西介休祆神楼的建筑构件上就有牛头形象出现。
右侧第一块屏风则表现墓主人进入天堂的过程。屏风下部有塔,塔内一男子手执牛角杯饮酒。牛角杯既是做为礼仪用具的“来通”。祆教经文说:
“我们不喝葡萄酒,但饮豪摩酒,由豪摩圣树制备。”
豪摩为祆教圣草,从中榨取的汁液,在宗教节日和 祈祷时饮用。屏风上部则有桥即祆教中的“钦瓦特桥”,一端在哈拉山,另一端连接天庭。死者的灵魂要进入天堂,则必须由大神密特拉对灵魂主持审判,将人的善恶两端置于天平上,善之一方较重的灵魂被美貌女子引导,进入天堂。次屏风就是表现墓主人因为善的一方较重,被密特拉神引进到天堂。
中间的一块尺幅较大的屏风内容为墓主夫妇对饮图。对饮的场所既可能是天庭,也可能是自己府邸花园之中。如果是在自己府邸花园,表明墓主很可能为萨宝,至少是胡人幸臣。
其中一块为狩猎图。图上有一穿戴盔甲的勇士。《班达希申》中说:“天宇之灵颇似一穿戴盔甲的勇士”。因此这一内容又可以称为“天宇之灵图”。在粟特人看来,狩猎是好运的象征。
祆教和其它宗教一样,也有日、月崇拜。大神密特拉就是太阳神。天水出土的石棺床屏风中就有日、月形象分列左右。
在这件屏风式石棺床上,还有大量与祆教有关的形象。比如有翼神兽。《班达希申》中说:
“被造的森莫夫有三类,属犬者,属鸟者,属麝者;其原因在于,会飞而类鸟,非齿而类犬,栖于洞穴而类麝鼠。”有翼神兽就是祆教中的森莫夫。又如床沿的联珠忍冬纹。忍冬纹即莨苕纹,联珠纹则是萨珊波斯及粟特地区祆教艺术中的典型纹样。
附属文物中的乐伎俑手持的乐器是西域乐器,俑人形象也是胡人,与汉人无关。但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它不可避免地又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表现着隋代时期天水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同时又是民族融合和艺术交流的见证。如其中的回廊和园林,歇山顶有斗拱的亭子等等,都不是粟特和祆教所有的。
相对康业墓而言,天水石棺床的主人汉化程度不高。康业墓下葬的年代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天水石棺床的年代是在隋(公元589~617年)。但是康业墓石棺床屏风画像石,以线刻为主要表现形式,不同于其它的减地浮雕。康业墓人物造型也不是紧衣包身,而是宽衣博带,和顾恺之的绘画,“竹林七贤”画像石的人物形象极其相似。人物也许还是胡人,但是早就没有草原上的骠悍雄壮了。
到了唐代,随着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汉族人在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接受包括粟特文化在内的西域文化的同时,粟特人在各个方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但是,祆教和同时期传入中国的摩尼教、景教不同,始终只是民族性质的宗教,也就是说只是在粟特内部信仰和传播。即使如此,唐代中期,祆教已经在湖湘一带流行。《柳毅传》中的洞庭君与太阳道士讲《火经》。陈寅恪先生作札记云:
火祆教。
《火经》即《阿维斯陀》,是祆教的经典。宋代时,文彦博在山西介休建祆神楼。元曲中也有祆教的资料。宋代以后,在汉族地区包括天水地区的祆教已经逐渐融化在汉族普遍的宗教信仰中,祆教的资料就只能从日常生活中仔细寻找了。
[ 本帖最后由 741002 于 2008-10-9 14:19 编辑 ] |